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序对NiCoCr中熵合金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
作者 郝士凯 梁凯 +6 位作者 康恒 潘少鹏 牛晓峰 乔珺威 宋凯凯 王伟民 秦敬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94-6200,6223,共8页
采用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研究化学序(CSRO)对NiCoCr中熵合金(MEA)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信息熵提出了一个描述化学序的参数S,其值越小体系的化学序越强。模拟结果表明体系平均原子体积和势能随着S减小而减小,且体系结... 采用蒙特卡洛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研究化学序(CSRO)对NiCoCr中熵合金(MEA)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信息熵提出了一个描述化学序的参数S,其值越小体系的化学序越强。模拟结果表明体系平均原子体积和势能随着S减小而减小,且体系结构更加稳定。接着,对NiCoCr中熵合金进行压缩模拟,模型的屈服强度随着S的减小呈现增加趋势。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Cr原子以及具有多配位Cr原子的中心原子更容易变形,而具有多配位Ni或Co原子的中心原子则倾向于更难变形。由此可知,通过改变化学序和Cr原子的含量能提升NiCoCr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此结果为实验制备具有更优异性能的高熵合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序 中熵合金 分子动力学模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新地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高分辨化学层序地层学与页岩气关系分析
2
作者 王茜 黄永建 +3 位作者 张治锋 王长红 李祥 刘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5-1367,共13页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综合地球化学、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厚层页岩地层划分对比的化学层序地层新方法,建立上扬子地区新地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高精度化学层序地层格架,为研究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综合地球化学、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厚层页岩地层划分对比的化学层序地层新方法,建立上扬子地区新地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高精度化学层序地层格架,为研究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上扬子地区新地1井的岩心、测井及样品分析测试资料,优选出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自生沉淀强度相关元素组合、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作为指标体系,进而划分四级化学层序地层。【研究结果】新地1井五峰组划分为LCW层序,龙马溪组下段自下而上细分为MCL1-1、MCL1-2、MCL1-3、MCL1-4四级层序。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相对较高,而最大海泛面附近相对较低;自生沉淀强度及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相对较低,而在最大海泛面附近相对较高。【结论】不同地化指标体系代表了不同的成因意义,陆源碎屑输入强度和自生沉淀强度越小、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越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中有机质富集,其旋回性变化对区域海平面变化有相应响应,具有区域一致性,是区域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新地1井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化学地层学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美俊 周东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87-491,497,共6页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它主要研究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的概念由Peters等人(2000)提出,并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层序地层地球化学将地球化学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研... 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它主要研究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的概念由Peters等人(2000)提出,并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层序地层地球化学将地球化学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研究相结合,主要用于研究;a)基于层序格架下的烃源岩分布特征和地球化学性质;b)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随海(湖)平面的变化规律;c)在油源对比和油油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地层格架的原油成出分类;d)最终研究油气聚和成藏特征并指导勘探。在研究中,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基础,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是关键。在以寻找隐蔽油气藏、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藏为主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的勘探中,开展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地球化学 化学地层学 化学地层学 地层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呼和湖凹陷烃源岩 被引量:7
4
作者 曹瑞成 王伟明 +1 位作者 尚教辉 汪庆锴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2,共5页
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层序格架内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研究,探讨层序格架内暗色泥岩的发育与分布,结合和9井南屯组密集取样的有机碳和热解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差... 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层序格架内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研究,探讨层序格架内暗色泥岩的发育与分布,结合和9井南屯组密集取样的有机碳和热解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差异,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油源分析,提高油源对比的精度.结果表明:层序格架内水进体系域的暗色泥岩广泛分布,具有厚度大、泥地比高等特点;水进体系域中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优于低位域和高位域;水进体系域暗色泥岩的生标等特征与原油表现出较强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地球化学 呼和湖凹陷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双河露头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化学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茜 黄永建 +2 位作者 张治锋 王长红 李祥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综合地球化学、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利用双河露头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优选出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Al-K-Ti-Mg-Rb-Cr-Zr、自生沉淀强度相关元素组合Ca-Mn-Ba-Co、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V-Ni-Mo-U-C... 综合地球化学、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利用双河露头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优选出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Al-K-Ti-Mg-Rb-Cr-Zr、自生沉淀强度相关元素组合Ca-Mn-Ba-Co、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V-Ni-Mo-U-Cu-Zn作为化学层序地层划分指标体系,将双河露头五峰组划分为LCW四级层序,龙马溪组下段自下而上细分为MCL1-1、MCL1-2、MCL1-3、MCL1-4四级层序。陆源输入强度相关主微量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相对较高,而最大海泛面附近相对较低,具有元素总量减少-增加旋回性变化特征;而自生沉淀强度相关主量元素组合总量和微量元素组合总量、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微量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一般较低,在最大海泛面附近一般较高,具元素总量增多-减少旋回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双河露头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化学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化学层序地层学在深水细粒沉积中的应用:以上扬子地区六塘露头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茜 黄永建 +3 位作者 张治锋 王长红 李祥 刘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1-292,共12页
综合化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重庆石柱县六塘露头实测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资料,优选出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Al-K-Ti-Rb-Cr-Zr、自生沉淀强度相关元素组合Ca-Mn-Mg-Ba-Zn、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V-Ni-Mo-U... 综合化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重庆石柱县六塘露头实测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资料,优选出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Al-K-Ti-Rb-Cr-Zr、自生沉淀强度相关元素组合Ca-Mn-Mg-Ba-Zn、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V-Ni-Mo-U-As作为化学层序地层划分指标体系,将六塘露头五峰组划分为LCW层序,龙马溪组下段自下而上细分为MCL1-1、MCL1-2、MCL1-3、MCL1-4层序。陆源输入强度相关主量、微量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相对较高,而在最大海泛面附近相对较低,具有元素总量减少→增加的旋回性变化特征;而自生沉淀强度相关主量元素组合总量和微量元素组合总量、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微量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一般较低,在最大海泛面附近一般较高,具元素总量增多→减少的旋回性变化特征。这种不同成因意义的元素组合总量旋回性变化是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一致性,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六塘露头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化学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序化学导法”的建构与操作范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被引量:4
7
作者 程逊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1-93,共3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学方法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序化学导法"主要包括"问题的序化性"和"学导性"两方面内容;"问题序化学导法"由专题分析法、课...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学方法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序化学导法"主要包括"问题的序化性"和"学导性"两方面内容;"问题序化学导法"由专题分析法、课题作业法、选题讨论法和多向提问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组成。实施"问题序化学导法"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 教学方法 问题化学导法 操作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面缺失时间的计算问题——以贵州紫云上二叠统台地边缘礁剖面为例 被引量:29
8
作者 周瑶琪 陆永潮 +1 位作者 李思田 王鸿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7,共11页
本文以贵州紫云上二叠统碳酸盐台地边缘礁剖面为例,运用宇宙化学的概念,讨论了化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各种间断面缺失时间的估算,由此而提出一系列有关化学层序地层理论的新概念,包括时间凝缩面、时间间断面、相对... 本文以贵州紫云上二叠统碳酸盐台地边缘礁剖面为例,运用宇宙化学的概念,讨论了化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各种间断面缺失时间的估算,由此而提出一系列有关化学层序地层理论的新概念,包括时间凝缩面、时间间断面、相对压实因子和时间缺失因子等。最后还恢复了具线性时标的紫云地区晚二叠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定量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层 间断面 台地边缘礁 缺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votherm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n-doped In_2O_3
9
作者 古映莹 秦利平 +1 位作者 王曼娟 刘雪颖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年第6期763-767,共5页
Sn-doped In2O3 (ITO) nanopowders were prepared in ethanol solvent by solvothermal process. The effects of the solvothermal temperature, coprecipitation pH value and SnO2 content on the products phase and microwave abs... Sn-doped In2O3 (ITO) nanopowders were prepared in ethanol solvent by solvothermal process. The effects of the solvothermal temperature, coprecipitation pH value and SnO2 content on the products phase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 and microwave reflectance. ITO nanopowders with cubic structure can be respectively prepared at 250 and 270 ℃ for 6 h. The prepared product is InOOH or the mixture of InOOH and In3Sn4O12 when the solvothermal temperature is below 250℃. With rising solvothermal temperature and prolonging time, the absorption of the ITO powders gradually decreases. The products are ITO nanopowders by coprecipitating at pH=9 or 11, but ITO powders with Sn3O4 at pH=6. The absorption of powders prepared at pH=6 is better than that at any other pH value. The products are all ITO nanopowders and crystal size reduces with increasing SnO2 content.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of ITO nanopowders with SnO2 content of 8% (mass fraction) is the best among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nO2 cont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doped In2O3 (ITO) solvothermal process microwave absorption PREPA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sk quantification in grade variability of gold deposits using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10
作者 Tayfun Y.Yunse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244-3255,共12页
Risk quantification in grade is critical for mine design and planning.Grade uncertainty is assessed using multiple grade realizations,from geostatistical conditional simulations,which are effective to evaluate local o... Risk quantification in grade is critical for mine design and planning.Grade uncertainty is assessed using multiple grade realizations,from geostatistical conditional simulations,which are effective to evaluate local or global uncertainty by honouring spatial correlation structures.The sequential Gaussian condition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assess uncertainty of grade estimates and illustrate simulated models in Sivas gold deposit,Turkey.In situ variability and risk quantification of the gold grade were assessed by probabilistic approach based on the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s to yield a series of conditional maps characterized by equally prob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old grade for the study area.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a number of test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histogram,variogram and contour map reproductions.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in assessing risk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variable such as the gold grade variability and distribution.The simulated model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and scheduling of the gold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risk quantificati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gold grade variability Sivas gold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