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识别模式,建立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为金花三宝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采用HPLC法,以Capcell Pak C_(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0.8mL·min^(-1),流动相是甲醇(A)-0.1%磷酸水(B),柱温为30℃,...基于化学识别模式,建立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为金花三宝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采用HPLC法,以Capcell Pak C_(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0.8mL·min^(-1),流动相是甲醇(A)-0.1%磷酸水(B),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66nm;建立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6个成分的含量,采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指纹图谱共确定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了6个成分;相似度值为0.958以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将样品划分为2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峰12,新绿原酸,芦丁等8个质量差异标志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0批金花三宝口服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芦丁、异绿原酸C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2183,0.8465,0.1644,0.3790,0.0749,0.1701mg·mL^(-1)。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的含量测定准确,稳定可行,可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建立不同产地佩兰药材中11个成分含量同步检测方法,并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法对其质量差异性进行评价。收集8省18个批次佩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佩兰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建立不同产地佩兰药材中11个成分含量同步检测方法,并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法对其质量差异性进行评价。收集8省18个批次佩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佩兰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槲皮素、蒲公英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延胡索酸、琥珀酸、1,2-苯并吡喃酮和泽兰内酯含量,建立佩兰多组分定量控制模式;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GRA法建立佩兰质量优劣评价模型,对其质量进行差异性评价。在构建的色谱条件下,外标法方法学验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与外标法检测结果基本无差异;化学识别模式结果提示18批样品聚为3类,芦丁、豆甾醇、木犀草素、槲皮素、1,2-苯并吡喃酮和β-谷甾醇可能是影响佩兰产品质量主要潜在标志物;GRA结果显示18批佩兰质量相对关联度分别为0.4185、0.4779、0.5446、0.5035、0.5099、0.5440、0.4868、0.3388、0.3548、0.3608、0.3298、0.2910、0.6186、0.6273、0.6447、0.6627、0.5462和0.5705,表明江苏、河北和山东产地佩兰整体质量较好。建立的同时测定佩兰中11种成分含量的QAMS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化学识别模式及GRA法客观全面,可用于不同产地佩兰的质量差异评价。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化学识别模式,建立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为金花三宝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采用HPLC法,以Capcell Pak C_(18)(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速为0.8mL·min^(-1),流动相是甲醇(A)-0.1%磷酸水(B),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66nm;建立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6个成分的含量,采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指纹图谱共确定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了6个成分;相似度值为0.958以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将样品划分为2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峰12,新绿原酸,芦丁等8个质量差异标志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0批金花三宝口服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芦丁、异绿原酸C的平均含量依次为:0.2183,0.8465,0.1644,0.3790,0.0749,0.1701mg·mL^(-1)。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的含量测定准确,稳定可行,可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文摘建立不同产地佩兰药材中11个成分含量同步检测方法,并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法对其质量差异性进行评价。收集8省18个批次佩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佩兰中芦丁、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木犀草素、槲皮素、蒲公英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延胡索酸、琥珀酸、1,2-苯并吡喃酮和泽兰内酯含量,建立佩兰多组分定量控制模式;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GRA法建立佩兰质量优劣评价模型,对其质量进行差异性评价。在构建的色谱条件下,外标法方法学验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与外标法检测结果基本无差异;化学识别模式结果提示18批样品聚为3类,芦丁、豆甾醇、木犀草素、槲皮素、1,2-苯并吡喃酮和β-谷甾醇可能是影响佩兰产品质量主要潜在标志物;GRA结果显示18批佩兰质量相对关联度分别为0.4185、0.4779、0.5446、0.5035、0.5099、0.5440、0.4868、0.3388、0.3548、0.3608、0.3298、0.2910、0.6186、0.6273、0.6447、0.6627、0.5462和0.5705,表明江苏、河北和山东产地佩兰整体质量较好。建立的同时测定佩兰中11种成分含量的QAMS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化学识别模式及GRA法客观全面,可用于不同产地佩兰的质量差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