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蚀变指数(CIA)及其在新元古代碎屑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272
1
作者 冯连君 储雪蕾 +1 位作者 张启锐 张同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化学蚀变指数(CIA)首先是作为一个判断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被广泛应用的,它的表达式通常表示为:CIA={x(Al2O3)/[x(Al2O3)+x(CaO*)+x(Na2O)+x(K2O)]}×100,主成分均指摩尔分数,CaO*仅为硅酸盐中的CaO.利用CIA分析湖南石门杨... 化学蚀变指数(CIA)首先是作为一个判断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被广泛应用的,它的表达式通常表示为:CIA={x(Al2O3)/[x(Al2O3)+x(CaO*)+x(Na2O)+x(K2O)]}×100,主成分均指摩尔分数,CaO*仅为硅酸盐中的CaO.利用CIA分析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的新元古代地层,发现冰期沉积物(南沱组、东山峰组)的CIA值(60~70)和间冰期沉积物(湘锰组)CIA值(70~75)分别反映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化学风化特点,并且根据渫水河组CIA值(55~70)可以判断渫水河组可能也是冰期的沉积产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A-CN-K图解判断沉积岩源岩成分,因为样品点在三角图解中投影点的趋势线与Pl-Ksp连线的交点代表的是源岩斜长石和钾长石的比率.据此初步判断渫水河组源岩成分是南秦岭-扬子地区元古宙TTG岩石.此外,钾交代作用在前寒武纪普遍发育,在A-CN-K图解中表现为样品点的趋势线向右偏离预测的风化趋势线,渫水河组的样品点就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可以判断渫水河组钾交代作用发育.样品的选取是进行CIA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首先样品的岩性最好是细屑岩,这样可以排除分选作用对源岩成分的改造;其次,需要考虑去除成岩作用过程中加入的K2O;再次,利用ICV这个化学指标来判断沉积再循环作用对沉积物成分的改造,ICV大于1意味着沉积再循环作用的影响很小,所以选取ICV大于1的细屑岩样品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指数(cia) 钾交代 源岩成分 化学风化程度 新元古代 杨家坪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植物根系对紫色土化学属性和化学蚀变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雪 李春培 +2 位作者 李永梅 范茂攀 赵吉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2,共8页
为探究植物根系形态对紫色土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锥连栎、华西小石积、牛筋草和裸地)覆盖条件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各土层养分含量和化学蚀变指数(CAI)的影响... 为探究植物根系形态对紫色土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锥连栎、华西小石积、牛筋草和裸地)覆盖条件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各土层养分含量和化学蚀变指数(CAI)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乔木、灌木、草本覆盖下紫色土化学蚀变指数分别为73.98~78.87、78.53~84.68、77.89~82.18、77.91~81.04,且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各植被的根系均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不同植物根系体积存在明显差异,乔木、草本和灌木覆盖下的根系体积与裸地相比分别增加145.17%、144.78%、74.98%,乔木、灌木和草本的根系表面积与裸地相比分别增加651.16%、610.79%、181.62%。土壤中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裸地和乔木覆盖下的pH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和灌木覆盖下的pH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CAI值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高达0.520、0.591;土壤p H、有效磷含量与土壤CAI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AI值与根系体积、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高达0.693、0.621。综上,植物根系对于土壤的化学风化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根系形态 土壤养分 化学指数(CAI)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綦魏 付建飞 +1 位作者 王恩德 门业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部,两侧高于中央;各类型土壤中以水稻土和黑土的风化程度最高,风沙土、潮土相对其他的土壤类型风化程度较低;以地貌类型划分的土壤类型中,平原区土壤CIA值最高,风化程度高于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和低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土壤风化程度 化学指数(cia) 表层土壤 深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特征及南华系划分、对比的讨论 被引量:63
4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唐烽 柳永清 刘鹏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7-585,共9页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O.5·n(CO2,白云石)-10/3·n(P2O5)。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需要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用A—CN—K三角图解来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特征及其风化趋势。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CIA研究表明:该区南华系下统莲沱组下部的CIA值在50~65之间(干燥寒冷),上部为65~75之间(温暖潮湿)和顶部为55~60之间(干燥寒冷);南华系上统南沱组的CIA值基本在60~65之间(干燥寒冷),近顶部两个样品的CIA值达70(温暖潮湿)。上述CIA值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经历自老到新由冰期干燥寒冷-间冰期温暖潮湿-冰期干燥寒冷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本文据此提出了新的扬子古陆南华系新的划分和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指数(cia) 钾交代 成分指数(ICV) 新元古代 南华系 莲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地层化学蚀变指数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44
5
作者 刘兵 徐备 +4 位作者 孟祥英 寇晓威 何金有 卫巍 米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64-1670,共7页
本文应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方法,研究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并探讨沉积时期的气候环境。贝义西组总体 CIA 值较低,介于51~56之间,具冰期环境特征。照壁山组 CIA 值为60左右,表明气候有所变暖。阿勒通沟组的CIA 值变化范围在4... 本文应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方法,研究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并探讨沉积时期的气候环境。贝义西组总体 CIA 值较低,介于51~56之间,具冰期环境特征。照壁山组 CIA 值为60左右,表明气候有所变暖。阿勒通沟组的CIA 值变化范围在48~61之间,顶部突变为69~71,说明阿勒通沟期经历了另一次寒冷事件,并以温暖环境结束。其上的特瑞爱肯组 CIA 值介于49~53之间,说明第三次经历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扎莫克提组,育肯沟组和水泉组的 CIA 均值为65,反映温暖条件下的沉积环境。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组 CIA 值下降为56,暗示第四次出现寒冷气候环境。以上特征表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的气候环境出现四次冷热交替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阿勒通沟组中下部应为寒冷气候环境,而顶部突变为温暖气候环境,因此该组反映了一次明确的从冷到暖的气候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之间的另一次独立冰期。本文的研究成果从地球化学角度支持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四次冰期的划分方案。通过与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冰期划分方案的对比,认为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四次冰期的前三次均已在华南板块以冰期或寒冷环境沉积形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化学指数 塔里木板块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蚀变指数的湟水河流域化学风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宗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2期3632-3634,共3页
以青海省湟水河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河流沉积物常量元素含量、CIA风化程度指数,通过与大陆壳表层、黄土相关元素的对比,分析了湟水河流域地表化学风化程度。结果表明,湟水河沉积物富Ca、Al,而K在全流域含量变化小,与大陆壳表层... 以青海省湟水河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河流沉积物常量元素含量、CIA风化程度指数,通过与大陆壳表层、黄土相关元素的对比,分析了湟水河流域地表化学风化程度。结果表明,湟水河沉积物富Ca、Al,而K在全流域含量变化小,与大陆壳表层含量基本一致,表明湟水河流域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低,处于饱和硅铝阶段早期(即脱Ca、Na阶段),地表的物理风化强于化学风化;CIA值大致反映了化学风化的程度,在中游段CIA低,上游和下游段CIA较高,具有相对稍强的化学风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流域 化学指数 化学风化过程 常量元素含量 风化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浸提对紫色土金属阳离子释放和化学蚀变的影响
7
作者 李华辉 李雪 +4 位作者 李琬婷 王婷 李春培 王雪瑶 赵吉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35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的具体影响机制,解析植物根系在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酸浸提试验,研究不同低分子量有机酸下紫色土结构崩解特征及风化过程中离子的释放... [目的]通过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的具体影响机制,解析植物根系在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酸浸提试验,研究不同低分子量有机酸下紫色土结构崩解特征及风化过程中离子的释放规律,定量分析释放速率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不同有机酸对化学蚀变指数(CIA)的影响。[结果]有机酸处理能显著提高紫色土风化产物的CIA值,增幅为7.25%~15.42%,在相同浓度下,柠檬酸较草酸更能加速风化过程;电镜(SEM)扫描结果显示有机酸促进紫色土的结构破坏,Matlab软件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酸浸提处理促进土壤矿物表面孔隙的发育,降低土壤颗粒的均匀程度;不同浓度的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浸提处理时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速率不同,且随着浸提时间的持续,释放速率逐渐降低。金属离子的释放速率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离子释放总量整体呈现Fe^(3+)>Mg^(2+)>Mn^(2+)>K^(+)>Ca^(2+)>Na^(+)的规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溶液酸度变化条件下的金属阳离子释放速率的定量分析模型发现,金属阳离子的释放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结论]低分子量有机酸浸提促进紫色土金属阳离子释放和风化,且柠檬酸较草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低分子量有机酸 离子释放 化学指数(cia) 金属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泥质岩化学蚀变指数分析物源区风化程度时的限制因素 被引量:91
8
作者 徐小涛 邵龙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522,共8页
近年来,根据泥质岩中常量元素的摩尔数计算出的化学蚀变指数(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化学风化指数(CIW: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Plagioclase index of alteration)被广泛用来反映物源区的风化... 近年来,根据泥质岩中常量元素的摩尔数计算出的化学蚀变指数(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化学风化指数(CIW: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IA:Plagioclase index of alteration)被广泛用来反映物源区的风化程度及物源区古气候,这些指数在应用时都有一些严格的限制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CIA计算公式未排除成岩作用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需要采用A-CN-K[Al_2O_3-(CaO*+Na_2O)-K_2O]三角图进行判断,对发生钾交代作用的样品利用A-CN-K三角图或CIAcorr计算公式进行校正。CIW计算公式中去掉了K_2O,但没有排除钾长石中的Al元素。PIA计算公式中考虑了钾长石中的Al元素,但只适用于判断母岩中仅含有斜长石而不含钾长石的物源区风化程度。综合分析表明,在判断物源区风化程度及古气候时,CIA的干扰因素相对较少,值得推广。但即使利用从泥质岩常量元素获得的CIA值来判断物源区的风化程度时,仍需要考虑沉积分异作用、再旋回作用、沉积区进一步风化作用以及成土作用、成岩期的钾交代作用的影响,建议首先依据泥质岩常量元素的摩尔数计算出成分变异指数(ICV:Index of compositional variability),然后对ICV>1的样品进行CIA的计算,并利用A-CN-K三角图或CIAcorr计算公式对CIA值进行钾交代作用的校正,该校正过的CIAcorr计算值可用来判断物源区的风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指数 化学风化指数 斜长石指数 成分指数 风化程度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华纪铁丝坳期-大塘坡期古气候的演变:来自CIA的证据 被引量:37
9
作者 齐靓 余文超 +5 位作者 杜远生 周琦 郭华 王佳武 王萍 徐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7,共11页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期事件相对应,而铁丝坳组与南沱组之间的大塘坡组则代表了间冰期的沉积。通过对铜仁松桃2口钻孔岩心铁丝坳组-大塘坡组样品主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Sturtian冰期晚期至其冰后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结合化学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发现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回暖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在主冰期结束之后尚存在短暂的小冰期。由下至上,钻孔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从Sturtian冰期末铁丝坳组顶部的51升至大塘坡组底部的60。大塘坡组底部CIA值波动较大,在52~68之间呈锯齿状震荡上升,代表古气候环境所发生的动荡变化,结合在大塘坡组底部所发现的组内冰碛岩层位,指示存在着短暂的寒冷事件。大塘坡组一段黑色炭质页岩的CIA值稳定在66左右,反映气候稳定在相对温暖的状态;大塘坡组二、三段粉砂质页岩CIA指数平均值为67,向上CIA值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与Marinoan冰期启动所导致的气候转冷有关。通过A-CN-K三角图解判断沉积气候环境的稳定性与源岩成分,进一步证明了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不稳定,以及间冰期稳定的温暖气候。冰期-间冰期波动的古气候演化可能与"大塘坡"型锰矿的成矿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化学指数 南华纪 大塘坡组 黔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两界河组CIA指数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杰 阳正熙 +3 位作者 刘石磊 安显银 桑永恒 马健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0-59,共10页
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48~89.33之间,均值为72.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48、89.33之... 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48~89.33之间,均值为72.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48、89.33之外,其它数值皆介于65~75之间,指示两界河组具有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通过综合分析两界河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及古气候特征,认为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认为其可与富禄组中上部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北 南华系 两界河组 化学指数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龙布鲁克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冰川事件:来自CIA指数的证据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娇鹏 陈世悦 +3 位作者 彭渊 马帅 邵鹏程 刘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CIA指数增大至67左右,反映新元古代早期研究区古气候整体转暖。底部层段样品极低的CIA值表明欧龙布鲁克板块新元古代早期主要发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低等程度化学风化,首次从CIA指数角度证实研究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极端寒冷气候事件,为研究区受新元古代早期“雪球地球”事件影响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通过对前人年代学研究的总结,将这套含有大量低CIA值碎屑岩的冰川沉积地层沉积年限约束在780±20~740±16Ma范围内,并认为其与国际上的Kaigas冰期及塔里木地区贝义西冰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布鲁克地块 新元古代早期 “寒冷气候期” 化学指数(cia) 成分指数(I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3
12
作者 柏道远 李长安 +2 位作者 陈渡平 周柯军 黄文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9,共9页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从陆相沉积物CIA及微量元素含量与温度和湿度正相关的概念出发,结合其他资料,重塑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温湿→暖湿,晚更新世为寒冷→温湿→寒冷,全新世总体为温湿—暖湿。这一结论与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说明沉积物CIA和微量元素含量较好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盆地沉积物粒度对CIA无明显影响;CIA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应与湿热气候条件下有更强烈的风化和更多粘土矿物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指数 微量元素 沉积物粒度 第四纪 气候演 洞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化学地层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1 位作者 高林志 唐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n0.5×n(CO2白云石)-10/3xn(P2O5)。化学蚀变指数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并需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以及采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使用A—CN—K三角图解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程度及其风化趋势。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的CIA研究表明:该地区南华系下部的长安组其下部CIA值为60~65之间,中部为70~5,上部回落到65—70之间。南华系中部富禄组CIA值高,在85-95之间。南华系上部的南沱组CIA值再次回落到60—65的范围。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时期自老至新经历多次由干燥寒冷-温暖潮湿气候期的变化。本文据此提出扬子地块南华系新的划分、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寒冷气候期” 化学指数(cia) 钾交代 成分指数(I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化学地层学研究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柳永清 唐烽 张传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8-279,共12页
随着传统地层学向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地层学方向的发展,笔者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和南华系的化学地层学研究。分别介绍了碳酸盐岩地层的稳定同位素和碎屑岩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依此提出新元古界划分和对比方... 随着传统地层学向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地层学方向的发展,笔者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和南华系的化学地层学研究。分别介绍了碳酸盐岩地层的稳定同位素和碎屑岩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依此提出新元古界划分和对比方案。震旦系碳酸盐岩中所获得的δ^13C变化曲线和^87Sr/^86Sr比值与世界诸多剖面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南华系碎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的特征是莲沱组下部CIA值为55-65(代表寒冷环境的CIA值),莲沱组上部CIA值则增至65~75(代表温湿环境),而莲沱组顶部两个样品的CIA值再次降为寒冷指数60-65;南沱组CIA值均为60-65,除了顶部(接近震旦系)的两个样品分别为69.4和70.9。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南华系以寒冷气侯为主,并且经历过“寒冷-温湿-寒冷”气候的演变条件下的沉积物。沉积相的多样性说明即使在“冰期”期间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对沉积物特征的影响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震旦系 化学地层学 Sr和C同位素 化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泥岩黏土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明振 吴朝东 +4 位作者 王陆新 房亚男 李林林 陈榕 张晨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剖面泥岩中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微观形貌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侏罗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泥岩中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石英、长石,以及少量的方解石、赤铁矿等.黏土矿物组合类型...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剖面泥岩中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微观形貌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侏罗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泥岩中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石英、长石,以及少量的方解石、赤铁矿等.黏土矿物组合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组合,主要分布在下侏罗统泥岩中;另一类为伊利石和蒙脱石组合,主要分布在上侏罗统泥岩中.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黏土矿物结晶度较低,伊利石常呈丝状、叶片状,蒙脱石呈不规则板状分布在碎屑颗粒表面,片状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存在于孔隙之中.其δCe为0.9~1.3,Eu呈负异常,La/Sc、La/Th、Th/Sc值则较高,指示源区母岩为长英质岩石类型.研究认为准南地区侏罗纪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属于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中侏罗世早期属于温干偏湿润气候条件,以湖泊沉积为主;中侏罗世中后期至晚侏罗世属于相对较冷干旱的气候条件,属于宽浅氧化湖盆沉积环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古环境 风化指数 化学风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冰成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丁海峰 马东升 +1 位作者 姚春彦 蔺启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24-237,共14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巧恩布拉克冰期和尤尔美那克冰期,其中在巧恩布拉克冰期中出现了2次小冰期旋回,而且本区从早新元古代开始一直处于较为寒冷干燥的环境下,直到晚新元古代才逐渐变暖。通过K2O/Na2O-SiO2图解和La-Th-Sc、Th-Sc-Zr/10、Th-Co-Zr/10三角图解讨论了沉积构造背景从早新元古代岛弧环境向晚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演化的趋势,而主元素含量也体现了从不成熟向成熟演化的特征,与本区存在的阿克苏群变质岩基底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冰期 化学指数 沉积构造背景 阿克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南华系下统莲沱组CIA值寒冷气候认识的几点商榷——以鄂西神农架、湘西北南华系莲沱组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蔡雄飞 叶琴 肖明元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1-636,共16页
本文根据华南南华系莲沱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不同曲线分布特征,把莲沱组CIA值不同曲线的解释与莲沱组沉积特征的相-古气候分析法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古气候变化特征不相吻合。再用类比方法,与南沱组寒冷气候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南沱组... 本文根据华南南华系莲沱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不同曲线分布特征,把莲沱组CIA值不同曲线的解释与莲沱组沉积特征的相-古气候分析法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古气候变化特征不相吻合。再用类比方法,与南沱组寒冷气候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南沱组冰期沉积物十分单调,而莲沱组沉积物非常丰富,沉积构造呈多样性。CIA值精度受采样岩性、采样精度、汇源关系等多种因素控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母岩成分和风化剥蚀方式,就会在盆内形成什么类型的沉积物。此外,成岩作用和区域后期改造作用也不可小视。因此,CIA值必须与传统的相-古气候分析法以及其它相关方法紧密结合,才能相互验证,互相吻合,收到携手共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指数 相-古气候 相互验证 莲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地冰缘地貌上覆土壤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剑刚 张华 +6 位作者 朱夏夏 朱岩 何红 刘玉国 兰玉波 王颖 马明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1-335,341,共6页
对辽东山地典型冰缘地貌上覆土壤的粒度、常微量化学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包括黏粒20.79%、粉粒69.54%和砂粒9.67%,平均粒径整体偏细,约为6.45Ф,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及坡向的粒度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元素化学... 对辽东山地典型冰缘地貌上覆土壤的粒度、常微量化学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包括黏粒20.79%、粉粒69.54%和砂粒9.67%,平均粒径整体偏细,约为6.45Ф,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及坡向的粒度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土壤元素化学组成以SiO2(45.60%),Al2O3(12.90%),Fe2O3(3.90%),K2O(2.17%)为主,最大比例可达73.36%。元素Ca,Na,P,Sr显著淋溶,而Mn,Ti,Cu,Zn则相对富集,其他元素迁移不甚明显。少数元素还表现出与粒度分布存在显著关联,其中K,Na,Sr,Ba多存在于砂质土壤中,而元素Ti则容易在粒度更细致的黏土颗粒中留存。化学风化指数CIA均值约为65.50,Rb/Sr约为0.70,反映风化程度较低,且长期经历干冷气候,A—CN—K三角模型表明,研究区土壤风化以脱钙钠、富铝为主,风化水平尚处于低等风化阶段中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地貌 老秃顶子 元素地球化学 粒度 化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南高涧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湘滨 戴塔根 何绍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湘西南高涧群主要是一套浅变质沉积碎屑岩系。由变质泥岩、板岩和变质粉砂岩组成,原岩颗粒小。变质作用对岩石化学成分没有大的改变,岩石具有相近的风化蚀变指数(平均CIA=75),风化蚀变矿物主要为伊利石-白云母-蒙脱石组合。主要化学成... 湘西南高涧群主要是一套浅变质沉积碎屑岩系。由变质泥岩、板岩和变质粉砂岩组成,原岩颗粒小。变质作用对岩石化学成分没有大的改变,岩石具有相近的风化蚀变指数(平均CIA=75),风化蚀变矿物主要为伊利石-白云母-蒙脱石组合。主要化学成分反映沉积物来源于中性和基性火成岩区。浅变质沉积岩中大多数微量元素亏损,元素Cu、Zn、Co、Ti、Cr等在研究区的南部和北部具有相似的共生组合。并且稀上元素的分布模式基本相同,稀土的总量与岩性有关。上述特点显示了高涧群沉积物来源相同,亲石元素共生组合相似;Au、Ag、As、Sb、Sr、Ba等存在一定的分异。Ba/Co比值、Sr/Ba比值和δCe值表明,它是主要在浅深海-深海相还原环境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沉积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湖南 质作用 风化指数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粘土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明振 吴朝东 +4 位作者 王陆新 李林林 陈榕 房亚男 王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与天山耦合部位。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沉积岩样品进行了测试。本文根据样品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与天山耦合部位。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沉积岩样品进行了测试。本文根据样品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E)特征以及特征元素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物源区构造背景、物源性质及风化程度。通过常量、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含量及比值)判断得出中-新生界沉积岩源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构造背景为活动性大陆边缘。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具有较低化学蚀变指数(CIA)和较高成分成熟度变化指数(ICV)的特征,分布范围分别为52—89、0.37—1.82,反映准南中-新生界物源区古风化程度低、沉积物成分成熟度低,表明物源区构造活动强烈,属于快速剥蚀和搬运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天山隆升 化学指数 粘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