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化浊行血汤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机制
1
作者 陈萌 杜玥瑾 +6 位作者 郭春莉 王娜娜 侯非 张雨辰 刁子朋 郑娟尔 付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1-1470,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细胞验证,探讨化浊行血汤(HZXXD)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TCMID、BATMAN-TCM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HZXXD的化学成分及靶点蛋白,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通...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细胞验证,探讨化浊行血汤(HZXXD)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TCMID、BATMAN-TCM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HZXXD的化学成分及靶点蛋白,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再利用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HZXXD对氧糖剥夺/复氧细胞模型炎症相关核心靶点表达的影响。最后利用Autodock将关键有效成分和重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评估其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出76个活性成分,33个活性成分-疾病共有靶点。KEGG富集结果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化学致癌-活性氧、HIF-1等多条炎症相关信号通路。通过氧糖剥夺/复氧细胞实验发现TNF-α是HZXXD发挥作用的核心靶点。通过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和分子对接筛选得到山柰酚、芹菜素、芦荟大黄素、黄芩素、豆甾醇5个与TNF-α结合力最强的化合物。结论HZXXD可能通过下调核心靶点TNF-α的表达从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其活性成分可能为山柰酚、芹菜素、芦荟大黄素、黄芩素和豆甾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行血汤 缺血性脑卒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氧糖剥夺/复氧细胞模型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R4/NLRP3信号通路探讨化浊行血汤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2
作者 胡昱月 张晓冬 范晶晶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究化浊行血汤促进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3年7月该... 目的探究化浊行血汤促进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120例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治疗,试验组予以化浊行血汤+常规术后治疗,时长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平均流速、平均流量、血管外周阻力)、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TLR4/NLRP3炎性小体表达水平和用药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管外周阻力低于对照组,脑血管平均流速、平均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MMP-9、TNF-α、MDA、TLR4、NLRP3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行血汤可能通过抑制TLR4/NLRP3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HICH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行血汤 高血压脑出血 TOLL样受体4 NOD样受体蛋白3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浊行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细胞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学盛 周永红 +2 位作者 王兴臣 刘倩 王新陆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研究化浊行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坏死、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脑梗死体积,并比较其神经功能行为积分;应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V试剂盒检测缺... 目的:研究化浊行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坏死、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脑梗死体积,并比较其神经功能行为积分;应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V试剂盒检测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积分明显下降(P<0.01),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浊行血汤可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行为症状,降低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化浊行血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化浊行血汤产生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鑫 于丽红 +2 位作者 王兴臣 胡晓洁 郑浩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964-972,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分析化浊行血汤治疗脑缺血耐受(CIT)的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数据库及文献筛选化浊行血汤...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分析化浊行血汤治疗脑缺血耐受(CIT)的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数据库及文献筛选化浊行血汤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通过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获取CIT靶点,绘制韦恩图获得化浊行血汤调治CIT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平台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通路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大鼠实验进行验证,将SD大鼠用线栓法行脑缺血造模,灌服中药化浊行血汤及缺血预适应干预,横木行走试验(BWT)评价运动功能恢复情况、TTC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不同亚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浓度观测缺血耐受程度。结果:网络药理学发现化浊行血汤中槲皮素、山柰酚、植物甾醇、木犀草素等化合物协同发挥产生缺血耐受的作用,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环腺苷酸(cAMP)、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及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抑癌基因53(TP53)等靶点蛋白。动物实验预缺血+缺血组与中药+缺血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浓度以及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缺血+缺血组、中药+缺血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组(P<0.05),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浓度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结论:研究阐述了化浊行血汤多靶点、多通路产生缺血耐受的机制,证实了化浊行血汤能够影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结果,为深入研究化浊行血汤产生缺血耐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耐受 化浊行血汤 一氧氮合酶 缺血预适应 网络药理学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浊行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婷婷 王兴臣 +4 位作者 焉凯 宗寿健 胡晓洁 娄宁 马学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探讨化浊行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A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B给予化浊行血汤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化浊行血汤,疗程12周。检测临床疗效、NIHS... 目的探讨化浊行血汤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A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B给予化浊行血汤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化浊行血汤,疗程12周。检测临床疗效、NIHSS评分、FMA评分、血清神经营养因子(Gal-1、BDNF、NGF)、血清炎症因子(IL-6、CXCL-16、GDF-15)、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对照组B(P<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降低(P<0.05),FMA评分、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行血汤联合常规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神经营养因子保护作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行血汤 常规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