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西洋涛动对欧洲北海与不列颠岛附近冬季闪电活动的影响
1
作者 于欣宏 张文娟 +3 位作者 周震强 戴国锟 郑栋 张义军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2,共15页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15°E)冬季(12月和1月)闪电活动的影响。此外针对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的极端闪电活动,讨论了NAO对这一闪电异常现象的主要贡献和影响过程。结果表明,NAO是该区域冬季闪电活动最直接的气候影响系统,NAO指数与闪电数呈显著正相关。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NAO正相位时该区域闪电活动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增强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加强了北大西洋急流,使急流轴偏向在北大西洋海面上加强,闪电与急流的遥相关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说明急流的加速作用是在北大西洋海表的急流入口区促进气旋波的产生并且随急流轴向东移动。同时,NAO也使得欧洲西海岸附近海温升高、亚速尔高压输送水汽增多,促进了闪电活动的产生。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区域出现了闪电异常增多的情况,闪电数量增加至平均闪电数量的数十倍,且与冬季平均态闪电数量的均值和概率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表明,偶极子—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的极端变化是此次闪电活动异常的主要原因。NAO的极端正相位导致北大西洋急流、局地海温、水汽输送都向有利于极端对流产生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该区域产生了异常活跃的冬季闪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北大西洋(nao)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西风急流 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涛动(SO)与北大西洋涛动(NAO)百年变化特征的正交小波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邓自旺 施能 王永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4,共8页
用正交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121年来季节的南方涛动指数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南方涛动指数(SOI)最显著的变化是周期约为2~7年的年际变化,它们的方差贡献率为55.1 %。1920年以前和1960年以后SO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较强... 用正交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121年来季节的南方涛动指数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南方涛动指数(SOI)最显著的变化是周期约为2~7年的年际变化,它们的方差贡献率为55.1 %。1920年以前和1960年以后SO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较强,其余时段较弱。而NAOI最明显的变化是周期在2年以下的变化,方差贡献率为64.3%。近百年NAOI年际及年代际变化有减弱趋势。近百年来SOI有-0.52/百年的减小趋势,而NAOI有0.25/百年的增大趋势。SOI与NAOI的气候基本态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在年代际和年尺度变化上它们相关不明显。近期北半球处于SOI低基本态高年际及年代际变率,NAOI高基本态低年际及年代际变率的慢变过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指数 北大西洋指数 气候基本态 正交小波变换 气候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宏利 陈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与EASM之间年际相关关系的转变,与春季和前期冬季(12~3月)北大西洋海盆尺度的海-气耦合模,即NAO-海温异常(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影响作用密切相关.春季NAO异常对EASM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前者所激发的SSTA三极子模态由春季到夏季的记忆性.然而,该模态不但受到春季NAO的控制,而且还会受到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增强或削弱作用,其中后者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s之前,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对春季SSTA三极子模态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作用,即前者主要对后者的正位相异常存在显著的削弱作用;在1970s之后,前者对后者正/负位相异常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在春季NAO对称作用与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非对称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春季NAO与SSTA三极子模态的年际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进而引起了春季NAO与EASM的年际相关关系在1970s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北大西洋(nao) 海温异常(SSTA) 三极子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不对称关系 被引量:32
4
作者 徐寒列 李建平 +1 位作者 冯娟 毛江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6-1291,共16页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个站逐月降水资料,探讨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与同期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南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正相关具有不对称性,即当冬季北大西...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个站逐月降水资料,探讨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与同期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南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正相关具有不对称性,即当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东亚地区环流形势不利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形成,对应着中国西南地区冬季降水的显著减少。而当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与中国西南冬季降水变化密切相关的主要环流结构是里海和中东—阿拉伯海—青藏高原及其下游的遥相关型(CAT遥相关型)。北大西洋涛动与里海和中东—阿拉伯海—青藏高原及其下游的遥相关结构存在不对称关系,两者的关系仅在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时显著。冬季北大西洋涛动高、低指数年分别合成的波射线和波作用通量的结果表明,当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为负位相时,冬季地中海地区的扰动源会形成与里海和中东—阿拉伯海—青藏高原及其下游的遥相关路径一致的波射线,同时波作用通量的结果表明,定常波由里海和中东、阿拉伯海一直传播到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而冬季北大西洋涛动高指数年,地中海地区的扰动源所形成的波射线偏北,波动传播到达印度半岛地区之后不再向下游传播。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里海和中东—阿拉伯海—青藏高原及其下游的遥相关波列的不对称影响决定了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南冬季降水的不对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nao) 西南冬季降水 里海和中东阿拉伯海-青藏高原及其下游(CAT)遥相关型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IP2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北大西洋涛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肖剑 靳立亚 +1 位作者 俞飞 王志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50,共10页
根据PMIP2中的4个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全新世气候的模拟结果,利用现代和中全新世两个时间段的冬季海平面气压场(SLP),分析了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这两个时间段的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亚速尔高压加... 根据PMIP2中的4个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全新世气候的模拟结果,利用现代和中全新世两个时间段的冬季海平面气压场(SLP),分析了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这两个时间段的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亚速尔高压加强,冰岛低压加深,南北气压差增加,NAO强度显著增强。对中全新世北大西洋地区SLP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显示,4个模式均能捕捉到了NAO的主要结构。中全新世NAO处于正位相的时间较现代提高了10%~30%,其中MIROC3.2提高了29.3%;虽然NAO指数振幅变化不大,但还是能显示中全新世NAO显著强于现代,这与地质资料恢复的结果相一致。对NAO指数的多窗谱分析显示,现代NAO指数存在3~5 a的准周期变化,中全新世NAO指数存在3 a的准周期变化。NAO对中全新世亚洲地区冬季增温有重要影响。北大西洋地区中纬度海面温度(SST)的增温可能是导致中全新世NAO强度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IP 北大西洋(nao)指数 中全新世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径流波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南峰 李有利 张宏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4-541,共8页
对新疆玛纳斯河流量资料、北疆地区温度、降水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将其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玛纳斯河冬季流量呈现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夏季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利用... 对新疆玛纳斯河流量资料、北疆地区温度、降水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将其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玛纳斯河冬季流量呈现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夏季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利用交叉小波变换,分别发现了冬、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玛纳斯河流量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振荡周期。文中还发现冬、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北疆温度、降水的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 北大西洋 流量 小波分析 交叉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被引量:164
7
作者 武炳义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 低) 时期,30 ~50oN 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 高) ,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 增强) ...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 低) 时期,30 ~50oN 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 高) ,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 增强) 以及亚洲大陆北部气温显著偏高( 低)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异常变化对北大西洋涛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对北半球海平面气压、850 hPa 温度的影响也明显要弱于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西伯利亚高压 极端变化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比较及其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36
8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7-192,共6页
首先对各种北大西洋涛动 (NAO)指数的定义进行了比较。发现冬季和夏季NAO的涛动中心有显著的差异 ,所以分别进行定义 ,定义时的中心由EOF分析及相关分析确定 ,新的定义能解释更多的海平面气压方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1873年以来的冬、夏... 首先对各种北大西洋涛动 (NAO)指数的定义进行了比较。发现冬季和夏季NAO的涛动中心有显著的差异 ,所以分别进行定义 ,定义时的中心由EOF分析及相关分析确定 ,新的定义能解释更多的海平面气压方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1873年以来的冬、夏NAO指数序列。近百年来的NAO指数最突出的年代际变化是 ,夏季在 1910~ 192 0年期间的突变性质的增强 ,以及冬季近 2 0多年来的持续加强。最后还对NAO年代际变化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指数 年代陆变率 海洋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对新疆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40
9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7-1196,共10页
利用1961-2003年NCEP/NCAR再分析和新疆75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分析新疆夏季降水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西亚和中亚的准静止波传播是联系NAO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 利用1961-2003年NCEP/NCAR再分析和新疆75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分析新疆夏季降水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Rossby波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西亚和中亚的准静止波传播是联系NAO与沿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波活动和新疆夏季降水变化的纽带。通过波作用量的动力学诊断分析,讨论了夏季NAO正、负位相异常年准静止波传播特征和差异,夏季NAO强弱活动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EP通量散度强度和位置异常,该区EP通量散度强度和位置异常导致强辐散中心在中高纬向东传播的准静止波和沿副热带西风急流准静止波活动变化,从而影响新疆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夏季降水 西亚西风急流 准静止波 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位相转换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忠燕 罗德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384,共11页
借助一个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模型,模拟了基本西风气流的强弱、不同空间分布的天气尺度扰动涡对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作用,以及大尺度双波地形对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适当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有利于下游系统西退使NAO由... 借助一个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模型,模拟了基本西风气流的强弱、不同空间分布的天气尺度扰动涡对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作用,以及大尺度双波地形对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适当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有利于下游系统西退使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振幅强、活动范围大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的有利条件,而加强并向北移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的有利条件;叠加上大尺度双波地形后,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的个例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nao) 位相转换 数值研究 天气尺度波 西风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明轩 徐海明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3-446,共14页
采用长序列 ( 1 90 3— 1 994年 ) 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 ( 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 ... 采用长序列 ( 1 90 3— 1 994年 ) 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 ( 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 EOF第一主分量表示。春季海冰变化与前冬 NAO/AO以及冬春 1— 4月份北大西洋墨西哥湾流区 SST具有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 ,且均具有准 6 0 a的周期变化特征。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 (感热、潜热 )受到海冰变化的显著影响 (冰多输送少 )。海冰作为大气的冷源 ,也明显影响地表净辐射的变化。进而 ,春季海冰变化可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变化 :海冰面积偏大 (偏小 ) ,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 (偏强 ) ,夏季北非和亚洲大陆的 SLP明显偏低 (偏高 ) ,两大陆夏季热低压加强 (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变化 格陵兰海 北大西洋 北极 热量通量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a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异常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45
12
作者 王永波 施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5-322,共8页
利用 1 873~ 1 995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用近 4 5a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 ,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夏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 ,冬季我国是偏... 利用 1 873~ 1 995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用近 4 5a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 ,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夏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 ,冬季我国是偏暖、多雨的气候特征 ;夏季我国江淮之间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还表明 ,强涛动年冬季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西伯利亚高压及高空经向环流都明显偏弱 ,大气环流具有弱WA遥相关型、弱的东亚冬季风特征 ,对应的夏季环流特征与强东亚夏季风特征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气候变化 环流异常 中国 大气环流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2
13
作者 邵太华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5-1233,共9页
利用中国397个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对我国春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春季降水与前期冬季NAO关系密切,冬季NAO偏强(弱)时,我国东部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多(... 利用中国397个测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对我国春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春季降水与前期冬季NAO关系密切,冬季NAO偏强(弱)时,我国东部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多(少),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多)。冬季NAO信号通过波列形式传播至东亚地区,使得春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发生变化,冬季NAO偏强(弱)时,春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减弱),温带急流减弱(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NAO异常会引起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的变化,导致东亚对流层上层的温度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经向温度梯度异常,这可能是NAO影响东亚高空急流的原因之一。春季东亚对流层上层的气温变冷(暖),使得东亚地区30°-40°N区域产生下沉(上升)运动,20°-30°N区域产生上升(下沉)运动,最终导致我国东部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多(少)、北方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高空急流 中国春季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冯蕾 魏凤英 朱艳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3-976,共14页
本文在分析中国夏季降水典型模态与前期春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主要分布类型、北大西洋涛动(简称NAO)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NAO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并对利用该模型预报的2004~2009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 本文在分析中国夏季降水典型模态与前期春季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主要分布类型、北大西洋涛动(简称NAO)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前春对流层温度和NAO的中国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并对利用该模型预报的2004~2009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大范围夏季降水多寡主要与5月NAO变化有关,"南多(少)北少(多)型"降水异常分布主要与5月NAO异常以及前春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上空对流层温度的冷异常有关。NAO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既包括年际尺度的,也包括年代际尺度的,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这两个因子通过影响夏季大气环流和季风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趋势分布。基于这样的联系,本工作以中国夏季降水量原始场EOF分解前3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为预测对象,以前期春季平均的对流层中上层温度距平REOF分解前4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以及逐月NAO指数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并结合降水序列本身、对流层温度、NAO指数的多时间尺度分量建立了我国夏季降水的统计预测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2004~2009年预报降水与观测降水之间的6年平均距平相关系数达到0.335,表明该预报方案对我国夏季降水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温度 北大西洋 中国夏季降水 统计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的联系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晓东 侯萍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61-570,共1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1961~1990年2000m以上的66个台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南北降水具有反向变化的特点;结合500hPa高度场及风场资料,讨论了造成高原中东部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指出北大西洋涛... 利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1961~1990年2000m以上的66个台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南北降水具有反向变化的特点;结合500hPa高度场及风场资料,讨论了造成高原中东部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指出北大西洋涛动变化可能是影响高原中东部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北大西洋涛动相联系的中纬度西风异常,通过对高原的西风环流的动力作用的改变,进而引起高原南北槽脊系统的同时加强或减弱,最终造成高原南北部降水的相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 降水 经验正交函数 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天气涡旋对北大西洋涛动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冬斌 金飞飞 +1 位作者 李建平 丁瑞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7-937,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大西洋瞬变涡旋活动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NAO)逐日指数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当涡旋活动强度出现峰值后会伴随NAO模态增强现象;而随着NAO的增强,涡旋能量回落。为了判断是否涡流相互作用将天气尺度的...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大西洋瞬变涡旋活动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NAO)逐日指数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当涡旋活动强度出现峰值后会伴随NAO模态增强现象;而随着NAO的增强,涡旋能量回落。为了判断是否涡流相互作用将天气尺度的能量转换为低频尺度的能量,使用瞬变涡度通量来研究涡度与能量的传输。通过分析瞬变涡旋与低频环流随时间的演变,发现瞬变涡旋可以激发出低频异常,其对涡度的输送可以加强低频异常,使得NAO指数增强。由于涡旋与低频流以及涡度通量均随时间变化,不一定总能达到平衡,因此从方程稳定性解的角度来分析在足够长的时段各种随机涡旋对于激发类似NAO模态的响应所起到的综合作用,结果显示瞬变涡旋使得稳定性解更接近于NAO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天气涡旋 北大西洋 瞬变涡度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晓腾 胡长雷 任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9-263,346,共6页
利用1951~2008年2月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I)。研究表明,NAOI存在间隔不定的周期现象,并且与厄尔尼诺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NAOI与我国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分析,发现冬季NAOI与我国冬季的... 利用1951~2008年2月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I)。研究表明,NAOI存在间隔不定的周期现象,并且与厄尔尼诺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NAOI与我国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分析,发现冬季NAOI与我国冬季的降水和气温相关性很强,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差;除春季外,在其余季节NAOI与我国气温的相关性要远大于与降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活动对于北大西洋涛动的激发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曲维政 朱小洁 +3 位作者 赵进平 杜凌 邓声贵 黄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65,共12页
为了探索北大西洋涛动形成的大尺度大气物理场背景条件和外部强迫因子,通过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环流系统温压场垂直结构分析得到:(1)强火山活动指数距平与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海平面气压场(SLP)距平总体相关函数符号相反,强火山活动... 为了探索北大西洋涛动形成的大尺度大气物理场背景条件和外部强迫因子,通过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环流系统温压场垂直结构分析得到:(1)强火山活动指数距平与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海平面气压场(SLP)距平总体相关函数符号相反,强火山活动指数与冰岛低压SLP为反相关,与亚速尔高压SLP为正相关,就是说火山活动指数异常引起了高纬度冰岛低压和中低纬度亚速尔高压海平面气压场相反的变化趋势,形成高低纬之间海平面气压场反相振荡;(2)夏季7月亚速尔高压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中心和位势高度距平中心距平符号大致正正相对负负相对,说明夏季亚速尔高压为深厚暖性系统,低层温度升高亚速尔高压加强,低层温度降低亚速尔高压减弱,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亚速尔高压SLP均呈反相关关系;冬季1月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和位势高度距平符号大致正负相对,说明冬季亚速尔高压为浅薄系统,低层温度升高亚速尔高压减弱,低层温度降低亚速尔高压加强,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亚速尔高压SLP均呈正相关关系;(3)冬季1月冰岛低压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中心和位势高度距平中心距平符号大致正正相对负负相对,说明冬季冰岛低压为深厚冷性系统,低层温度升高冰岛低压减弱,低层温度降低冰岛低压加深,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冰岛低压SLP均呈反相关关系;夏季7月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温度距平和位势高度距平符号大致正负相对,说明夏季冰岛低压为浅薄系统,低层温度升高冰岛低压减弱,低层温度降低冰岛低压加深,所以火山活动指数与冰岛低压SLP均呈正相关关系;(4).由于对流层中下层至海平面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冬、夏季温压场结构特点基本相反,火山活动指数异常在两个环流系统中引起了相反响应,导致高低纬之间海平面气压场反相振荡,形成了影响广泛的著名的北大西洋涛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冰岛低压 火山活 温压场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春霞 窦焘焘 +2 位作者 李倩 郝微微 汤旻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1 000 h Pa高度场合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个气候模态均有明显的多年代际尺度的振荡特征,且它们在各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振荡相关性存在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在6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4 a正相关,AO滞后AMO约12 a负相关;在20~3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12 a正相关;在30 a尺度上,AO超前AMO约8 a正相关。在60 a尺度上,超前PDO负位相4 a和滞后AMO正位相12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负位相;在20~30 a尺度上,超前PDO正位相12 a和超前AMO正位相8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正位相。合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个模态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互相关 北极(AO) 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对我国冬季辽东湾海冰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希茜 韦冬妮 王喜风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57,共7页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NCEP1月份海平面气压确认冬季NAO为主要模态,在高压区和低压区分别取三个点的平均分别代表高压区和低压区的平均气压,标准化处理后,用这两者的差来代表冬季NAO指数。对该指数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冬季NAO不仅有2—3年...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NCEP1月份海平面气压确认冬季NAO为主要模态,在高压区和低压区分别取三个点的平均分别代表高压区和低压区的平均气压,标准化处理后,用这两者的差来代表冬季NAO指数。对该指数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冬季NAO不仅有2—3年、8年的年际变率,还有50—70年的年代际变率。冬季NAOI与我国辽东湾底两个测点的冰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都达到-0.7,在对我国辽东湾海冰的预报时,可将NAOI考虑进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辽东湾海冰 海冰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