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龙君 徐宏亮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26-1429,共4页
以重庆唐家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活性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絮凝活性测试,并采用显色反应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其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絮凝活性最强的优势菌种为酵母菌菌... 以重庆唐家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活性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絮凝活性测试,并采用显色反应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其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絮凝活性最强的优势菌种为酵母菌菌落,其絮凝率超过95%;该酵母菌菌落进行发酵培养、分离、提纯得到黄色晶体状的微生物絮凝剂,通过呈色反应和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出该微生物絮凝剂为一种糖类物质及可能存在的官能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化学结构特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大港减压渣油组分化学结构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占纲 郭绍辉 +3 位作者 闫光绪 赵锁奇 宋兰琪 陈立波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3-557,共5页
利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方法对大港减压渣油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进行了选择性降解,通过GC、GC-MS等分析手段对降解反应产物中一元正构脂肪酸、α,ω-二元正构脂肪酸和苯二~六元羧酸的含量和分布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香分、... 利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方法对大港减压渣油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进行了选择性降解,通过GC、GC-MS等分析手段对降解反应产物中一元正构脂肪酸、α,ω-二元正构脂肪酸和苯二~六元羧酸的含量和分布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中的芳香结构上都存在大量烷基取代基和桥接不同芳碳的聚亚甲基桥.烷基取代基碳数最大约为33,聚亚甲基桥最大碳数约为24,而且这两种结构单元的含量均随碳数的增加而减少,并呈现出了偶碳优势.庚烷沥青质C12以下侧链相对较多而C16+较少,与芳香分的分布相反;正构烷基侧链的浓度按庚烷沥青质、胶质和芳香分的顺序递减.降解产物中都检测到了苯二甲酸到苯六甲酸等一系列的苯多酸,表明三个组分中都存在稠环芳香结构.庚烷沥青质中缩合程度较高的迫位缩合结构含量最高,芳香分渺位缩合结构最多,胶质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四组分 钌离子催化氧化 化学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射线结构特征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娟 尹丽娟 +3 位作者 马灵玉 姜笑梅 孟秋露 姚利宏 《林业工程学报》 2025年第5期14-24,共11页
木射线几乎是所有树木都具有的重要径向组织,为树木的径向及侧向运输提供保障,也影响木材的多项物理力学性能以及木材加工与利用。然而,木射线组织比量低、细胞尺寸小和次生壁形成时间跨度长等特点,造成了木射线的结构特征至今仍不清晰... 木射线几乎是所有树木都具有的重要径向组织,为树木的径向及侧向运输提供保障,也影响木材的多项物理力学性能以及木材加工与利用。然而,木射线组织比量低、细胞尺寸小和次生壁形成时间跨度长等特点,造成了木射线的结构特征至今仍不清晰,大大阻碍了木射线结构与树木生长、木材材性间构效关系等研究。为此,系统归纳和讨论了木射线的微观构造、超微观构造与化学结构特征,探讨了木射线结构在树种、器官、生长轮水平以及细胞类型间的变化规律,总结了木射线结构对树木生长与木材的力学、干缩湿胀、传声、耐腐性与渗透能力等的影响规律,对比了木射线微观构造、超微观构造与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及适用范围,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了木射线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创新及完善木射线结构分析方法体系,开展木射线结构的理论研究,建成木材多级结构特征与构效关系数据平台,可为树木生长与功能、木材识别鉴定及高附加值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射线 射线薄壁细胞 微观构造 超微观构造 化学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对油砂沥青质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擎 王智超 +1 位作者 贾春霞 宫国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2-1396,共5页
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对油砂沥青质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对油砂沥青质的核磁谱图分析,获得了表征油砂沥青质结构特征的12个碳结构骨架参数。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油砂沥青质中的脂碳含量达60%左右,表明其化学结... 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对油砂沥青质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对油砂沥青质的核磁谱图分析,获得了表征油砂沥青质结构特征的12个碳结构骨架参数。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油砂沥青质中的脂碳含量达60%左右,表明其化学结构主要以脂碳结构为主。在脂碳中,亚甲基含量最多,主要出现在脂肪链中,且其脂肪链平均长度小于8个碳原子,可推断为中等长度脂链;芳香碳含量小于40%,其中质子化芳香碳含量多于非质子化芳香碳。在非质子化芳香碳中芳香桥碳含量最多,可推断芳香碳呈多环模式;羰基碳在油砂沥青质结构中所占比例极小。虽然基于获得的油砂沥青质的元素组成,可以将油砂沥青质归类到Ⅰ型干酪根,但是两者在成烃潜量和结构特征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判断油砂沥青质并非干酪根的降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沥青质 固体核磁共振 化学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墩果烷型降三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曲影 梁敬钰 冯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77-581,共5页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齐墩果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化学结构特征及药理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该类型化合物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齐墩果烷型降三萜 植物分布 化学结构特征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Bi_2O_3 powders with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3期243-245,共3页
The nano-Bi2O3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 Bi(NO3)3, HNO3 and NaOH as reactant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y of nano-Bi2O3 powd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 The nano-Bi2O3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 Bi(NO3)3, HNO3 and NaOH as reactant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y of nano-Bi2O3 powd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 that 300g/L Bi(NO3)3 reacts at 90℃ for 2h, the Bi2O3 powders with 60nm on the average and 99.5% in purity are obtained. The prepared nano-Bi2O3 powders contain a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of monoclinic and triclinic instead of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monoclinic α-Bi2O3. And the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is stable in air. The reas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may be that the ionic radius ratio of Bi 3+ to O 2- changes easily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nano-Bi2O3 particles by a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Bi_2O_3 powders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mixed crysta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