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20年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跃明 阚朝新 +2 位作者 包轶文 苏胜勇 杨丙凡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47-149,共3页
文章概要介绍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投入运行以来的运行以及设备国产化和设备改造情况,内容包括输电梯、电阻分压系统的国产化,加速管、注入器、剂量联锁系统升级改造以及束流管道建设等方面。20多年来,HI-13累计开机8万多小时,供束7万多... 文章概要介绍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投入运行以来的运行以及设备国产化和设备改造情况,内容包括输电梯、电阻分压系统的国产化,加速管、注入器、剂量联锁系统升级改造以及束流管道建设等方面。20多年来,HI-13累计开机8万多小时,供束7万多小时,为300多个研究课题提供了30多种粒子。通过对加速器的技术改造,使加速器保持着稳定良好的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hi-13 串列加速器 运行 国产化 技术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应用研究发展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升云 郭刚 +9 位作者 何明 吴振东 袁大庆 隋丽 焦学胜 常宏伟 左义 范平 葛智刚 陈东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6,共16页
HI-13串列加速器建设开始,核物理应用研究即为其一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过去30多年,从设备和装置建设开始,核物理应用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介绍HI-13串列加速器的航天电子元器件抗辐射加固、辐射生物效... HI-13串列加速器建设开始,核物理应用研究即为其一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过去30多年,从设备和装置建设开始,核物理应用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介绍HI-13串列加速器的航天电子元器件抗辐射加固、辐射生物效应、加速器质谱、核孔膜和防伪标识、在线和离线核效应等核物理应用研究发展现状,展望了依托在建的预期2021年底投入运行的HI-13串列加速器-超导直线加速器和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的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核物理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物理应用研究 hi-13串列加速器 超导直线加速器 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串列加速器能量重新刻度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志常 赵葵 +12 位作者 路秀琴 郭继宇 陈泉 郭刚 刘建成 沈东军 隋丽 惠宁 孔福全 蔡明辉 杨明建 胡跃明 包轶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8-670,共3页
为消除HI-13串列加速器由于升级改造可能引起的分析磁铁常数K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利用共振核反应12C(p,α0)9B对常数K进行了重新刻度。重新刻度的K为(43.528 2±0.000 7)eV.Hz-2,较原始刻度值降低了0.652%,能量分辨为ΔE/E=(1.56... 为消除HI-13串列加速器由于升级改造可能引起的分析磁铁常数K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利用共振核反应12C(p,α0)9B对常数K进行了重新刻度。重新刻度的K为(43.528 2±0.000 7)eV.Hz-2,较原始刻度值降低了0.652%,能量分辨为ΔE/E=(1.56±0.25)×10-4,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13串列加速器 分析磁铁常数 能量刻度 能量分辨 共振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串列加速器上卫星器件空间辐射效应模拟研究简况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志常 李婌媛 +1 位作者 姜华 刘建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简要叙述了卫星器件及样机的空间辐射效应的实验模拟研究的起源 ,以及在HI 13串列加速器上已进行的有关研究工作和方法。分析了现有设备的局限性 。
关键词 空间辐射效应 单粒子效应 抗辐射加固 hi-13串列加速器 卫星器件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I-13串列加速器进行空间辐射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志常 李淑媛 +1 位作者 姜华 刘建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70-475,共6页
讨论了空间辐射效应实验模拟研究中一些重要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及实验的选取方法 ,详细描述了在HI
关键词 hi-13串列加速器 Q3D磁谱仪 空间辐射效应 模拟实验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串列加速器核孔膜辐照专用束流线的研制 被引量:2
6
作者 秦久昌 张桂莲 +7 位作者 崔心炜 胡跃明 杨丙凡 阚朝新 苏胜勇 任印 张炎 侯德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0-552,共3页
所研制的HI 13串列加速器核孔膜辐照束流线没有采用扫描装置 ,但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使束流展宽面积大于 30mm× 30 0mm ,束流均匀度好于 80 %。辐照真空盒中安装有观察窗和荧光屏 ,可观测束流展宽尺寸 ;在 y方向移动的法拉第筒 ,... 所研制的HI 13串列加速器核孔膜辐照束流线没有采用扫描装置 ,但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使束流展宽面积大于 30mm× 30 0mm ,束流均匀度好于 80 %。辐照真空盒中安装有观察窗和荧光屏 ,可观测束流展宽尺寸 ;在 y方向移动的法拉第筒 ,用于测量束流稳定度 ;在x方向移动的三法拉第筒装置 ,用于测量束流的均匀性。束流线已提供使用 ,运行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孔膜 束流均匀度 hi-13串列加速器 辐照束流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 串列加速器框架式电阻分压系统的改造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桂莲 秦久昌 +7 位作者 侯德义 杨丙凡 隗永学 张秋红 张灿哲 王立永 孟波 胡跃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6-319,共4页
在HI 13串列加速器上的电阻分压系统中 ,以玻璃釉膜电阻替代原合成膜电阻 ,电阻阻值稳定 ,耐高压性能良好 ,提高了HI
关键词 hi-13串列加速器 分压电阻 框架式电阻 技术改造 玻璃釉膜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144 MHz铜铌溅射超导腔物理设计
8
作者 彭朝华 关遐令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6-649,共4页
为设计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中的QWR铜铌溅射超导腔,利用电磁场计算软件和力学结构计算软件分析了QWR腔的高频特性和机械振动频率。考虑到QWR腔在加工和运行时的环境温度差异,给出了QWR腔常温加工时的几何尺寸。本工作还分析了QWR腔... 为设计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中的QWR铜铌溅射超导腔,利用电磁场计算软件和力学结构计算软件分析了QWR腔的高频特性和机械振动频率。考虑到QWR腔在加工和运行时的环境温度差异,给出了QWR腔常温加工时的几何尺寸。本工作还分析了QWR腔电磁场的不对称性对束流输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WR hi-13串列加速器 铜铌溅射超导腔 物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13串列超导增能器的束流动力学设计考虑 被引量:1
9
作者 关遐龄 彭朝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为了进一步扩大超过库仑位垒的重离子种类,HI 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计划在串列加速器的后面增设一套超导增能器。本工作给出了该增能器的束流动力学设计。该增能器是由放在一低温柜内的4个QWR谐振腔组成,其设计目标是:频率为108MHz、同... 为了进一步扩大超过库仑位垒的重离子种类,HI 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计划在串列加速器的后面增设一套超导增能器。本工作给出了该增能器的束流动力学设计。该增能器是由放在一低温柜内的4个QWR谐振腔组成,其设计目标是:频率为108MHz、同步粒子速度β=0.07时的能量增益可达到2MeV/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增能器 束流动力学 设计 四分之一波长谐振腔 hi-13串列加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速时钟分配电路单粒子效应测试系统设计
10
作者 魏亚峰 蒋伟 +4 位作者 陈启明 孙毅 刘杰 李曦 张磊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63,共7页
时钟分配电路是电子系统中信号处理单元参考时钟及多路时钟分配的关键元器件,其跟随系统在宇宙空间中容易受宇宙射线辐照发生单粒子效应,进而影响系统性能指标甚至基本功能。为此,提出一种针对数字单元翻转的微测试方法,结合分段存储技... 时钟分配电路是电子系统中信号处理单元参考时钟及多路时钟分配的关键元器件,其跟随系统在宇宙空间中容易受宇宙射线辐照发生单粒子效应,进而影响系统性能指标甚至基本功能。为此,提出一种针对数字单元翻转的微测试方法,结合分段存储技术完成高速时钟分配电路的单粒子效应的在线测试系统设计。另外,在HI-13串列加速器与HIRFL回旋加速器上进行了试验验证,成功监测到单粒子翻转、单粒子功能中断等典型单粒子效应。最后根据试验数据并结合FOM方法进行了电路在轨故障率推算,这对于集成电路研制阶段的测试评估与应用阶段的系统验证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粒子效应 时钟分配电路 hi-13串列加速器 HIRFL回旋加速器 单粒子锁定 单粒子翻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产生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丽娟 史淑廷 +9 位作者 郭刚 刘建成 陈泉 沈东军 惠宁 王贵良 孔福全 范辉 蔡莉 王惠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04-1308,共5页
为了提高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束流的硅中射程和LET值,本文开展了高电荷态束流引出技术及pA级弱束流诊断技术研究。采用电刚度和磁刚度模拟技术,配合pA级弱束流束斑观测和束流强度监测技术,获得能量360MeV、峰总比80%的197 Au离子束流,其... 为了提高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束流的硅中射程和LET值,本文开展了高电荷态束流引出技术及pA级弱束流诊断技术研究。采用电刚度和磁刚度模拟技术,配合pA级弱束流束斑观测和束流强度监测技术,获得能量360MeV、峰总比80%的197 Au离子束流,其在Si中的表面LET为86.1MeV·cm2·mg-1、射程为30.1μm,满足单粒子效应(SEE)实验的要求,拓展了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上单粒子效应实验所用离子的能量和LET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电荷态 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 单粒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