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上)——基于《北华捷报》《字林西报》所做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柏 《海峡人文学刊》 2021年第1期103-114,159,共13页
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分别是:1878至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方面自然是要确... 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分别是:1878至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方面自然是要确认事实,尽可能细致地还原此次演出从发生到实现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去思考演出裹挟其中的各个面向的文化议题——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戏剧文化,到上海租界侨民的文化生活,再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场域,在不同个案中都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展现,而"莎士比亚"就位于十九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和早期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议题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克洛夫 艾尔茜娅·梅 丹尼尔·班德曼 乔治·米恩 巡演剧团 莎士比亚 A.D.C.剧团 (上海)兰心剧院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中)——基于《北华捷报》《字林西报》所做的历史考察
2
作者 孙柏 《海峡人文学刊》 2021年第2期132-143,159-160,共14页
本文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这些演出分别是:1878—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方... 本文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这些演出分别是:1878—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方面自然是要确认事实,尽可能细致地还原此次演出从发生到实现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去思考演出裹挟其中的各个面向的文化议题——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戏剧文化,到上海租界侨民的文化生活,再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场域,在不同个案中都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展现,而"莎士比亚"就位于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和早期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议题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克洛夫 艾尔茜娅·梅 丹尼尔·班德曼 乔治·米恩 巡演剧团 莎士比亚 A.D.C.剧团 (上海)兰心剧院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下)——基于《北华捷报》《字林西报》所做的历史考察
3
作者 孙柏 《海峡人文学刊》 2021年第3期81-88,158,共9页
本文试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这些演出分别是:1878—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 本文试以《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为资料平台,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的演出进行考察,这些演出分别是:1878—1879年费尔克洛夫与艾尔茜娅·梅、1882年班德曼剧团、1891年米恩剧团的上海兰心剧院举行的演出。这一考察的目的,一方面自然是要确认事实,尽可能细致地还原此次演出从发生到实现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去思考裹挟于演出中的各个面向的文化议题——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戏剧文化,到上海租界侨民的文化生活,再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场域,在不同个案中都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展现,而"莎士比亚"就位于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和早期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议题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克洛夫 艾尔茜娅·梅 丹尼尔·班德曼 乔治·米恩 巡演剧团 莎士比亚 A.D.C.剧团 (上海)兰心剧院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英文报刊之中国戏剧形象的构建——以《北华捷报》(1850—1941)为例
4
作者 张秋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文章聚焦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英文外报《北华捷报》对中国戏剧的报道与评价。20世纪以前,该报构建的中国戏剧形象带有明显的东方学色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社乾等华人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戏剧文化,在“他者”霸权独语的声音... 文章聚焦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英文外报《北华捷报》对中国戏剧的报道与评价。20世纪以前,该报构建的中国戏剧形象带有明显的东方学色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社乾等华人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戏剧文化,在“他者”霸权独语的声音中加入纠偏式的“自我”代言,形成双声复调和多元声音的格局,建构了更为客观、真实的中国戏剧形象。从否定中国戏剧具有自主生发能力到对“中国剧”《王宝川》的热捧,从偏执于中国戏剧效仿西方写实布景才是进步,到欣赏它的假定性美学并建议它回归艺术“原点”,《北华捷报》对中国戏剧形象的构建与当时的戏剧生态及艺术事件同频共振,这也是它追求真实与时效表述的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华捷报 中国戏剧 东方学 双声复调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乐东渐——贝多芬作品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演奏实例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宫宏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9-177,共9页
目前所见的中外关于"贝多芬在中国"的研究,毫无例外地都以李叔同1906年在《音乐小杂志》刊登的贝多芬炭画像和他三百余字的《比杜芬传》为始。事实上,早在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租界的西侨乐人已有演奏贝多芬弦乐三重奏之史实。到... 目前所见的中外关于"贝多芬在中国"的研究,毫无例外地都以李叔同1906年在《音乐小杂志》刊登的贝多芬炭画像和他三百余字的《比杜芬传》为始。事实上,早在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租界的西侨乐人已有演奏贝多芬弦乐三重奏之史实。到1870年代,不仅贝多芬的各类室内乐作品已在沪租界的音乐会上和沙龙中频繁上演,他的交响乐、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也不时被来华巡演的西洋乐人和寓居上海的西侨演奏。本文以19世纪最后20年贝多芬音乐在上海西人音乐生活中的呈现为焦点,以编年的方式追溯贝多芬各类作品在晚清中国的演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 上海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兰心戏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