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后北槽水沙输移变化研究
1
作者 路川藤 朱显博 +1 位作者 韩玉芳 李肖肖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下段涨落潮平均流速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各水层含沙量大都呈下降趋势,中层水体平均含沙量减小近50%。北槽纵向水沙通量远大于横向通量,自2010年以来,水沙横向通量占比下降。北槽水流净通量表层大、底层小,中下段多年来均存在水通量的垂向环流,即表层水体横向净通量向北,而底层向南。悬沙净通量底层大、表层小,在纵向上,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指向下游,底层水体规律性较差。在横向上,2015年后,北槽中下段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大都指向航道北侧,底层水体指向航道南侧,表底层悬沙净通量形成垂向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水沙通量 深水航道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对长江口北槽与附近海域水沙交换影响研究
2
作者 华厦 陆杨 +2 位作者 张磊 陈大可 徐岢 《水道港口》 2024年第6期851-858,共8页
为探明寒潮作用下长江口北槽与附近海域的水沙交换特征,统计分析了20 a影响长江口的寒潮事件。基于长江口三维水流-波浪-泥沙耦合模型,研究了不同路径和强度的寒潮对北槽附近海域的动力、悬沙以及水沙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长... 为探明寒潮作用下长江口北槽与附近海域的水沙交换特征,统计分析了20 a影响长江口的寒潮事件。基于长江口三维水流-波浪-泥沙耦合模型,研究了不同路径和强度的寒潮对北槽附近海域的动力、悬沙以及水沙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长江口的中路寒潮和东路寒潮发生频率接近,小于西路寒潮发生频率的一半。西路寒潮的风速变化范围较大,较弱的寒潮和极强的寒潮均有发生,中路和东路寒潮风速变化范围较小,以7级和8级寒潮为主;寒潮可以显著增加北槽附近浅滩以及口外底部切应力,增大水体含沙量,高浓度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输入北槽,继而引起北槽含沙量增加;受吹程限制,西路寒潮对北槽附近海域水沙输运的影响明显小于东路和中路寒潮;各路径下寒潮强度都是影响附近海域含沙量和北槽进沙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寒潮风速增加,北槽总进沙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寒潮路径 寒潮强度 数值模拟 水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形态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华厦 张磊 徐岢 《水道港口》 2024年第5期692-699,707,共9页
为了探明层化、絮凝沉降和可悬浮泥沙量对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形态的影响,基于长江口三维水流、盐度、泥沙耦合模型对三种影响因素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悬沙制紊可以在盐度制紊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体层化作用,促进形成近底... 为了探明层化、絮凝沉降和可悬浮泥沙量对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形态的影响,基于长江口三维水流、盐度、泥沙耦合模型对三种影响因素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悬沙制紊可以在盐度制紊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体层化作用,促进形成近底高浓度泥沙分布形态。北槽上段受盐水入侵影响小于中下段,层化制紊作用相应较弱,这也是北槽上段悬沙垂向分布较为均匀的重要原因;泥沙絮凝沉速在北槽断面呈现显著的垂向和纵向变化,对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分布形态影响也具有较明显的沿航道变化特征;悬浮泥沙量沿北槽不均匀分布是造成最大浑浊带含沙量与沿程流速没有良好对应关系的原因,可悬浮泥沙量增加不仅可以提高最大浑浊带整体含沙量,并且可以通过影响层化以及絮凝沉降加强泥沙垂向捕集作用,促进近底高浓度泥沙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最大浑浊带 数值模拟 层化作用 絮凝沉降 可悬浮泥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航道维护施工耙吸船防碰撞分析
4
作者 刘久亮 赵伟 卢旺 《中国水运》 2024年第8期82-86,共5页
本文通过长江口北槽航道内碰撞案例,结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及实践经验,提出了船舶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船舶管理、操作技术、法律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来预防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 本文通过长江口北槽航道内碰撞案例,结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及实践经验,提出了船舶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船舶管理、操作技术、法律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来预防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合理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船舶碰撞事故的风险,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航道 耙吸船 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冲淤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曹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22,共8页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称 ,航槽回淤减少。北槽进口段和北槽中段的深槽发生较为明显的淤积 ,北槽纵向河床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趋于均匀 ,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衔接的微弯深泓线。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河床总容积基本保持不变。整治建筑物完成一年后河床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工程引起河床大幅度冲淤调整完成后 ,北槽仍具有明显的洪淤枯冲规律 ,主槽季节性冲淤幅度平均在 30cm~ 5 0c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治理工程 北槽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影响下北槽河床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潘灵芝 丁平兴 +1 位作者 葛建忠 胡克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9,共9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积总量的16.5%、32.1%、29.6%与21.8%,淤积厚度分别为1.23m、1.12m、1.39m与0.65m;2)坝田泥沙淤积总量3.50亿方,其中航道北侧淤积量占58.3%,淤积分布特征为上段淤积厚度最大,下段次之,中段最小,分别为3.94m、2.44m和0.92m,航道南侧从上游向下淤积厚度逐渐减小,分别为3.32m、3.10m与1.87m;3)主槽整体净冲刷,泥沙冲刷总量0.68亿方,其中航道北侧冲刷量占87.9%,主槽上段冲刷深度最大,平均1.40m,下段次之(南侧0.10m北侧0.79m),中段淤积(南侧1.28m北侧0.59m)。此外,还发现北槽河床冲淤分布,主要受整治工程影响,疏浚抛泥仅影响贮泥坑和抛泥区附近的局部区域,流域来沙量变化对北槽淤积量变化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航道工程 长江口北槽 河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优良河势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严以新 高进 +2 位作者 诸裕良 茅丽华 郑金海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2,共5页
长江口南港北槽具有稳定的分流比和相对较小的分沙比 .其优良河势的机制在于 ,北槽与南港主槽衔接顺直 ,利于水流下泄 ;南。
关键词 分流比 分沙比 水动力 输沙 北槽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波理论的北槽深水航道通航效率 被引量:10
8
作者 白响恩 肖英杰 +1 位作者 孙玉萍 郑剑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研究北槽深水航道内慢速船驶入深水航道时对航道通航效率的影响,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结合船舶交通流特性,建立慢速船驶入限制追越航道内的船舶交通流波动模型,解释慢速船驶入和驶出北槽深水航道前后船舶交通流的集聚和消散过程。结果... 为研究北槽深水航道内慢速船驶入深水航道时对航道通航效率的影响,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结合船舶交通流特性,建立慢速船驶入限制追越航道内的船舶交通流波动模型,解释慢速船驶入和驶出北槽深水航道前后船舶交通流的集聚和消散过程。结果表明,若慢速船在北槽深水航道非交管时间前进入,对整个航道的通航效率影响很大,需要通航管理部门制定详尽的通航计划、调配进出船顺序,以提高北槽深水航道的通航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北槽深水航道 交通波 通航效率 通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河槽地形变化及深水航道回淤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左书华 李松喆 +1 位作者 韩志远 杨华 《水道港口》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以长江口北槽航道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年12月~2013年2月多年实测水深资料和北槽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开通以来维护疏浚资料,采用统计分析与对比方法分析了北槽河槽多年来的地形冲淤变化和一、二、三期航道航槽回淤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在... 以长江口北槽航道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年12月~2013年2月多年实测水深资料和北槽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开通以来维护疏浚资料,采用统计分析与对比方法分析了北槽河槽多年来的地形冲淤变化和一、二、三期航道航槽回淤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在此期间,在北槽上段北侧滩面和坝田大范围淤积,下段南侧滩面和坝田大范围淤积,北槽拐弯段为北槽淤积集中区域,河槽向窄深方向发展;(2)北槽航道年回淤量大,三期12.5 m航道期间,北槽航道年回淤量在6 400万m3左右;(3)北槽航道回淤沿程分布差异大,北槽中段(H^O疏浚单元)的回淤量占北槽航道段回淤量的70%左右;(4)北槽航道洪季和枯季回淤差异大,洪季期间的回淤量占全年该段航道回淤量的80%以上;(5)北槽航道南北回淤差异大,南侧淤积高于北侧淤积400~1 300万m3;(6)北槽12.5 m航道与10 m航道相比,全年回淤量有较大增加,洪季期间的回淤比重有所增大,北槽中段回淤峰值更加突出,略有所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化 泥沙回淤 长江口 北槽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航道回淤原因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谈泽炜 范期锦 +1 位作者 郑文燕 朱剑飞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102,共12页
针对2005年以来北槽深水航道回淤量增大且主要集中于中段的特征,系统分析泥沙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等各类因素变化的影响,指出导致中段回淤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提出制定减淤措施方案的思路。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回淤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长江口北槽分流比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高敏 范期锦 +1 位作者 谈泽炜 郑文燕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6,共5页
指出长江口汊道分流比概念与平原河流的不同,分析治理工程以来北槽落潮分流比减小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北槽河槽容积和断面落潮量变化的具体分析,得出"迄今为止北槽分流比的减小是可以接受的"结论。
关键词 分流比 长江口 北槽 容积 落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治工程后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分沙季节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婷 陶建峰 +1 位作者 刘桂平 张长宽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4,共7页
利用2009年2,4,8和11月共4次长江口南北槽的全潮水文泥沙测验数据,分析全年4个季节期间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分沙特征.结果表明: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均大于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进入南港河道的水流、泥沙通过南槽的通量大于其通过北... 利用2009年2,4,8和11月共4次长江口南北槽的全潮水文泥沙测验数据,分析全年4个季节期间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分沙特征.结果表明: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均大于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进入南港河道的水流、泥沙通过南槽的通量大于其通过北槽的通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南北槽均处于由陆向海输运格局;在冬季,南槽处于由海向陆输移状态,泥沙更易于南槽落淤,而北槽处于由陆向海净输移状态.与2006年,2007年冬季相比较,长江口三期整治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水动力作用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分流 分沙 季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潮波传播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路川藤 陈志昌 罗小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14,共6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北槽河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槽河床形态、水深的变化必将影响长江口潮波传播。为研究长江口潮波传播的变化,利用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了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各分期工...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北槽河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槽河床形态、水深的变化必将影响长江口潮波传播。为研究长江口潮波传播的变化,利用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了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各分期工程对潮波传播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因工程量相对较小,工程实施后,北槽潮波变化相对较小;二期工程后北槽潮波能量损失较大,高潮位略有抬升,低潮位大幅度抬升;三期工程后,潮波变化与二期工程基本一致。北槽导堤工程引起的潮波能量损失较小,丁坝工程致使潮波能量损失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数学模型 北槽 潮波传播 潮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河床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凌旋 李九发 +1 位作者 刘新成 李占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5,共7页
基于大量现场水沙观测及海图资料,首先分析总结了南、北槽分流口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以来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水流动力特征,近期分流口演变规律及分流潜堤工程建设对分流口河段河道演变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进... 基于大量现场水沙观测及海图资料,首先分析总结了南、北槽分流口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以来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水流动力特征,近期分流口演变规律及分流潜堤工程建设对分流口河段河道演变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港下游至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深泓线位置经历了南-北-南的换位过程;南、北槽分流沙洲的方位角受外海上溯潮波控制,基本保持在305°,但由于分流口上提至江亚南沙及分流潜堤的建设,分流沙洲洲头逐渐北偏,目前分流沙洲方位角在314°左右,伸入到分流潜堤北侧河道,与此同时,南、北槽进口过水断面(0m以下)总面积维持稳定的前提下,北槽过水断面持续减小,南槽相应增加;目前,南港下游水流流向出现南偏,落潮主流偏向南槽,南槽进口断面平均潮流速大于北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 北槽 分流口 河床演变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航道回淤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谈泽炜 范期锦 +1 位作者 郑文燕 朱剑飞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40,共12页
针对2005年以来北槽深水航道回淤量增大且主要集中于中段的特征,系统分析泥沙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等各类因素变化的影响,指出导致中段回淤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提出制定减淤措施方案的思路。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回淤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潮波对地形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钱明霞 路川藤 +1 位作者 罗小峰 朱思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60,共7页
以长江口北槽为研究背景,建立了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槽潮波传播对工程与地形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完成后,北槽地形未发生调整前,北槽潮波高、低潮位均升高,潮差减小,涨、落潮相位... 以长江口北槽为研究背景,建立了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槽潮波传播对工程与地形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完成后,北槽地形未发生调整前,北槽潮波高、低潮位均升高,潮差减小,涨、落潮相位明显滞后,潮波变形加剧,涨落急流速均呈增大趋势;北槽水深增加后,高、低潮位随之降低,潮差增大,落潮相位略有提前,涨潮相位变化相对较小,潮波变形逐渐趋缓,涨急流速减弱,落急流速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潮波 CJK3D-WEM 二维潮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口北槽河道浮泥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戴志军 朱文武 +1 位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4,74,共7页
基于多种较先进的观测仪器,对近期长江河口北槽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河道浮泥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点和走航观测。结果表明,近期长江河口北槽浮泥层在潮流速、悬沙浓度、盐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下,具有多种准周期性的振荡变化特征,其... 基于多种较先进的观测仪器,对近期长江河口北槽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河道浮泥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点和走航观测。结果表明,近期长江河口北槽浮泥层在潮流速、悬沙浓度、盐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下,具有多种准周期性的振荡变化特征,其中小潮形成的浮泥厚度大于大潮形成的浮泥,同时北槽主航槽局部区段浮泥的形成和发展与陆海互相作用的动力结构环境的纵向和横向环流输沙有关。在大、小潮期间的不同环流输沙作用下,局部河段主槽内浮泥的存在,使北槽河道横断面分别出现不同的河槽形态,由于实测浮泥层容重均小于1.25 t/m3,可作为"适航"水深,通常通过即时疏浚清理航槽淤泥基本能保持设计通航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槽航道 潮流速 悬沙浓度 盐度 浮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丁坝坝田区潮流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路川藤 黄华聪 钱明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5-271,共7页
为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北槽坝田水流结构,基于非结构网格FVM法,建立了长江口大范围二维潮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对北槽涨落潮水流结构及坝田污染物扩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槽中上段北坝田高潮位明显高于主... 为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北槽坝田水流结构,基于非结构网格FVM法,建立了长江口大范围二维潮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对北槽涨落潮水流结构及坝田污染物扩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槽中上段北坝田高潮位明显高于主槽,北槽下段,高潮位与主槽相近;南坝田高潮位大都高于主槽,南北坝田低潮位与主槽相近;坝田污染物落潮时释放扩散速度较快,南侧坝田污染物扩散速度比北坝田快,大潮坝田污染物扩散速度比小潮快,坝田外部污染物扩散速度比坝田内部快;坝田释放污染源后,污染物随涨落潮流在坝田与主槽内运动,短时间内污染物进入航道的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CJK3D-WEM 丁坝坝田 FVM 污染物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水动力及含沙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高伟 程和琴 杨忠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6,共10页
基于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长期定点观测的2006,2008和2011年洪季大潮、2006,2009和2013年枯季大潮水沙数据以及2006和2013年6—8月横沙和北槽中的潮位资料,分析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潮汐、潮流及含沙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上段... 基于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长期定点观测的2006,2008和2011年洪季大潮、2006,2009和2013年枯季大潮水沙数据以及2006和2013年6—8月横沙和北槽中的潮位资料,分析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潮汐、潮流及含沙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上段浅水分潮性质增强,且M_4分潮和M_2分潮的振幅变化幅度远大于M_2分潮;中段洪、枯季大潮平均潮差均减小;②中段M_2分潮流垂线平均长轴洪季大潮增大、枯季减小,长轴向均向北偏转且椭率减少;洪、枯季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优势流减小;③余流为中段含沙量贡献最主要的驱动力,其次是M_4分潮,随后为M_2分潮;中段洪、枯季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均增多,优势沙减小;④中上段潮动力非线性特征加强主要受三期工程中上段缩窄加深工程的影响;南导堤加高工程是中段流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洪、枯季优势流、优势沙的差异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泥沙再悬浮是中段悬沙的主要来源,且洪、枯季含沙量差别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及潮流动力强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槽深水航道 含沙量变化 潮汐 潮流 长江口 整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中段枯季输盐输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智罡 李占海 +1 位作者 张国安 赵方方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2,共8页
基于2012年4月15日至23日在长江口北槽中段获得的枯季水文泥沙定点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探讨了测点处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6个潮周期的输盐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测点处向海输盐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向陆输盐中,... 基于2012年4月15日至23日在长江口北槽中段获得的枯季水文泥沙定点观测资料,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探讨了测点处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6个潮周期的输盐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测点处向海输盐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向陆输盐中,小潮时以"潮泵效应"输移项为主,中潮和大潮以斯托克斯漂移输移项为主,垂向净环流输移项次之。在向海输沙中,欧拉余流输移项贡献最大;在向陆输沙中,以斯托克斯漂移输移项为主,垂向净环流输移项次之。由于盐水楔的出现,北槽存在重力环流,这对北槽泥沙输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小潮时水体垂向混合弱于大潮,盐水楔主要出现在近底部水层,这是导致垂向净环流输沙项对向陆输沙的贡献率从小潮向大潮不断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盐度 机制分解法 长江口北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