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冰消融背景下北极增温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探讨 被引量:18
1
作者 武丰民 何金海 +1 位作者 祁莉 李文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7,共9页
运用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温度以及NCEP第一套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资料,研究了1979—2011年33a来北极海冰消融的季节特点和空间特征,并从反照率——温度正反馈与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运用哈德莱中心第一套海冰覆盖率(HadISST1)、欧洲中心(ERA_Interim)的温度以及NCEP第一套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资料,研究了1979—2011年33a来北极海冰消融的季节特点和空间特征,并从反照率——温度正反馈与地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方面分析了海冰减少对北极增温影响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在秋季和夏季的减少范围明显大于冬季和春季,而北极地表升温却在秋季和冬季最显著,夏季最为微弱,且夏季的增温趋势廓线也与秋冬季显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是融冰季,海冰融化将吸收潜热。且此时北极低空大气温度高于海表温度,海水相当于大气的冷源。随着海冰的消融,更多的热量由大气传入海洋用于融冰和加热上层海水,这使得夏季的低空大气不能显著升温。而在秋冬季,海冰凝结释放潜热,且此时低空大气温度远低于海水温度,海冰的减少使得海水将更多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低空大气显著增暖。海水对大气的这种延迟放热机制是北极低空在夏季增温不显著而在秋冬季增温显著的主要原因。此外,秋冬季的海冰减少与北极近地面升温具有非常一致的空间分布,北冰洋东南边缘和巴伦支海北部分别是秋季和冬季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消融 北极增温 季节差异 延迟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0—2022年北极夏冬季2 m气温变化及可能驱动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亚云 成巍 +1 位作者 宿兴涛 高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43-4052,共10页
受全球持续暖化影响, 北极近地表气温急剧升高.基于1940—2022年ECMWF 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北极夏冬季2 m气温变化及可能驱动机制.1940—2022年北极夏冬季2 m气温主要呈偶极型和一致型模态, 均为突变现象.冬季增温趋势相比夏季... 受全球持续暖化影响, 北极近地表气温急剧升高.基于1940—2022年ECMWF 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北极夏冬季2 m气温变化及可能驱动机制.1940—2022年北极夏冬季2 m气温主要呈偶极型和一致型模态, 均为突变现象.冬季增温趋势相比夏季更显著, 对"北极放大"效应作用更大, 特别是83°N向南至北地群岛、90°E向西至斯瓦尔巴群岛区域, 增温幅度接近于北极其他增温区域的2倍以上, 可认为是"北极放大"效应的最敏感区.通过对突变前后地表能量收支分析, 夏季2 m气温突变前后变化主要由地表储热、地表反照率反馈和晴空长波辐射变化主导, 冬季2 m气温突变前后变化主要由晴空长波辐射、地表储热和湍流热通量变化主导.此外, 研究还发现, BO型模态在冬季2 m气温突变后纬向逐步加强显著促进北极冬季2 m气温变暖, 北太平洋PDO/北大西洋三极子共同作用也显著促进了北极冬季2 m气温的突变, 使其变暖更加明显.而大气环流和海温调制对夏季2 m气温的突变贡献均较小, 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增温 敏感区 驱动机制 大气环流 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12月29日北极地面爆发性增温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岑 任保华 +2 位作者 郑建秋 潘云峰 单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43-1351,共9页
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C以上。增温期间,受到... 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C以上。增温期间,受到强盛温带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的共同作用,增温区域出现强盛的南风,风速最大值达到20 m s-1以上,位置不断北进达到北极点。强盛的南风为北极地区带来强盛的暖平流,同时暖湿空气进入北极后,增温区上空云量明显增加。12月28日至12月29日温度平流由冷平流转变为暖平流,暖平流的中心区域与温度爆发性增长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暖平流是北极爆发性增温的重要原因。对于一直处于极夜的北极地区,由于云量的增加,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减少,加剧了温度的上升。温度平流增温贡献率为20.4%,垂直项的贡献率为-9.9%,非绝热作用贡献率为89.5%,温度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共同导致了本次北极地区的爆发性增温,非绝热作用是本次爆发性增温最重要的增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爆发性 暖平流 非绝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 a驱动北极夏季迅速增暖和融冰的自然因素及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庆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9,共11页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平衡的重要一环,近20 a全球变暖现象中,北极迅速增温及融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影响无疑是过去几十年北极变暖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及驱动力,但气候系统的内在自然变率对北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指出,北...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平衡的重要一环,近20 a全球变暖现象中,北极迅速增温及融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影响无疑是过去几十年北极变暖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及驱动力,但气候系统的内在自然变率对北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指出,北极变暖的自然影响因子有一部分来源于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化,热带太平洋通过由东部海温异常所驱动的大尺度遥相关环流型来影响北极的气候系统,该影响过程在过去20 a的演化是由热带海温的冷异常趋势所触发的。海温的冷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在北极建立起一个异常的高压系统,并通过对大气温度的绝热加热来增加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以加速海冰的融化,该作用在北半球夏天尤为明显,且于2007—2012年达到最大强度。此热带海温异常可能与IPO(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有关,且其对高纬气候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典型ENSO对高纬气候的作用。通过对CMIP5气候模式的检验可发现,大部分模式对这个热带与北极联系的模拟都存在着显著的偏差和缺陷,具体原因仍需更多研究。本文给出了有关模式局限性的一些猜想,讨论了2020年夏季海冰快速融化的原因,并通过比较2020年夏季的环流异常与之前41 a(1979—2019年)与海冰融化紧密联系的大尺度环流型,进一步探究了2020年夏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冷异常对北极当季增温及融冰是否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增温及海冰融化 气候变化 热带-中高纬相互作用 遥相关环流型 模式评估及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