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83
1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南海夏季风撤退年代际变率的影响及可能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成玉 汪靖 +3 位作者 柳艳菊 李巧萍 丁一汇 沈新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8-684,共17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物理科学实验室(PSL)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IRES)重建的NOAA-CIRES 20th再分析数据和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的全球月海表温度数据(ERSST),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了南海夏季风撤退的...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物理科学实验室(PSL)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IRES)重建的NOAA-CIRES 20th再分析数据和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的全球月海表温度数据(ERSST),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了南海夏季风撤退的年代际变率特征及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撤退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率,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早)年代中国南海及其附近区域上空有显著的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AMO与南海夏季风撤退年代际变率呈显著正相关,即AMO为正位相时,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AMO为负位相时,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早。北大西洋海温升高(即AMO位于正位相),从海洋释放更多的热通量到大气,导致北大西洋上空对流层的对流活动明显增强,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北大西洋上空的波活动异常,进而影响与东北亚关键区域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的中纬度欧亚遥相关波列的形成和传播,引起东北亚关键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和明显的下沉运动,并在其对流层低层产生辐散运动,能量伴随着偏北的辐散风气流传播至中国南海及邻近区域辐合上升,进一步加强了南海区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AMO负位相时,异常情况与之大致相反,使得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撤退 代际变率 北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春霞 窦焘焘 +2 位作者 李倩 郝微微 汤旻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1 000 h Pa高度场合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个气候模态均有明显的多年代际尺度的振荡特征,且它们在各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振荡相关性存在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在6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4 a正相关,AO滞后AMO约12 a负相关;在20~3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12 a正相关;在30 a尺度上,AO超前AMO约8 a正相关。在60 a尺度上,超前PDO负位相4 a和滞后AMO正位相12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负位相;在20~30 a尺度上,超前PDO正位相12 a和超前AMO正位相8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正位相。合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个模态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互相关 北极涛动(AO) 北太平洋代际振荡(PDO) 北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彦明 李双林 +1 位作者 罗德海 付建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26,共8页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代际振荡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其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6
5
作者 杜佳玉 陶丽 许承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5-700,共16页
虽然中国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可利用奇异谱分析辨析出10-20 a、20-50 a年代际变化的显著性区域以及>50 a的长期趋势的显著性区域。本研究通过奇异值分解、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了1934-2018年不同海洋模态对6-8月(夏季)和12月-翌... 虽然中国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可利用奇异谱分析辨析出10-20 a、20-50 a年代际变化的显著性区域以及>50 a的长期趋势的显著性区域。本研究通过奇异值分解、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了1934-2018年不同海洋模态对6-8月(夏季)和12月-翌年2月(冬季)中国陆地降水趋势以及年代际振荡的相对贡献。通过对中国降水及中低纬度地区海温进行奇异值分解发现,不论冬夏,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模态是全球变暖,其次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估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方差贡献及各因子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夏季,三者可以解释西北和华北大约30%的年代际降水,其中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最大、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次之;冬季,三者可以解释东北42%、西北和华北30%左右的年代际降水,东北和西北以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为主、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辅,华北仍以全球变暖的影响为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太平洋代际振荡(IPO)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和全球变暖对北美地区降水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川 张昊 陶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6-1216,共21页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冬(12至次年2月)、夏季(6~8月)北美地区的陆地降水与中低纬地区的海表面温度进行奇异值分解分析,得到对北美陆地冬季降水相对贡献较大的主要海温模态为IPO(42.33%)和AMO(23.21%),夏季则为AMO(32.66%)和IPO(21.60%)。其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种信号分别对北美冬、夏季陆地降水的相对贡献及对北美陆地不同区域降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AMO对夏季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贡献最大,IPO次之,冬季则相反,GW对冬夏季北美陆地降水都有一定的贡献。夏季期间阿拉斯加地区AMO的贡献最大,约占65.8%,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约占44.5%,美国本土及墨西哥地区三者贡献基本一致;冬季期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分别为62.3%和44.7%,美国本土和墨西哥地区IPO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7.9%和71.5%。进一步利用信息流方法,验证了IPO、AMO、GW对降水的敏感性区域。最后运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 4.6进一步确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变化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在AMO和IPO对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作用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降水 太平洋代际振荡(IPO)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全球变暖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卑尔根气候模式中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与年际变率的气候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天军 Helge DRANGE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卑尔根气候模式的积分结果 ,揭示了与大西洋热盐环流 (THC)年代际和年际振荡相对应的气候异常型。年代际振荡发生在全海盆尺度 ,伴有亚速尔高压的增强、冰岛低压的加深 ;年际振荡发生在局地尺度 ,伴有亚...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卑尔根气候模式的积分结果 ,揭示了与大西洋热盐环流 (THC)年代际和年际振荡相对应的气候异常型。年代际振荡发生在全海盆尺度 ,伴有亚速尔高压的增强、冰岛低压的加深 ;年际振荡发生在局地尺度 ,伴有亚速尔高压的减弱。这两种海平面气压异常型都反映了北大西洋涛动 (NAO)活动中心的强度变化 ,两种变率型对应的拉布拉多海对流活动都加剧。但伴随局地尺度的THC调整 ,伊尔明格海的对流活动减弱。蒸发异常对拉布拉多海表层盐度异常的影响较为显著。分析表明 ,局地尺度的THC振荡主要是对大气强迫的被动响应 ,而海盆尺度THC振荡的实质是反映整个输送带的强度变化 ,其气候意义要大于THC的局地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气候模式 气候影响 际变率 拉布拉多海 海气耦合模式 北大西洋涛动 振荡 强度变化 对流活动 代际振荡 海平面气压 THC 气候异常 活动中心 气候意义 分析表 动响应 输送带 海盆 高压 减弱 盐度 表层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 AR4中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及PDO、NAO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顾薇 李崇银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利用1880—1999年中国东部35站的观测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中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的模式输出结果,对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 利用1880—1999年中国东部35站的观测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中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的模式输出结果,对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年代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模式对20世纪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但对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中IAP_FGOALSL_0_G可以大致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降水型的突变特征,而BCCR_BCM2_0和UKMO_HadGEM1则可以模拟出华北地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减少的现象。对于引起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PDO和NAO,模式对它们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效果略好于降水。多数模式都可以模拟出PDO和NAO的空间模态,其中CNRM_CM3和UKMO_HadGEM1对PDO年代际变化(8 a以上)的模拟与实际情况比较相似,并可以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PDO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的情况,而模式UKMO_HadGEM1也对NAO的年代际变化以及1980年以来不断加强的趋势模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IPCCAR4 代际变化 太平洋代际振荡(PDO) 北大西洋涛动(N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区域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6
9
作者 薛媛 杨庆 +1 位作者 马柱国 李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44,共26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中国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极端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年代际分量与年代际海温振荡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弱降水仅在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华南和西南地区以显著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在西南地区东部以显著减少为主,在其余地区以增长为主;强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增长趋势,仅在京津冀和重庆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弱降水量(日数)对总降水的贡献率以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日数)的贡献率以显著增长为主,各区域强降水贡献率与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贡献率呈相反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弱降水日数和中等强度降水日数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日数的变化,中等强度降水量和强降水量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量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不同等级降水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相关系数随等级增大而趋于负值,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相关系数则随等级增大而趋于正值。各区域不同等级降水与PDO/AM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贡献率 太平洋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不同海拔臭冷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大尺度气候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姚启超 王晓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8,共9页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杉年表均与当年生长季的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3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温度、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海拔谷地和坡上臭冷杉受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明显强于低海拔臭冷杉。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径向生长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臭冷杉径向生长还可能与大尺度气候变化存在联系,AMO对低海拔臭冷杉生长影响较大,而PDO对高海拔臭冷杉影响更强。小兴安岭谷地臭冷杉衰退可能与AMO、PDO的相位转变存在一定关联,AMO和PDO影响小兴安岭地区温度、降水,改变了山谷地带的水分可利用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本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树木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又促使这一现象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林自然保护区 臭冷杉 树轮 太平洋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3~2017年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晓莉 刘彩红 +2 位作者 林鹏飞 白文蓉 余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3-344,共12页
基于黄河源区8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揭示了以玛多站为代表的黄河源区1953~2017年气温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对气温变化总体特... 基于黄河源区8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揭示了以玛多站为代表的黄河源区1953~2017年气温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对气温变化总体特征的影响程度,分析了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与海温指数,尤其是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53年以来黄河源区玛多站年平均气温以0.31℃/10 a的变化率表现为明显的增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转暖,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暖更加明显。(2)1953~2017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3 a、6 a、11 a、25 a、64 a及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其中以准3 a和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振荡最显著,准3 a的年际振荡在21世纪以前振幅较大,而进入21世纪后年际振荡振幅减弱,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振幅明显加大。(3)1998年气候显著变暖以前,以准3 a周期为代表的年际振荡在气温演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998年气候显著变暖以后,65 a以上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贡献率增加近5倍,与准3 a周期振荡的贡献相当。(4)气温与Nino3.4指数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数的同期相关均不显著,但当气温领先PDO指数22 a时正相关最大且显著,不同于PDO指数,气温原始序列及其3个年代际尺度分量滞后AMO指数3~7 a或二者同期时相关性最高,这就意味着AMO对黄河源区气温具有显著影响。(5)AMO的正暖位相对应着包括中国的整个东亚地区偏暖,黄河源区只是受影响区域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AMO的负冷位相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AMO的正暖位相与黄河源区气温距平序列的负距平、正距平相对应,气温在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与AMO指数相关性更高,可见,AMO是影响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气候振荡,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气候变暖 多尺度 黄河源区 北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参考作物蒸散发趋势转折与大尺度气候变率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竞阳 王雅琦 +4 位作者 张宝忠 魏征 韩松俊 刘文辉 李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3-130,共8页
参考作物蒸散发(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蒸散发能力,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大多数研究通常将ET_(0)与局地气象因子的变化进行敏感性分析,忽略了大尺度气候变率对ET_... 参考作物蒸散发(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蒸散发能力,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大多数研究通常将ET_(0)与局地气象因子的变化进行敏感性分析,忽略了大尺度气候变率对ET_(0)的遥相关影响。该研究基于新疆地区8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和气候变率指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Cramer’s突变检验等方法,探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等大尺度气候变率与新疆地区ET_(0)趋势转折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2020年ET_(0)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递减率为0.75 mm/a;1998年为ET_(0)的突变点,ET_(0)在1960—1997年呈明显减小趋势,平均递减率为2.50 mm/a,在1998—2020年转为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递增速率为3.18 mm/a。PDO是影响ET_(0)趋势转折的主要气候变率,两者回归系数为−0.34,PDO在1998年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导致风速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同时AMO由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增强了风速的趋势转折,进而导致了新疆地区ET_(0)在1998年的趋势转变(ENSO和IOD对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弱)。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ET_(0)的空间回归结果表现为PDO负位相,进一步验证了PDO对新疆地区ET_(0)趋势转折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大尺度气候变率在年代际尺度ET_(0)变化特征和趋势转折中的主导作用,可为蒸散发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气候变化 太平洋代际振荡 北大西洋代际振荡 新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