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勘探突破对我国近海残留“黑色侏罗系”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肖国林 蔡来星 +2 位作者 郭兴伟 董贺平 庞玉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 最新的勘探和研究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发育了中、上侏罗统2套有效烃源岩并以上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层,在其供烃范围内形成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生上储式"和中—上侏罗统"自生自储式"2类成藏组合,取得了我国东部海域以侏罗系为唯一源岩的含油气盆地勘探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近海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近海主要盆地残留"黑色侏罗系"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残留侏罗系暗色泥岩烃源岩非均质性较强,多属"中等"级别,局部发育"中等—好"、"中等—差"级别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大多存在早(J_3—K_1)、晚(E_2末—N_1)2期生、排烃高峰,生烃总量达1.4×10^(11 )t,资源前景乐观,预测可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式"和侏罗系—白垩系(或新生界)"下生上储式"2类源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侏罗系” 烃源岩评价 油气成藏组合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势分析法预测北黄海东部坳陷中生界油气有利聚集带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青松 肖国林 +1 位作者 林小云 王宇飞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0,共5页
流体势是地下流体所有能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流体(如油、气、水)在各自势场的作用下,按各自的势场分布规律运动。针对钻井资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以较易获取的地震层速度建立一套计算北黄海地下流体势的数据模型,并以此对其进行实例分析,确... 流体势是地下流体所有能的综合表现,不同的流体(如油、气、水)在各自势场的作用下,按各自的势场分布规律运动。针对钻井资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以较易获取的地震层速度建立一套计算北黄海地下流体势的数据模型,并以此对其进行实例分析,确定了地下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和盆地流体系统构成,以提高对油气运聚规律的认识,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为钻探部署和提高钻探成功率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北黄海东部坳陷地下流体势分为高势区、低势区。高势区分布与活跃生油凹陷分布一致,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分布与隆起与斜坡带相一致。利用流体分布规律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油气运移 流体势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