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15)NO_3^-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化学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建斌 李生秀 +1 位作者 陈竹君 赵满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8-893,共6页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1 47~ 2 83之间(平均 2 0 1 ) ,碱解氮中约有 3 0 1 %~ 61 6% (平均 42 9% )来自土壤微生物固持氮。植物体15N丰度在0 749%~ 1 1 62 %之间 ,明显高于15N的自然丰度 ,表明土壤微生物固持的15N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释放 ,为植物利用。土壤微生物固持氮对植物的有效性比率 (植物地上部分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3 7~ 7 1之间。可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O3^-标记法 土壤微生物量氮 化学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蓬松剂对城市污泥强制通风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雪英 张宇峰 +2 位作者 徐炎华 饶群 周立祥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5期68-72,共5页
采用药渣和木花作为蓬松剂按体积比1∶3混合,在强制通风不足的情况下,结合每周的人工翻堆,污泥高温堆肥也可实现,高温阶段(>55℃)可维持4d。堆肥的高温使大肠杆菌数量降低4个数量级,达到国家高温堆肥卫生标准。在污泥堆制过程中,pH、... 采用药渣和木花作为蓬松剂按体积比1∶3混合,在强制通风不足的情况下,结合每周的人工翻堆,污泥高温堆肥也可实现,高温阶段(>55℃)可维持4d。堆肥的高温使大肠杆菌数量降低4个数量级,达到国家高温堆肥卫生标准。在污泥堆制过程中,pH、VSS、有机质含量下降;但全N、P、K含量的变化与堆肥的系统条件有关。药渣堆肥在堆制35d后,种子发芽指数(GI)达50%以上,木花堆肥在堆制50d后GI达到51%。堆肥结束时,Cu、Zn、Cd在药渣堆肥中含量增加,在木花堆肥中含量减少;但其中Cu的化学有效性降低,而Zn、Cd的化学有效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松剂 城市污泥强制通风堆肥 化学有效性 肥料 土壤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养分的“征程”
3
作者 尹力初 《湖南农业》 2019年第3期16-16,共1页
养分从土壤中被作物根系吸收,一路要经过土壤、根系、茎秆等,最终到达叶片以生产光合产物。作物养分的“征程”通常分为3个阶段:从土壤到达根系表面;从根表移至根内;从根系转运到叶片、果实及其再利用。作物养分的“征程”能否顺利进行... 养分从土壤中被作物根系吸收,一路要经过土壤、根系、茎秆等,最终到达叶片以生产光合产物。作物养分的“征程”通常分为3个阶段:从土壤到达根系表面;从根表移至根内;从根系转运到叶片、果实及其再利用。作物养分的“征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以下条件:其一,可溶于水,呈离子态,即化学有效性;其二,能迁移到作物根系表面,即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养分 根系吸收 化学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 光合产物 作物根系 土壤 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