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钟假说与化石记录 被引量:10
1
作者 唐先华 赖旭龙 +2 位作者 钟扬 李涛 杨淑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65-474,共10页
进化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 ,而早期的生命演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生物的遗传距离所建立的分子进化速率 ,可用于进一步推测不同生物类群在进化历史上的分歧时间。这一间接时间... 进化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 ,而早期的生命演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生物的遗传距离所建立的分子进化速率 ,可用于进一步推测不同生物类群在进化历史上的分歧时间。这一间接时间数据可与化石记录所反映的直接数据进行比较。分子钟研究为探究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不仅可用来对基于化石记录的传统结论加以验证 ,同时对于化石记录不完整的生物类群起源历史的推测具有特殊意义。然而 ,利用分子钟方法所得出的不同门类起源时间总是早于化石记录 ,因此分子钟与化石记录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文中综述了基于化石证据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被子植物起源等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进展 ,介绍并分析、讨论了分子钟方法及利用分子钟研究早期生命起源时间问题及其与化石记录间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钟假说 化石记录 早期生命演化 古DNA 分子进化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翼龙化石记录综述(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吕君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9-51,共3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翼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辽宁省西部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大量的翼龙化石,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翼龙化石产地之一,尤其是对研究陆相沉积中的翼龙,物种分异和古生物学的重要性可以与德国的Solnhofen Li... 本文回顾了中国翼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辽宁省西部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大量的翼龙化石,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翼龙化石产地之一,尤其是对研究陆相沉积中的翼龙,物种分异和古生物学的重要性可以与德国的Solnhofen Limestone和巴西的Santana Formation相媲美。目前中国发现有隶属12个科的34个属的翼龙。既包括原始的喙嘴龙类,进步的翼手龙类,也包括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类以及胚胎蛋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翼龙 翼龙类 化石记录 化石 周边地区 综述 发现 陆相沉积 辽宁省 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出版
3
作者 韦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2-592,共1页
关键词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化石记录 多样性 起源 演变 辐射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埋藏学看法国的翼龙化石记录(英文)
4
作者 Eric BUFFETAUT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9,共3页
The French pterosaur record extend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Mazin et al., 2001 and references therein), with occurrences at various horizons of the Triassic,
关键词 埋藏学 化石记录 翼龙 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一书出版
5
作者 单卿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7-387,共1页
关键词 脊椎动物群 化石记录 古生物学家 腕足动物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化石记录和数值模拟计算重建日本大阪湾晚更新世的潮幅和相位变化
6
作者 Tojo,B 周立君 《海洋地质动态》 1999年第7期12-14,共3页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由于潮汐与水深、海岸形状和水下地形等参数有关,它的范围和模式在每个地方各不相同。数值模拟可用于评价海面变化对不同海中潮差的影响。然而,潮差只是潮汐参数之一,每日的高、低潮面不等的落...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引起的,由于潮汐与水深、海岸形状和水下地形等参数有关,它的范围和模式在每个地方各不相同。数值模拟可用于评价海面变化对不同海中潮差的影响。然而,潮差只是潮汐参数之一,每日的高、低潮面不等的落潮和涨潮以及小潮和大潮的变化都是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记录 数值模拟 海平面变化 潮汐 晚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大气氧气和海洋生产力持续增加
7
作者 夏群科(编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197,共1页
新元古代氧化事件通常被认为与化石记录里海洋动物群的出现存在耦合。然而,相关的沉积学证据仍然存在争议。例如,新元古代动物兴起前后,沉积地球化学记录能否支持持续增氧这一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坦福大学领导的沉积地球化学与古... 新元古代氧化事件通常被认为与化石记录里海洋动物群的出现存在耦合。然而,相关的沉积学证据仍然存在争议。例如,新元古代动物兴起前后,沉积地球化学记录能否支持持续增氧这一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坦福大学领导的沉积地球化学与古环境项目(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and Paleoenvironments Project)对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沉积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数据集成研究。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已经通过数据清洗,获得了12万个沉积样品的400万个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数据 海洋生产力 沉积地球化学 新元古代 数据清洗 数据集成 化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镇巴发现地球最早苔藓虫化石
8
作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上已知的最为宏伟的两侧动物生命爆发事件,在距今5.3亿年前地球海洋中突然爆发性出现了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早期祖先代表。其中地质历史中有一个低调的动物门类——苔藓动物门,它们个体微小,群体...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上已知的最为宏伟的两侧动物生命爆发事件,在距今5.3亿年前地球海洋中突然爆发性出现了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早期祖先代表。其中地质历史中有一个低调的动物门类——苔藓动物门,它们个体微小,群体生活、模块化生长,生态复杂,从早期化石记录来看一直被认为是奥陶纪大辐射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大爆发 群体生活 化石记录 爆发性 模块化 苔藓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发现最古老立方水母化石
9
《水产养殖》 CAS 2014年第1期4-4,共1页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研究人员与国际团队合作,发现了当前已知最古老的立方水母化石记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5)(PLoS One)。
关键词 化石记录 水母 立方 公共图书馆 团队合作 研究人员 西北大学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油层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飞宇 庞雄奇 +3 位作者 曾花森 师玉雷 胡剑峰 刘可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9,共5页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气藏 石油运移途径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被引量:45
11
作者 王飞宇 师玉雷 +1 位作者 曾花森 刘可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2-18,共7页
储集层中残留烃类数量指示了它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含油饱和度,它包括赋存于孔隙和裂隙之中的烃类和胶结物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目前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储层可溶烃数量和成分(抽提、TLC-FID、HPLC、ROCK-EVAL),油包裹体丰度(含油包裹体颗粒指... 储集层中残留烃类数量指示了它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含油饱和度,它包括赋存于孔隙和裂隙之中的烃类和胶结物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目前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储层可溶烃数量和成分(抽提、TLC-FID、HPLC、ROCK-EVAL),油包裹体丰度(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荧光颗粒定量QGF)、储层固体沥青数量(SBI)与流体包裹体地层学(FIS)。利用油包裹体丰度可识别古油藏,判识古油水界面(POWC),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有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气藏与英南2气藏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小慧 杨柳荫 +1 位作者 孙柏年 王永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3-1570,共8页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柏属 化石记录 生物地理历史 陆桥 分布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骨骼发育研究现状及软骨的应用开发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丽楠 董颖 胡红霞 《中国水产》 CAS 2021年第3期93-95,共3页
鲟鱼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起源于泥盆纪(距今4.5亿年~3.5亿年),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类群和现存最古老的辐鳍鱼类。化石记录显示鲟鱼进化异常缓慢,因此也被称为活化石。依照最新硬骨鱼分类,鲟形目鱼类隶属于硬骨鱼高纲辐鳍鱼纲软质亚... 鲟鱼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起源于泥盆纪(距今4.5亿年~3.5亿年),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类群和现存最古老的辐鳍鱼类。化石记录显示鲟鱼进化异常缓慢,因此也被称为活化石。依照最新硬骨鱼分类,鲟形目鱼类隶属于硬骨鱼高纲辐鳍鱼纲软质亚纲,软质亚纲目前仅存鲟形目。现存的鲟形目鱼类有27种,呈现不同程度濒危状态,所有鲟鱼均被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保护公约》附录II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动植物 骨骼发育 濒危状态 保护公约 鲟鱼 化石记录 辐鳍鱼类 亚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桐的研究与保护 被引量:1
14
《云南林业》 2020年第1期50-55,共6页
根据化石记录,滇桐属在第三纪时曾经在欧洲、北美洲和东亚广泛分布,现代仅在亚洲残存两个种,是一个子遗属。这两个种分别为:滇桐及桂滇桐。桂滇桐只在中国记录有一个野外分布点,该种在1975年发表后再也没有发现过野外植株的记载,Flora o... 根据化石记录,滇桐属在第三纪时曾经在欧洲、北美洲和东亚广泛分布,现代仅在亚洲残存两个种,是一个子遗属。这两个种分别为:滇桐及桂滇桐。桂滇桐只在中国记录有一个野外分布点,该种在1975年发表后再也没有发现过野外植株的记载,Flora of China(Vol.12)中推测该种可能已经灭绝(Tang et al.,2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记录 研究与保护 北美洲 遗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第4期《遗传》封面说明
15
作者 吴芬芳 马宁 李庆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8-388,共1页
七鳃(Lampetra japonica)属无颌类脊椎动物,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物种之一。其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志留纪及寒武纪,有现存的“活化石”之称,它印记了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史,同时作为脊椎动物的祖先,又为... 七鳃(Lampetra japonica)属无颌类脊椎动物,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物种之一。其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志留纪及寒武纪,有现存的“活化石”之称,它印记了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史,同时作为脊椎动物的祖先,又为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无脊椎动物 封面 进化历史 化石记录 信息基础 无颌类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鳞动物最古老“祖先”认定
16
作者 《自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2-802,共1页
有鳞类动物是陆地脊椎动物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包括现今蛇和蜥蜴在内的动物类群。然而,到目前为止有鳞类动物的内部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记录与人们估计的起源时间存在70 Ma的空白;在爬行动物系谱图的研究中代表性的... 有鳞类动物是陆地脊椎动物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包括现今蛇和蜥蜴在内的动物类群。然而,到目前为止有鳞类动物的内部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记录与人们估计的起源时间存在70 Ma的空白;在爬行动物系谱图的研究中代表性的有鳞类动物数量不足;解剖学和DNA研究提供的最新演化历史也存在冲突。根据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科学家确定了所有有鳞动物的最古老“祖先”,其生活在中三叠纪,大约2.4 Ga前,在爬行动物历史中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种类 祖先 演化历史 爬行动物 动物类群 起源时间 化石记录 动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科学院院士纽威尔教授及夫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顿教授在我院讲学
17
《地质科技情报》 CAS 1984年第1期159-159,共1页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名誉馆员纽威尔及(D.Newell)教授及夫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员、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伯顿(R.L.Batten)在参加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03项目工作会议后,于1984年3月14日至20日在武汉地院进行了讲学和学术...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名誉馆员纽威尔及(D.Newell)教授及夫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员、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伯顿(R.L.Batten)在参加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03项目工作会议后,于1984年3月14日至20日在武汉地院进行了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他们讲演的主要内容有:1.化石记录的性质;2.板块构造;3.二叠、三叠系界线;4.腹足动物化石的微细构造。他们的学术报告受到我院有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和各类短训班学员的热烈欢迎,约900多人次参加了报告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化石记录 古生物学 威尔 科学院院士 夫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巢湖发现一类形态特异的早三叠世节肢动物
18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9-69,共1页
据科学网2017年6月29日报道,袋头类(Thylacocephala)是一类底栖型的海生节肢动物,它们具有左右对称的非钙质双瓣壳,一对大的复眼,三对大的捕食足,8-16对游泳足,8对鰓以及分节的体节.目前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其壳体形态和表面的壳饰.其... 据科学网2017年6月29日报道,袋头类(Thylacocephala)是一类底栖型的海生节肢动物,它们具有左右对称的非钙质双瓣壳,一对大的复眼,三对大的捕食足,8-16对游泳足,8对鰓以及分节的体节.目前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其壳体形态和表面的壳饰.其化石记录自志留纪延续至白垩纪,然而多样性一直较低,其分类位置和生态特性一直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早三叠世 安徽巢湖 形态 分类位置 化石记录 生态特性 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藻类为气候变化提供线索
19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3年第2期167-167,共1页
被称作“颗石藻”的海洋微藻能够为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线索,无论是现在还是数百万年前。研究发现,颗石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体现在各个种类的生长速度变化上。颗石藻作为一种浮游生物,不仅遍布于现代海洋中,也广泛存在于化石记录中。... 被称作“颗石藻”的海洋微藻能够为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线索,无论是现在还是数百万年前。研究发现,颗石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体现在各个种类的生长速度变化上。颗石藻作为一种浮游生物,不仅遍布于现代海洋中,也广泛存在于化石记录中。这主要因为其微小的碳酸钙外壳在藻类死亡后沉积保存于海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藻类 海洋微藻 颗石藻 速度变化 浮游生物 化石记录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鱼类研究获新进展
20
作者 宋喜群 王冰雅 +1 位作者 吴雪娇 徐承旭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3期142-142,共1页
近日,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闫德飞教授团队发现古裂腹鱼属新种——曙光古裂腹鱼。据悉,闫德飞教授团队对采自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渐新统中一批新的裂腹鱼类化石(距今约3000万年)进行研究,通过与相关现生及化石类群的骨骼... 近日,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闫德飞教授团队发现古裂腹鱼属新种——曙光古裂腹鱼。据悉,闫德飞教授团队对采自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渐新统中一批新的裂腹鱼类化石(距今约3000万年)进行研究,通过与相关现生及化石类群的骨骼形态对比,将其鉴定为古裂腹鱼属的一个新种:曙光古裂腹鱼。该研究根据化石记录与分子生物学证据认为,现代原始等级裂腹鱼类可能在渐新世时期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 矿产资源 地质科学 青藏高原北部 化石记录 骨骼形态 渐新统 兰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