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次表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龙奇 许东峰 +2 位作者 徐鸣泉 王俊 师鹏飞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4,共10页
吕宋海峡是南海与外界水交换的重要通道,黑潮作为北太平洋最强的1支西边界流,在经过吕宋海峡时会对南海北部的环流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用1991-2011年期间CTD断面实测资料和高度计资料,提取23.0~25.5 kg/m3等密度面之间的盐度极大值... 吕宋海峡是南海与外界水交换的重要通道,黑潮作为北太平洋最强的1支西边界流,在经过吕宋海峡时会对南海北部的环流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用1991-2011年期间CTD断面实测资料和高度计资料,提取23.0~25.5 kg/m3等密度面之间的盐度极大值,研究了南海北部不同年月盐度极大值变化、黑潮入侵方式与强弱,以及盐度极大值变化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黑潮入侵南海方式多样,既有分支形式,也有弯曲、流套形式.(2)不同年月间,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存在较大差别,120°E 断面的次表层盐度极大值的变动可超过0.3.(3)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南北变动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偏北,黑潮入侵南海较强;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偏南,则黑潮入侵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黑潮 盐度极大值 北赤道流分叉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西北太平洋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爱梅 杜岩 +2 位作者 庄伟 王发云 齐义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共8页
次表层高盐水(〉34.68‰)作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的示踪, 可用来研究黑潮入侵, 了解南海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文章利用基于高分辨率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COM)的海洋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南海北部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次表层高盐水(〉34.68‰)作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的示踪, 可用来研究黑潮入侵, 了解南海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文章利用基于高分辨率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COM)的海洋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南海北部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模拟结果显示, 南海北部高盐水位于100-200m 水深, 最西可达111°E, 其体积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12 月达到极大值, 6 月达到极小值.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其季节变化主要受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大尺度环流的调制, 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季节变化(1 月到达最北端、6 月到达最南端)呈现很好的相关性.受太平洋大尺度风场的影响, 北赤道流分叉点上半年(下半年)向南(北)移动, 导致黑潮输运增强(减弱), 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盐通量减少(增加), 从而使南海次表层高盐水的盐度降低(升高).吕宋海峡断面的流速和盐通量分布特征显示, 西太平洋高盐水主要通过吕宋海峡中部(20?~21?18?N)进入南海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赤道流分叉点 盐度 高分辨率混合坐标海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贯穿流季节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鑫 韩琦琦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共10页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在南海内部冬季呈现气旋环流结构,夏季呈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尤其在冬季其流轴结构更为清晰和稳定,海水从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从民都洛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台湾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流出,吕宋海峡断面流量与其他4个海峡流量合计在数量级上相当,保持南海海水总量不变。吕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民都洛海峡的流量呈现明显相关性,吕宋海峡流量增大时,民都洛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流量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8和0.9。通过更适于分析中短期变化的简化绕岛环流理论,定量计算2019年吕宋海峡、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关系,发现夏季北赤道流分叉点NECBL(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Latitude)偏南,在13.6°N附近;冬季NECBL偏北,在15.6°N左右,同期黑潮流量减少,棉兰老流流量增加,作为南海贯穿流入流的吕宋海峡流量可达13.4 Sv。吕宋海峡输运补偿了北赤道流到达菲律宾海岸后的北向分支的流量,与棉兰老流的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贯穿 海气耦合模式(COAWST) 季节变化 北赤道流分叉点(NEC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与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龙奇 许东峰 +2 位作者 徐鸣泉 隋丹丹 吴品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6,共10页
在黑潮入侵南海强弱的问题上,到底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还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在起关键作用,目前还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先以高盐水作为黑潮入侵强弱的示踪物,... 在黑潮入侵南海强弱的问题上,到底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还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在起关键作用,目前还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先以高盐水作为黑潮入侵强弱的示踪物,用120°E断面的高盐水数据和北赤道流分叉点(North Equator Current Bifurcation,NEC-Y)的南北变动进行相关分析,接着,进一步用学者所用的黑潮入侵指数(KI指数,Kuroshio intrusion index和NEC指数,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index)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变动进行相关分析。最后,用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和相关关系分析法分别分析了PDO指数、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变动的关系并用NECP风场数据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对120°E断面的高盐水的KI指数、NEC指数与NEC-Y的相关分析,表明了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能够很好地指代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2)通过PDO指数和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PDO指数、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都在0.5水平。这些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了PDO和ENSO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都具有重要的影响;(3)当处于厄尔尼诺年(拉尼娜)时,赤道太平洋发生西(东)风异常,使得北赤道流分叉点偏北(南),使吕宋岛东侧的黑潮流速减弱(加强),黑潮入侵南海增强(减弱);当PDO处于暖(冷)阶段时,会加强热带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使得黑潮入侵南海增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入侵 北赤道流分叉点 太平洋年代际变化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