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导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龙谷成 唐昶宇 +4 位作者 满长阵 任伍杨 施俊杰 林聪妹 王斌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4,共4页
报道了一种简单而环境友好的制备高导电性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乙烯(CRGO/PS)复合材料的方法,获得了高导电性能的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拉曼光谱(Raman)、四探针测试仪和高阻计对其结构和电性能进行... 报道了一种简单而环境友好的制备高导电性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乙烯(CRGO/PS)复合材料的方法,获得了高导电性能的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拉曼光谱(Raman)、四探针测试仪和高阻计对其结构和电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学性能,具有极低的渗滤阈值(CRGO体积分数0.07%),CRGO体积分数为3.8%时,复合材料的导电率高达74.8 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乳液共混 高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PbO_(2)电极及催化降解酸性红G 被引量:7
2
作者 路思佳 郑兴 李晓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35-3641,共7页
为了提高Ti/PbO_(2)电极的稳定性与催化氧化能力,将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以共沉积的方法修饰于β-PbO_(2)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产羟基自由基(·OH)能力,强化寿命等测试方... 为了提高Ti/PbO_(2)电极的稳定性与催化氧化能力,将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以共沉积的方法修饰于β-PbO_(2)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产羟基自由基(·OH)能力,强化寿命等测试方法对电极性能进行表征,并以酸性红G(ARG)为目标降解物,评估PbO_(2)-RGO电极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电极经RGO改性后晶型仍为β-PbO_(2),析氧过电位由1.60V升至1.83V,膜阻抗由144Ω/cm^(2)降至16.2Ω/cm^(2),强化寿命提升了43.6%.通过ARG降解实验表明,改性后的PbO_(2)-RGO电极催化性能均有所提高,其中PbO_(2)-RGO(0.05)电极具有最优的催化能力,120min内对ARG的脱色率可达到98.5%,同时对COD的去除率可达76.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掺杂 Ti/PbO_(2)电极 电催化降解 酸性红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用于苦参碱的测定 被引量:5
3
作者 陶菡 黄锐 +2 位作者 刘丰 田运霞 吴远根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6,共6页
以部分电化学还原的氧化石墨烯(pErGO)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作为工作电极(pErGO/GCE),用于苦参碱(MT)含量的电化学测定。在活化好的GCE上滴涂氧化石墨烯(GO),用恒电位法在-0.75 V下还原GCE表面的GO 200 s,得到的电极即为pErGO/GCE。以0.1... 以部分电化学还原的氧化石墨烯(pErGO)修饰的玻碳电极(GCE)作为工作电极(pErGO/GCE),用于苦参碱(MT)含量的电化学测定。在活化好的GCE上滴涂氧化石墨烯(GO),用恒电位法在-0.75 V下还原GCE表面的GO 200 s,得到的电极即为pErGO/GCE。以0.1 mol·L^(-1) 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pH 7.0)作为电解质,铂丝作为对电极,Ag/AgCl作为参比电极,在开路电位下富集样品中的MT 120 s,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MT含量。结果显示:MT的浓度在8.0×10^(-6)~1.0×10^(-4)mol·L^(-1)内与其对应的氧化峰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4.0μmol·L^(-1)。用修饰电极重复测定MT标准溶液5次,所得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1.8%。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4.8%~104%。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MT的测定值与标示值的相对偏差为-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化学 苦参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非纳西丁电化学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孟小桐 朱德京 +6 位作者 姜宇航 曹悦 司维蒙 曹俊 李秋红 李蛟 雷武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4-772,共9页
研究了非纳西丁在还原氧化石墨烯、氮掺杂石墨烯等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证明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响应,体现为更高的电流响应和更低的氧化还原过电位。同时,通过电化学方法对非那西丁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断... 研究了非纳西丁在还原氧化石墨烯、氮掺杂石墨烯等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证明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响应,体现为更高的电流响应和更低的氧化还原过电位。同时,通过电化学方法对非那西丁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断,证明了非那西丁通过氧化反应生成了一种醌-亚胺阳离子的中间体,通过水解生成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NAPQI),经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NAPQI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互相转化。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对非那西丁进行了定量检测,检出限为0.91μmol L^(−1);证明了对乙酰氨基酚不会干扰对非那西丁的检测,但非那西丁经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对乙酰氨基酚会影响对溶液中原本的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纳西丁 对乙酰氨基酚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化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对多巴胺的催化氧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娜 李献锐 +2 位作者 王贝贝 倪瑞星 籍雪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7-360,共4页
本文先在Au电极表面自组装硫辛酰胺(T-NH_2),再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纳米金(AuNPs)电沉积到T-NH_2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优化条件... 本文先在Au电极表面自组装硫辛酰胺(T-NH_2),再利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和纳米金(AuNPs)电沉积到T-NH_2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多巴胺(D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优化条件下,D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6.49×10^(-6)~7.62×10^(-3)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检出限为2.0×10^(-6)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金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霉素的电化学检测研究
6
作者 秦洪伟 刘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5-248,共4页
通过恒电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rGO/GCE),再结合浸渍法制备出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修饰电极(rGO-AgNPs/GCE)。考察了螺旋霉素(SPY)在rGO-AgNPs/GCE上的电化学响应情况,并对修饰量、电还原... 通过恒电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rGO/GCE),再结合浸渍法制备出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修饰电极(rGO-AgNPs/GCE)。考察了螺旋霉素(SPY)在rGO-AgNPs/GCE上的电化学响应情况,并对修饰量、电还原时间、浸渍时间、支持电解质种类及酸碱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2.0×10^(-6)~1.0×10^(-4)mol/L浓度范围内,SPY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_(p)=0.5285c+26.085,r=0.9973,检测下限为4.0×10^(-7)mol/L。稳定性、可重复性和回收率实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化学检测 螺旋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 IRRAS Studies of Organized Molecular Films at a Gold Electrode Surface
7
作者 Zhang-Fei Su Ai-Cheng Chen Jacek Lipkowski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共18页
This featur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PM IRRAS)to provide molecular-leve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ucture,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This featur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PM IRRAS)to provide molecular-level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ructure,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constituents of thin films at electrode surfaces.PM IRRAS relies on the surface selection rules stating that the p-polarized IR beam is enhanced,while the s-polarized beam is attenuated at the metal surface.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nd s-polarized beams elimin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lvent and provides IR spectra at a single electrode potential.In contrast,two other popular in situ IR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namely,subtractively normalized interfacial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SNIFTIRS)and 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SEIRAS),provide potential difference spectra to remove the signal from the bulk solution.In this feature article,we provide a brief tutorial on how to run the PM IRRAS experiment and describe the methods used for background elimination first.The application of the PM IRRAS in the biomimetic research is then illustrated by three examples:construction of a tethered bilayer,reconstitution of colicin into a phospholipid bilayer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nucleolipids in a monolayer assembled at a gold electrode surface.Finally,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graphene oxide during its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are described to highlight the promising application of PM IRRAS in materials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infrared reflection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Biomimetic membranes Graphene oxide re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