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岩化学平衡模拟中误差传递及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广才 陶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1-34,共4页
以水岩化学平衡模型WATEQ4F为基础程序,选取平顶山矿区一典型岩溶水水点,对固定温度和变化温度两种情况下,水岩化学平衡模拟中输入的水化学分析数据误差传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学分析数据误差能够强烈地影响水... 以水岩化学平衡模型WATEQ4F为基础程序,选取平顶山矿区一典型岩溶水水点,对固定温度和变化温度两种情况下,水岩化学平衡模拟中输入的水化学分析数据误差传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化学分析数据误差能够强烈地影响水岩化学平衡模拟结果;不同的水化学变量(误差)对不同的矿物的饱和指数的影响程度不同;在许多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平衡模型 岩溶水 化学 误差传递 水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模型对甲烷/空气非预混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海军 陈永辰 郭雪岩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3-488,共6页
对甲烷-空气的钝体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流体的湍流流动和扩散火焰燃烧的相互作用.模拟分别采用化学平衡模型和GRI-Mech 3.0反应机理的非预混燃烧稳定层流小火焰模型.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了上述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和Mob... 对甲烷-空气的钝体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流体的湍流流动和扩散火焰燃烧的相互作用.模拟分别采用化学平衡模型和GRI-Mech 3.0反应机理的非预混燃烧稳定层流小火焰模型.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了上述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和Mobini等人的条件矩平衡封闭模型的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表明,上述3种燃烧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说明现有的燃烧模型尚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体 非预混燃烧模型 层流小火焰模型 化学平衡模型 条件矩封闭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3
作者 章骅 何品晶 +1 位作者 吕凡 邵立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0-137,共8页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形态与迁移转化决定了其污染风险和生物有效性.本文从影响重金属形态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结合物特性出发,分析了重金属在环境中与有机物、无机矿物质等的交互作用机理,对目前重金属形态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化学提取、电化...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形态与迁移转化决定了其污染风险和生物有效性.本文从影响重金属形态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结合物特性出发,分析了重金属在环境中与有机物、无机矿物质等的交互作用机理,对目前重金属形态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化学提取、电化学、分子尺度仪器检测技术、模型计算等)展开综述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 结合 溶液化学平衡计算模型 分子尺度仪器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中氟络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钟秦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8,共4页
在中试湿壁吸收塔中实验研究了氟络合物对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F-离子会与从喷雾干燥脱硫副产物和石灰石溶解得到的Al3 +反应 ,生成氟化铝络合物 (AlFX) ,该络合物吸附于石灰石颗粒的表面 ,极大地阻碍石灰石的... 在中试湿壁吸收塔中实验研究了氟络合物对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F-离子会与从喷雾干燥脱硫副产物和石灰石溶解得到的Al3 +反应 ,生成氟化铝络合物 (AlFX) ,该络合物吸附于石灰石颗粒的表面 ,极大地阻碍石灰石的溶解 ,甚至是在AlFX浓度非常低的时候。氟化铝络合物导致石膏产物中残余CaCO3 含量的增加和石膏颗粒粒径变小。吸收浆液中F-和Al3+离子浓度的增加会增强对脱硫特性的负面影响。化学平衡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 ,吸收浆液的 pH控制在 5 .5以上能分解AlFX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石灰石 湿法 氟化铝络合物 化学平衡模型 燃煤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7a来典型白云岩流域岩溶碳汇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以贵州施秉黄洲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邰治钦 曾成 +3 位作者 肖时珍 肖华 代林玉 闫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5-635,共11页
以贵州省施秉县黄洲河典型白云岩岩溶小流域为例,基于白云石化学平衡热力学方法分别定量估算出1990-1992年、2001-2003年及2016-2018年白云岩流域的年均岩溶碳汇强度,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1)流域内第二个... 以贵州省施秉县黄洲河典型白云岩岩溶小流域为例,基于白云石化学平衡热力学方法分别定量估算出1990-1992年、2001-2003年及2016-2018年白云岩流域的年均岩溶碳汇强度,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1)流域内第二个时段年均有效降雨最大,其次是第一个时段,第三个时段的最小;(2)流域内主要以有林地为主,旱地、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但增长速率减缓,总体上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上升趋势;(3)流域整体的岩溶碳汇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2002年、1990年、2016年,水田与旱地对岩溶碳汇贡献较大;(4)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共同控制岩溶碳汇,碳汇强度可能不随地类正向演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流域 化学平衡热力学模型 岩溶碳汇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oval of aqueous Ni(Ⅱ) with carbonized leaf powder: Kinetics and equilibrium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强 王恒宇 +1 位作者 唐晓武 王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78-786,共9页
Nickel is a heavy metal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hreaten to human's health and attracts public concern recently. The carbonized leaf powder is expected as suitable adsorbent for Ni(II) removal became of the composi... Nickel is a heavy metal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hreaten to human's health and attracts public concern recently. The carbonized leaf powder is expected as suitable adsorbent for Ni(II) removal became of the composition of some beneficial groups. In this work, carbonized leaf powder was evaluated for it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towards Ni(II).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dsorbent component, dosage, initial solute concentration, solution pH, temperature and contact time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Ni(II) removal. Sips model fits the test results best,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towards Ni(II) is determined around 37.62 mg/g. The thermodynamic behaviors reveal the end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nature of the adsorption. The free adsorption energy (fluctuate around 8 kJ/mol) predicted by D-R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riginated from bo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adsorption. Room temperature (15-25 ℃) is suitable for Ni(II) removal as well a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emperature enhancement. Further conclusions about the mechanism of chemical adsorption are obta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T-IR test and XRD spectr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ccurs predominantly between amine, carbonate, phosphate and nickel 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zed leaf powder Ni(lI) physical adsorption chemical adsorp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