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
1
作者 程振波 陈志华 +3 位作者 石学法 吴永华 李小艳 石丰登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5-410,共6页
关键词 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 加拿大海盆 门捷列夫 考察 日本海 白令海 海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意外发现——多金属结核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2 位作者 于晓果 宋普庆 沈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9-130,共2页
在以我国海洋学家魏泽勋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意外发现了大范围的多金属结核。在临时增设的11个调查站位(表1),连续站位线距离长度逾越500km 的范围内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在DG02站位上,样品由以张涛副研究员为... 在以我国海洋学家魏泽勋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意外发现了大范围的多金属结核。在临时增设的11个调查站位(表1),连续站位线距离长度逾越500km 的范围内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在DG02站位上,样品由以张涛副研究员为现场作业负责人的地球物理组采用岩石拖网获得(图1);在其他10个站位上,样品由以宋普庆副研究员为现场作业负责人的渔业资源组采用底栖拖网获得(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科学考察 多金属结核 中国 现场作业 研究员 地球物理 负责人 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简报 被引量:6
3
作者 雷瑞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16,共3页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本次考察队共有131名队员组成,包括1名来自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和2名来自法国巴黎第6大学的科学家。2018年7月20日,雪龙船离开上海码头,至9月26日考察结束,历时6... 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本次考察队共有131名队员组成,包括1名来自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和2名来自法国巴黎第6大学的科学家。2018年7月20日,雪龙船离开上海码头,至9月26日考察结束,历时69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考察 水下滑翔机 楚科奇海台 白令海 北极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科学考察计划简介
4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9-241,共3页
关键词 北极科学考察 全球变化 全球变暖 北冰洋 气候 海冰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雪龙2”号航区低层大气风场特征
5
作者 陈乐 禹智斌 +3 位作者 李孟霈 张杰 王硕仁 桑婧隺 《极地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3-666,共14页
北极因其放大作用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其低空风场特征对研究北极乃至北半球大气演变过程和全球天气气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精细探测北极地区低空大气风场的结构与变化特征,本研究依托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在中... 北极因其放大作用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其低空风场特征对研究北极乃至北半球大气演变过程和全球天气气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精细探测北极地区低空大气风场的结构与变化特征,本研究依托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在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上部署了一套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利用所获取的低空风场数据,探索了航区平均风场特征与典型天气事件的风场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雪龙2”号航区的平均风场与季风有关,夏季风向以偏南风为主,最大风速为13 m·s^(–1),秋季风向多变;(2)航区在9月中旬时最大风速的风向以偏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超过25 m·s^(–1),其余时间北寒带的风速为8 m·s^(–1)左右;(3)通过风羽图与垂直气流信息,本次考察还观测到航区一些典型风场特征,包括稳定小风和稳定大风风场、风向风速转换的风场、强对流风场,可由典型风场推测出大气的环流变化,为今后航线上的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低空风场 遥感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三十年进展”系列专著介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瑞源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32,共1页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三十年进展"系列专著(共三册)由中国海洋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极地考察从1984年起始的30年期间在南极和北极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三册专著按...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三十年进展"系列专著(共三册)由中国海洋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极地考察从1984年起始的30年期间在南极和北极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三册专著按研究的地域分别介绍了我国南极陆基科学考察研究、南大洋考察研究以及北极科学考察研究,每册专著按研究的学科领域分为若干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出版社 出版发行 科学考察活动 北极科学考察 极地考察 重要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进展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北极海冰细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学政 沈继红 何培青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从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海冰样品中分离到8种细菌,研究了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株海冰细菌对盐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盐度为30-90的范围内均可较快生长,其中菌株BJ2、BJ3和BJ7的盐耐受性较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BJ2、... 从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海冰样品中分离到8种细菌,研究了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8株海冰细菌对盐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盐度为30-90的范围内均可较快生长,其中菌株BJ2、BJ3和BJ7的盐耐受性较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BJ2、BJ3和BJ7在0-150 的盐度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盐度为0-30时,菌株的生长最快;盐度为180时,这三株菌株也均有短暂的生长。随着盐度的增加,三株菌株生长的延迟期增加,到达生长稳定期的时间也相应增加。温度对菌株BJ2、BJ3和BJ7的盐耐受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 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但盐耐受性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细菌 盐度 盐耐受性 细菌生长 北极海冰 菌株生长 北极科学考察 耐受性 生长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滑翔机首次在我国极地考察中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霞 刘娜 +2 位作者 林丽娜 申宏 沈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1-132,共2页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中,于2018年7月28日在白令海公海海域顺利完成水下无人滑翔机放工作,并于9月10日在返航途中完成对滑翔机的回收工作。滑翔机及其搭载的水文设备CTD共顺利运行45d,航行近500nmile,共获得229个温、盐剖面,全...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中,于2018年7月28日在白令海公海海域顺利完成水下无人滑翔机放工作,并于9月10日在返航途中完成对滑翔机的回收工作。滑翔机及其搭载的水文设备CTD共顺利运行45d,航行近500nmile,共获得229个温、盐剖面,全程航迹均在公海海域(图1)。这台滑翔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长约2m,宽1m(含机翼),最大下潜深度1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滑翔机 极地考察 中国科学 应用 北极科学考察 自动化研究所 回收工作 水文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船长来信感谢上海海事大学
10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77,共1页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船长沈权给上海海事大学发来感谢信,对上海海事大学选派顾维国船长、李国祥轮机长、谢洁瑛三副、李精明三管轮等4位老师随船参加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表示感谢.
关键词 极地考察 船长 大学 海事 上海 北极科学考察 轮机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冷源:北极海冰“未融先开”
11
《地理教学》 2010年第19期63-63,共1页
正在北冰洋进行考察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注意到,今年北纬84度以北海域的海冰呈现“未融先开”的特点,即在海冰还没有显著融化时就已出现大范围的开阔水域,海冰密集度显著降低,甚至低于北纬84度以南海域海冰的密集度。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冷源 北极科学考察 冰密集度 北冰洋 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南极考察将进入“航空时代”
12
《地理教学》 2011年第21期64-64,共1页
记者从“2011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未来5年,我国计划开展5次南极、3次北极科学考察。
关键词 南极考察 北极科学考察 空时 学术年会 极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物质平衡浮标对北冰洋中心区海冰温度与物质平衡的观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娜 刘骥平 +2 位作者 张占海 崔琳 雷瑞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6,共7页
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 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始向冰体内部传播。海冰底部的生长/消融率受海水温度控制,随水温的降低,在2月初达到的最大值为1.7 cm/d;在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下旬为海冰的生长期内,海冰底部平均生长率为0.6 cm/d,海冰底部厚度增长量为160.3 cm;海冰底部的消融较海冰表面约有1个月的滞后。分析海面风场对海冰漂移的影响显示,海冰漂移速率约为风速的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冰物质平衡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 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夏季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剑锋 陈波 +2 位作者 曾胤新 KANGS-H 王桂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7-134,共8页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720~3123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67%,因而是白令海夏季与浮游植物处同等量级的优势类群;原生动物表层生物量为1.2~27.4μg/dm3,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为189~1698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21%,其中粒径小于5,5~20μm和大于20μm的原生动物分别占其柱总生物量的13%,47%和40%;作为主要类群的异养腰鞭毛虫占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的39%.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从西部向东北和东部递减、从表层向深层衰减,20~25m水层温跃层和表层海流的存在对这一分布特性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原生动物受潜在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捕食压力的制约,维持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生物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食物环(microbial foodloop)在该海域夏季生态系统营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浮游细菌 白令海 分布特征 夏季 浮游植物生物量 北极科学考察 1999年 生态作用 优势类群 总体分布 腰鞭毛虫 分布特性 表层海流 浮游动物 微食物环 food 生态系统 平均 温跃层 水柱 丰度 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夏季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温盐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颖杰 刘娜 +1 位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52,共13页
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CTD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包括白令海陆架区和楚科奇海在内的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水文特征:1)白令海峡南侧的白令海陆架区按照不同的水团性质,可以分为圣劳伦斯岛以南和圣劳伦斯岛以北两个区域。圣劳伦斯岛以南... 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CTD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包括白令海陆架区和楚科奇海在内的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水文特征:1)白令海峡南侧的白令海陆架区按照不同的水团性质,可以分为圣劳伦斯岛以南和圣劳伦斯岛以北两个区域。圣劳伦斯岛以南海域,东部有阿拉斯加沿岸水流过,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具有高温低盐的分布特征。向西在25m深度附近存在温跃层,跃层以下温度分布出现层化现象。西南部陆架区存在低温的白令海陆架水,其下方靠近白令海陆坡区存在高盐的白令海陆坡流水。圣劳伦斯岛以北海域,东部是高温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水,西部是低温高盐的阿纳德尔水。2)白令海峡北侧,入流水对楚科奇海环流影响较大,高温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水仍沿东侧近岸海域向北运动。西侧是低温高盐的阿纳德尔水,但至69°00′N附近,该低温高盐信号消失,断面层化现象逐渐显著。随着水团继续向北运动,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 温盐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下滑翔机观测数据的白令海海盆区域温度及溶解氧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绍琼 李逸铭 +4 位作者 陈红霞 牛文栋 马伟 何琰 兰世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5-363,共9页
基于2019年夏季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十北”科考)中“海燕”水下滑翔机观测的温度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数据,对白令海海盆区水团分类,及其温度和溶解氧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白令海海盆区水体一般由温度... 基于2019年夏季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十北”科考)中“海燕”水下滑翔机观测的温度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数据,对白令海海盆区水团分类,及其温度和溶解氧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白令海海盆区水体一般由温度差异较为明显的上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组成,其温度水平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平温差逐渐减小。白令海上层水位于50 m以浅的位置,在约30~50 m深度处存在强温跃层,温跃层自西向东深度略有增加,且厚度不均匀,跃层强度约为0.31℃/m;白令海中层水位于50~250 m深度处,主要为冬季残留水,中层冬季残留水分布具有一定地区性差异,在此位置存在温度最小值,约为2.7℃;白令海深层水水体较稳定,温度随深度缓慢降低。对比垂直断面温度特征和溶解氧特征可知,白令海中层冬季残留水溶解氧含量较高,高于上层水团;在中层水与深层水之间存在氧跃层,氧含量从250μmol/L快速下降至50μmol/L,并随着深度的增加,在1000 m深处降至2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白令海 水下滑翔机 温度 溶解氧(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科考入代表团访问我校我校选派的4名科考队员受到高度评价
1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9-519,共1页
2006年4月24日上午,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书记、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开拓者之一、曾先后九次赴南极分别担任船长和领队的魏文良先生和中国极地中心副主任、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站站长、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 2006年4月24日上午,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书记、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开拓者之一、曾先后九次赴南极分别担任船长和领队的魏文良先生和中国极地中心副主任、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站站长、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博士等一行6人来校参观访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海洋局 极地考察 中国 北极科学考察 代表团 评价 办公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18
作者 张占海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F005-F005,共1页
关键词 北极科学考察 北极地区 北极地方 全球变化 专刊 极地考察 极地研究 北冰洋 北极 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19
作者 王汝建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南北极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区域,对过去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自从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并... 南北极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区域,对过去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自从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以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并实施了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科学考察 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气候系统 国家海洋局 组成部分 地球系统 极地考察 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地信息
20
《现代渔业信息》 2008年第9期26-28,共3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张合成院长谈水域生态建设面临重大挑战;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毅谈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渔业产业化工作的主导思想;黄海水产研究所逢焕新、隋仁海二人参加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鲆鲽类封闭式养殖系统关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张合成院长谈水域生态建设面临重大挑战;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毅谈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渔业产业化工作的主导思想;黄海水产研究所逢焕新、隋仁海二人参加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鲆鲽类封闭式养殖系统关键技术集成与健康养殖”研究课题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信息 北极科学考察 生态建设 现场验收 健康养殖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