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涛动区500 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北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宗秀 廉毅 +2 位作者 沈柏竹 高枞亭 唐晓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3-561,共9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 1 960~ 2 0 0 0年 5 0 0hPa高度场 1 0°× 5°经纬度月平均资料 ,采用EOF、SVD方法 ,分析了北太平洋涛动区 ( 2 5°~ 70°N ,1 40°E~ 1 5 0°W ) 5 0 0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和中国...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 1 960~ 2 0 0 0年 5 0 0hPa高度场 1 0°× 5°经纬度月平均资料 ,采用EOF、SVD方法 ,分析了北太平洋涛动区 ( 2 5°~ 70°N ,1 40°E~ 1 5 0°W ) 5 0 0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和中国东北区 80个测站降水场相关。结果表明 :( 1 )北太平洋涛动区 5 0 0hPa高度场冬季EOF第 1载荷向量场呈由北向南的“ - ,+”波列分布 ,这种北南分布相反型 ,占总体方差贡献的 40 % ,可以表现为北低南高 ,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 (NPO)的正位相阶段 ,反映了40年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上空以东亚大槽为定常波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 ,亦是NPO呈正位相阶段的主要成因 ,反之 ,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 (NPO)的负位相阶段 ,第 2载荷向量场呈整体“ +”值分布 ,占方差贡献 2 8% ,该模态则表现为东亚大槽被长波脊替代的与气候基本模态呈相反分布的异常环流型 ;夏季第 1载荷向量场基本模态则为全区的正值分布 ,占总体方差贡献的 30 % ,第 3载荷向量呈北“ +”南“ -”的分布 ,占方差贡献的 1 3% ,表明夏季 5 0 0hPa高度场NPO不是主要模态 ;春秋两季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NPO模态 ;( 2 )北太平洋涛动区 5 0 0hPa高度冬季平均场与东北区夏季降水场呈由北向南的“ + ,-”相关波列 ,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α >0 .0 1 ) ,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季节变化 降水 中国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的季节演变及其与我国冬春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林 陈文 +1 位作者 冯瑞权 梁嘉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首先定义了季节平均的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季节中NPO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对冬季和春季NPO与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北太平洋地区...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首先定义了季节平均的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季节中NPO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对冬季和春季NPO与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SLP)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NPO具有相当正压的结构,在地面表现为阿留申群岛附近和夏威夷群岛西北部附近SLP场的反相变化,在对流层中层的结构与西太平洋型遥相关类似。随着季节的变化,NPO的两地面中心有一定的移动,其中南部中心在东西方向的移动较明显,而北部中心在南北方向的移动较明显。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当NPO处于正(负)位相时,东亚副热带急流轴向北(南)偏移,并伴有急流出口区向下游东北(东南)方向的伸展。分析NPO与我国冬、春气候的关系表明,当冬季NPO处于正(负)位相时,东亚沿岸的北风有较显著的减弱(加强),异常的偏南(北)气流会带来暖湿(干冷)的空气,从而导致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显著升温(降温),同时江淮、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西北部分地区的降水也有显著增加(减少)。而在春季,当NPO处于正(负)位相时,受到华南地区异常西南(东北)气流以及东亚急流入口区异常次级环流引起的上升(下沉)运动的共同作用,华北地区降水会显著增加(减少),而气温则略有下降(升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冬季的NPO与我国春季的气候异常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若冬季NPO处于正(负)位相,则在随后的春季,我国西南部地区和北方大范围地区的气温会显著偏高(低),而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显著增加(减少),因此,冬季NPO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季节演变 气候异常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dley环流与北太平洋涛动的显著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波涛 王会军 崔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99-1006,共8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11~4月)Hadley环流与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0°~30°N区域里最大质量流函数来描述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随时间的演变,利用(20°N,180°...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11~4月)Hadley环流与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0°~30°N区域里最大质量流函数来描述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随时间的演变,利用(20°N,180°~160°W)和(60°N,180°~160°W)区域平均的标准化海平面气压差代表NPO强度.结果表明,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与NPO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两者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70年代前处于负位相,80年代之后处于正位相),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Hadley环流变化与NPO异常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这种强相关性在大气环流场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研究还揭示,太平洋地区10°~30°N下沉支和40°~60°N上升支的异常运动可能是这种关系存在的主要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太平洋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静 朱伟军 李忠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6-550,共5页
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NPO)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太平洋涛动与次年夏季我国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呈明显的负相关:强(弱)涛动年,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偏少(多)。进一步研究表明,1976年冬季NPO突变前,冬季北太平洋涛... 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NPO)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太平洋涛动与次年夏季我国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呈明显的负相关:强(弱)涛动年,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偏少(多)。进一步研究表明,1976年冬季NPO突变前,冬季北太平洋涛动指数(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index,INPO)与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的负相关显著;突变后,负相关明显减弱;冬季INPO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的参考意义在突变前较好,在突变后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太平洋 淮河流域 夏季降水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曲维政 黄菲 +3 位作者 赵进平 贾英莱 李春 岳淑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2-560,共9页
采用逐次滤波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振荡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探索太阳活动对于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是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周期性年代际振荡的重要影响因子,具体反映在:1)北太平洋... 采用逐次滤波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振荡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探索太阳活动对于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是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周期性年代际振荡的重要影响因子,具体反映在:1)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存在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22年周期和11年周期,是PDO仅次于趋势项最重要的周期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0.9%和6.7%。研究发现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变化对于太阳活动的响应方式与太阳活动强弱程度有联系,太阳活动水平强时PDO与太阳磁场变化符号相同并且振荡幅度大;太阳活动水平弱时PDO与太阳磁场变化符号相反并且振荡幅度小。2)滤除持续下降趋势之后,北太平洋冬季阿留申低压活动区海平面气压(SLP,Sea Level Pressure)表现出与太阳磁场磁性指数(MI,Magnetic index)基本反相的周期性振荡,滤除22年周期之后11年周期也比较清楚,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3.4%和1.1%。3)滤除持续升温趋势以后北太平洋100hPa冬季大气温度距平场表现出与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基本一致的周期性振荡,滤除22年周期之后11年周期也比较清楚,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5.1%和1.1%。研究结果说明,在太阳活动对于大气温度场的影响过程中,黑子磁场磁性变化是决定性的,即决定了温度变化符号,MI绝对值的变化即太阳磁场强度变化影响其量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 太平洋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6
6
作者 郭冬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用1948—2000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和东亚冬季风指数,并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及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东亚冬... 用1948—2000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和东亚冬季风指数,并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及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气温普遍偏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而华南降水偏多;而弱涛动指数年,东亚冬季风偏强,我国气温普遍偏低,降水偏少。此外,还指出,强(弱)INPO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WP型和强(弱)EU遥相关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遥相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春霞 窦焘焘 +2 位作者 李倩 郝微微 汤旻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1 000 h Pa高度场合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个气候模态均有明显的多年代际尺度的振荡特征,且它们在各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振荡相关性存在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在6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4 a正相关,AO滞后AMO约12 a负相关;在20~3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12 a正相关;在30 a尺度上,AO超前AMO约8 a正相关。在60 a尺度上,超前PDO负位相4 a和滞后AMO正位相12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负位相;在20~30 a尺度上,超前PDO正位相12 a和超前AMO正位相8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正位相。合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个模态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互相关 (AO)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风效应对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年际变化模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忠贤 何鹏 +2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邓伟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利用观测海温驱动NCAR CAM5模式进行了两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在CAM5模式海气湍流热通量参数化方案中引入阵风效应前后,模式对冬季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北太平洋涛动)年际变化模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考虑了阵风效应后,CAM... 利用观测海温驱动NCAR CAM5模式进行了两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在CAM5模式海气湍流热通量参数化方案中引入阵风效应前后,模式对冬季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北太平洋涛动)年际变化模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考虑了阵风效应后,CA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冬季NPO的年际变化特征,模拟的1979—1999年冬季NPO指数序列与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由0.09提高到0.57;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通过影响海表湍流热通量异常,对冬季NPO年际变化产生影响;引入阵风效应后,模式对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湍流热通量异常的模拟结果更趋合理,从而使得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冬季NPO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阵风效应 年际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各月北太平洋涛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忠贤 何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0-607,共8页
利用ERA-Interim的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各月(当年12月、次年1月和2月)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同期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 利用ERA-Interim的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各月(当年12月、次年1月和2月)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同期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冬季各月NPO指数的年际变化较为显著,但各月NPO指数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较差,1979—2012年冬季12月与1月NPO指数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9,而1月与2月NPO指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003,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2)1月和12月NPO指数年际变化与同期我国黄淮流域降水异常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2月NPO指数年际变化与同期我国华北降水异常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3)当1月(12月)NPO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时,我国黄淮流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增加约50%(40%);而当2月NPO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时,我国华北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年际变化 冬季 降水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SST涛动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乃猷 徐启春 毛天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71-77,共7页
采用1951—1986年月平均北大平洋海表面温度(SST)、500hPa高度、副高特征量以及华北降水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SST涛动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夏季副高、华北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而讨论了四月SST涛动偏强(弱)对八月副高偏强(弱)、副高脊线偏南(北... 采用1951—1986年月平均北大平洋海表面温度(SST)、500hPa高度、副高特征量以及华北降水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SST涛动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夏季副高、华北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而讨论了四月SST涛动偏强(弱)对八月副高偏强(弱)、副高脊线偏南(北)和华北降水偏弱(强)的影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 高压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波候与大气涛动的联系
11
作者 李靖 周林 +2 位作者 马卫民 史剑 张涵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66,共8页
利用ECMWF 1958-2001年44a的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西北太平洋海域(0°~45°N,99°~160°E)月平均有效波高(SWH)、平均周期(T)与北太平洋模态指数(NPI)、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多变量ENSO指数(MEI)等大气涛动... 利用ECMWF 1958-2001年44a的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西北太平洋海域(0°~45°N,99°~160°E)月平均有效波高(SWH)、平均周期(T)与北太平洋模态指数(NPI)、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多变量ENSO指数(MEI)等大气涛动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重点探讨了NPI对北半球西太平洋波候(SWH和T)的影响。结果表明:NPI、PDO和MEI均与SWH和T有显著的相关性;NPI与SWH和T呈现正相关性,NPI超前SWH和T半年左右正相关最强,最强的相关海域位于日本和菲律宾以东洋面;NPI还存在3~5a、8~9a和13~15a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NPI高指数且PDO负位相或MEI负位相均使得SWH和T增大;MEI冷位相且叠加PDO负位相时也利于SWH和T增大。NPI影响西北太平洋波候的可能机制是:NPI处于低(高)指数时,阿留申低压加深(减弱)且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西风带海面风速急流出现(消失),太平洋副热带东北信风大值区东移(西移),西北太平洋海域信风减弱(加强),西北太平洋海域有效波高和平均周期随之减小(增大)。中、东太平洋西向传播的涌浪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波侯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波候 大气 太平洋模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月北太平洋涛动与华北夏季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秋月 沈柏竹 +2 位作者 龚志强 周杰 胡经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5-785,共11页
利用1948 2011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NPOI,研究NPOI与华北地区夏季(6 8月平均)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关系。结果表明,5月北太平洋涛动与华北夏季旱涝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NPOI正(负)位相异常年,P... 利用1948 2011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NPOI,研究NPOI与华北地区夏季(6 8月平均)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关系。结果表明,5月北太平洋涛动与华北夏季旱涝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NPOI正(负)位相异常年,PDSI偏大(小),华北地区夏季偏涝(旱)。可能的环流机制分析表明,NPOI正(负)位相异常年,850 hPa风矢量距平场上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西太平洋附近地区分别为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反气旋(气旋)距平环流,共同加强了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地区的辐合(辐散);欧亚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分别呈现"+-+"("-+-")波列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弱),位置偏西(东)偏北(南),冷暖气流活动使华北多(少)雨。整层水汽输送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及西太平洋上空,使华北为水汽输送正距平中心,降水偏多;华北水汽通量散度为负值,为水汽汇区,易于降水,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部至南海及西太平洋地区为强水汽辐散中心,是影响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汽来源。前冬太平洋海温异常对5月北太平洋涛动有强迫作用,继而影响华北地区夏季旱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帕默尔干旱指数 夏季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与El Nino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新林 李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51,共10页
基于HadISST海表温度和NCEP/NCAR的海平面气压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主模态与El Nino的关系。结果发现:阿留申低压模态是对El Nino事件的同期响应,而北太平洋涛动模态可以诱导热带太平洋产生类似中部型El Nino的海温异... 基于HadISST海表温度和NCEP/NCAR的海平面气压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主模态与El Nino的关系。结果发现:阿留申低压模态是对El Nino事件的同期响应,而北太平洋涛动模态可以诱导热带太平洋产生类似中部型El Nino的海温异常,且具有提前4~12个月的预报意义。冬春季的北太平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阿留申低压与夏威夷高压同时减弱,北太平洋背景风场减弱。夏威夷高压东南侧西南风异常减弱北太平洋东北信风,使加利福尼亚海区SST暖异常,在"风-蒸发-SST"机制的作用下,异常暖海温向热带太平洋传播,使赤道地区海温升高并产生西风异常,热带太平洋产生类似中部型El Nino的异常海温。El Nino类型的年代际变化可能受到北太平洋涛动的影响,当北太平洋涛动信号活跃时,中部型El Nino事件的发生频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太平洋 “风-蒸发-SST”机制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和东亚冬季风对ENSO影响差异分析
14
作者 温涛 冯立成 +2 位作者 陈权亮 丁瑞强 史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3-381,共9页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东亚冬季风(EAWM)二者是热带外重要的气候系统,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东亚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气象...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东亚冬季风(EAWM)二者是热带外重要的气候系统,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东亚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发生、发展影响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冬季NPO和EAWM对次年冬季ENSO的影响无论是从相关性大小还是触发的ENSO强度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冬季NPO和EAWM回归的海表面温度(SST)场相关的降水和风场的季节演化特征发现:在热带太平洋区域,冬季NPO和EAWM通过激发赤道西太平洋区域西风和降水异常建立起了相应的海气正反馈机制,而这种正反馈机制在强度和位置上的不同,造成了对ENSO影响的差异。冬季NPO和EAWM年代际变化上的差异可能是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世纪以来南方涛动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重建
15
作者 宋洁 张先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4-44,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用典型相关的方法重建了15世纪以来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北太平洋海温(SST)场。在 SOI 的重建中校准了1913—1973年校准期方差的40%,在1852—1912年的独立验证期验证了方差的20%;在北太平洋 SST 的... 本文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用典型相关的方法重建了15世纪以来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北太平洋海温(SST)场。在 SOI 的重建中校准了1913—1973年校准期方差的40%,在1852—1912年的独立验证期验证了方差的20%;在北太平洋 SST 的重建中校准的方差较高,其中赤道东太平洋 SST 的校准方差达60%,在近100年的定性检验中效果也很好。说明用中国历史时期的旱涝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建出历史时期的 ENSO 事件。通过对15世纪以来 SO 和 SST 重建值的分析发现,ENSO 事件不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且还有250年左右的阶段性变化。SO 和 SST 不仅存在2—7年公认的周期,而且历史上 SO 还有10.6年、赤道东太平洋 SST 还有25—28.5年及100年左右与太阳活动有关的周期。进一步分析还得出,18、19世纪及20世纪前期 SO 低指数事件发生相对较少,15世纪后期、16、17世纪及20世纪后期 SO 低指数事件发生较多;且历史上的低指数多发期与气候上的冷期一致,而低指数少发期则与气候上的暖期一致;气候上的干旱(湿润)期则与东太平洋长期偏冷(暖)、西太平洋长期偏暖(冷)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太平洋 赤道东太平洋 温场 ENSO 气候异常 冷期 指数和 暖期 海平面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与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龙奇 许东峰 +2 位作者 徐鸣泉 隋丹丹 吴品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6,共10页
在黑潮入侵南海强弱的问题上,到底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还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在起关键作用,目前还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先以高盐水作为黑潮入侵强弱的示踪物,... 在黑潮入侵南海强弱的问题上,到底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还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在起关键作用,目前还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先以高盐水作为黑潮入侵强弱的示踪物,用120°E断面的高盐水数据和北赤道流分叉点(North Equator Current Bifurcation,NEC-Y)的南北变动进行相关分析,接着,进一步用学者所用的黑潮入侵指数(KI指数,Kuroshio intrusion index和NEC指数,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index)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变动进行相关分析。最后,用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和相关关系分析法分别分析了PDO指数、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变动的关系并用NECP风场数据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对120°E断面的高盐水的KI指数、NEC指数与NEC-Y的相关分析,表明了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能够很好地指代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2)通过PDO指数和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PDO指数、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都在0.5水平。这些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了PDO和ENSO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都具有重要的影响;(3)当处于厄尔尼诺年(拉尼娜)时,赤道太平洋发生西(东)风异常,使得北赤道流分叉点偏北(南),使吕宋岛东侧的黑潮流速减弱(加强),黑潮入侵南海增强(减弱);当PDO处于暖(冷)阶段时,会加强热带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使得黑潮入侵南海增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入侵 赤道流分叉点 太平洋年代际变化 厄尔尼诺-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M)与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17
作者 朱科旭 任保华 郑建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4-1456,共13页
本文利用HadISST和ERSSTv5海表温度、EN4次表层海温数据、CMAP降水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度与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M)是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 本文利用HadISST和ERSSTv5海表温度、EN4次表层海温数据、CMAP降水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度与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M)是北太平洋春季海表温度EOF第二模态,其与秋季海洋性大陆的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春季的VM为正(负)位相时,通常伴随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正(负)位相和西北太平洋的冷(暖)海表温度异常,海表温度梯度会导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东风)异常,影响东传的赤道开尔文波,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暖(冷)海温异常,再通过Bjerknes正反馈,西风异常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维持到秋季,秋季时出现较成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再通过沃克环流,海洋性大陆出现异常下沉(上升)运动和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产生降水负(正)异常。(3)春季的VM和秋季的海洋性大陆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在2003年发生了年代际转变,1979~2002年春季VM与秋季降水在年际变化上有显著的负相关,而2004~2020年相关关系转变为不显著。造成这个年代际转变的原因是北太平洋涛动(NPO)在2004~2020年强度减弱、位置移动,导致VM南部海表温度关键区受NPO的影响减弱,从而振幅减弱,使得VM的南部和北部海表温度关键区的经向梯度减弱,VM强度减弱,最终导致相关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 海洋性大陆 秋季降水 太平洋 年代际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赤道逆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秋冬转换期海表叶绿素浓度与ENSO循环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微 马本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了2006-2022年ENSO循环期间研究区不同阶段秋冬转换期水文生态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赤道逆流源区及其路径上存在海表叶绿素浓度高值条带,这是由北赤道逆流从其源区携带的和新几内亚海岸潜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也会对其营养盐供给产生较大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热带西太平洋西风事件增多,北赤道逆流增强,大量表层水东移,研究区海平面降低,深水向浅层补给增加,深层冷水上抬,共同增强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将更多的养分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增加。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北赤道逆流影响区生态水文气候条件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的变化特征几乎相反,但其变化程度弱于厄尔尼诺时期,共同减弱的北赤道逆流、新几内亚海岸潜流和棉兰老冷穹上升流使从水平和垂直层面输送到海面的养分显著减少,导致海面叶绿素浓度和原位有机碳总量显著降低。本文提出了北赤道逆流影响区水文生态气候条件演化对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机制模型,这有利于进一步分析ENSO循环在局地生态效应和水文气候演化中的作用,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逆流 厄尔尼诺-南方(ENSO) 海洋环境要素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变化与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忠贤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7-644,共8页
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分析了1948年1月—2002年12月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SVD第1对异类相关分布型反映出,当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时,Namias海区海温升高(降低),而加利福尼亚海流... 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分析了1948年1月—2002年12月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SVD第1对异类相关分布型反映出,当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时,Namias海区海温升高(降低),而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海温降低(升高)。SVD第2对异类相关分布型表明,当阿留申低压加深、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气压升高时,黑潮暖流区海温升高,而北太平洋高、低纬海温降低;反之亦然。时滞相关表明,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超前海温1个月的相关最好,海温变化对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型具有维持作用。NCAR CCSM3模拟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上述结论,即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与北太平洋海温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D分析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太平洋 海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2010年PDO对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的量化与评估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超 徐永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7,共10页
本文研究和估计了1950~2010年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影响。研究使用了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资... 本文研究和估计了1950~2010年不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趋势所造成的影响。研究使用了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资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离了由PDO事件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PDO-SSH),以此分析PDO事件对海平面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DO-SSH所引起的海表面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海平面变化的遮掩效果,和对应时期内PDO信号的振幅和周期有着紧密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O事件对北太平洋地区SSH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在东西太平洋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1960~1989年,具有较长数据时间长度的PDO信号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要强于高度计投入使用后的时期的表现,而受其影响最重的海域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阿留申群岛及北美沿岸地区,PDO-SSH在上述地区SSH的占比甚至高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 区域海平面变化 海面高度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