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物理力学特性及地质灾害效应
1
作者
李洪梁
田尤
张佳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38-6251,共14页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南侧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北东侧火山-沉积岩之间,主要岩石类型为千枚岩、板岩夹少量玄武岩、灰岩和硅质岩岩块,具明显“混杂堆积”特征,在构造隆升-差异风化-河流侵蚀的耦合作用下,逐渐演化为高山深切峡谷地貌,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在构造岩石学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出“一弱三强”的特点,即弱变质、强变形、强蚀变和强定向,导致岩石严重劣化,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源条件;在物理力学特性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为一套易滑软岩“地层”,富含黏土矿物,具高孔隙度和吸水率、低抗压和抗剪强度,在斜坡内易形成软弱层或软弱带,进而长期蠕变演化为滑带,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结构构造条件;北澜沧江结合带区域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动力学条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的孕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混杂岩
构造岩石学
物理力学性质
地质灾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2
作者
徐长昊
任飞
陆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北澜沧江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该区大致平行结合带所出露的吉塘岩体、纽多岩体、东达山岩体,记录了澜沧江洋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揭秘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澜沧江结合带之纽多岩体进...
北澜沧江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该区大致平行结合带所出露的吉塘岩体、纽多岩体、东达山岩体,记录了澜沧江洋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揭秘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澜沧江结合带之纽多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48.9±1.3)Ma(MSWD=1.1,n=30),属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阶的产物;细粒二长花岗岩的IA/CNK(铝饱和指数)为1.06~1.45、刚玉分子介于1.05~4.96,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Ba、Sr、Nb、Zr、Hf、P、Ti等元素相对亏损,Rb、K、Th、U、Nd、Sm等元素富集的特征,为S型花岗岩,成岩年龄介于(262±1.3)Ma^(243.6±1.4)Ma之间,反映了澜沧江洋消减过程中的持续变化。与临沧花岗岩侵位时代介于261~203Ma相比,无论岩石成因还是成岩时代,均具有相似岩浆演化历程,暗示其具有相近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澜沧江洋在藏东地区于(248.9±1.3)Ma之前已经进入俯冲碰撞阶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的源区与变质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成因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增温以及岩石圈剪切、伸展期的深熔作用引起的深部热流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澜沧江结合带
特提斯洋
细粒二长花岗岩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洪梁
黄海
+7 位作者
张勇
田尤
陈龙
张佳佳
李元灵
高波
杨东旭
王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9,共17页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坡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受区域造山作用影响,藏东昌都红层掀斜,发育大量透入性构造面,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主要包括原生层理型、层理断层型、层理节理型、褶皱节理型和断层节理型等5类。构造面是红层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建议在明确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构造框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滑坡区构造面发育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滑坡发育的内在机制及监测预警、工程防治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成因模式
红层滑坡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面
藏东昌都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物理力学特性及地质灾害效应
1
作者
李洪梁
田尤
张佳佳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38-6251,共14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243086,DD20240014,DD2023044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9QZKK0902)。
文摘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南侧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北东侧火山-沉积岩之间,主要岩石类型为千枚岩、板岩夹少量玄武岩、灰岩和硅质岩岩块,具明显“混杂堆积”特征,在构造隆升-差异风化-河流侵蚀的耦合作用下,逐渐演化为高山深切峡谷地貌,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在构造岩石学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出“一弱三强”的特点,即弱变质、强变形、强蚀变和强定向,导致岩石严重劣化,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源条件;在物理力学特性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为一套易滑软岩“地层”,富含黏土矿物,具高孔隙度和吸水率、低抗压和抗剪强度,在斜坡内易形成软弱层或软弱带,进而长期蠕变演化为滑带,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结构构造条件;北澜沧江结合带区域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动力学条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的孕灾机制。
关键词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混杂岩
构造岩石学
物理力学性质
地质灾害效应
Keywords
North Lancang River Suture zone
tectonic mélange
structural petrology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geohazard effect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2
作者
徐长昊
任飞
陆彪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队
出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190375)
文摘
北澜沧江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该区大致平行结合带所出露的吉塘岩体、纽多岩体、东达山岩体,记录了澜沧江洋的地质演化历史,对揭秘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北澜沧江结合带之纽多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48.9±1.3)Ma(MSWD=1.1,n=30),属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阶的产物;细粒二长花岗岩的IA/CNK(铝饱和指数)为1.06~1.45、刚玉分子介于1.05~4.96,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Ba、Sr、Nb、Zr、Hf、P、Ti等元素相对亏损,Rb、K、Th、U、Nd、Sm等元素富集的特征,为S型花岗岩,成岩年龄介于(262±1.3)Ma^(243.6±1.4)Ma之间,反映了澜沧江洋消减过程中的持续变化。与临沧花岗岩侵位时代介于261~203Ma相比,无论岩石成因还是成岩时代,均具有相似岩浆演化历程,暗示其具有相近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澜沧江洋在藏东地区于(248.9±1.3)Ma之前已经进入俯冲碰撞阶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的源区与变质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有关,成因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增温以及岩石圈剪切、伸展期的深熔作用引起的深部热流作用有关。
关键词
北澜沧江结合带
特提斯洋
细粒二长花岗岩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Keywords
the northern Lancangjiang conjunction belt
Tethys Ocean
fine-grained monzonitic granite
petrogenesis
tectonic significance
分类号
P588.1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洪梁
黄海
张勇
田尤
陈龙
张佳佳
李元灵
高波
杨东旭
王灵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出处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9,共17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240386,DD20240014)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902)。
文摘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坡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受区域造山作用影响,藏东昌都红层掀斜,发育大量透入性构造面,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主要包括原生层理型、层理断层型、层理节理型、褶皱节理型和断层节理型等5类。构造面是红层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建议在明确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构造框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滑坡区构造面发育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滑坡发育的内在机制及监测预警、工程防治等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地质成因模式
红层滑坡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面
藏东昌都红层
Keywords
geological genesis model
red strata landslide
north Lancang River suture zone
structural plane
Qamdo Basin
red strata of eastern Xizang
分类号
P642.22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物理力学特性及地质灾害效应
李洪梁
田尤
张佳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澜沧江结合带北段纽多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徐长昊
任飞
陆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
李洪梁
黄海
张勇
田尤
陈龙
张佳佳
李元灵
高波
杨东旭
王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