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双林 李兴 +1 位作者 赵青芳 董贺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6-11,4,共6页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是识别烃类气体异常、成因类型和成熟度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酸解烃类气体组合与碳同位素组成同标准模式相比较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不是来自表...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是识别烃类气体异常、成因类型和成熟度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酸解烃类气体组合与碳同位素组成同标准模式相比较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不是来自表层现代海底沉积物生物成因气体,而是来自深部埋藏有机质,可能主要是海洋源岩受热形成的气体,具有少量陆源有机质的贡献。这些烃类气体可能代表了深部圈闭和源岩中烃类向上渗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北部凹陷 烃类气体 碳同位素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构造演化及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素 姚旭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4-567,共4页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构造相对较简单,是坳陷内部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域。以地震剖面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早古生代稳定沉—抬阶段;晚古生代稳定沉降阶段;中生代隆起剥蚀阶段;古近纪断陷沉降阶段;...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构造相对较简单,是坳陷内部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域。以地震剖面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早古生代稳定沉—抬阶段;晚古生代稳定沉降阶段;中生代隆起剥蚀阶段;古近纪断陷沉降阶段;新近纪坳陷沉降阶段。在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图,认为上古生界沉积之后经历埋深、剥蚀、再埋深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系列断块。本溪组到下石盒子组的煤层段和暗色泥岩段作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自古近纪以来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量生成天然气。区内上古生界油气藏聚集类型多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分为3种: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古生新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上古生界 埋藏史 成藏模式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凹陷古进系及白垩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潜力 被引量:1
3
作者 南征兵 肖坤叶 +3 位作者 张光亚 刘计国 史忠生 肖高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2,共7页
Melut盆地北部凹陷为富油气凹陷,具有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针对深层白垩系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尚未取得突破的现状,通过开展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Melut盆地北部凹陷源上、源内各主要层序... Melut盆地北部凹陷为富油气凹陷,具有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针对深层白垩系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尚未取得突破的现状,通过开展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建立了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Melut盆地北部凹陷源上、源内各主要层序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与方向。研究表明:源上主要发育Yabus上段—Adar—Lau高位域,有利相带为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主要形成构造-岩性圈闭;源内主要发育Galhak—Algayger湖侵域,有利相带为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和洪水浊积扇,主要形成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综合分析认为,源内层序是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勘探目标。在有利构造背景下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是Melut盆地白垩系成藏的关键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是白垩系油气成藏的优势相带,上白垩统Galhak组是白垩系油气成藏的主要目的层段。研究结果对Melut盆地北部凹陷下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源内层序 岩性地层油气藏 北部凹陷 Melut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9-553,共5页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致多种储集体、生油岩互相叠置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构造上产生了如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圈闭类型。深凹中泰州组等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不整合面上的风化带和砂质岩运载层等,自深凹向上、向南、向斜坡运移,形成岩性、背斜、断鼻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凹陷自成一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平面上含油气圈闭沿千里岩断裂带和斜坡枢纽带呈串珠状展布,是南黄海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油气勘探 含油气系统 北部凹陷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5
作者 鲁法伟 王建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1X期172-174,共3页
通过地层沉积环境、地化特征进行分析,对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的烃源岩进行了早期预测及评价。结果表明,北部凹陷中生界泰州组烃源岩分布广泛,为一套浅湖-深湖相沉积的暗色泥岩地层,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具备良好... 通过地层沉积环境、地化特征进行分析,对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的烃源岩进行了早期预测及评价。结果表明,北部凹陷中生界泰州组烃源岩分布广泛,为一套浅湖-深湖相沉积的暗色泥岩地层,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主力烃源岩层。利用类比分析地震反射特征及烃源岩质量确定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区油气勘探方向,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中生界 北部凹陷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与构造古地貌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日欣 张曼莉 +3 位作者 王冰洁 林畅松 王鑫 李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5,I0005,I0006,共16页
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 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可识别6种地震相与9种岩相组合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以及碎屑湖泊等沉积,北部由辫状河三角洲演变为双向供源的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中南部早期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并逐渐消亡,南部小型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向北推进;东营组中下段沉积期研究区整体南高北低,可划分辽东凸起和辽中凹陷2个隆坳单元,进一步识别断裂陡坡带、缓坡断阶带、缓坡带、古沟谷等构造古地貌单元;研究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规模与古坡折坡度、凹陷沉降中心位置、古沟谷规模密切相关,沉积体系的分布演化是盆地隆坳格局、坡折地貌形态、古沟谷发育位置与物源供给方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结果对研究区油气勘探有利砂体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沉积体系 构造古地貌 控制因素 东营组中下段 辽中凹陷北部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北部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25
7
作者 肖乾华 李美俊 +1 位作者 彭苏萍 刘计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3-45,共3页
不整合对油气藏形成有重要作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不整合较发育 ,根据实际资料研究沙三段顶面不整合类型 (削截、平行和超覆 )和不整合面上下 6类岩性接触关系的平面分布。不整合类型和不整合面上下岩性接触关系不同 ,对油气藏... 不整合对油气藏形成有重要作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不整合较发育 ,根据实际资料研究沙三段顶面不整合类型 (削截、平行和超覆 )和不整合面上下 6类岩性接触关系的平面分布。不整合类型和不整合面上下岩性接触关系不同 ,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不同 :下泥上砂的削截和平行不整合可在不整合面之上成藏 ;下砂上泥的削截不整合易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不整合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 ;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砂岩 ,可作为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通道 ;不整合面上下均为泥岩 ,可起封堵和区域盖层的作用。根据上泥下砂的不整合面分布区有利于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认识 ,预测青龙台构造高部位和茨榆坨潜山的低带是有利目标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东部凹陷北部 不整合类型 油气成藏规律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膏盐岩分布特征及其对地层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波 蒋有录 +2 位作者 张善文 宋玲 郝建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0,112-113,共3页
东濮凹陷北部地温场的形成受广泛分布的巨厚膏盐岩控制,并与构造位置、断裂热液活动、凹陷内部热流体活动有关。通过岩心观察及精细层序地层对比,将东濮凹陷北部划分为4套区域性膏盐岩和2套局部性膏盐岩,使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膏盐岩... 东濮凹陷北部地温场的形成受广泛分布的巨厚膏盐岩控制,并与构造位置、断裂热液活动、凹陷内部热流体活动有关。通过岩心观察及精细层序地层对比,将东濮凹陷北部划分为4套区域性膏盐岩和2套局部性膏盐岩,使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膏盐岩的热传导作用,并利用实测地层温度数据证实了膏盐岩对研究区现今地层温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膏盐岩具有较好的热传导作用,导致其发育区及周边的地层温度产生异常高值,对烃源岩热演化和生排烃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岩 热传导 地层温度 古近系 东濮凹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宇琪 张金川 +2 位作者 张鹏 唐玄 苏惠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8-16,共9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盐湖沉积体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潜力,本文通过多口钻井岩芯泥页岩全岩矿物X衍射、粘土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及能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数据,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陆相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盐湖沉积体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潜力,本文通过多口钻井岩芯泥页岩全岩矿物X衍射、粘土矿物X衍射、氩离子抛光及能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数据,研究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陆相泥页岩微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认为储集空间以微-纳米级孔隙为主,包括无机原生粒间孔、无机原生晶间孔、无机次生溶蚀孔、有机孔及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其中,无机孔隙,特别是次生孔隙,对页岩油气储层具有明显的建设作用,有机质孔发现较少。矿物成分、岩相类型、成岩作用、有机质丰度及成熟度是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矿物成分是影响储集空间类型的内因;不同岩相类型对应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成岩过程中易溶物质的溶蚀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垂向上粘土矿物成分演化与孔渗高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储集空间 沙三段 东濮凹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钟俊义 郑浚茂 +2 位作者 王振付 陶宗普 李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6-29,共4页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特殊的构造背景决定了三角洲发育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样性。通过对侯庄、杨楼辫状河和张厂、古城曲流河三角洲的成因及沉积相研究认为,辫状河沉积体的储集性能优于曲流河三角洲。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辫状河三角洲油层主...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特殊的构造背景决定了三角洲发育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样性。通过对侯庄、杨楼辫状河和张厂、古城曲流河三角洲的成因及沉积相研究认为,辫状河沉积体的储集性能优于曲流河三角洲。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辫状河三角洲油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微相中,其次为远砂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则以油、水同层和水层居多,而曲流河三角洲砂体虽然成层性好,孔隙度较发育,但砂体厚度远小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在曲流河三角洲上的油气藏产量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 断陷盆地 缓坡带 泌阳凹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艳南 张金川 +2 位作者 张鹏 黄宇琪 邓恩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2,153,共5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发育陆相泥页岩,至今尚未对陆相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现场解吸及测试资料分析认为,沙三段泥页岩厚度大、埋深有利成藏、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宜、储集空间发育程度高且含...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发育陆相泥页岩,至今尚未对陆相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现场解吸及测试资料分析认为,沙三段泥页岩厚度大、埋深有利成藏、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宜、储集空间发育程度高且含油气性较好,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和储集条件。根据不同沉积环境下泥页岩特征及不同干酪根类型生油气特征,在文明寨—桥口垂向剖面上预测了页岩油气分布类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地球化学特征 含油气性 分布预测 东濮凹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永昌 张金川 +2 位作者 苏惠 慕小水 张素芹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65,153-154,共4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油泥页岩厚度较大,埋深条件较好。通过CT扫描、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及全岩分析,认为泥页岩储层孔隙总体以微裂缝为主,结构以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泥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油泥页岩厚度较大,埋深条件较好。通过CT扫描、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及全岩分析,认为泥页岩储层孔隙总体以微裂缝为主,结构以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泥页岩含油率较高,同时盐岩广泛发育,为页岩油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因素和常规油气富集条件,认为濮卫次洼、柳屯、胡庆地区为页岩油发育的最优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北部 沙三段 页岩油 成藏地质条件 裂缝 最优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宝言 肖焕钦 陈宝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2-25,共4页
陡坡带扇体油气成藏复杂 ,为有效地指导勘探 ,在扇体储层分类、评价的基础上 ,对陡坡带的盖层特征、侧向封堵条件、油源及油气运移通道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认为 ,扇体的有序组合和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聚散 ,使油气在纵向上形成有规律... 陡坡带扇体油气成藏复杂 ,为有效地指导勘探 ,在扇体储层分类、评价的基础上 ,对陡坡带的盖层特征、侧向封堵条件、油源及油气运移通道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认为 ,扇体的有序组合和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聚散 ,使油气在纵向上形成有规律的聚集分布 ,构成了陡坡特有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北部 陡坡带 扇体 油气聚集模式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与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鹏 张金川 +1 位作者 刘鸿 黄宇琪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东濮凹陷北部页岩油勘探处于起步阶段,沙三中亚段为研究的重点层位,从泥页岩空间展布、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特征以及含油性等方面,研究页岩油的富集条件,并对目标层系进行有利区优选。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湖—半深湖相页岩厚度较大,三角... 东濮凹陷北部页岩油勘探处于起步阶段,沙三中亚段为研究的重点层位,从泥页岩空间展布、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特征以及含油性等方面,研究页岩油的富集条件,并对目标层系进行有利区优选。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湖—半深湖相页岩厚度较大,三角洲相中砂岩夹层较多;沙三中亚段有机质类型以Ⅱ1和Ⅱ2型为主,总有机碳含量均值0.84%,镜质体反射率0.8%~1.5%,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沙三中亚段页岩矿物组成中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0%,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次生溶蚀孔及微裂缝,有机质孔较少;分别运用氯仿沥青"A"法、热解法以及含油饱和度理论计算法,得出含油率为0.242%、0.266%和0.228%;认为勘探有利区受沉积相控制,Ⅰ类有利区主要位于濮城—文留湖相沉积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北部 沙三中亚段 页岩油 地球化学特征 含油性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封闭性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广 刘洪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2,共4页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组源岩的油气运移通道,大一段内较好的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在南二段聚集,与断裂有关的圈闭是乌尔逊凹陷北部的主要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北部 大一段 断层 封闭性 演化 油气藏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西段水下扇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建忠 许建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9,共2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西段沙四段储层是砂、砾岩为主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其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运用化验资料对其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处于晚成岩A期。在此基础上,...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西段沙四段储层是砂、砾岩为主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其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运用化验资料对其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处于晚成岩A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定量恢复了储层孔隙空间的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北部 陡坡带西段 水下扇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北部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贺礼文 陈践发 +7 位作者 刘凯旋 朱心健 章超 李伟 罗广平 王阳洋 赵兴齐 伍建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对于其天然气的来源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烃源岩成熟度进行气源对比,没有给出直接证据。为此,以近年来在该凹陷北部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天然气组...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对于其天然气的来源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烃源岩成熟度进行气源对比,没有给出直接证据。为此,以近年来在该凹陷北部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值、天然气轻烃组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分析了天然气的来源、探讨了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及通道。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北部渐新统花港组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由腐殖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形成,其中中央反转构造带气田主要为干气,西次凹气田为湿气;②凹陷区烃源岩成熟度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导致中央反转构造带天然气成熟度较高,西次凹相对较低;③西湖凹陷北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同时花港组烃源岩及平湖组下部烃源岩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中央反转构造带北部花港组煤系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对该区天然气成藏的贡献较大;④凹陷区天然气具有垂向运移分馏的特征,龙井运动之后断裂再次活化,为平湖组及其下部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北部 渐新世 始新世 天然气 碳同位素 轻烃 煤型气 煤系烃源岩 垂向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晚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8
18
作者 董焕忠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36,52,共6页
为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晚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分析伊敏组沉积末期张扭变形和青元岗组末期反转变形,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分析油气藏分布与晚期变形构造关系,以及构造变形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为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晚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分析伊敏组沉积末期张扭变形和青元岗组末期反转变形,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分析油气藏分布与晚期变形构造关系,以及构造变形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构造型油气藏的形成分为横向运移、垂向运移及调整3个阶段.伊敏组末期第一阶段断裂变形前,乌尔逊凹陷北部油气以长距离横向运移为主;伊敏组末期第二阶段断裂变形后油气以短距离垂向运移为主;青元岗末期第三阶段反转变形以油气藏调整为主.晚期的构造变形不但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同时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北部 构造变形 油气聚集 成藏期 改造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复杂叠置砂砾岩油藏井网优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刚 季迎春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1期92-95,共4页
东营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由多期砂砾岩体叠置而成,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单个连通体储量规模小,造成开发难度大,开发效果差。以盐22区块中深层砂砾岩体油藏的储层地质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连通体规模、储层物... 东营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由多期砂砾岩体叠置而成,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单个连通体储量规模小,造成开发难度大,开发效果差。以盐22区块中深层砂砾岩体油藏的储层地质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连通体规模、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沉积物源方向、地层主应力方向等因素,优化建立了井网形式、井距、井排方向及连通体组合开发方式等。研究认为矩形五点注采井网为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有效井网形式,矩形井网短井排方向与地应力方向一致的方式部署井网,优选一套井网控制储量,接替开发。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 盐22区块 砂砾岩油藏 井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谢锐杰 漆家福 +1 位作者 王永诗 杨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27-431,共5页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经过去压实校正编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剖面图以及沙一段沉积前和馆陶组沉积前的沙三段底面古构造图,并从演化剖面和平面古构造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该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经过去压实校正编制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剖面图以及沙一段沉积前和馆陶组沉积前的沙三段底面古构造图,并从演化剖面和平面古构造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该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现今的沙三段底面构造轮廓在沙一段沉积前基本形成,研究区盖层滑脱断层较为发育。该结果对分析研究类似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古构造图 新生代 东营凹陷北部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