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国北魏初期的王言与中古北方文学传统的生成
1
作者 郭晨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化写作奠定于十六国和北魏初期,经由北朝历代一直延续至隋代,形成了悠久的文学传统,一是中古北方帝王亲撰王言;二是王言成为北方文人奠定文坛地位和突破仕途之捷径;三是北方王言形成了宏壮贞刚的文风,并对南方王言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其修辞技巧的提高,使得南方王言从原先行政工具的地位中逐渐摆脱出来,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言 十六国 北魏初期 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实关注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历史契机——以北魏初期汉族文士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罗世琴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互动的进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考察民族文化融合重要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与特质,有助于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认知,从而形成全面、客观、具体的文学史观。北魏初期是...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互动的进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考察民族文化融合重要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与特质,有助于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认知,从而形成全面、客观、具体的文学史观。北魏初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创作主体的民族认同观念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出仕北魏的汉族文士因身份差异、家族地位、政治期待等诸多不同,对民族政权及其文化的认同也存有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交游关系。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一方面,主动调适于民族文化背景而形成“声实俱茂,词义典正”的文风;另一方面,形成专注于“述”而刻意不“著”、不勤著述两种不同的创作态度。北魏初期的文学创作在抒发胸臆、规止讽诫、雅正朴实方面独具特色,确立了北朝文学与追求清绮华美的南朝文学迥然不同的文学气质,这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背景下,文学借历史契机而形成的特殊新变。因此,学术界应切实关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文士 民族认同 文学创作 北魏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初期社会性质与拓跋宏的均田、迁都、改革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仲荦 《文史哲》 1955年第10期37-53,共17页
五胡十六国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史上的种族大?徒时代,它给北中国黄河流域一度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结束这一混乱局面的北魏拓跋氏,固然他们在入关初期,也给中国北部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由於“他们的野蛮时期所固有的纯按氏族定居的方式”(... 五胡十六国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史上的种族大?徒时代,它给北中国黄河流域一度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结束这一混乱局面的北魏拓跋氏,固然他们在入关初期,也给中国北部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由於“他们的野蛮时期所固有的纯按氏族定居的方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九五四年人民出版社版,第一五一页),定居日久之后,关系的血族性质就愈消失,而地域的性质便愈巩固(同上引书第一四六页),最后,拓跋氏便把这种氏族制度的碎片,与北中国的封建剥削户调田租结合起来,在整个北中国地区推行了带有公社性的均田制度,“从而使被压迫阶级,即农民,甚至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最惨酷的条件下,得以有地方性的团结及抵抗的手段”(同上引书第一五零页),北魏末年巨大规模的人民大起义和隋朝末年规模空前的农民大起义,便是这一例子的最好说明。隋唐帝国的巨大规模以及王權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族 北魏初期 均田制 公元 鲜卑人 均田令 拓跋氏 部落 黄河流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的均田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业农 《文史哲》 1955年第2期33-41,共9页
均田制度是创自北魏,相沿实行至北朝、隋、唐,直到唐朝安史之乱以前,方宣告彻底崩溃。均田制初行时,原是北魏开国时期,招收流散和安置迁徙人口的一种荒地分配的办法,後来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才变成系统的土地制度。是以封建国家定... 均田制度是创自北魏,相沿实行至北朝、隋、唐,直到唐朝安史之乱以前,方宣告彻底崩溃。均田制初行时,原是北魏开国时期,招收流散和安置迁徙人口的一种荒地分配的办法,後来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才变成系统的土地制度。是以封建国家定期配分的假公有制,代替蒙强大族往意扩占的私有制。它仅限制了豪强大族,除在原来占有的土地外,不得再恣意兼并掠夺;政府将无主的荒地和新被豪强占去的熟地,按照法定的制度,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或游食无业的流民。这一措施,可算是对战国以来土地私人所有制度的一次重大的改革。使中国北方因战乱而死去的私人大土地所有制,暂时失去复活的机会;同时恢复了北方自汉末以降二百年来的残破经济,加强了北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最後,奠定了隋朝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结束了三百年来南北分裂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田制 北魏初期 土地制度 孝文帝 中国 土地所有制 地方势力 中央集权 均田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名画记》与敦煌早期壁画——兼论南朝绘画与敦煌早期壁画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宁强 《敦煌研究》 1988年第4期51-64,50-123,共16页
唐张彦远写于大中元年(847年)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中国美术史籍中的经典著作,长期以来,研究者众而成果亦丰。特别是此书关于隋朝以前绘画的丰富记载,因别人记述甚少而倍显珍贵,研究者也多注目此时期。流传至今的隋以前绘画作品,仅有... 唐张彦远写于大中元年(847年)的《历代名画记》,作为中国美术史籍中的经典著作,长期以来,研究者众而成果亦丰。特别是此书关于隋朝以前绘画的丰富记载,因别人记述甚少而倍显珍贵,研究者也多注目此时期。流传至今的隋以前绘画作品,仅有传为顾恺之所画实是宋人摹本的几幅画,数量极有限,代表的时期也短(东晋),画家也少(仅顾恺之一人)。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十六国-北周)数量不少,内容丰富,现存早期洞窟36个,窟内有时代相异而基本联贯的壁画原作。除了一点零星的记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敦煌壁画 内容丰富 秀骨清像 研究者 北魏初期 十六国 中原地区 故事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石窟及摩崖造象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鹤云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57年第1期75-106,共32页
一、总說 在济南南郊历山黄石崖、千佛山、龙洞山、东佛峪、佛慧山开元寺,玉函山西佛峪、琨瑞山千佛崖、灵驚山齐城峪各地,散布着許多艺術精美和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窟及摩崖造象(圖一),这代表着自北魏(第五世紀)以来造象艺術在山东發展的... 一、总說 在济南南郊历山黄石崖、千佛山、龙洞山、东佛峪、佛慧山开元寺,玉函山西佛峪、琨瑞山千佛崖、灵驚山齐城峪各地,散布着許多艺術精美和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窟及摩崖造象(圖一),这代表着自北魏(第五世紀)以来造象艺術在山东發展的主流:其造象年代,根据石刻造象記,最早为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最晚为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或一直到清代初年,前后一千余年,中經东魏、隋、唐、宋、金、元各朝;这些造象在風格上都明显的表示着各个朝代造象艺術不同的特征;另外从分布情况看各个地区亦都明显的构成一个历史阶段,如北魏的造象集中在距济南較近的历山黄石崖;东魏初,自此散布及于济南东南約十五公里左右的龙洞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函山 千佛山 北魏初期 千佛崖 石窟 黄石 济南城 隋代 摩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