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红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演化过程——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约束
1
作者 李林娜 焦建刚 +4 位作者 沈清杰 赵国斌 徐铭池 郭钧桦 王佳新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5-901,共17页
【研究目的 】北祁连造山带内的红川铜镍矿床是近年找矿的重要发现。该矿床的赋矿岩体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性质不明,制约了进一步了解其成矿过程。【研究方法 】因此,对其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 【研究目的 】北祁连造山带内的红川铜镍矿床是近年找矿的重要发现。该矿床的赋矿岩体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性质不明,制约了进一步了解其成矿过程。【研究方法 】因此,对其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 】红川铜镍矿床中赋矿岩体主要由强蛇纹石化橄榄岩和黑云角闪石岩组成,主要含矿岩性是强蛇纹石化橄榄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红川岩体主量元素具有低SiO_(2)(39.13%~46.35%),高MgO(13.69%~27.47%),高Mg^(#)值(68.28~79.91),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平坦型特征,亏损微量元素Nb、P和Ti。对红川Ⅳ号赋矿岩体中的含斜长石橄榄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86.9±5.9 Ma,锆石ε_(Hf)(t)值介于-0.19~7.12之间。【结论 】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和区域地质背景对比分析,该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为经历了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亏损地幔,岩浆侵位过程中经历了小于10%的下地壳物质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岩石成因 铜镍硫化物矿床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发现中型岩浆熔离型镍矿床(3万t)
2
作者 龚振中 杨镇熙 +4 位作者 赵吉昌 周兆明 郭峰 任长旭 荆德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5-1446,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北祁连造山带作为华北板块和柴达木—中祁连板块的缝合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局部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基性—超基性岩有一定分布,是一个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铜、金、铁、钨等多金属矿产成矿带。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勘查院... 1研究目的(Objective)北祁连造山带作为华北板块和柴达木—中祁连板块的缝合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局部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基性—超基性岩有一定分布,是一个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铜、金、铁、钨等多金属矿产成矿带。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勘查院在分析对比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北祁连西段具有寻找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在该处部署地质勘查项目预期能够取得找矿新突破,将会对甘肃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笔者在北祁连造山带西段首次发现了一处中型岩浆熔离型镍矿床,其成果对在祁连造山带内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铜镍硫化物矿床 岩浆熔离型 镍矿床 成矿地质条件 祁连西段 多金属矿产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红川铜镍矿Ⅲ号超基性岩特征研究
3
作者 周兆明 龚振中 +6 位作者 周登峰 范宗福 杨镇熙 陈海云 郭峰 孙宝峰 尚乐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3-1539,共7页
2022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北祁连造山带西段首次发现了一处中型岩浆熔离型镍矿床—红川铜镍矿,该矿床自发现以来主要开展了矿产勘查工作,各类研究性工作比较薄弱,对含矿超基性岩体研究鲜有报道,笔者等首次... 2022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北祁连造山带西段首次发现了一处中型岩浆熔离型镍矿床—红川铜镍矿,该矿床自发现以来主要开展了矿产勘查工作,各类研究性工作比较薄弱,对含矿超基性岩体研究鲜有报道,笔者等首次对红川铜镍矿Ⅲ号岩体系统补充分析了其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该含矿岩体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含矿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川铜镍矿 北祁连造山带 Ⅲ号岩体 岩相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弧后盆地到前陆盆地——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泥盆纪的沉积盆地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74
4
作者 杜远生 朱杰 +1 位作者 韩欣 顾松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1-917,共7页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奥陶纪 泥盆纪 弧后盆地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中—西段陆壳残块群的构造—地层特征 被引量:47
5
作者 左国朝 刘义科 张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北祁连造山带是一条多旋回的造山带 ,其最大特点是早古生代岩系中镶嵌有众多大小不一的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所组成的陆壳残块群 ,它们源于晋宁期末 ,统一的巨型华北古大陆早古生代初的裂解。寒武 奥陶纪西段演化为裂谷系 ,陆壳残块群组... 北祁连造山带是一条多旋回的造山带 ,其最大特点是早古生代岩系中镶嵌有众多大小不一的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所组成的陆壳残块群 ,它们源于晋宁期末 ,统一的巨型华北古大陆早古生代初的裂解。寒武 奥陶纪西段演化为裂谷系 ,陆壳残块群组成裂谷系的正性隆起构造单元 ;中段发育微洋盆沟弧盆体系 ,在南缘的陆壳残块群处于奥陶纪活动大陆边缘张裂带上 ,并构成被晚期弧后盆地及裂谷分开后的陆壳基底部位 ,少数陆壳残块为沟弧盆体系中的孤岛隆起。它们不是由中祁连推覆来的飞来峰或是外来移置的滑覆体 ,而是由统一的巨型华北古大陆西南缘古阿拉善地块于早古生代初裂解后向洋或裂谷演化过程中残留其中的大小不一的陆壳残块。北祁连早奥陶世海域与现在加拿大北部巴芬湾及伊丽莎白女王群岛的构造格局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陆壳残块 地层特征 早古生代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碎屑组分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亚军 杜远生 +2 位作者 杨江海 文运强 王建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3,共6页
北祁连造山带东部武威斜豪-古浪石城子-靖远水泉一带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上奥陶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弧造山带内的过渡岛弧源区,并且早期可能含有较多的来自未分割岛弧源区的物质,下... 北祁连造山带东部武威斜豪-古浪石城子-靖远水泉一带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上奥陶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弧造山带内的过渡岛弧源区,并且早期可能含有较多的来自未分割岛弧源区的物质,下志留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碰撞造山带,而下、中泥盆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卷入碰撞造山带内的分割岛弧、俯冲杂岩和隆起的大陆块体。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中岛弧物源区的属性经历了未分割岛弧-过渡岛弧-分割岛弧的连续变化,暗示晚奥陶世北祁连岛弧已经开始隆起并遭受剥蚀,北祁连造山带东部的初始碰撞发生在晚奥陶世,并形成上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古浪运动。这次碰撞型式是在"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型式下的"点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物源分析 北祁连造山带 “点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奥陶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27
7
作者 朱杰 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9-76,共8页
对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地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硅质岩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奥陶统硅质岩为生物化学作用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海环境;中、上奥陶统下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显示热液成因,沉积于洋脊环境;中、上奥陶统... 对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地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硅质岩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奥陶统硅质岩为生物化学作用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海环境;中、上奥陶统下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显示热液成因,沉积于洋脊环境;中、上奥陶统上部硅质岩指示生物化学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上述特征表明老虎山地区在早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所含硅质岩和陆缘碎屑岩为大陆斜坡相浊流沉积。中、晚奥陶世柴达木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在弧后产生离散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弧后盆地,硅质岩及其共生的枕状玄武岩和浊积岩应属于扩张弧后盆地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奥陶系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古地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北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物性、火山岩的源区性质及找矿问题的分析和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彭素霞 尹传明 +1 位作者 刘建朝 张海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0-258,共9页
本文主要在先前一些研究者对北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构造、海相火山岩和块状硫化矿床研究所获成果和认识的基础上,重点从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基底的物性特征,来分析和讨论所见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变火山岩类的物源区及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一些... 本文主要在先前一些研究者对北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构造、海相火山岩和块状硫化矿床研究所获成果和认识的基础上,重点从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基底的物性特征,来分析和讨论所见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变火山岩类的物源区及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一些区域找矿思路。所得结论主要包括:(1)北祁连山加里东造山的真正基底应是从阿拉善或华北地块分裂出来的一套绿岩类型火山沉积建造,并以古元古宙的北大河群和龙首山群为代表;(2)北祁连造山带的基底从克拉通向大陆裂谷构造体制转换大致发生在早-中元古宙的分界时限(约1777Ma),并普遍以一套大陆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为典型特征;(3)不同时代或不同构造体制下形成的火山岩,各有其不同的物源区和成岩模式。具体说,在元古宙绿岩类型的火山岩的源区可能是克拉通早期由原始玄武质下地壳转变来榴辉岩或基性麻粒岩相,进入大陆裂谷构造体阶段,便转换为一种幔-壳双层岩源区模型,而晚期的次火山岩类的源岩明显是已经过先期大量改造或改变了中上地壳物质作为物源;(4)按大陆裂谷成矿体系并结合以往一些区域调查资料,提出托莱山西段的小龙口-九个青羊地段可能是个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潜在远景找矿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前寒武纪基底物性及火山岩源区 潜在远景地段及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石包城地区花岗岩年代学及成因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楠 吴才来 +3 位作者 雷敏 陈红杰 李名则 郑卫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09-3924,共16页
北祁连造山带内发育大量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理解。本文以带内西段石包城地区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该花岗岩形成时代为4... 北祁连造山带内发育大量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理解。本文以带内西段石包城地区的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该花岗岩形成时代为465~463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属于钙碱性系列,并具强过铝质特征;(2)该花岗岩T_(Zr)和T_(REE)平均温度分别为760℃和732℃,ε_(Hf)(t)变化于+7.6^+13.5,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581~957Ma;(3)可能属I-S过渡型花岗岩,是新生基性地壳低温条件下由于角闪石脱水分解而发生部分熔融而成,并混入了少量中-新元古代沉积组分,岩浆未发生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残留相为石榴石、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的麻粒岩;(4)该花岗岩形成于北祁连洋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之下,并在侵位上升过程中加入了部分沉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岩石成因 花岗岩 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嘉峪关北大草滩地区早志留世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勇 唐淑兰 +2 位作者 李向民 李艳广 卜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4-746,共13页
以北祁连造山带嘉峪关北大草滩地区原划为中—下奥陶统的阴沟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组成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碎屑岩沉积时代早于432.5Ma,为早志留世,该套沉积地层并不属于早—中奥... 以北祁连造山带嘉峪关北大草滩地区原划为中—下奥陶统的阴沟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组成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碎屑岩沉积时代早于432.5Ma,为早志留世,该套沉积地层并不属于早—中奥陶世阴沟群。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明显分为4组:早古生代年龄组,434~521Ma,峰值为447Ma;新元古代年龄组,791~992Ma,峰值年龄966Ma;中古元古代年龄组,1017~1755Ma,并出现1120Ma、1278Ma、1427Ma和1648Ma多个峰值;古元古代早期—新太古代晚期年龄组,1879~2663Ma,并出现2089Ma、2428Ma和2543Ma多个峰值。综合分析显示,碎屑岩沉积物质来源于祁连造山带和阿拉善地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型岩浆岩和新元古代岩浆岩,以及造山带结晶基底岩系为该套碎屑岩沉积提供了更重要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志留世 碎屑锆石 LA-ICP-MSU-Pb测年 沉积物源 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与贺兰冷裂谷构造边界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喜峰 钱壮志 +3 位作者 孙保平 吴文奎 陆彦俊 王成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贺兰冷裂谷在古生代的构造界线位置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以何种形式穿过贺兰山并向西延伸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详细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及贺兰山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以及元山子、围沟井晚泥盆世上叠盆地... 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贺兰冷裂谷在古生代的构造界线位置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以何种形式穿过贺兰山并向西延伸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详细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及贺兰山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以及元山子、围沟井晚泥盆世上叠盆地沉积特征,从陆架和陆坡转换地带、上叠盆地基底构造性质及其边界断裂带发育特征等着手,并参考该区的地球物理信息等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北祁连造山带与华北板块贺兰冷裂谷的界线位于青铜峡(牛首山)-固原断裂构造线,其在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构造多向性、多期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该界线在土井子附近穿越贺兰山与内蒙东西向查汗布拉格断裂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板块 贺兰冷裂谷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的外来移置体 被引量:10
12
作者 冯益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5-371,共7页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发育有许多外来移置体,本文论述了其物质组成、构造样式、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揭示了研究外来移置体对正确重建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认为研究外来移置体,不仅可以在恢复造山带古地理占构造格局时排除干扰,而...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发育有许多外来移置体,本文论述了其物质组成、构造样式、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揭示了研究外来移置体对正确重建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认为研究外来移置体,不仅可以在恢复造山带古地理占构造格局时排除干扰,而且对探讨造山带造山过程中动力学的转换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外来移置体 推覆体 滑覆体 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志留纪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牟传龙 侯乾 +2 位作者 郑斌嵩 葛祥英 昝博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3期48-58,共11页
奥陶纪—泥盆纪时期,受加里东构造活动的影响,北祁连洋盆经历了俯冲消亡至造山的复杂转换。其中,志留纪是记录了盆山转换的重要大地构造过渡阶段,然而北祁连造山带在该时期的盆地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北祁连地区志留系沉积地层开展... 奥陶纪—泥盆纪时期,受加里东构造活动的影响,北祁连洋盆经历了俯冲消亡至造山的复杂转换。其中,志留纪是记录了盆山转换的重要大地构造过渡阶段,然而北祁连造山带在该时期的盆地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北祁连地区志留系沉积地层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测试分析,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组合等方面的研究,共识别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及半深海相三种沉积相类型。此外,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新资料,编制了全新的北祁连地区志留纪沉积构造格架、沉积盆地类型及空间配置关系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地层对比,以及岩相古地理编图研究,重建了北祁连造山带志留纪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并采用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编制了全新的研究区志留纪岩相古地理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志留纪 山带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东端早古生代岩浆作用过程——来自甘肃天水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锆石年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佳瑶 何艳红 +1 位作者 陈亮 徐可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6-1636,共11页
甘肃天水地区长沟河闪长岩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发育片麻状构造面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形成于前寒武纪的侵入岩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2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63.3±2.3Ma(MSWD=0.52,n=11)和443.8±2.6Ma(MSWD=0.44,n... 甘肃天水地区长沟河闪长岩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发育片麻状构造面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形成于前寒武纪的侵入岩体。用LA-ICP-MS技术测得2组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463.3±2.3Ma(MSWD=0.52,n=11)和443.8±2.6Ma(MSWD=0.44,n=9)。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2组年龄具有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说明二者晶出于同源封闭的岩浆体系。t-Eu/Eu*投图显示,约460Ma的岩浆锆石无Eu异常,与幔源岩浆锆石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而约440Ma的岩浆锆石具有负Eu异常,指示母岩开始发生斜长石的结晶分离,与深熔作用过程一致。因此,约460Ma为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约440Ma为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深熔岩浆的结晶年龄。Hf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约460Ma和约440Ma两组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8.23~11.57和6.36~8.03,指示460Ma发育幔源新生地壳岩浆作用,而440Ma壳源再造活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东端 长沟河闪长质片麻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微量元素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查巴峡早寒武世蛇绿混杂岩带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奎 刘凯 +3 位作者 罗金海 贾忠胜 王明志 游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5-307,共13页
在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青海省门源县南门峡镇查巴峡一带新识别出一条蛇绿混杂岩带,其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基性岩墙、变质基性熔岩、中性侵入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和外来地层。基性岩墙和变质基性熔岩具有向右缓倾、轻... 在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青海省门源县南门峡镇查巴峡一带新识别出一条蛇绿混杂岩带,其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岩块包括变质橄榄岩、基性岩墙、变质基性熔岩、中性侵入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和外来地层。基性岩墙和变质基性熔岩具有向右缓倾、轻稀土元素略富集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和U,高场强元素Nb、Ta、Zr、Ti基本不显示异常,总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相似。对蚀变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22.6±9.7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查巴峡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寒武世北祁连洋盆扩张的构造环境。查巴峡蛇绿混杂岩的确定扩大了北祁连造山带蛇绿岩南带向南东方向的延伸范围,进而扩大了北祁连造山带早期洋盆向南东方向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蛇绿混杂岩带 早寒武世 祁连洋盆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车路沟岩体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9
16
作者 樊新祥 孔维琼 +2 位作者 杨镇熙 赵吉昌 李昱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5-766,共12页
车路沟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最西端,岩石类型以英云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为主。本次对英云闪长玢岩进行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62.1±3.8)Ma,表明岩体形成于中奥陶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英云闪长玢岩中SiO2含量6... 车路沟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最西端,岩石类型以英云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为主。本次对英云闪长玢岩进行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62.1±3.8)Ma,表明岩体形成于中奥陶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英云闪长玢岩中SiO2含量60.37%~66.73%,Al2O3含量15.65%~16.45%,Na2O/K2O值7.47~9.96,A/CNK为0.90~1.00,属中酸性岩系列,显示相对富钠、低钾的特征, A/CNK=0.90~1.00,属于准铝质低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较低(33.40×10-6~39.27×10-6),LREE/HREE值为3.95~6.51,在稀土元素配分图解上呈现出右倾特征;δEu值1.23~1.49之间,呈现Eu呈正异常特征;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显示富集Ba、Sr,亏损Nb、Ti、Yb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对车路沟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背景的全面分析,认为其为奥陶纪祁连洋持续向华北板块俯冲,诱使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路沟岩体 锆石U-PB 洋壳俯冲 北祁连造山带 埃达克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东段宁夏马场金矿床成因:煌斑岩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和C-H-O-S同位素约束
17
作者 海连富 母彩霞 +2 位作者 梅超 陶瑞 赵少卿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9-1820,共22页
马场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宁夏西华山地区,是区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然而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研究比较薄弱,且岩浆活动是否参与金成矿尚无共识。为详细了解马场金矿床成因,本文对含金煌斑岩和矿石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石... 马场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宁夏西华山地区,是区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然而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研究比较薄弱,且岩浆活动是否参与金成矿尚无共识。为详细了解马场金矿床成因,本文对含金煌斑岩和矿石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石英流体包裹体和C-H-O-S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马场金矿成矿热液期可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阶段)、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阶段(Ⅱ阶段)和石英-黄铜矿硫化物阶段(Ⅲ阶段),其中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有4种类型,分别是富液两相包裹体(Ⅰa型)、纯液相包裹体(Ⅱ型)、含CH4两相包裹体(Ⅳ型)和含CO_(2)三相包裹体(Ⅲa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218~345℃,峰值集中在280~300℃,盐度(w(NaCl))为1.40%~12.73%,密度为0.77~0.93 g/cm^(3),平均压力为60×10~5 Pa,成矿深度为2.0~6.7 km,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富CO_(2)、含CH4的H2O-NaCl-CO_(2)体系。热液期石英δD值为-95.5‰~-75.2‰,δ^(18)OV-SMOW值为+13.8‰~+16.7‰;方解石的δ^(13)CV-PDB值为-6.28‰~-2.55‰,指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组成的混合流体。S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为以岩浆为主的混合来源,地层对金矿的贡献次之。与金矿关系密切的煌斑岩锆石U-Pb年龄为433 Ma,暗示金矿成矿时代为早志留世。综合北祁连构造岩浆演化,认为马场金矿形成与原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的俯冲板片断离诱发的弧后伸展构造环境有关,为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马场金矿床 北祁连造山带 原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中玻安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18
作者 宋琦 刘希军 +4 位作者 田昊 李得超 刘潇 刘鹏德 张治国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9,共14页
通过对北祁连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中的玻安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玻安岩的成因,并对北祁连洋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约束。大岔大坂玻安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82.6&... 通过对北祁连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中的玻安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玻安岩的成因,并对北祁连洋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约束。大岔大坂玻安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82.6±4.8 Ma。玻安岩具有中等SiO_(2)含量(48.14%~55.77%)、高MgO含量(14.34%~18.61%)和Mg^(#)值(0.78~0.82),以及低TiO_(2)含量(0.27%~0.40%),高CaO/Al_(2)O_(3)(0.64~0.98)和Ti/Zr值(107~120)。此外,玻安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球粒陨石标准化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于重稀土元素(HREE)弱亏损,具类似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大岔大坂玻安岩具有正的ε_(Hf)(t)值(4.8~13.1),表明其来源于亏损地幔。上述特征表明,大岔大坂玻安岩具有与弧后盆地玻安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与IBM玻安岩存在明显差异,印证了大岔大坂玻安岩与俯冲初始相关的IBM玻安岩具有不同的成因。推测大岔大坂玻安岩可能为弧后盆地初始扩张的产物,表明北祁连洋在早奥陶世发生了洋壳的俯冲消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安岩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大岔大坂 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石灰沟奥陶纪碳酸盐岩—硅质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18
19
作者 闫臻 李继亮 +3 位作者 雍拥 肖文交 王宗起 向永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84-2394,共11页
北祁连造山带石灰沟奥陶纪硅质岩与碱性玄武岩、熔结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泥岩、杂砂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礁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海山组合序列。其中硅质岩中含有早-申奥陶世牙行刺化石,泥岩和砂岩中含有中-晚奥陶世... 北祁连造山带石灰沟奥陶纪硅质岩与碱性玄武岩、熔结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泥岩、杂砂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礁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海山组合序列。其中硅质岩中含有早-申奥陶世牙行刺化石,泥岩和砂岩中含有中-晚奥陶世三叶虫和笔石化石。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源区为其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从而表现为LREE富集,Eu^*CN负异常特征;这些硅质岩形成于陆缘环境,并非深海或洋中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石灰沟 海山/洋岛 硅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永登石灰沟奥陶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杜远生 朱杰 顾松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89,共6页
北祁连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是中—南祁连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加里东造山带。永登石灰沟位于北祁连东段,跨奥陶纪岛弧构造带。永登石灰沟一带奥陶系主要分布中堡群,其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硅质岩、大理岩、板... 北祁连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是中—南祁连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加里东造山带。永登石灰沟位于北祁连东段,跨奥陶纪岛弧构造带。永登石灰沟一带奥陶系主要分布中堡群,其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硅质岩、大理岩、板岩及变质砂岩。硅质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与岛弧火山岩共生的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盆地的构造背景。但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其受陆源影响不明显,为远离陆源的深水盆地沉积。推测北祁连奥陶纪处于多岛洋的构造背景,北祁连奥陶纪存在宽阔、多岛的古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奥陶系 硅质岩 沉积地球化学 大地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