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徐集云 霍利微 +3 位作者 宋超辉 刘樱 陈君芝 庆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 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观测分析表明,夏季NTA海温异常与SCSS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TA海温正异常时,北半球副热带东太平洋至大西洋区域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地区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西侧的南风异常使得SCSSM增强。利用春季NTA指数、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南太平洋经向模(South Pacific Ocean Meridional Dipole,SPOMD)及Niňo3.4指数构建了SCSSM季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后报与观测的SCSSM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预测SCS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大西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张福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5-63,共9页
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 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同期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热带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增暖可产生一对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低层异常环流,其中气旋性异常环流位于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环流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该反气旋环流异常使得TC主要生成区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低层涡度正异常、中低层相对湿度负异常、中层下沉气流异常,这些动力/热力条件均不利于TC生成。此外,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涡旋动能负异常,同时来自大尺度环流的涡旋动能的正压转换也受到抑制,不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额外能量源。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大西洋 海温异常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 动力条件 热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强迫响应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建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大气产生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利用伴随北大西洋涛动出现的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2.0.1进行强迫,考察了模式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通过与欧洲中期... 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大气产生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利用伴随北大西洋涛动出现的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2.0.1进行强迫,考察了模式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通过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发现该模式可以通过海温强迫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具有北大西洋涛动特征的温度场和环流场。在北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模式模拟出了三核型的准正压响应,与经典的北大西洋涛动型大气异常是一致的。模式结果与北大西洋地区大气内部主导模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异常中心位置多偏向于大洋上空,在陆地上的异常响应强度很弱;二是高纬地区对海温异常的响应不显著,没有强迫出与实际的大气模态相对应的异常中心,表明该地区海洋的反馈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涛动 三核型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中东急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忠贤 孙照渤 +2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邓伟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92,共10页
采用1968—2009年的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ERSST)资料、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的NCAR CAM3模式,分析了前期12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的影响。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前期12月... 采用1968—2009年的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ERSST)资料、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的NCAR CAM3模式,分析了前期12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的影响。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为正(负)异常时,1月中东急流减弱(加强);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通过激发下游地区的异常大气波列来影响1月中东急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中东急流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观测分析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5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北大西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栋梁 蓝柳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4,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等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强度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冬季SH在1960s中后期开始偏弱,2003年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等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强度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冬季SH在1960s中后期开始偏弱,2003年后略增强。2)各季北大西洋SST指数(全区平均SST的标准化距平)均在1960s中期后偏低,1990s末后偏高。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位相由正转负的时间在春冬季(1970s初)晚于夏秋季(1960s初),而后均在1990s中期后进入正位相。3)各季偏高(低)的北大西洋SST指数和海温三极子正(负)位相均有利于冬季SH偏强(弱),但前者与SH的关系更显著,且冬季最强。北大西洋北部和西南部是影响SH强度的关键区,但SH对北部SST异常的响应范围在冬季最大,而对西南部的响应范围在夏季最大。4)当冬季大西洋SST指数异常偏高时,下游激发出的罗斯贝波列使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使SH上空负相对涡度平流增大,高层辐合和低层辐散增强,整个对流层下沉气流深厚,促使SH增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 时空联系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
7
作者 宋家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北大西洋北部海温变化与后期南亚500hPa高度场变化有密切关系,文中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物理过程及其对南亚夏季风的影响.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海温 异常 南亚 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中国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6
8
作者 于怡秋 李忠贤 +2 位作者 杨宝钢 魏麟骁 陈晨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利用1951—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气温资料,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中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存在显著... 利用1951—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气温资料,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中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激发的北半球中高纬欧亚遥相关波列,引起贝加尔湖地区位势高度升高,产生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并引起东亚地区位势高度降低,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南地区在对流层中下层位于贝加尔湖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的东部和东亚异常气旋性环流的西部,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受异常偏北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堆积。与此同时,对流层高层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西南地区位于急流南侧的异常上升气流中。此种环流形势配置导致中国西南地区气温降低,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海温异常 中国西南地区 气温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
9
作者 梅一清 陈海山 +1 位作者 刘鹏 李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1-416,共16页
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 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亚区域急流南北偏移的反位相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我们发现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会激发出向下游传播的异常波列,夏季该波列在欧亚大陆上空的异常环流中心与急流纬向非对称相关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一致,其中东欧平原的异常反气旋和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异常气旋对西亚急流变化存在影响,东亚地区急流的变化与贝加尔湖北部异常气旋和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对比欧亚土壤湿度关键区内垂直环流,陆面热力异常可能会改变局地环流进而影响急流变异,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亚洲高空急流 纬向非对称变异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欧亚陆面热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夏季极端高温的分类及其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经纬 曾刚 +1 位作者 杨效业 张顾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2-313,共12页
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对1979—2016年中国东北夏季259次极端高温事件爆发当天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聚类分型,并讨论了不同类型极端高温事件的环流演变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可分为3类,即西风... 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对1979—2016年中国东北夏季259次极端高温事件爆发当天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聚类分型,并讨论了不同类型极端高温事件的环流演变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可分为3类,即西风型、阻塞型和波列型;这3类高温事件在1979—2016年分别发生了113、89和57次。西风型高温事件的主要环流特征为极涡偏强,浅脊在准平直西风引导下于西风带内东移,当反气旋异常控制中国东北地区上空时,形成高温天气;阻塞型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环流特征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中国东北地区位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加热,导致中国东北地区高温;波列型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环流特征为欧亚大陆上空为“+-+”波列型环流异常,中国东北地区受反气旋环流异常控制,从而形成极端高温,且因上游波能量的维持,该类极端高温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强度均大于前两类。通过对这3类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前10~20 d海表温度异常的合成分析发现,西风型和阻塞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前,北大西洋无显著的海表温度异常,而波列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前,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海表温度有显著的正异常,该海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波列型极端高温事件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有利于夏季欧亚大陆上空纬向波列型环流异常的维持,并为波列型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中国东北 分类 海温异常 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宏利 陈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与EASM之间年际相关关系的转变,与春季和前期冬季(12~3月)北大西洋海盆尺度的海-气耦合模,即NAO-海温异常(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影响作用密切相关.春季NAO异常对EASM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前者所激发的SSTA三极子模态由春季到夏季的记忆性.然而,该模态不但受到春季NAO的控制,而且还会受到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增强或削弱作用,其中后者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s之前,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对春季SSTA三极子模态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作用,即前者主要对后者的正位相异常存在显著的削弱作用;在1970s之后,前者对后者正/负位相异常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在春季NAO对称作用与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非对称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春季NAO与SSTA三极子模态的年际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进而引起了春季NAO与EASM的年际相关关系在1970s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北大西洋涛动(NAO) 海温异常(SSTA) 三极子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彦明 李双林 +1 位作者 罗德海 付建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26,共8页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级热力适应 被引量:88
13
作者 吴国雄 刘平 +1 位作者 刘屹岷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50 0 h Pa上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2 0 0 h Pa上南亚高压异常增强。从而证明两级热力适应是导致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60
14
作者 应明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着重研究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同期及前期不同海域 (特别是赤道东、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海域 )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SVD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着重研究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同期及前期不同海域 (特别是赤道东、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海域 )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SVD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前冬、前春及同期各月全球海温的最佳耦合模态。在对比研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其垂直环流变化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垂直环流 海气耦合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带印-太海温异常主要模态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代丽 管兆勇 徐菊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5-417,共13页
利用1981—2018年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或“WPSH”)特征指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表温度、美国气候预测中心NINO3.4指数资料,对热带印-太海洋海温异常(Sea ... 利用1981—2018年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或“WPSH”)特征指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表温度、美国气候预测中心NINO3.4指数资料,对热带印-太海洋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主要模态及其与西太副高变动的可能联系进行了探讨,并基于这些联系建立了西太副高面积、强度和西脊点异常的预报方程。结果表明,热带印-太海洋上最重要的SSTA模态为纬向三极型,其次是纬向偶极型和东南-西北向跨南、北半球的“跷跷板”异常。这三种模态解释了印-太海洋海温异常中61.58%的方差,与太平洋El Nio、印度洋海盆尺度模、Ningaloo Nio等异常信号的出现密切相关。另外,这三种模态与夏季WPSH异常活动存在紧密联系。基于过去30 a稳定的相关关系建立的预报模型可较好地预报未来8 a夏季WPSH面积、强度和西脊点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夏季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季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段美成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5-42,共8页
本文用IAP-AGCM模式,对海温进行控制性试验,得到以下结果:数值模拟表明,北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拉湾的海温异常有两个月的遥响应。西大副高异常和东太平洋副高异常总是相伴出现的,并且后者出现要早些... 本文用IAP-AGCM模式,对海温进行控制性试验,得到以下结果:数值模拟表明,北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拉湾的海温异常有两个月的遥响应。西大副高异常和东太平洋副高异常总是相伴出现的,并且后者出现要早些。模拟还表明,当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SST异常增加(减少)时,副高的位置持续偏北(南)。并且,当上述海区的SST异常增加(减少)时,在副热带地区有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位势波在西太平洋汇集,且汇集波的位置和副高的持续异常位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秋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及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5
17
作者 顾薇 李维京 +1 位作者 陈丽娟 贾小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7-480,共14页
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 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的变化,两降水模态的变化都以年际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相应的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的年际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和相应的日本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的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的异常环流还分别与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的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与热带地区的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与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两模态相关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与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的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垂直环流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孙淑清 马淑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长江流域 洪涝过程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大气热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美成 喻世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139,共9页
用中科院大气所的IAPAGCM模式,对海温和季内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进行控制性试验,得到: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的海温异常有两个月的滞后响应,且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和东太平洋副高异常总是相... 用中科院大气所的IAPAGCM模式,对海温和季内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进行控制性试验,得到: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的海温异常有两个月的滞后响应,且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和东太平洋副高异常总是相伴出现的,后者出现要早些;当上述海区SST正(负)异常时,500hPa上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位势波在西太平洋汇集的位置要偏北(南),相应副高的位置也持续偏北(南),两者吻合很好;在上述海温异常作用下,当东亚高纬出现阻塞形势时,西太平洋位势波汇集的位置与阻高的位置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气压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5—6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可能原因浅析
20
作者 翟亮 张秀芝 +1 位作者 孙即霖 吕心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5,共8页
通过奇异值分解(SVD)分析表明,20o—35oN、120o—165oE为强海气相互作用区(简称为关键区);该区域SST变化与500hPa位势高度场有较密切的关系,分析发现2005年5—6月关键区存在较强的上升运动和强烈的潜热释放,并初步认为这是造成副热带高... 通过奇异值分解(SVD)分析表明,20o—35oN、120o—165oE为强海气相互作用区(简称为关键区);该区域SST变化与500hPa位势高度场有较密切的关系,分析发现2005年5—6月关键区存在较强的上升运动和强烈的潜热释放,并初步认为这是造成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南的原因之一,且关键区SST的偏冷与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之间存在一个正反馈机制。关键区北部海面温度升高也可能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6月底的最终北抬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海温异常 副热带高压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