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平原区单次降水对地下水位影响的初步认识——以北京“7·21”特大暴雨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元章 武强 +3 位作者 邢立亭 林沛 韩征 雷坤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46,共5页
通过对北京市平原区600余眼监测井水位动态资料的分析,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水位有明显响应的监测井仅有34处,约占总数的6%左右,比例较低,同时范围较为集中,且基本全为较浅的潜水井。反映出本次大暴雨对本区地下... 通过对北京市平原区600余眼监测井水位动态资料的分析,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水位有明显响应的监测井仅有34处,约占总数的6%左右,比例较低,同时范围较为集中,且基本全为较浅的潜水井。反映出本次大暴雨对本区地下水位的直接影响总体程度不深。通过对这些监测点的分布规律加以分析,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各大河的上游河道沿线区域,地层渗透性较好。并认为发生大面积的漫水,即来水量较大是使得地下水位响应明显的另一重要条件。并对单次降水对水位影响较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粘土类地层的阻隔、地表人为硬化及地层的沉积压实,尤其是差异性压实,都会影响流场的畅通性,阻碍地下水的垂向入渗及水平方向的补给,从而会导致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被大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北京“7·21”特大暴雨 地下水位 影响程度 粘土类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报异常极端高影响天气的“集合异常预报法”: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为例 被引量:51
2
作者 杜钧 Richard H.GRUMM 邓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5-699,共15页
对罕见极端高影响天气,既使一个模式有能力预报它,其数值预报也至少有以下难点:一是有多大把握确定所预报的天气是极端事件?二是其具体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可靠吗?本文介绍了集合预报和气候资料相结合的"集合异常预报法",... 对罕见极端高影响天气,既使一个模式有能力预报它,其数值预报也至少有以下难点:一是有多大把握确定所预报的天气是极端事件?二是其具体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可靠吗?本文介绍了集合预报和气候资料相结合的"集合异常预报法",并通过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特大暴雨事件揭示出"集合异常预报法"和集合预报可以提供比单一模式预报更可靠和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可有效地缓解上述两大难点。作者建议中央气象台和其他有条件的台站可采用这种办法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文中具体讨论了如下三方面:(1)标准化异常度(SA)的定义以及它同集合预报相结合提高对罕见极端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可靠性,并由此可导出一个"社会影响矩阵"来定量地表达一个预报对社会的潜在影响;(2)利用集合预报,特别是多模式集合预报可以克服单一模式前后预报的跳跃性或不连续性问题,由此可延长实际可预报时效,如北京7.21事件超过100 mm大暴雨的实际可预报时效提前了2天;(3)SA还有助于认识异常天气发生的原因:从SA的分布看,造成北京7.21大暴雨事件的短期天气尺度背景因素是从西北方向移来的冷锋和台风倒槽的相遇;从SA的演变看,该事件的中期大背景因素是在北京东北方向有阻塞高压发展并导致北京以西地区的低槽加强和发展(地面强冷空气堆积),在高纬度形成了一个高、低压系统相间的波列,发展并维持,同时诱导热带系统北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影响天气 北京7 21大暴雨 社会影响矩阵 可预报性 标准化异常度 集合预报 集合异常预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被引量:98
3
作者 陈明轩 王迎春 +1 位作者 肖现 高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9-592,共24页
基于京津冀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5min自动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资料,通过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低层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的模拟分析,为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 基于京津冀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5min自动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资料,通过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低层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的模拟分析,为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结构特征和传播机理的分析提供了佐证。结果表明:(1)低层动力场和地形强迫对MCS的触发、增强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在MCS形成阶段,地形强迫有利于低空偏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在山前的辐合上升。随着MCS的加强,强降水区域呈现与地形走向接近的"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单体移动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而MCS整体则向东偏南缓慢传播。在MCS传播前沿(山前)形成强的出流风场,低层2 km以下均为深厚的辐合上升区且进一步加强,表明地形强迫和低层风辐合对偏南暖湿空气抬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MCS长时间"列车效应"的维持和MCS的发展。MCS出流风场与平原地区近地面偏南风交汇,使得在距MCS传播前沿约50 km的、已经存在的一个接近"西西南—东东北"走向的出流边界明显增强。在MCS传播前沿存在较为明显的0-3 km风垂直切变,由MCS出流与低层偏南风形成的风向切变以及地形强迫造成的风速切变构成,切变区域与地形走向及MCS伸展方向密切相关,切变强度达到中纬度低层强切变阈值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与MCS存在明显的正反馈效应,亦有利于MCS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2)低层热动力场为MCS的发展、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在MCS传播前方的环境低层是明显的暖湿区,而在传播后方的低层则是由于地面冷锋及MCS降水造成的冷区,冷暖空气交汇对MCS的高度组织化和强降水的持续起到重要作用。低层的热力层结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MCS的南部到西南部地区,为MCS尾部风暴单体的不断新生和移动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最后,通过观测和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初步得出了与此次强降水MCS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配置的概念模型,为MCS"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的机制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7 21 北京 雷达资料 四维变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场分析——以北京“7·21”暴雨事件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涂光晋 陈敏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1,共4页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7·21暴雨 微博 舆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的对比研究——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暴雨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杰 彭丽霞 史培军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191-196,215,共7页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文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7,对这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式输出结果对其发生、...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文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7,对这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式输出结果对其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这次暴雨的落区、暴雨演变过程和24h累积降水;本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典型的华北暴雨环流形势,暴雨过程主要由低空中尺度系统造成,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是由中尺度系统随时间的移动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WRF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北京“7·21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和探空资料的EnKF同化对北京7·21极端暴雨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智勇 唐晓静 +2 位作者 岳健 白兰强 黄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7-245,共9页
针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极端暴雨的业务预报误差,详细地考察地面和探空资料的EnKF同化对7·21极端暴雨总体时空分布和暴雨触发地面特征模拟的影响,进而揭示预报误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显著地改善了北京地区降水时空分布... 针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极端暴雨的业务预报误差,详细地考察地面和探空资料的EnKF同化对7·21极端暴雨总体时空分布和暴雨触发地面特征模拟的影响,进而揭示预报误差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资料同化显著地改善了北京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的模拟结果,证实了前人基于观测和敏感性分析提出的"低涡是北京7·21暴雨的关键影响系统"的判断,揭示出低涡对应的地面低压东侧倒槽对北京7·21暴雨的直接贡献。研究结果显示,业务数值模式对此次极端暴雨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对低涡和低涡对应的地面低压东侧倒槽强度和位置有较大的预报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暴雨 低涡 倒槽 极端暴雨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暖湿输送带与北方冷空气对“7·21”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1 位作者 张颖娴 宋亚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纪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对引起此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7·21"大暴雨...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暴雨,北京地区许多台站日降水量创下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纪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降水资料,对引起此次特大暴雨的大尺度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7·21"大暴雨与赤道辐合带、亚洲夏季风以及菲律宾-南海洋面上热带气旋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亚洲夏季风的异常北进作为暖湿输送带所携带的大量偏南暖湿空气为这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它与同时来自北方低槽冷涡的高空强冷平流相遇,形成了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没有这种强烈的水汽输送,仅靠来自中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作用,这次暴雨不会达到破纪录的强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推与亚洲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的活跃期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季风涌触发和维持了季风暖湿带的迅速向北推进过程。另外,通过与另一次严重影响华北地区的1963年8月上旬的"63·8"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条件的比较发现,这次暴雨过程中也观测到明显的季风暖湿输送带,正是由于它与北方冷空气的强烈相互作用,从而也造成了破纪录的大暴雨发生。因此,强的季风暖湿输送带的北进可以说是北方特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7·21”大暴雨 亚洲夏季风 暖湿输送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拒马河暗渠北岸应急抢险施工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陶陶 王长春 +1 位作者 马玉增 槐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6,共3页
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横穿北拒马河的南水北调暗渠工程在猛烈洪水的冲刷下,随时可能出现扭曲断裂的险情,武警水电部队(一支队)奉命前往抢险救援。通过采取"单向进占、卵石抛填"的截流方案以及"铅丝石笼护... 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横穿北拒马河的南水北调暗渠工程在猛烈洪水的冲刷下,随时可能出现扭曲断裂的险情,武警水电部队(一支队)奉命前往抢险救援。通过采取"单向进占、卵石抛填"的截流方案以及"铅丝石笼护坡、混凝土四面体护脚"的防护方案,圆满地完成了抢险救援。这次成功抢险对今后类似的应急抢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技术 应急抢险 北拒马河 南水北调暗渠 北京“7 21”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道跨河工程的防洪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大茹 王向东 朱毕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3,共7页
以在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中受山洪灾害最为严重的房山区红螺谷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21HD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大、中小型桥梁、漫水桥等跨河工程进行防洪影响研究。考虑建筑物设计标准、桥梁尺寸、结... 以在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中受山洪灾害最为严重的房山区红螺谷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21HD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大、中小型桥梁、漫水桥等跨河工程进行防洪影响研究。考虑建筑物设计标准、桥梁尺寸、结构、斜交角度、漫水桥高度等影响因素,分析跨河工程对河道水位、流速及淹没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跨河工程阻水作用明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型跨河桥梁,其次是漫水桥,中小型桥梁影响较小;跨河工程造成壅水、流速重分布,导致沟道淤积、冲刷,河水漫溢等。红螺谷小流域过流能力不满足山区河道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需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7·21”特大暴雨 MIKE21HD 山区河道 跨河工程 防洪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