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夏季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罗竟成 汪兰 《绿色科技》 2015年第3期26-32,共7页
利用NOAA,NCEP和NCAR的1854~2009年北太平洋区域(10°S-60°N,120°E-80°W)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6~8月)SST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年来北太平... 利用NOAA,NCEP和NCAR的1854~2009年北太平洋区域(10°S-60°N,120°E-80°W)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6~8月)SST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年来北太平洋夏季SST的空间变化主要分为3种模态,第一横模态为全区一致型,该模态振幅最大值中心位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的暖池区;第二模态为东西差异型即ENSO模态,该模态反映了中东太平洋SST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反位相变化。第三模态为南北差异型,反映了东北太平洋SST与赤道太平洋SST的南北反位相变化,振幅中心位于阿拉斯加湾暖流附近。北太平洋SST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和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北太平洋SST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位于:日本海一带,我国大陆以东洋面,北太平洋中部30°N附近,北太平中部45°N附近,北美海岸山脉以西,墨西哥以西,赤道中、东太平洋亚洲大陆一带洋面。北太平洋SST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偏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呈持续上升趋势。北太平洋SST具有周期为3~6年的年际变化,还叠加有周期分别为21.11年,27.86年,18.28年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SST高值年和低值年分别与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 时空变化 EOF 谐波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 被引量:1
2
作者 于群 孙越 +3 位作者 李建平 王建波 张可 朱晓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7-558,共12页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在空间分布上西至甘肃省东南部,东至山东省西部,主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021年是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的典型表现。采用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指数(ARYR)表征主模态时间变化,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存在相关,拉尼娜年和PDO负位相时降水偏多。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偏多主模态与北太平洋SST异常偏高的区域和强度相关密切,选取关键区定义中纬度北太平洋SST(MNPSST)指数,当MNPSST偏高时,海洋性大陆(MC)区域存在强的上升运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显著的低(高)空辐合(散),指数偏低则降水偏少。其中2021年MNPSST指数为1951年以来最高,2021年MC对流区北侧的中国南海北部有较强上升运动,中纬度北太平洋偏东气流异常偏强,水汽通量异常分为偏南和偏东两支到达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中纬度北太平洋SST正异常是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秋季降水主模态 2021年极端降水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