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Z91D镁合金化学沉积Ni-P合金镀层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婷婷 亢淑梅 +2 位作者 赵超山 李欣妍 陈华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共4页
为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以AZ91D镁合金为基体,采用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Ni-P合金镀层。利用维氏硬度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及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等检测方法,分析了镀层的硬度、显微形貌、镀层成分及耐蚀性。结果表明,HF质量浓度为200 m... 为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以AZ91D镁合金为基体,采用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Ni-P合金镀层。利用维氏硬度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及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等检测方法,分析了镀层的硬度、显微形貌、镀层成分及耐蚀性。结果表明,HF质量浓度为200 m L/L、活化t为15 min、镀液p H为7.30时能有效提高镀层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ni-p合金 合金 活化 p H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催化化学沉积Ni-P合金的晶化行为及性能
2
作者 黄岳山 岑人经 茹长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0-82,共3页
对化学沉积Ni-P合金层的低温回火晶化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合金成分、晶化温度及时间对晶化行为和镀层硬度的影响。
关键词 化学沉积 晶化 硬度 自催化 镍磷合金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Cl-EG中电化学共沉积制备Ni-Co合金及Co^(2+)的动力学行为
3
作者 彭贵熊 王天星 +3 位作者 王江飞 王昊 余杰 何世伟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本研究在氯化胆碱-乙二醇体系中系统解析Co^(2+)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Ni-Co合金制备的影响机制。通过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与线性扫描伏安(LSV)法分析发现,Co^(2+)浓度提升可显著增强其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且负电位区传荷电阻R_(ct)... 本研究在氯化胆碱-乙二醇体系中系统解析Co^(2+)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Ni-Co合金制备的影响机制。通过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与线性扫描伏安(LSV)法分析发现,Co^(2+)浓度提升可显著增强其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且负电位区传荷电阻R_(ct)降低,证实高浓度体系更利于电子转移促进Co^(2+)还原;Levich方程拟合LSV数据显示扩散系数(D)与Co^(2+)浓度呈正相关。对电化学共沉积制备的Ni-Co合金进行表征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分析结果显示,镀层的镍钴比随电解液镍钴浓度比增加而增加,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证实Ni-Co合金为单相固溶体结构,Co原子以置换形式占据Ni晶格位点,未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合金 化学沉积 ChCl-EG体系 化学行为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沉积时间对碱预处理钛合金表面HA涂层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明亮 林兆擎 +4 位作者 王淼 陈中玉 刘新宽 杜见第 刘平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采用碱预处理钛合金表面再电化学沉积的方法,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时间对羟基磷灰石(HA)涂层物相、形貌、生物活性及其与钛合金基体间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碱预处理钛合金表面制备的电化学沉积涂层主要由片状HA相组成,电化学沉积时间... 采用碱预处理钛合金表面再电化学沉积的方法,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时间对羟基磷灰石(HA)涂层物相、形貌、生物活性及其与钛合金基体间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碱预处理钛合金表面制备的电化学沉积涂层主要由片状HA相组成,电化学沉积时间对涂层物相组成没有影响,但会影响涂层厚度;沉积时间60 min时得到的HA涂层较致密,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达17.85 MPa。各沉积时间下得到的HA涂层均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在模拟体液(SBF)中,CO_(3)^(2-)置换HA中的PO_(4)^(3-)进入磷灰石中形成类骨磷灰石CHA,呈馒头状,直径7~8μm,且在SBF中浸泡3 d,CHA可铺满HA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生物材料 表面改性 生物活性 化学沉积 羟基磷灰石涂层 类骨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积Ni-P及Ni-Cu-P合金镀层晶化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18
5
作者 于会生 罗守福 王永瑞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3,共5页
利用 DSC和 XRD对化学沉积 Ni- P及 Ni- Cu- P合金镀层的晶化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低磷 Ni- P镀层直接转变为稳定相 Ni3P,而低磷 (高铜 ) Ni- Cu- P镀层则经生成亚稳中间相 Ni5P2 后再向稳定相 Ni3P转变 ;高磷非晶态 Ni- 12 .... 利用 DSC和 XRD对化学沉积 Ni- P及 Ni- Cu- P合金镀层的晶化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低磷 Ni- P镀层直接转变为稳定相 Ni3P,而低磷 (高铜 ) Ni- Cu- P镀层则经生成亚稳中间相 Ni5P2 后再向稳定相 Ni3P转变 ;高磷非晶态 Ni- 12 .1% P(质量分数 ,下同 )和 Ni- 17.96 % Cu- 9.2 9% P合金镀层均先形成亚稳中间相 Ni5P2 和 Ni1 2 P5后 ,再转变为稳定相 Ni3P。但 Ni- Cu- P合金镀层转变为亚稳相的温度比 Ni- P镀层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镀层 晶化行为 化学沉积 ni-p NI-CU-P 钢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表面电化学沉积LDH涂层及其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敬春 赵子晔 +3 位作者 赵建国 侯俊英 王会强 郝建军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1,共10页
为提高AZ31B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优化了原位电化学沉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涂层的工艺参数。配制了不同浓度的溶液,用原位电化学沉积方法在AZ31B表面沉积了一层LDH涂层,用硬脂酸修饰后得到SA-LDH复合涂层。测试了其微观组织... 为提高AZ31B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优化了原位电化学沉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涂层的工艺参数。配制了不同浓度的溶液,用原位电化学沉积方法在AZ31B表面沉积了一层LDH涂层,用硬脂酸修饰后得到SA-LDH复合涂层。测试了其微观组织和化学成分,利用电化学极化和交流阻抗(EIS)实验表征了涂层的耐腐蚀性,确定优选的电化学沉积工艺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选的溶液浓度为0.05 mol/L时,所得涂层表面多孔,与基体结合良好。X射线衍射能谱(XRD)中存在LDH(003)与(006)两个特征峰。极化曲线显示LDH涂层腐蚀电流密度为9.21×10^(-6) A/cm^(2),与无涂层镁合金相比降低两个数量级,SA-LDH涂层的腐蚀电位提升到-1.33 V。在3.5 wt.%NaCl溶液浸泡后的LDH涂层交流阻抗显示阻抗模值和频率增加,表现出较好耐腐蚀性。添加硬脂酸可以在涂层表面形成一层超疏水薄膜,能够有效地阻碍腐蚀介质Cl^(-)对AZ31B镁合金的渗透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化学沉积 LDH 耐腐蚀性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污水排放镁合金化学镀镍沉积机制及Ni-P镀层的耐蚀性 被引量:2
7
作者 方信贤 巴志新 +1 位作者 甄睿 王章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19-1825,共7页
对传统镁合金化学镀工艺进行改进,分析"零污水排放"化学镀镍新工艺的沉积机制。并以316L不锈钢作为对比材料,研究该化学镀镍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新工艺获得的Ni-P镀层具有非晶结构,且组织均匀致密;在20%H2SO4溶液中,镀态... 对传统镁合金化学镀工艺进行改进,分析"零污水排放"化学镀镍新工艺的沉积机制。并以316L不锈钢作为对比材料,研究该化学镀镍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新工艺获得的Ni-P镀层具有非晶结构,且组织均匀致密;在20%H2SO4溶液中,镀态和经200℃热处理的镀层的耐蚀性均优于316L不锈钢的;Ni-P镀层与316L不锈钢在20%H2SO4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对比表明,Ni-P镀层具有更正的腐蚀电位,可对AZ91D镁合金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氟化镁转化膜在镀液中是稳定的,化学镀后与镀镍层和镁合金基体间的界面结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化学转化膜 沉积机制 耐蚀性 零污水排放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合金表面化学镀Ni-P-金刚石粉沉积金刚石膜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健 匡同春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23,共3页
利用直流等离子射流装置在以化学镀Ni-P-金刚石粉为过渡层的硬质合金上沉积金刚石薄膜。采用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初步探讨了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硬质合金刀片表面化学镀Ni-P后沉积金刚石薄膜,金刚石成核密... 利用直流等离子射流装置在以化学镀Ni-P-金刚石粉为过渡层的硬质合金上沉积金刚石薄膜。采用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初步探讨了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硬质合金刀片表面化学镀Ni-P后沉积金刚石薄膜,金刚石成核密度小、晶形差,难以得到结晶质量良好的金刚石膜。而在硬质合金刀片表面化学镀Ni-P-金刚石粉后沉积金刚石薄膜,成核密度比较高,晶形多为(100),但结合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薄膜 化学ni-p-金刚石粉 过渡层 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刀片 表面化学 金刚石膜 金刚石粉 沉积 金刚石薄膜 化学ni-p X射线衍射仪 成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铝化物涂层组织结构及形成机制
9
作者 孟国辉 齐浩雄 +6 位作者 杜撰 刘梅军 杨冠军 吴勇 孙清云 夏思瑶 董雪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1,共7页
提高铝化物涂层抗高温氧化和耐热腐蚀性能的关键在于明确铝化物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形成机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镍基高温合金Mar-M-247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结合材料热力学模拟软件JMatPro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并分析了铝化物涂... 提高铝化物涂层抗高温氧化和耐热腐蚀性能的关键在于明确铝化物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形成机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镍基高温合金Mar-M-247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结合材料热力学模拟软件JMatPro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并分析了铝化物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Mar-M-247高温合金表面生成的铝化物涂层具有双层结构,外层由单一的β-NiAl相组成,内层主要由β-NiAl相、σ相和μ相组成。铝化物涂层的外层β-NiAl相是Mar-M-247高温合金大量Ni元素外扩散至合金表面,与环境中的Al元素反应生成的。从而使得高温合金中的γ-Ni相和γ′-Ni_(3)Al相含量减少。当Ni元素的体积分数分别降低至55%,52%和38%时,高温合金中顺序析出μ相、β-NiAl相和σ相。最终,当高温合金中Ni元素的体积分数降低至32%时,高温合金完全转变为由β-NiAl相、σ相、μ相和少量碳化物相MC组成的铝化物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化学气相沉积 铝化物涂层 微观组织结构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脉冲频率对AZ31B镁合金MAO/Ni-P复合膜层的微观组织及耐蚀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卫嘉莉 刘飞 +2 位作者 袁德勇 刘晓鹤 董帅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0-133,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对AZ31B镁合金MAO/Ni-P复合膜层的微观组织及其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0.5、10、20 kHz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制备MAO膜层,随后在MAO膜层上直接进行化学镀镍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分析(EDS)... 目的探究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对AZ31B镁合金MAO/Ni-P复合膜层的微观组织及其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0.5、10、20 kHz不同电流脉冲频率制备MAO膜层,随后在MAO膜层上直接进行化学镀镍处理,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分析(EDS)及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表征了MAO及MAO/Ni-P膜层的表面/截面微观形貌和对应的元素组成分布,通过形貌特征分析镀镍层的形核机制,并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PD)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估了膜层的耐蚀性能。结果随着频率的增加,MAO膜层上的微孔尺寸逐渐减小,致密度增加,当电流脉冲频率为20 kHz时MAO膜层耐蚀性最好,其腐蚀电流密度为3.51×10^(−7)A/cm^(2)。在不同电流脉冲频率的MAO膜层上进行化学镀镍后,0.5 kHz的MAO/Ni-P膜层的形态最好,其Ni-P膜层厚度为18.5μm。随着MAO电流脉冲频率的升高,后续镀镍层的厚度逐渐降低,20 kHz的镀层厚度仅为8.2μm。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0.5 kHz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最好,腐蚀电流密度最低,比单一MAO膜层低1个数量级,为6.53×10^(−8)A/cm^(2)。结论MAO/Ni-P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整体高于MAO膜层。提高电流脉冲频率增强了MAO膜层的耐腐蚀性能,但不利于化学镀镍层的形成。0.5 kHz的MAO膜层耐蚀性较差,但其MAO/Ni-P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微弧氧化 电流脉冲频率 化学镀镍 MAO/ni-p复合膜层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Fe-Ni-P合金沉积速度的影响因素
11
作者 许少楠 宣天鹏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21,共4页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化学镀Fe-Ni-P合金的最佳化学镀工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硫酸高铈和硫酸镧、ρ(Fe2+)∶ρ(Ni2+)和温度对化学镀Fe-Ni-P合金沉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高铈的加入使析出电位正移,极化度增加,沉积速率降低,但是提高...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化学镀Fe-Ni-P合金的最佳化学镀工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硫酸高铈和硫酸镧、ρ(Fe2+)∶ρ(Ni2+)和温度对化学镀Fe-Ni-P合金沉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高铈的加入使析出电位正移,极化度增加,沉积速率降低,但是提高了镀液的稳定性,改善了镀层质量;随着镀液中ρ(Fe2+)∶ρ(Ni2+)的提高,沉积速率先增大,后降低,ρ(Fe2+)∶ρ(Ni2+)最佳值为4;随着温度的上升,沉积速率增加,但镀液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稀土元素 Fe-ni-p合金 沉积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对称性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合金及异质结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邢欢欢 胡萍 +3 位作者 罗政 毛丽秋 盛丽萍 王珊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6-68,共13页
低对称性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合金及异质结是一类面外为层状结构、面内对称元素少的功能纳米材料。它不仅表现出丰富可调的电子能带结构,且在光学、电学、力学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各向异性物理特性,因而在偏振光探测器、各向异... 低对称性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合金及异质结是一类面外为层状结构、面内对称元素少的功能纳米材料。它不仅表现出丰富可调的电子能带结构,且在光学、电学、力学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各向异性物理特性,因而在偏振光探测器、各向异性逻辑电路、触觉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低对称性二维TMDs合金及异质结的可控制备是发挥其优异性能、保障其潜在应用的前提。本文首先按照元素种类的不同从二维铼(Re)基低对称合金和二维碲(Te)基低对称合金两方面对低对称性二维TMDs合金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进行归纳。然后,按照异质结构的不同从垂直异质结和水平异质结两方面梳理了低对称性二维TMDs异质结制备的最新进展。最后,对该领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对称性 二维 合金 异质结 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中电化学制备镍钴合金
13
作者 王江飞 胡常斌 +2 位作者 张启航 余杰 何世伟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1,共7页
在80℃条件下,摩尔比为1:2的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中,研究不同浓度Ni^(2+)的电化学行为及动力学参数。选取电位-0.93 V (vs.Ag/AgCl)进行阻抗测试,发现R_(ct)随着溶液中镍离子浓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用RDE测量不同转速下的LSV曲线... 在80℃条件下,摩尔比为1:2的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溶剂中,研究不同浓度Ni^(2+)的电化学行为及动力学参数。选取电位-0.93 V (vs.Ag/AgCl)进行阻抗测试,发现R_(ct)随着溶液中镍离子浓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用RDE测量不同转速下的LSV曲线。采用Koutecky-Levich方程计算动力学参数得到扩散系数(D)。扩散系数随着Ni^(2+)浓度增加逐渐增大。浓度为0.08 mol/L时,扩散系数最小,为4.344×10^(-8) cm^(2)/s。以铜片为基底,沉积电位为-1.2V(vs.Ag/AgCl),时间为1h,制备不同比例Ni-Co合金镀层。镀层表面均出现了球形菜花状颗粒,线性拟合后得到镍的使用效率约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化学行为 镍钴合金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超临界电沉积Co-Ni-P合金薄膜的摩擦学与电化学腐蚀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柏林 刘灿森 苏峰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6,共7页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辅助电沉积及后续热处理(200~600℃)制备钴-镍-磷(Co-Ni-P)三元合金涂层,热处理时间为1 h。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超临界电沉积制备的Co-Ni-P三元合金涂层的微观形貌、相结构、硬度、摩擦学性能和电化学腐...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辅助电沉积及后续热处理(200~600℃)制备钴-镍-磷(Co-Ni-P)三元合金涂层,热处理时间为1 h。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超临界电沉积制备的Co-Ni-P三元合金涂层的微观形貌、相结构、硬度、摩擦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电沉积制备的Co-Ni-P三元合金呈现非晶结构,但经过400℃热处理后由非晶结构转变为晶体结构;Co-Ni-P涂层的硬度随着热处理温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热处理温度为400℃时,表面硬度最高,约为780 HV。摩擦学和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显示:热处理对Co-Ni-P薄膜的平均摩擦因数影响较小,处理前后合金涂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均为0.12左右;但热处理显著影响Co-Ni-P合金薄膜的耐磨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其磨损率和腐蚀速率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当热处理温度在300和400℃时,Co-Ni-P合金分别呈现最低的磨损率和最好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p合金涂层 超临界电沉积 热处理 摩擦磨损 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积Ni-P非晶态合金镀层的电镜观察
15
作者 胡伟 《仪表材料》 CSCD 1989年第3期187-190,共4页
通过对 Ni-9.81%P、Ni-13.25%P 化学沉积的非晶合金及其不同热处理扶态下的电镜观察。发现了 Ni-P 非晶在常温下有序度的不稳定性,并结合镀层相应的硬度 Hv 变化规律,证实了 Ni_3P 的析出与镀层性能的关系。
关键词 非晶态合金 化学沉积 镀层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积 Ni-P 和 Ni-W-P 合金耐蚀性以及热处理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会生 姜秉元 李延祥 《洛阳工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15-19,共5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学金相显微镜及静腐蚀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化学沉积Ni-P和Ni-W-P合金耐蚀性以及热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00℃热处理后,两种合金耐蚀性都有所下降;而经过600℃热处理,它们的...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学金相显微镜及静腐蚀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化学沉积Ni-P和Ni-W-P合金耐蚀性以及热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00℃热处理后,两种合金耐蚀性都有所下降;而经过600℃热处理,它们的耐蚀性又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 热处理 耐蚀性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对电沉积Ni-P合金镀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邵光杰 秦秀娟 +2 位作者 于升学 荆天辅 姚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39-241,共3页
研究了在镀液中添加稀土元素后Ni P合金镀层显微组织的变化。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 ,在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元素 ,明显地促进了Ni P合金微晶组织向非晶态组织转变 ,从而提高Ni 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结... 研究了在镀液中添加稀土元素后Ni P合金镀层显微组织的变化。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 ,在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元素 ,明显地促进了Ni P合金微晶组织向非晶态组织转变 ,从而提高Ni 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 ,稀土元素能够促进电沉积过程的阴极极化。由于稀土离子的特性吸附抑制了合金原子在电极界面的正常形核 ,因而促进了非晶组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沉积 ni-p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Ni-P合金的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迎春 马壮 +1 位作者 吕广庶 王全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25-27,共3页
研究了化学镀 Ni- P镀层在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后的磨损实验结果 ,并探讨了化学镀 Ni- P镀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 ,镀层经过 40 0℃热处理后 ,硬度最高 ;但镀层经 6 0 0℃热处理后耐磨性达到最佳。
关键词 ni-p合金 化学 热处理 耐磨性 粘着磨损 镍磷合金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化学镀Ni-P合金层形貌、硬度及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金永中 杨奎 +2 位作者 曾宪光 倪涛 丁松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6,31,共5页
目的揭示在70-95℃施镀温度范围,Ni-P合金镀层显微形貌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表面形貌结构、合金硬度及耐蚀性能的相关性。方法以施镀温度为变量,通过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Ni-P合金镀层。对镀层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测试镀层硬度,并采用盐酸为腐... 目的揭示在70-95℃施镀温度范围,Ni-P合金镀层显微形貌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表面形貌结构、合金硬度及耐蚀性能的相关性。方法以施镀温度为变量,通过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Ni-P合金镀层。对镀层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测试镀层硬度,并采用盐酸为腐蚀介质进行浸泡,以相对腐蚀速率表征镀层的耐蚀性。结果在70-95℃的施镀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镀层形貌先趋于致密和平整,而后表面粗化,镀层的硬度和耐蚀性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最佳镀层形貌和硬度值出现在85℃,耐蚀性最好的施镀温度区间为85-90℃。结论当镀液p H值为4.5±0.1,施镀时间为3 h时,施镀的最佳温度为85℃。此条件下制备的镀层表面平整且均匀致密,硬度高,耐蚀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ni-p合金 镀层形貌 耐蚀性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的初始沉积机制 被引量:47
20
作者 向阳辉 胡文彬 +2 位作者 沈彬 赵昌正 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638-1640,1644,共4页
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是其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 XPS、SAM和 SEM对化学镀镍的初始沉积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镍的初始沉积是在活化中形成的氟化膜层下面 ,按照电化学的方式在第二相上形核的 .沉积过程与表面氧化物在镀液中的溶... 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是其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 XPS、SAM和 SEM对化学镀镍的初始沉积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镍的初始沉积是在活化中形成的氟化膜层下面 ,按照电化学的方式在第二相上形核的 .沉积过程与表面氧化物在镀液中的溶解和基底与镍离子的置换反应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 合金 初始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