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可视化检测体系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蓝燕 农花萍 +4 位作者 彭子嘉 陆颖 李坤蓬 徐勇 余仲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148,共9页
[目的]为实现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快速有效的鉴别及鉴定。[方法]本研究根据两种锈菌的28SrDNA基因序列设计若干组LAMP引物。经筛选得到的引物以北美栅锈菌、松杨栅锈菌、图拉斯叉钩丝壳菌、芍药白粉菌、梨胶锈菌、羊肚菌、金针菇的... [目的]为实现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快速有效的鉴别及鉴定。[方法]本研究根据两种锈菌的28SrDNA基因序列设计若干组LAMP引物。经筛选得到的引物以北美栅锈菌、松杨栅锈菌、图拉斯叉钩丝壳菌、芍药白粉菌、梨胶锈菌、羊肚菌、金针菇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LAMP反应并完成特异性检测;首先建立初始LAMP反应体系,再进一步优化LAMP反应体系的组分和反应条件,加入羟基萘酚蓝实现可视化检测;最后确定检测体系灵敏度。[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引物具有特异性;25μL北美栅锈菌LAMP检测体系最佳Mg^(2+)浓度为6 mmol·L^(−1),最佳内外引物比例为8:1,最佳dNTPs浓度为1.2 mmol·L^(−1);同样地,25μL松杨栅锈菌LAMP检测体系最佳Mg^(2+)浓度为4 mmol·L^(−1),最佳内外引物比例为6:1,最佳dNTPs浓度为1 mmol·L^(−1)。加入160μM羟基萘酚蓝(HNB)可清晰地指示反应结果,两种检测体系在61℃条件下,分别反应30 min和40 min可实现目视判断结果,且灵敏度分别可达34 fg·μL^(−1)和60 fg·μL^(−1)。[结论]通过建立两种锈菌的可视化LAMP-HNB检测体系可实现对北美栅锈菌和松杨栅锈菌进行区分及鉴定,为快速鉴定和区分重要杨树锈病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北美栅锈菌 松杨锈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羟基萘酚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红杨与2025杨抗锈性差异比较
2
作者 李春丽 彭子嘉 +1 位作者 骆泽煜 余仲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5,共8页
[目的]为明确红叶杨品种全红杨与其亲本2025杨对叶锈病的抗性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在红叶杨品种全红杨和其亲本2025杨上人工接种北美栅锈菌,对两种杨树的发病状况、锈菌基因表达量、活性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 [目的]为明确红叶杨品种全红杨与其亲本2025杨对叶锈病的抗性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在红叶杨品种全红杨和其亲本2025杨上人工接种北美栅锈菌,对两种杨树的发病状况、锈菌基因表达量、活性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杨树对北美栅锈菌均表现为感病,其中全红杨为中度感病,2025杨为高度感病。相比全红杨,锈菌在2025杨叶片内发育更快、潜育期更短、夏孢子堆更大更密。全红杨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POD、CAT、SOD)均高于2025杨,而2025杨中的活性氧水平高于全红杨。[结论]说明全红杨应对锈菌入侵较2025杨能更快的启动免疫应答反应,平衡活性氧水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杨 北美栅锈菌 抗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