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 被引量:18
1
作者 白鸽 刘丹青 +1 位作者 王芳 严艳群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文章在介绍国际学界附缀理论的基础上,对北京话代词"人"的附缀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北京话中来自"人家"的代词"人"在非对比强调时总是轻读,且语音上依附于相邻成分。代词"人"作主语时排斥话题化... 文章在介绍国际学界附缀理论的基础上,对北京话代词"人"的附缀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北京话中来自"人家"的代词"人"在非对比强调时总是轻读,且语音上依附于相邻成分。代词"人"作主语时排斥话题化、焦点化等句法操作,作定语时排斥"的"但允许兼用定语标记"这/那",作宾语时排斥句末及句尾强依附性成分之前的次句末位置。代词"人家"及"我、你、他"则无此限制。冀州话、光山话中亦存在类似现象。根据附缀理论,代词"人"在语音及句法上的种种特殊性表明它已在上述相关位置上发生了前附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代词“人” “人家” 附缀 附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明娥 李无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3,共8页
日本明治时期的十种官话课本里出现了1510个北京话词语,这一惊人的数量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口语的基本面貌,也体现了官话课本的"京味儿"风格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策略。这些北京话词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和... 日本明治时期的十种官话课本里出现了1510个北京话词语,这一惊人的数量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口语的基本面貌,也体现了官话课本的"京味儿"风格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策略。这些北京话词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再现了清末民国前期北京地区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北京话词语研究、北京方言词汇史研究、北京官话研究以及辞书编纂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汉语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北京 日本汉语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是一个重音语言 被引量:45
3
作者 冯胜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9-473,共25页
文章讨论北京话的重音,认为北京话虽然不是英文类stress-timed的语言,但也是一个重音语言;它是以音节节律为单位实现轻重且直接影响词法和句法的重音语言。文章从音节、音步、韵律词、动词短语,时态短语、句标短语等不同的语法层级,说... 文章讨论北京话的重音,认为北京话虽然不是英文类stress-timed的语言,但也是一个重音语言;它是以音节节律为单位实现轻重且直接影响词法和句法的重音语言。文章从音节、音步、韵律词、动词短语,时态短语、句标短语等不同的语法层级,说明北京话在各个层级上,都表现出重音的作用和特征。文章最后提出,分层级地研究北京话的重音,不仅可以深入对北京话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发展韵律学、韵律构词学和韵律句法学的理论,以便深入发掘我们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词重音 核心重音 对比/强调重音 语调重音 韵律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炜 和丹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5,共7页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即成为北京话中的强势介词和连词。"跟"、"和"、"同"、"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同,语法功能不同,使用地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跟” 介词 连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干脆”一词的演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兆惠 宋春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2,共4页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干脆 副词 形容词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被动“给”及其相关问题——兼及“南方官话”的被动“给”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40,共6页
“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都属于罕见用法,但在“南方官话”里则始终是常见用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成了常见用法。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有外部动因——受“南方官话”的影响... “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都属于罕见用法,但在“南方官话”里则始终是常见用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成了常见用法。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有外部动因——受“南方官话”的影响,也可能有内在动因——北京话系统内部语法、语体的优胜劣汰规则在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南方官话 被动“给” 历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基本词汇看北京话同普通话和汉语诸方言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崔荣昌 王华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2,共4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话与普通话及汉语诸方言基本词汇的同异比较,说明作为官话代表和普通话基础的北京话与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之间存在距离,用数据消除人们对于北京话与普通话关系的误解;同时也说明北京话与汉语其他方言的远近亲...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话与普通话及汉语诸方言基本词汇的同异比较,说明作为官话代表和普通话基础的北京话与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之间存在距离,用数据消除人们对于北京话与普通话关系的误解;同时也说明北京话与汉语其他方言的远近亲疏关系。一、北京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普通话 基本词汇 湘方言 西南官话 汉语方言词汇 赣方言 北方官话 词汇的差异 构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反身代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被引量:2
8
作者 曹炜 蒋晨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146,共9页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反身代词系统呈现出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迹象和印记,这种迹象和印记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反身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反身代词系统呈现出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迹象和印记,这种迹象和印记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反身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自、自己、自家、自个、各自"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自、自己、自家、自己各儿、各自"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世纪中叶的"自、自己、自家"阵容,其间的删汰整合昭然。就反身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自"由18世纪兴盛到19世纪式微直至20世纪没落;(2)"自己"由18世纪对"自"首度超越到19世纪独领风骚直至20世纪依然一枝独秀;(3)"自家"由18世纪式微到19世纪持续衰落直至20世纪难觅踪影;(4)"自个"200年一路沉寂;(5)"自己各儿"19世纪昙花一现;(6)"各自"由18世纪首度现身到19世纪衰落直至20世纪消失。这便是北京话反身代词自1750年至1950年的发展演变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反身代词 历时 演变 语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儿化的社会文化内涵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一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78,共7页
儿化是北京话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北京人的社会心理和语言民俗,具有名词化、小称、爱称、蔑称等作用,可以表达多种感情色彩。北京话儿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信息,仍需深入发掘和整理。
关键词 北京 儿化 社会心理 语言民俗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敬称代词“您”考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2,共5页
本文以定量的方式考察了《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小额》等早期北京话作品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认为表敬代词"您"应是从"你老"发展而来,但并非直接由"你老"(nǐlǎo)脱落元音而成。它先在《... 本文以定量的方式考察了《儿女英雄传》、《语言自迩集》、《小额》等早期北京话作品中的第二人称表敬形式,认为表敬代词"您"应是从"你老"发展而来,但并非直接由"你老"(nǐlǎo)脱落元音而成。它先在《儿女英雄传》中以非自由语素的形式存在于"ni-na"(你那)中,到了《语言自迩集》中才独立地充当句子成分,取得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地位并拥有了新的汉字形式"您"。整个过程可概括为:你老(nǐlǎo)>你/您纳(ni-na)>您(nín)。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您"的一些特殊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你老 您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美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共6页
《语言自迩集》是一部反映清末北京方言口语词汇面貌特征的历史文献,其中英文注解与汉文注解并重,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北京口语里的特有词语、特有的读音或特殊含义。该书对研究清末北京口语词汇、北京方言词汇史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语言自迩集》 北京 口语词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的轻音和语法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一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8-151,共4页
北京话是汉语发展变化最快的方言。北京话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轻音(包括轻声和语句轻音)是极为重要的形式标志和变化动因。本文就北京话轻音和语法化相关的问题作一些探讨,指出北京话构词后缀的产生、虚词的虚化都与轻音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北京 语法化 轻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化中间音、特征扩展与F3的两种走势--偃师儿化与北京儿化之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慧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2-385,共14页
文章以偃师方言为例,分析了汉语方言儿化出现的新的中间音的现象,认为在这些方言中虽然"儿"后缀引发了复杂的音系变化,但与北京话一样,都是"儿"后缀特征左扩展形成的。基于"特征扩展"理论,文章提取了偃... 文章以偃师方言为例,分析了汉语方言儿化出现的新的中间音的现象,认为在这些方言中虽然"儿"后缀引发了复杂的音系变化,但与北京话一样,都是"儿"后缀特征左扩展形成的。基于"特征扩展"理论,文章提取了偃师儿化特征左扩展的具体规则,预测了特征左扩展的两种模式。声学特征F3的两种走势也支持这个预测。因为偃师儿化是同类现象中最复杂的,对偃师儿化的分析也是对相关理论的一个检验。文章还比较了偃师儿化和北京儿化F3两种走势分布条件的差异,认为元音[a]和[]的舌尖特征取值是造成方言间F3走势分布条件不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偃师方言 儿化 特征扩展 中间音 F3走势 舌尖特征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指示代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炜 唐甜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从《红楼梦》时代历经《儿女英雄传》时代直到《正红旗下》时代,这两百年间的北京话指示代词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遍及北京话指示代词的各子系统。其中近指代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是极为显著的,无论是构成成员,还是句法的、语用的... 从《红楼梦》时代历经《儿女英雄传》时代直到《正红旗下》时代,这两百年间的北京话指示代词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遍及北京话指示代词的各子系统。其中近指代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是极为显著的,无论是构成成员,还是句法的、语用的特点等变化巨大。个中的一部分指示代词在历史发展中遭遇了删汰,而另一部分新的指示代词则又不断出现,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北京话近指指示代词此消彼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与之略有不同的是,远指指示代词只经历了一路删汰的过程,在删汰过程中保留了前代的一些代词,而没有产生新的远指指示代词,但还是出现了新的句法、语用特点。除了近指指示代词、远指指示代词外,指示代词家族的其他成员——兼指代词、旁指代词、统指代词、逐指代词、隐指泛指代词等也同样经历了这两百年的历史删汰,有些还能保留大概,有些则早已桑田沧海,面目全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指示代词 句法 语用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樊话“倒”和北京话“着”之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自群 《语言科学》 2004年第6期101-107,共7页
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很多,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t]声母类的“倒”(襄樊话)所在的主要句型“V_1倒(+O)(+V_2)”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并和[ts]声母类的“着”(北京话)进行比较,说明在一定的句式中,“倒”和“着”的主... 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持续意义的成分很多,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t]声母类的“倒”(襄樊话)所在的主要句型“V_1倒(+O)(+V_2)”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并和[ts]声母类的“着”(北京话)进行比较,说明在一定的句式中,“倒”和“着”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持续,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持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方言 襄樊话 北京 “倒” “着” 持续意义 语法功能 西南官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里的特殊量词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宗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汉语方言里的量词 ,大都可以视为其所在方言的特征词 ,体现不同方言之间词汇上的区别特征[1] 。另外 ,作为名词的“陪衬”[2 ] ,量词往往属于常用、多义、相对活跃的词类。因此 ,一种方言里的量词还能为我们探究此种方言的特点与变异提... 汉语方言里的量词 ,大都可以视为其所在方言的特征词 ,体现不同方言之间词汇上的区别特征[1] 。另外 ,作为名词的“陪衬”[2 ] ,量词往往属于常用、多义、相对活跃的词类。因此 ,一种方言里的量词还能为我们探究此种方言的特点与变异提供材料和线索 ,包括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北京话有自己的量词系统 ,其中一部分已经与普通话重合 ,另一部分则与普通话、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有很多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汉语方言 个体量词 动量词 集体量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话与北京语音 被引量:9
17
作者 沈炯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36-39,共4页
普通话与北京语音□沈炯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对此也会有人提出异议。从感性认识出发它是说不清楚的,因此本文一开始就着重提出三个基本认识。首先,人类语言是包含有声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次,有声语言与书... 普通话与北京语音□沈炯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对此也会有人提出异议。从感性认识出发它是说不清楚的,因此本文一开始就着重提出三个基本认识。首先,人类语言是包含有声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次,有声语言与书面语言既有一致方面,又有不同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 北京语音 语音系统 推广普通话 有声语言 普通话语音 汉语语调 北京 口语语调 媒体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韵清浊鉴》所反映的十八世纪初北京话声韵概貌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峰 杨亦鸣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9-466,共18页
清初《音韵清浊鉴》是一部备受《四库提要》訾议的韵学著作,其所隐含的普通话音史价值未得到重视。该书声母和韵母部分不同符合契:声母部分采用传统三十六字母,保留全浊音;韵母部分则借鉴《中原音韵》的韵部系统,保留闭口韵部。其实声... 清初《音韵清浊鉴》是一部备受《四库提要》訾议的韵学著作,其所隐含的普通话音史价值未得到重视。该书声母和韵母部分不同符合契:声母部分采用传统三十六字母,保留全浊音;韵母部分则借鉴《中原音韵》的韵部系统,保留闭口韵部。其实声母所保留的全浊音仅在于明音变,而非时音;韵母所保留的三个闭口韵只因尊奉《中原音韵》使然,亦非时音。文章采用透视分离法的研究思路,将《音韵清浊鉴》复杂声韵系统中与反映时音无关的信息剥离出去,得出十八世纪初北京一带的实际声韵状况(声母22个,韵母37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清浊鉴》 透视分离法 十八世纪初 北京话声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特”类情状方式副词的历时嬗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冬青 曹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37-141,151,共6页
北京话"特"类情状副词主要包括"特"、"特地"、"特特"、"特意"、"特为"等5个。"特"是"特"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 北京话"特"类情状副词主要包括"特"、"特地"、"特特"、"特意"、"特为"等5个。"特"是"特"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特"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在"特"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特地"、"特特"、"特为"、"特意"等副词。但是,真正与"特"形成竞争、替换关系的是"特地""特意";"特特"、"特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趋于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特”类副词 历时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语流中的语音弱化问题——以北京话“数词+个”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立刚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9,共8页
在连续语流中语音往往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弱化,主要包括辅音弱变和元音缩读,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北京话"个"在数词后常弱变为"呃"的形式,即后字韵首辅音丢失,更为特殊的是"俩、仨"等构词形式的出现。对此... 在连续语流中语音往往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弱化,主要包括辅音弱变和元音缩读,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北京话"个"在数词后常弱变为"呃"的形式,即后字韵首辅音丢失,更为特殊的是"俩、仨"等构词形式的出现。对此,本文支持"弱化说"观点,并将关注点放在弱化制约机制及音系分析上。研究表明,"俩、仨"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合音词,而是在韵律构词要求下进一步弱化的产物,这也体现出汉语在音变模式及路径选择上的特点,即受韵律型制约因素和自身弱化方式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语音弱化 韵律 构词 “数词+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