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边塞诗的恢复情结与突围经营
1
作者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8-225,共8页
北宋的恢复主要是指收复幽燕、克复河湟等历史使命,宋廷因此制定了经济收买与武力收复等不同对策。就结果来看,两项使命的难易程度崭然有别,熙河开边的巨大胜利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河湟颂歌,失陷的郁结随之消解。同样是致力于武力恢复,... 北宋的恢复主要是指收复幽燕、克复河湟等历史使命,宋廷因此制定了经济收买与武力收复等不同对策。就结果来看,两项使命的难易程度崭然有别,熙河开边的巨大胜利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河湟颂歌,失陷的郁结随之消解。同样是致力于武力恢复,太宗率意北伐打乱了太祖的收买构想,让宋人看清了收复实难,因此,北宋中期的边塞诗几乎不再畅想一蹴而就的燕云收复,而是从宋辽讲和的事实传递无力收复的遗憾,从华夷名分的角度阐释重整河山的必要,从幽燕汉民的尴尬处境表达深切的同情,均指向戮力王室、解救遗民的终极目标。两次北伐皆败,北宋的御辽战略趋向隐忍。在息事宁人的边略引导下,北宋开辟了塘泺御辽的先例,虽然一定程度实现了设险御辽的诉求,却未达到兴置屯田的目的。幽燕不复,北宋诗家频频注目燕民生计,投射收复热望,殊不知,北宋的幽燕部署、燕民的归宋诉求并不像边塞诗家描绘得那般义无反顾,文学真情与历史真实的巨大空间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诗 恢复情结 幽燕 河湟 塘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2,共7页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诗 唐音 宋调 诗人之诗 才人之诗 学人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