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与江北的互动——绍兴和议后宋廷对北部沿边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被引量:2
1
作者 许起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0-121,共12页
绍兴十一年(1141)底,宋、金双方签订和议。此前,宋与金、伪齐的战争不断,淮东、淮西、京西、湖北四路经济遭到毁灭式破坏。和议后,此四路成为南宋的沿边地带,宋廷依赖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定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北方移民和江南居民到... 绍兴十一年(1141)底,宋、金双方签订和议。此前,宋与金、伪齐的战争不断,淮东、淮西、京西、湖北四路经济遭到毁灭式破坏。和议后,此四路成为南宋的沿边地带,宋廷依赖稳定的社会环境,制定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北方移民和江南居民到淮南四路开垦荒田。与此同时,宋廷在江南等地推行经界法,接着大规模出卖官田,为开发和治理沿边地区提供大量钱物,刺激了江南土豪前往江北垦荒。江南、江北的资源配置合理,南宋北部沿边地区的经济恢复很快,成绩斐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和议 北部沿边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北部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宋耀辉 王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60-165,共6页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向西开放"进入全新时期,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新疆西北部沿边地区更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向西开放"进入全新时期,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新疆西北部沿边地区更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快速发展。对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优势资源、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人力资源开发落后、产业结构层级低、缺少支柱产业等问题,选择区域"一轴一带"协同发展模式才能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促进沿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西开放 沿边民族地区 发展模式 新疆西北部 “一轴一带”协同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轴向与横向深水扇交互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3
作者 侯明才 杨金海 +6 位作者 陈安清 庞谦 李苏晓 张西睿 高航 韩建辉 曹海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共11页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如何交互沉积缺乏系统认识。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的岩心/壁心、薄片、测井和地震数据,开展了测井相和地震相解析,重点分析了轴向与横向深水扇的交互作用和发育模式,明确了2类扇体中有利储集体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西部梅山组发育大型条带状富砂下切水道扇体(轴向扇)和富泥朵状扇体(横向扇)2类重力流沉积,水道化重力流体系主要发育在峡谷底部,朵状扇体系主要发育在斜坡区并常被等深流改造。②轴向扇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物源为西北的大型造山带水系,呈下切“U/V”字形貌特征,以碎屑流成因为主;横向扇沿横轴方向发育,物源为北部的小型岛屿水系,呈薄席状形貌特征,以浊流成因为主。③轴向和横向深水重力流交汇作用下发育汇流型、堰塞型和交切型3种模式,类似陆表流域系统的主干河流和支流,但它们是事件性的,而非同时交汇沉积。结论认为:①轴向扇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勘探目标;横向扇砂体较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储层发育需底流改造。②建立的3种横向扇和轴向扇交互模式为砂体成因判识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峡谷盆地 重力流沉积 深水轴向水道扇 横向斜坡扇 交互机制 发育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勘探思路创新及H3X井钻后认识
4
作者 江东辉 杨鹏程 +3 位作者 程雪彤 曹倩 余永琪 牛华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前期历经几十年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商业发现,分析认为受“优质烃源岩不落实、规模储层发育区不清以及有利成藏区带不明”3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勘探突破,按照盆地分析的思路,重新开展了关键成藏要素...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前期历经几十年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商业发现,分析认为受“优质烃源岩不落实、规模储层发育区不清以及有利成藏区带不明”3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勘探突破,按照盆地分析的思路,重新开展了关键成藏要素的落实,基于原型盆地恢复以及“三古”特征明确了海中凹陷发育始新统流沙港组优质烃源岩;重新厘定了源—汇体系,发现在涠西南低凸起倾末端的海中陡坡带地貌平缓地区发育三角洲—滩坝有利沉积体系;按照“近大型导油气断裂带和储层发育区”的勘探思路,优选了海中陡坡带作为下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按照该思路部署的H3X井取得了高产突破,证实了海中凹陷为富生烃凹陷,油气主要来自于流沙港组,早油晚气,两期成藏;证实了海中陡坡带发育三角洲—滩坝砂沉积体系,滩坝砂虽单层薄但累厚大,深层储层受裂缝的有效改造物性变好;进一步明确了海中凹陷陡坡带是涠西探区规模增储的重要方向,划分为“上部常压构造圈闭”和“下部超压构造—岩性圈闭”2套成藏系统,断砂输导的匹配和有效储层的发育是成藏的关键要素,海三构造高部位是重点扩储方向,海四构造是首要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思路 油气有利区带 涠洲组 流沙港组 海中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及成藏特征
5
作者 匡增桂 任金锋 +2 位作者 邓炜 赖洪飞 谢莹峰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东沙海域发育复合型水合物,琼东南发育渗漏型及砂质型水合物。本文结合钻探成果,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水合物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特征。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上主要表现为显著的BSR以及BSR之上的强正极性反射,在测井上主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纵波速度和高横波速度,如出现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混合层则在测井上表现为高电阻、低纵波速度、高横波速度和中子密度反交等特征。渗漏型水合物在地震上通常不发育典型的BSR,BSR之上发育亮点反射或者浅部地层发育上拉反射以及柱状的空白反射,海底发育显著的异常地貌,如丘状体和麻坑,在测井上表现为极高的电阻率、稍微增高的纵波及横波速度、高角度层理等特征。砂质水合物在地震上表现为极强的BSR和指示砂质水合物的强正极性反射,测井上表现为低伽马、极高的电阻率、极高的纵横波速度、略微增高的密度和略微降低的中子孔隙度等特征。最后总结了神狐及琼东南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认为神狐海域发育的深大断裂以及倾斜的天然堤沉积控制了神狐海域高丰度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发育,而琼东南海域水合物发育受古潜山及差异压实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钻探 扩散型水合物 渗漏型水合物 砂质水合物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类型及其物质来源探讨
6
作者 李伟 刘维亮 +9 位作者 钟云 蔡砥柱 邢子浩 孟庆杰 鲁旭 李奇 陈治国 许丞 王先庆 黄赞慧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3,共14页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及物质来源。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存在4个不同单元层(层1、层2、层3、层4),各单元层的矿物组成不同,指示水动力条件和陆源输入速率的差异。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组成,但外部的层3和层4锰相矿物除了水羟锰矿,还分别出现水钠锰矿和钡镁锰矿等代表成岩成因类型的结核矿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具有多期多物源成矿特征,主要以铁相矿物形成及锰相矿物生长为主。结核内各分层大多数测点Mn/Fe比值均<2.5,层3与层4内少数测点Mn/Fe比值>2.5甚至>5;REY配分模式都出现较强的Ce正异常且大多数与南海海水呈镜像对称,而层3和层4少数测点REY配分模式与沉积物孔隙水REY配分模式相近;Sr-Nd同位素居于南海海水与沉积物之间且接近南海海水,且Pb同位素表现出台湾岛物源的特征。因此,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为水成成因,后期生长有少量成岩成因组分的混入,主要来源于周围海水,同时也受到台湾岛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李春海山 多金属结核 水成成因 陆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沙河子组煤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7
作者 白雪峰 陆加敏 +7 位作者 李军辉 孙立东 杨亮 刘家军 许金双 周翔 李笑梅 李国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1,共15页
松辽盆地深层白垩系沙河子组煤岩厚度大、煤岩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北部深部煤岩气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分析,研究了成煤环境、成烃演化、成储机制以及煤岩气聚集条件和成藏模式,提出了断陷盆地煤岩气富集... 松辽盆地深层白垩系沙河子组煤岩厚度大、煤岩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北部深部煤岩气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分析,研究了成煤环境、成烃演化、成储机制以及煤岩气聚集条件和成藏模式,提出了断陷盆地煤岩气富集模式和未来煤岩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①沙河子组沉积时期多个断陷发育大面积泥炭沼泽,沉积的巨厚煤岩是煤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②沙河子组具有高丰度和高成熟度的泥、煤双源生烃、供气。③沙河子组煤岩气中游离气和吸附气共存,其中游离气占34.80%~43.30%,吸附气占56.70%~65.20%。深部无烟煤含气量为33.83~36.56 cm^(3)/t。④沙河子组煤岩有机质孔与裂隙形成的“孔缝体”,是煤岩气聚集的有利空间。⑤沙河子组煤-泥型储-盖组合突破压力高,与煤层内部超压流体一起,为煤岩气保存提供有利条件。⑥初步估算松辽盆地北部沙河子组煤岩气资源量约1.260×10^(12) m^(3),其中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煤岩气资源量0.853×10^(12) m^(3)。徐家围子断陷宋站洼槽东侧缓坡带和徐西洼槽为松辽盆地北部煤岩气勘探的首选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潜力 突破方向 成藏条件 煤岩气 沙河子组 白垩系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基因组视角下的亚洲北部人群迁徙和演化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达轩 戴沈汝 崔银秋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5,共12页
广袤的亚洲北部地区,包括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不仅是欧亚大陆上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连接美洲大陆的重要桥梁,这一区域对于探索人类起源、追踪人类迁移路线以及阐释演化机制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尽管由于样... 广袤的亚洲北部地区,包括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不仅是欧亚大陆上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连接美洲大陆的重要桥梁,这一区域对于探索人类起源、追踪人类迁移路线以及阐释演化机制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尽管由于样本发掘数量有限、保存状态不一和技术手段的制约,人们对亚洲北部地区人群互动过程的理解尚处于初步阶段,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古DNA研究中的进展为人们提供了从分子层面深入探究古代人群遗传历史的全新视角。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亚洲北部地区不同阶段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变化,旨在揭示该地区古代人群间的互动模式、遗传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他们对现代人群的遗传贡献;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人类应对极端自然条件的适应性策略。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和迁移过程的理解,还将为研究人类在环境选择压力下的演化机制和适应性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学研究 古DNA 亚洲北部 人类演化 迁徙模式 适应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过程识别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金宇涛 缪明芳 张志伟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尺度过程识别网络(submesoscale processe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network, SM-Net),该网络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并引入改进的混合注意力模块以提升识别能力。基于高分辨率MITgc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数据,通过SM-Net准确识别出南海东北部全年的亚中尺度过程,并分类为冷涡、暖涡和锋面。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冷涡、暖涡和锋面均多发生于冬季,夏季的发生频率较低,但吕宋海峡的亚中尺度过程全年均较为活跃。除吕宋海峡外,亚中尺度冷涡夏季多发生于台湾岛西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吕宋岛沿岸,冬季多发生于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亚中尺度暖涡夏季多发生于吕宋岛沿岸,冬季在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较为活跃;亚中尺度锋面的时空特征与冷涡相似,但黑潮流经区域的发生频率更高。亚中尺度过程罗斯贝数和动能的时空特征与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暖涡的动能、罗斯贝数和直径均弱于冷涡。上述识别方法在南海的成功运用,为应用SWOT (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卫星数据研究亚中尺度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中尺度过程 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马鞍”影响北部湾水动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聪 陈波 +1 位作者 朱冬琳 张继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为探究登陆北部湾北部的台风对北部湾近岸海洋动力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防城港近海实测海流与潮位数据,利用水动力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并结合Ueno Takeo风场模型构建北部湾三维风暴潮数值模型,模拟台风“马... 为探究登陆北部湾北部的台风对北部湾近岸海洋动力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防城港近海实测海流与潮位数据,利用水动力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并结合Ueno Takeo风场模型构建北部湾三维风暴潮数值模型,模拟台风“马鞍”过境期间北部湾近岸水动力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风暴潮最大增水为78 cm,此后水位出现一次增水振幅为25 cm的余震动;台风“马鞍”过境期间,北部湾近岸低频流动从表层到底层由东北流向转变为西南流向,流速迅速增大,出现西向风暴射流,强流区的流核在水平上主要分布于距离近岸0-20 km,而在垂向上位于10 m水深以内的海域,且基本沿着10 m等深线分布。通过对动量方程各项的分析发现,正压梯度力项、时间变化项、水平对流项以及垂直扩散项变化显著,其中,正压梯度力变化是近岸西向风暴射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台风“马鞍”过境期间,非线性水位变化会影响增水出现的时间及幅度。本研究结果可为近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风暴潮 近岸西向流 FVCOM 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动态变化过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益 戴志军 +3 位作者 庞文鸿 梁喜幸 罗杰骏 熊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共12页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1年卫星遥感影像、2022年11月实地采集的沙嘴表层沉积物以及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中—强潮环境的大风江河口沙嘴演变特征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大风江河口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其中沙嘴宽度与面积呈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季相变化特征;(2)沙嘴沉积物主要来源为洪季的径流来沙,沙嘴海侧顶部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并向陆侧与中部、尾部逐渐变细。沉积物主要由海侧顶部向沙嘴中部及尾部方向输移,使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3)波浪是控制大风江沙嘴长期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中—强潮环境下潮流作用是沉积物向岸输送、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的原因,径流量的洪枯季显著差异是沙嘴宽度与面积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遥感影像 河口沙嘴 大风江河口 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北部珠斯楞地区古硐井群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7 位作者 刘建峰 曲军锋 赵衡 张北航 杨亚琦 赵硕 吴春娇 郑荣国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9-1605,共17页
前寒武纪地层的分布和形成时代是大地构造划分和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对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硐井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甘-新-蒙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在甘-新-蒙北山地区,对其是否分布在阿拉善北部地... 前寒武纪地层的分布和形成时代是大地构造划分和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对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硐井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甘-新-蒙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在甘-新-蒙北山地区,对其是否分布在阿拉善北部地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与中蒙边界之间)以及其形成时代未有明确认识,影响着对该地质体和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本文选取阿拉善北部珠斯楞地区的原划蓟县系碎屑岩组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地质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了碎屑锆石年龄为2621~291 Ma,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锆石ε_(Hf)(t)主要集中在7.5~+5.4,地壳模式年龄T_(DM)^(C)为3.29~1.69 Ga,显示了源区主要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古老地壳重熔和古元古代中晚期新生地壳等历程。根据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和碎屑锆石频谱特征将其最大沉积时限限定在1240 Ma。并将其与北山地区的古硐井群在岩石组合、形成时代、Hf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开展了对比,认为二者具相似性,将其厘定为古硐井群。结合前人工作,证实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以北的阿拉善北部与北山造山带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和源区时代特征,说明阿拉善北部和北山造山带可能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北部地区 古硐井群 前寒武纪 锆石U-Pb-Hf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沉积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差异性——以川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例
13
作者 孙志昀 屈海洲 +7 位作者 李荣容 邹兵 胡欣 张云峰 曾琪 何仕鹏 张兴宇 刘茂瑶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3-667,共15页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各岩性之间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结果】川西北部吴家坪组发育四大岩类及多种岩性,但以碳酸盐岩为主,吴一段—吴三段均发育;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于双探1井区的吴二段中部,硅质岩主要以薄层状产出于吴一段下部—吴二段中部;碎屑岩以页(泥)岩为主,分布在吴一段底部,孔隙不发育。各岩类所经历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有明显差异。溶蚀作用在不同岩性中的表现形式及强弱不同,碳酸盐岩最发育且以颗粒/晶粒之间的溶蚀最常见,火山碎屑岩次之,硅质岩的溶蚀最弱,仅见于未被硅化的碳酸盐组分的溶蚀。交代作用在不同岩性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常见白云石化、硅化作用;火山碎屑岩为脱玻化作用,硅质岩则是硅化作用及少量白云石化作用等。有利于各岩类孔隙发育的关键成岩阶段和作用不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的粒间/晶间溶孔及裂缝,受同生阶段的大气水溶蚀、蒸发海水的白云石化及埋藏环境的溶蚀、白云石化、构造破裂等作用控制,火山碎屑岩主要为早成岩阶段的脱玻化形成的粒间收缩孔,而硅质岩孔隙发育最弱,主要受同生阶段大气水溶蚀残余的碳酸盐组分、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及其溶蚀作用等控制。【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了组分各异的不同岩性,各成岩阶段的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破裂等对其影响程度不同,进而控制了孔隙发育程度和演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差异性 混合沉积 吴家坪组 川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背散射数据的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特征研究
14
作者 熊鑫 冯英辞 +4 位作者 杨仁辉 孙杰 李健 詹文欢 吕开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XBT)温度剖面图的比较结果显示声学图像可对150m以上水体结构精细成像。声学数据探测到3组内孤立波(ISW1、ISW2、ISW3)。内孤立波最大振幅−20~30m,半波宽−160~380m。ISW1-3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别为1.0、1.2和1.5m·s^(−1)。内孤立波的波形特征和传播速度的观测参数更符合简化两层KdV(Korteweg-de Vries)模型的结果。ISW1具有复杂的波形特征,而ISW3受到陆坡地形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波形结构,表明这两组内孤立波发生强烈的耗散。高分辨率声学和物理海洋联合同步观测,可有效弥补单一手段的不足,提高人们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复杂的传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声学背散射数据 南海北部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反射剖面初至波走时反演唐山市北部浅层速度结构
15
作者 贾佳 王夫运 +4 位作者 刘巧霞 段永红 范振宇 王宏伟 高占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4-839,共6页
对2023年跨唐山断裂带北段沿北西-南东向实施的一条长约30 km的深反射剖面的初至波走时进行反演,获得唐山市北部的浅层精细速度结构剖面。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测线坐标2.5~8.5 km新生代沉积厚约150 m,较为均匀;丰台-野鸡坨断裂隐伏于测... 对2023年跨唐山断裂带北段沿北西-南东向实施的一条长约30 km的深反射剖面的初至波走时进行反演,获得唐山市北部的浅层精细速度结构剖面。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测线坐标2.5~8.5 km新生代沉积厚约150 m,较为均匀;丰台-野鸡坨断裂隐伏于测线坐标3.5 km处,倾向北西,F2-1断裂隐伏于测线坐标8.5 km处,倾向南东;这2条断裂之间存在一个北西低南东高的隐伏凸起。测线坐标8.5~15.2 km,自北西向南东新生代沉积逐渐加厚,最大厚度约250 m,显示出荆各庄凹陷为箕状新生代断陷。陡河断裂出露于15.2 km处,倾向北西。测线坐标15.2~24 km为唐山凸起,仅局部区域有很薄的新生代沉积,同等深度上,P波速度远高于两侧;巍山下方有一近直立的低速带,向下延伸至少600 m,推测为唐山-巍山-长山南坡断裂带的破碎带。测线坐标24 km至测线端部为开平凹陷的西北部,表现为一规整的盆地边缘形态,新生代沉积约130 m。陡河断裂、唐山-巍山-长山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北部 初至波走时成像 浅部速度结构 断裂活动性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16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控制因素
17
作者 钱子桐 邓庆杰 +4 位作者 杨烁 胡明毅 胡忠贵 蔡全升 林婉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6,共14页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四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存在差异,影响后期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四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存在差异,影响后期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决口扇沉积,分流河道见大量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强水动力构造;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见波状层理和砂纹层理等弱水动力构造。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对前缘砂体更富集且砂地比更高。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垂向结构表现为块状切叠型、块状叠置型、层状叠置型和单一孤立型四类结构样式,横向结构表现为侧向切割、侧向对接、泥岩间隔三种接触关系,不同砂体结构的物性存在差异。古气候变化影响沉积物供给量,基准面变化影响可容纳空间,河流和湖浪作用随河流向湖盆推进砂体持续改造,古气候、基准面升降、水动力因素共同影响砂体结构。该结果为浅水三角洲油气藏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昌德地区 泉头组四段 浅水三角洲 砂体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勘探方向
18
作者 谭万仓 王显东 +4 位作者 李强 鲁鹏 王营 赵亮 牛鹏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明确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始于栖霞组中晚期,区域拉张作用导致盆内发生了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结果表明:川中―川北栖霞组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为主,受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影响弱,滩体发育规模小;茅口组中晚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加剧,川中―川北出现隆凹相间格局,发育多期次台缘礁滩体,礁滩体发育规模大;分异作用不仅造成栖霞组—茅口组多期台缘带储层叠置发育,也在裂陷深水区形成了多套烃源岩,源储盖配置关系好,同时形成的深大断裂能有效沟通烃源岩、改善储层物性,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研究成果极大拓展了川中―川北中二叠统勘探领域,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北部 中二叠统 构造-沉积分异作用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水溶型和天然气伴生型氦气来源特征对比——以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例
19
作者 张瑾 张凤奇 +5 位作者 邹彦荣 任小庆 陈红果 王鹏涛 茹荣 张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3-470,共8页
氦气是一种稀有惰性气体,在军工、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可供利用的氦气资源稀缺,目前尚未发现独立成藏的氦气资源,已知的氦气赋存形式主要包括天然气伴生型和地热水伴生型2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 氦气是一种稀有惰性气体,在军工、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可供利用的氦气资源稀缺,目前尚未发现独立成藏的氦气资源,已知的氦气赋存形式主要包括天然气伴生型和地热水伴生型2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和渭河盆地作为2种类型氦气资源的典型盆地,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两地氦气同位素质谱分析、岩石放射性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采集的研究区伴生气、岩心和周边潜在的氦气源岩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氦气为典型的壳源成因氦气,渭河盆地在宝鸡—咸阳断裂、秦岭山前断裂等沟通基底的深大断裂附近,幔源成因氦气体积分数占比较高(最高达到6.959%)。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同属华北板块西南缘,盆地基底组成均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花岗岩系,构成了地区氦气形成的主要源岩,而渭河盆地氦气的主要源岩还包括周缘燕山期富铀花岗岩和盆地深部同时期隐伏花岗岩体。两地基底沉积岩系因U、Th元素质量分数较低或脱附气氦气量低于基底变质岩系,均不能作为主要氦气源岩。两地氦气的形成、运移、聚集整个过程均受源岩和断裂控制,与深大断裂带的展布密切相关。依据以上结论,可为两地氦气资源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氦气 伴生资源 来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灯影组四段台内地区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
20
作者 杨毅 朱祥 +2 位作者 张雷 徐祖新 代林呈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台内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为落实川北灯四段台内地区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及分布特征,基于台内和台缘地区天然气和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薄片鉴定以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川北灯四段台内地...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台内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为落实川北灯四段台内地区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及分布特征,基于台内和台缘地区天然气和沥青地球化学特征、薄片鉴定以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川北灯四段台内地区油气来源与成藏过程研究。研究表明:(1)与台缘地区相比,川北灯四段台内地区具有储层沥青碳同位素重,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重,甲烷氢同位素轻的特征,说明台内地区油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和震旦系烃源岩的混源,且震旦系烃源岩贡献较大;(2)川北灯四段台内地区油气藏存在2期油充注和2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低熟油充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第二期规模原油充注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第三期原油裂解气充注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第四期天然气调整充注发生在白垩纪;(3)通南巴地区从油藏期到气藏期长期处于古构造低部位,古油气藏原油和天然气持续向米仓山前高部位调整运移,导致通南巴地区古气藏调整散失,现今含气性较差。南江地区源储配置关系好,在主要生油生气期均处于古构造高部位,能持续接受天然气充注,且断层封闭性好,有利于气藏保存与油气富集,是川北灯四段台内地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来源 油气成藏 灯影组四段 上震旦统 台内地区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