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机草入侵种群和原产地种群生长和数量型化学防御物质含量差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茹 廖志勇 +1 位作者 李扬苹 冯玉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0-757,共8页
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认为,在入侵地外来植物逃离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把原来用于防御的资源分配到生长、生殖等,从而提高竞争力。为探讨进化在恶性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中的作用,在同质种植园中的两个养分条... 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认为,在入侵地外来植物逃离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把原来用于防御的资源分配到生长、生殖等,从而提高竞争力。为探讨进化在恶性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中的作用,在同质种植园中的两个养分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飞机草原产地和入侵地各8个种群叶片单宁含量,茎和叶片总酚、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总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养分条件下,飞机草入侵种群和原产地种群总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入侵种群茎和叶片半纤维素含量均低于原产地种群;在高养分条件下,飞机草入侵种群叶片纤维素含量低于原产地种群;在低养分条件下,入侵种群茎和叶片总酚含量高于原产地种群。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入侵地,飞机草未发生加快生长的进化,但数量型化学防御物质发生了遗传变化;降低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可能是对入侵地专性天敌缺乏做出进化响应的结果,提高的总酚含量有利于飞机草防御入侵地的广谱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草 生物入侵 EICA假说 生长 数量型化学防御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化学防御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文 郭跃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2-1205,共14页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Opisthobranchia)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复足纲软体动物(Gastropoda),其成体体表的被壳或退化或完全消失。由于失去了物理保护,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化学防御机制。大多数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通过选择适当的食物,并将其中有用的代谢物质经过进一步生物转化或积累到身体的特定部位作为化学防御性物质,以保护自己不受天敌的捕食;少数动物能够生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化学物质,从而建立其化学防御体系。显然,研究后鳃亚纲软体动物及其食源生物的化学组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进一步阐明这些化学物质的生态学作用。由于相同软体动物在食性上具有统一性,因此对其体内化学成分的分析也有助于其分类学的研究。同时,这种进化的化学防御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自然界寻找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方法。基于以上原因,来自生态学、化学以及药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均对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综述了海洋后鳃亚纲软体动物近5a来的研究概况,文章涵盖了所有研究的3个大的种群,旨在向读者介绍有关该类动物的化学研究情况,并据此讨论其可能的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鳃亚纲软体动物 化学防御物质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抑菌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郭明磊 刘建宏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271-1273,共3页
对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化学防御物质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用二氯甲烷萃取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经过气相色谱... 对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化学防御物质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用二氯甲烷萃取喙尾琵琶甲化学防御物质,经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0.15%,其最主要成分是2-乙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二十二碳烯酰胺、十八碳烯酰胺、十三碳烯、2-甲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 化学防御物质 抑菌试验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侯金伟 南志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1-250,共10页
植物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是国际新兴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回顾与综述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多数已报道的研究均采用"种子袋埋藏+杀菌剂处理"的方法。应用杀菌剂处理埋藏种子能提高多种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的... 植物病原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是国际新兴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回顾与综述了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多数已报道的研究均采用"种子袋埋藏+杀菌剂处理"的方法。应用杀菌剂处理埋藏种子能提高多种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的存活或降低其损失,其效果因生境或植物种而异。小粒种子与老龄种子更易受到病原真菌的威胁,种子内的化学防御物质有助于种子抵御病原真菌的侵袭而延长其寿命。病原真菌对种子库的影响亦与土壤水分、温度及种子埋深等土壤非生物因素及生物因素有关:在湿润条件下病原真菌作用增强,浅土层或高密度的种子库受其影响更甚,食真菌动物与非致病性细菌能够保护种子免于受害。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的特点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建议了该领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尚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真菌 土壤种子库 杀菌剂 种子形态 种子化学防御物质 土壤非生物因素 土壤生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发现某些海洋生物有抗细菌活性
5
作者 汪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抗细菌活性 次级代谢物 防御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