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籽油硬脂化学酯交换改性及其品质特性研究
1
作者 侯鹏飞 李利君 +2 位作者 杨国龙 杨瑞楠 刘伟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3,共7页
旨在为棉籽油硬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甲醇钠为催化剂,采用化学酯交换法对棉籽油硬脂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酯交换产物滑动熔点(SMP)和20℃时的固体脂肪含量(20℃-SFC)的影响,对酯交... 旨在为棉籽油硬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甲醇钠为催化剂,采用化学酯交换法对棉籽油硬脂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酯交换产物滑动熔点(SMP)和20℃时的固体脂肪含量(20℃-SFC)的影响,对酯交换产物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脱臭对酯交换产物中环丙烯脂肪酸(CPF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籽油硬脂酯交换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催化剂添加量0.1%、反应时间3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酯交换产物的SMP和20℃-SFC分别为40.1℃和20.57%;相比于棉籽油硬脂,酯交换产物的SMP升高,酸值和过氧化值降低,塑性范围变宽,SUU型甘三酯含量升高;脱臭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酯交换产物中的CPFA含量,由脱臭前的96.51 mg/kg最低可降至脱臭后的44.05 mg/kg,同时Halphen定性实验结果为阴性。综上,酯交换棉籽油硬脂可用于起酥油基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油硬脂 化学酯交换 环丙烯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籽油与棕榈硬脂化学酯交换法制备零反式脂肪酸起酥油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辉 唐年初 赵晨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6-39,共4页
通过研究甲醇钠催化棕榈硬脂和棉籽油酯交换反应,以酯交换产物在20℃条件下固体脂肪含量(SFC)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确定的最佳酯交换条件为:反应温度90℃,催化剂用量0.5%,反应时间60 min。... 通过研究甲醇钠催化棕榈硬脂和棉籽油酯交换反应,以酯交换产物在20℃条件下固体脂肪含量(SFC)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确定的最佳酯交换条件为:反应温度90℃,催化剂用量0.5%,反应时间60 min。通过酯交换产物SFC与市售焙烤型起酥油全统酥油SFC比较以及晶型分析,得出棕榈硬脂与棉籽油质量比为1∶1的酯交换产物,其SFC与市售焙烤起酥油全统酥油相似,结晶形态为β'型,且不含反式脂肪酸,符合零反式脂肪酸起酥油性质要求,适宜用作焙烤起酥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油 化学酯交换 起酥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酯交换与化学酯交换 被引量:20
3
作者 何川 《粮食与油脂》 2003年第5期24-25,共2页
本文扼要论述酶法酯交换与化学酯交换的油脂改性方法,并比较酶法酯交换和化学酯交换的优缺点。
关键词 酶法酯交换 化学酯交换 油脂 改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化学酯交换法制备蛋挞专用油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晨曦 李伟伟 +5 位作者 程兴 黄训端 江明星 范伟 郑洋 张部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69-173,共5页
为了研究化学酯交换在蛋挞专用油中的应用情况,根据理化指标,将椰子油、大豆油、棕榈硬脂和棕榈油以不同比例混合。依据蛋挞油对延展性等性质的要求,选取其中一组较适宜的蛋挞油基进行化学酯交换反应。比较酯交换对反应前后混合油基熔... 为了研究化学酯交换在蛋挞专用油中的应用情况,根据理化指标,将椰子油、大豆油、棕榈硬脂和棕榈油以不同比例混合。依据蛋挞油对延展性等性质的要求,选取其中一组较适宜的蛋挞油基进行化学酯交换反应。比较酯交换对反应前后混合油基熔点、焓变曲线、甘三酯组成、晶型、脂肪酸和固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熔点从41.5℃降低到39.1℃,二饱和甘三酯(SSU)相对含量降低了29.7%,三不饱和甘三酯(UUU)、三饱和甘三酯(SSS)和二不饱和甘三酯(UUS)分别增加了32.9%、32.1%和47.5%,X晶型衍射发现酯交换前后β'晶型从42.8%增加到73.9%,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增加了8.4倍和7倍,而月桂酸和花生酸分别降低了97.6%和97.0%,在25℃时固脂含量(SFC)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反应后也低于反应前。综合上述,酯交换后的产物的理化性质和晶型结构更适宜作蛋挞专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挞专用油 化学酯交换 固脂含量 甘三酯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酯交换与化学法酯交换技术制备塑性脂肪及其物理性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超然 王胜男 +3 位作者 齐宝坤 李杨 江连洲 隋晓楠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29,共5页
以棕榈硬脂,棕榈仁油以及油茶籽油作为实验原料,进行酶法酯交换,化学法酯交换以及物理混合的样品进行物理性质的测定,其中包括脂肪酸组成,sn–2位脂肪酸组成,固体脂肪含量,热力学性质测定,流变性测定以及微观结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 以棕榈硬脂,棕榈仁油以及油茶籽油作为实验原料,进行酶法酯交换,化学法酯交换以及物理混合的样品进行物理性质的测定,其中包括脂肪酸组成,sn–2位脂肪酸组成,固体脂肪含量,热力学性质测定,流变性测定以及微观结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脂肪酶的特异性,酶法和化学法酯交换后样品的sn–2位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测试温度下,两种酯交换样品的固体脂肪含量较为接近,且均低于物理混合样品。经过酶法酯交换后的样品晶体会更加细小且均匀,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酯交换 化学酯交换 sn-2位脂肪酸组成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酶法和化学法酯交换在油脂改性应用中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温小荣 周二晓 +2 位作者 袁媛 段秀峰 梁椿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1,共4页
酯交换是重要的油脂改性技术之一,其改性过程中不产生反式脂肪酸。酯交换方法可采用工业酶法和化学法,这两种方法对原料油的含磷量、含水量和过氧化值都有很高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性能较为相近。化学法酯交换通常采用批次式生产,过程中... 酯交换是重要的油脂改性技术之一,其改性过程中不产生反式脂肪酸。酯交换方法可采用工业酶法和化学法,这两种方法对原料油的含磷量、含水量和过氧化值都有很高的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性能较为相近。化学法酯交换通常采用批次式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碱性催化剂。酶法酯交换反应器一般由多个固定化床串联,可以实现连续生产,但酶需要定期更换。酯交换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投资费用、操作费用、操作稳定性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酯交换 化学酯交换 油脂改性 反式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交换反应及其在油脂工业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春晖 黄惠华 《粮食与油脂》 2001年第7期12-13,共2页
分别介绍化学酯交换、酶促酯交换以及酯交换反应机理,并详细阐述了酯交换在油脂工业 中应用概况。
关键词 化学酯交换 酶促酯交换 反应机理 油脂工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油酯交换产物性质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谦益 谢明煜 +1 位作者 裘文杰 江海青 《肉类研究》 2008年第8期63-65,共3页
本实验对酯交换前后样品进行SFI和DSC测定分析,确定了本实验进行的酯交换过程是脂肪酸排布随机化的过程,并且随机化后产品物理性质得到改良,更适合用作起酥油。
关键词 猪油 化学酯-酯交换 测定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的化学交酯——采用氢氧化钠/甘油引发剂 被引量:1
9
作者 华聘聘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8,共4页
介绍了一种棕榈油化学随机交酯的方法。在此方法中,采用氢氧化钠/甘油溶液作为脂肪酸随机重组的引发剂。
关键词 化学酯交换 棕榈油 引发剂 氢氧化钠 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集沙棘果油中棕榈油酸的工艺优化及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琳 刘雅谦 +1 位作者 孙万成 罗毅皓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8-141,162,共5页
以青海沙棘果油为原料,利用化学酯交换法对沙棘果油中棕榈油酸进行富集,以棕榈油酸乙酯转化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了醇油体积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KOH质量分数对沙棘果油中棕榈油酸富集的影响。再采用尿素包合法对棕榈油酸乙酯进行富集... 以青海沙棘果油为原料,利用化学酯交换法对沙棘果油中棕榈油酸进行富集,以棕榈油酸乙酯转化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了醇油体积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KOH质量分数对沙棘果油中棕榈油酸富集的影响。再采用尿素包合法对棕榈油酸乙酯进行富集,并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棕榈油酸富集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酯交换法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1.5 h、醇油体积比7:1、反应温度70℃、KOH质量分数1.60%,此时棕榈油酸的相对含量由27.81%提高至56.06%。采用尿素包合法得到的最终提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75.57%,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10.18%,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1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酸 沙棘果油 脂肪酸 化学酯交换 尿素包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合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晓雅 齐玉堂 +2 位作者 张维农 从艳霞 袁曼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2,152,共7页
为了解决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合成过程中不利于脂肪酶活性发挥的问题,采用两步法合成OPO,首先以棕榈硬脂和高油酸葵花籽油为原料通过化学酯交换反应得到相对棕榈硬脂熔点降低的油脂,再以化学酯交换油脂与油酸为原料在Lipoz... 为了解决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合成过程中不利于脂肪酶活性发挥的问题,采用两步法合成OPO,首先以棕榈硬脂和高油酸葵花籽油为原料通过化学酯交换反应得到相对棕榈硬脂熔点降低的油脂,再以化学酯交换油脂与油酸为原料在Lipozyme RM IM脂肪酶催化下进行酶法酸解反应得到OPO。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棕榈硬脂与高油酸葵花籽油质量比2∶1、化学酯交换油脂与油酸质量比1∶1.45、酶添加量4%、反应温度50.40℃、反应时间5.29 h,该条件下OPO含量为27.26%,sn-2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含量为67.36%。以棕榈硬脂为原料合成OPO的新工艺一方面提升了高油酸植物油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酶法酸解反应的温度适中,更有利于脂肪酶活性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酯交换反应 酶法酸解反应 1 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熔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