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武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97,共9页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 入华粟特人 葬具图像 死亡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殿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正史的民族史记述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民族史记述范围扩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正史的民族史记述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民族史记述范围扩展;三是记述方式有所改进、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分争的表象下,史学有着加强民族联系、实现民族统一的内在要求。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基本成为人们共识,对巩固统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接触的增多和联系的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理论认识有了深化。民族关系的思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宣讲以夏变夷的责任及意义,二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 民族史撰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姓的式微:北朝隋唐时期西秦乞伏氏的迁徙流变与民族融合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皓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西秦乞伏氏在亡国后,以西秦王室后裔身份担任北魏官职并与拓跋皇室及代北勋贵联姻,享有颇高的政治待遇。这批迁徙至北魏平城一带的乞伏氏,日渐形成了马邑、河南、关中、青齐、泾州地区聚居或拥有封地的情状。另有自吐谷浑入柔然再入西... 西秦乞伏氏在亡国后,以西秦王室后裔身份担任北魏官职并与拓跋皇室及代北勋贵联姻,享有颇高的政治待遇。这批迁徙至北魏平城一带的乞伏氏,日渐形成了马邑、河南、关中、青齐、泾州地区聚居或拥有封地的情状。另有自吐谷浑入柔然再入西魏的一支也定居于长安。然而乞伏氏家族已不复有昔日辉煌,尤其在北齐北周时期,家族成员多出任边地而少在中央担任要职,在王朝政治中心未能集结强大的宗族力量。朝代更替与乞伏氏的迁徙,勾勒出乞伏氏逐渐融合于华夏共同体并在隋唐之后族姓式微的历史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 乞伏氏 迁徙流变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注三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治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129,共5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书注释得到很大的发展,著作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其兴起的原因、所反映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隋唐 史注 原因 特点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现象透视 被引量:8
5
作者 段塔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在中国妇女史上,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以 其时间长、人 数多、范围广、影响大而引人瞩目。此间不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主——武则 天,而且在她之前和 身后,女性参政议政者屡见不鲜,甚至蔚然成风。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时... 在中国妇女史上,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以 其时间长、人 数多、范围广、影响大而引人瞩目。此间不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主——武则 天,而且在她之前和 身后,女性参政议政者屡见不鲜,甚至蔚然成风。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时期北方 政局动荡、民间深染胡俗、女性参政、“持门户”、以及统 治集团在地域、婚姻观念和习俗文化等方面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时期 女性参政 现象 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至隋唐时期织物翼马纹样来源及其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细珍 孙志芹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00,共8页
翼马纹样作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典型的织物纹样,不仅反映了此时期社会的审美趣味与思想情趣,更是丝绸之路畅通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文章以中国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纺织翼马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出土实物... 翼马纹样作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典型的织物纹样,不仅反映了此时期社会的审美趣味与思想情趣,更是丝绸之路畅通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文章以中国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纺织翼马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录,对此时期出现的纺织翼马纹样的来源、发展过程及其盛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出现的纺织翼马纹样直接受到萨珊波斯文化的影响,但其间接根源于希腊的翼马形象。希腊的翼马纹样在传播至西亚和中亚的过程中受到双马神奈撒特耶和波斯袄教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塑,形成了具有萨珊波斯风格的团窠翼马纹样。之后随着丝绸技术的兴盛和粟特人的贸易活动带至中国本土,中国本土民众对翼马纹样的接受与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马纹样 织物 北朝隋唐时期 发展过程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激荡下妇女服饰系统趋向研究——南北朝至唐前期之“鲜卑化”现象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蓓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99,共10页
南北朝至唐前期是妇女服饰进行传承,特别是由于民族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使得妇女服饰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起点。南北朝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实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加速民族服饰之间相互传播和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服饰发展所经... 南北朝至唐前期是妇女服饰进行传承,特别是由于民族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使得妇女服饰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起点。南北朝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实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加速民族服饰之间相互传播和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服饰发展所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其间,游牧民族妇女服饰受到统治阶级等因素的影响与干预,既而涌现出一股服饰汉化的强势主流。与此同时,汉族妇女服饰又深受胡风浸染,并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服式变化丰富,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新格局,并逐步建立和开辟出两个来源的服饰复合体系。妇女的骑乘之风伴随着北朝游牧民族的南徙大潮所兴起的融合之风而逐渐弥漫于中土,直接影响着妇女服饰的形制变化。与此同时,礼教对于此时妇女的种种禁锢逐渐被改变和突破,女扮男装成为妇女对礼法、俗规、伦常等外在价值目标比较疏淡和超越的一种较为直观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隋唐 妇女服饰 鲜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饰耳佛像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8,共14页
饰耳佛像系汉文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创始于成都约南梁晚期,发展千有余年。四川为饰耳佛像首要发展区域,数量多且比较集中,南北朝晚期从川中波及到川北地区,初盛唐时期在川北地区获得较大发展,桃形耳环流行成为共同区域特征。其他地方... 饰耳佛像系汉文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创始于成都约南梁晚期,发展千有余年。四川为饰耳佛像首要发展区域,数量多且比较集中,南北朝晚期从川中波及到川北地区,初盛唐时期在川北地区获得较大发展,桃形耳环流行成为共同区域特征。其他地方饰耳佛像数量少又极其分散,流行于唐宋时期,其中南诏大理国实例与四川有所关联。饰耳佛像中最初和少许特殊实例,可能具有释迦佛为教化众生示现穿耳意涵,绝大多数实例则是相因成习表现,目的在于塑造别致的造型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饰耳佛像 四川南北朝隋唐佛像 南诏大理国佛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天师世系与龙虎山张天师嗣教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泽洪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128,共7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师后裔的活动,龙虎山张天师嗣教的时代,唐代龙虎山天师道的重振及影响,是中国道教史研究中尚存争议的问题。论文从道教发展史的宏观背景,对天师与天师道进行新的考察诠释。认为龙虎山不同天师世系文本的编撰问世,...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师后裔的活动,龙虎山张天师嗣教的时代,唐代龙虎山天师道的重振及影响,是中国道教史研究中尚存争议的问题。论文从道教发展史的宏观背景,对天师与天师道进行新的考察诠释。认为龙虎山不同天师世系文本的编撰问世,是道门对龙虎山张天师传教世系的历史记忆,是龙虎山张天师社会影响日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隋唐道教 张天师 天师道 天师世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州今敦煌”地理认识的形成——以《左传》相关注解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3,共7页
本文对《左传》"襄公十四年"及"昭公九年"纪事中"瓜州今敦煌"的注解作了知识史考察,并以此为中心,对"敦煌古瓜州"、"沙州古瓜州"、"瓜州是敦煌亦是沙州"等诸多认识进行了... 本文对《左传》"襄公十四年"及"昭公九年"纪事中"瓜州今敦煌"的注解作了知识史考察,并以此为中心,对"敦煌古瓜州"、"沙州古瓜州"、"瓜州是敦煌亦是沙州"等诸多认识进行了梳理。先秦时代的瓜州只是表示一定时空的地理专名,而不是一个有着具体疆界的行政区划。自汉武帝以来,敦煌一直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之一,而瓜州的行政建置则起步于北魏晚期。从唐代瓜、沙行政建置并行开始,同时唐代的沙州本是前代的瓜州,敦煌又是沙州治所,这些行政区域的交合为《左传》"瓜州"的索解带来了事实上的压力,也助推了"瓜州今敦煌"认识的流行。《左传》"瓜州"今注的问题在于对地名的沿革过度具体化,以致产生了"有敦煌便有瓜州"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州今敦煌” 《左传》注 北朝隋唐时期 瓜州行政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影响下魏晋迄唐生育礼俗探微:以佛道教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艳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分别于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末年兴起的佛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发展鼎盛期,其对中古医学尤其妇产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乎宗族嗣续的生育问题上,佛教的报应轮回说与道教的符箓、咒语、服水、吞符等宗教色彩被写入... 分别于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末年兴起的佛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发展鼎盛期,其对中古医学尤其妇产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乎宗族嗣续的生育问题上,佛教的报应轮回说与道教的符箓、咒语、服水、吞符等宗教色彩被写入了产科书籍及病史中,因而在产事过程中形成了医者、病者、普通信众甚至职业教徒等不同的行为和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生育 佛教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长孙楚璧墓志校释
12
作者 周阿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131,共1页
长孙楚璧为唐初宰相长孙无忌之孙。长孙氏家族在北朝隋唐时代具有重要影响。长孙楚璧墓志2015年出土于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东南唐僧寺附近,学界广泛关注。齐运通《洛阳新获墓志百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版)收录了长孙楚璧墓志,录文... 长孙楚璧为唐初宰相长孙无忌之孙。长孙氏家族在北朝隋唐时代具有重要影响。长孙楚璧墓志2015年出土于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东南唐僧寺附近,学界广泛关注。齐运通《洛阳新获墓志百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版)收录了长孙楚璧墓志,录文较为精确,可补证《魏书》《新唐书》等传世文献的不足,更是我们研究唐初及长孙家族的历史第一手可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长孙无忌 国家图书馆 《魏书》 传世文献 唐初 北朝隋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武一宗”毁佛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求士 明德 《学术界》 CSSCI 1995年第4期32-35,共4页
“三武一宗”毁佛的历史考察求士,明德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始盛于动乱的十六国时期。其渐兴,与所谓的胡汉之争,华夷之辨有直接的牵连。道教被认为是汉族的宗教。佛教则是外来品,被认为是“胡神”,非汉族的皇帝往往通过佛教来为自... “三武一宗”毁佛的历史考察求士,明德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始盛于动乱的十六国时期。其渐兴,与所谓的胡汉之争,华夷之辨有直接的牵连。道教被认为是汉族的宗教。佛教则是外来品,被认为是“胡神”,非汉族的皇帝往往通过佛教来为自己的统治制造合法的根据。后赵石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考察 毁佛 太武帝 佛教 儒家学说 周武帝 儒学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北朝隋唐时期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邓拓的史料观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乔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2期60-62,共3页
略论邓拓的史料观李乔邓拓是个通才,是个博学家。史学研究是他博学的一个方面。学人圈子里曾有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称邓拓是“半个史学家”。对这“半个”二字,我一向耿耿于怀,觉得是一种对邓拓的史学研究估计不足的说法。清代史学... 略论邓拓的史料观李乔邓拓是个通才,是个博学家。史学研究是他博学的一个方面。学人圈子里曾有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称邓拓是“半个史学家”。对这“半个”二字,我一向耿耿于怀,觉得是一种对邓拓的史学研究估计不足的说法。清代史学评论家章学诚说:“千古多文人而少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观 “二重证据法” 邓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文献 门头沟煤矿 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史学 北朝隋唐时期 民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