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维喷管化学反应流的吉尔方法研究
1
作者 郭健 陈广南 +2 位作者 张为华 方丁酉 焦绍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1-24,共4页
建立了一维喷管化学反应流计算模型 ,并进行了数值求解 ,给出了喷管内一维化学反应流计算结果。采用吉尔方法解决控制方程组的刚性问题获得满意效果。计算中解决了化学反应流计算中初值难于给定和喉部条件难于确定等问题。并通过对氢氧... 建立了一维喷管化学反应流计算模型 ,并进行了数值求解 ,给出了喷管内一维化学反应流计算结果。采用吉尔方法解决控制方程组的刚性问题获得满意效果。计算中解决了化学反应流计算中初值难于给定和喉部条件难于确定等问题。并通过对氢氧发动机喷管的分析计算 ,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发动机 化学反应 吉尔方法 一维喷管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流中分子扩散的二点封闭MCA模型
2
作者 张子范 何国威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在化学反应流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方法中,对流项和化学反应项都是封闭的,但分子扩散项必须模拟。现有的分子扩散模型都是唯象的,需要引入外加参数,并难以通过一些基本物理过程的检验。本文发展了随机映射逼近(mapping closure approxima... 在化学反应流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方法中,对流项和化学反应项都是封闭的,但分子扩散项必须模拟。现有的分子扩散模型都是唯象的,需要引入外加参数,并难以通过一些基本物理过程的检验。本文发展了随机映射逼近(mapping closure approximation,MCA)方法,解析地从控制方程导出一个封闭的分子扩散模型。该方法考虑两点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方程,引入空间特征尺度,因此解决了以往映射封闭方法中分子扩散速率无法确定的问题。数值模拟表明该方法能用于预测标量扩散的速度,以及概率密度函数和条件平均扩散等统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 分子扩散 随机映射逼近 概率密度函数 刘维尔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喷雾的多维非定常化学反应流的大型微机化程序:EngineCFD 被引量:2
3
作者 谭伟 朱埏章 +2 位作者 姜树李 沈铁平 蒋承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2-460,共9页
本文通过建立内燃机缸内流体流动、喷雾、组分运输、混合、化学反应以及热损失的数值模型和求解方法,提出了可用于求解2维或3维的带有喷雾的非定常化学反应流问题的大型微机化程序——EngineCFD,最后在计算示例中介绍了该程序的计算情况。
关键词 非定常 喷雾 化学反应 内燃机 微机化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混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徐继红 陶俊 《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9-92,共4页
分析了返混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认为文献中的描述存在缺陷 ,通过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定义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返混度概念 ,得出了在管式反应器中有轴向返混存在时一级反应的新的解析解 ,并绘制了返混度与Pe及k·τ间的关系图和反应器内... 分析了返混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认为文献中的描述存在缺陷 ,通过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定义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返混度概念 ,得出了在管式反应器中有轴向返混存在时一级反应的新的解析解 ,并绘制了返混度与Pe及k·τ间的关系图和反应器内反应物浓度随位置变化的曲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返 返混度 转化率 管式反应器 平推 全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求解化学非平衡流动的新型解耦算法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瑜 刘君 +1 位作者 唐玲艳 崔小强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94,共13页
在一种新型化学非平衡流解耦算法框架下,将WENO5M格式用于化学非平衡流动的流场计算.为了验证所发展算法的准确性,对多个典型算例进行了计算.首先计算了Oran的反射激波诱导爆轰实验,并考虑了不同化学反应机理和网格收敛性的影响,得到的... 在一种新型化学非平衡流解耦算法框架下,将WENO5M格式用于化学非平衡流动的流场计算.为了验证所发展算法的准确性,对多个典型算例进行了计算.首先计算了Oran的反射激波诱导爆轰实验,并考虑了不同化学反应机理和网格收敛性的影响,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和其他文献给出的计算结果符合很好,并且由于采用了一种最近提出的氢氧燃烧机理,模拟得到的实验中各个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相比于与以前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得更好.然后计算了二维H2/O2/Ar爆轰,计算得到的胞格结构与实验和其他模拟结果符合较好,并得到了详细的爆轰发展历程.由于这种新型解耦算法的特点,仅需对现有的基于量热完全气体的可压缩流动计算程序做很小的修改,即能改造成化学反应流动计算程序,从而进一步体现了这种解耦算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 解耦算法 高阶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粘性激波层方程的数值解
6
作者 沈建伟 瞿章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4-70,共7页
本文讨论了高超声速粘性激波层方程数值计算时差分格式引起的物理失真问题。具体分析了全隐格式格式粘性的影响,并作了数值试验。为了验证隐式结果的可靠性。在超声速激波风洞中测量了钝锥的表面压力分布,并与计算结果作了比较,两者基... 本文讨论了高超声速粘性激波层方程数值计算时差分格式引起的物理失真问题。具体分析了全隐格式格式粘性的影响,并作了数值试验。为了验证隐式结果的可靠性。在超声速激波风洞中测量了钝锥的表面压力分布,并与计算结果作了比较,两者基本一致。 本文采用隐式有限差分法数值计算了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粘性激波层绕细长球锥的流动。计算时采用连续方程和法向动量方程耦合求解的方法以解决细长体远后身区计算中的问题。应用网格技术和加强系数矩阵主对角元素优势的方法提高了化学非平衡流计算的雷诺数范围。文中给出了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流的计算结果,并与其它文献的结果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化学反应 激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粉尘抑爆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范宝春 谢波 +1 位作者 张小和 李鸿志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25,共6页
在长 9m ,内径 0 .1 4m的燃烧管内进行了CaCO3颗粒对H2 O2 混合物中发生爆炸过程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该管分为三部分 :激波成长段 ,抑爆段和抑爆后观察段。其中抑爆段装有 1 0套可形成均匀颗粒悬浮流的喷粉系统。实验结果表明 ,仅... 在长 9m ,内径 0 .1 4m的燃烧管内进行了CaCO3颗粒对H2 O2 混合物中发生爆炸过程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该管分为三部分 :激波成长段 ,抑爆段和抑爆后观察段。其中抑爆段装有 1 0套可形成均匀颗粒悬浮流的喷粉系统。实验结果表明 ,仅当颗粒浓度大于某值时 ,才可能有效抑制爆炸 ,否则爆炸波会在抑制后重新成长。笔者还基于两相化学反应流的基本方程 ,通过分裂方法 ,全耦合TVD格式和Lax Wen droff Rubin格式对粉尘抑爆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 ,计算结果反映了惰性颗粒作用下激波的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抑制 两相化学反应 激波 惰性粉尘 可燃混合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颗粒抑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8
作者 范宝春 李鸿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8-214,共7页
对高温火球诱导的爆炸及惰性颗粒的抑爆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由于扰动特征时间 ,两相弛豫特征时间和化学平衡特征时间的差异 ,这种带激波的两相化学反应流守恒方程具有刚性。利用处理包括组元守恒方程的全耦合TVD格式和可处理方程源项的... 对高温火球诱导的爆炸及惰性颗粒的抑爆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由于扰动特征时间 ,两相弛豫特征时间和化学平衡特征时间的差异 ,这种带激波的两相化学反应流守恒方程具有刚性。利用处理包括组元守恒方程的全耦合TVD格式和可处理方程源项的Lax Wendroff Rubin格式分别求解气相和颗粒相 ,并根据各特征时间的比值用分步法处理方程的刚性。计算结果反映了均温燃烧火球在可燃环境中形成加速火焰和激波 ,进而成长为爆轰波的过程 ,以及惰性颗粒对爆轰波的抑制过程 ,反映了激波、化学反应和惰性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合。计算结果表明 ,仅当颗粒浓度大于某值时才能有效抑制爆轰 ,否则无论多大的颗粒散布区域 ,皆不能使爆轰波完全抑制 ,爆轰波或是在其中发展为两相爆轰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轰波 爆炸抑制 两相化学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颗粒抑制CH_4/O_2/N_2爆炸过程的二维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3
9
作者 董刚 邱榕 +2 位作者 蒋勇 范宝春 谢波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9-335,共7页
使用带基元化学反应的两相Eu ler方程,对惰性颗粒抑制高温火团诱导的CH4/O2/N2爆炸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其中,采用全耦合二阶精度的TVD格式求解气相方程,采用M acCorm ack格式求解惰性颗粒相方程,同时用分步方法处理方程组的耦合刚性... 使用带基元化学反应的两相Eu ler方程,对惰性颗粒抑制高温火团诱导的CH4/O2/N2爆炸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其中,采用全耦合二阶精度的TVD格式求解气相方程,采用M acCorm ack格式求解惰性颗粒相方程,同时用分步方法处理方程组的耦合刚性,用Gear隐式方法处理化学反应刚性.计算并讨论了不同颗粒相浓度条件下,气相压力场、气相密度和颗粒相浓度的分布、爆炸衰减的气相结构以及两相间的能量传递.结果表明,惰性颗粒相的堆积可阻碍气相爆炸波的传播,使其衰减为引导激波,引导激波继续向颗粒相传递能量,而进一步衰减最终使得爆炸波被抑制.随着颗粒相浓度的增大,爆炸波的抑制更明显.计算结果与大型水平管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定性证明了计算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抑制 惰性颗粒 基元化学反应 两相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粉/氢气/空气混合爆轰现象试验研究
10
作者 张晓源 卢子寅 +3 位作者 李进平 张仕忠 陆星宇 陈宏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93-2702,共10页
混合爆轰现象既包含气相反应又包含两相反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爆轰推进技术在新领域的突破性应用与发展,依赖对爆轰现象的深刻认识.文章采用卧式爆轰管开展铝粉/氢气/空气混合爆轰试验,将μm和nm量级的球形铝粉与当量比的氢气和空气... 混合爆轰现象既包含气相反应又包含两相反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爆轰推进技术在新领域的突破性应用与发展,依赖对爆轰现象的深刻认识.文章采用卧式爆轰管开展铝粉/氢气/空气混合爆轰试验,将μm和nm量级的球形铝粉与当量比的氢气和空气通过扬尘充分混合,在长13 m和直径224 mm的管内直接起爆混合物.试验中观测到不同种类的混合爆轰波,包括双波面和单波面结构.通过对爆轰燃气中铝粉点火燃烧特性的分析,阐明了两相反应对铝粉/氢气/空气混合爆轰波结构的直接影响.粒径100 nm和1μm时,混合爆轰呈现单波面结构,对比气相爆轰爆速和压力峰值都有增加,铝粉点火释热开始于声速面之前.粒径20μm和40μm铝粉点火较慢,混合爆轰呈现出双波面结构,气相反应释热支持第一道波,而铝粉燃烧支持第二道波.粒径10μm时,测得爆轰波压力曲线是单波峰,峰值压力有大幅提高,但是爆速并没有增加.其本质是两波面距离很近的双波面结构,由于传感器空间辨识能力的不足而无法在压力曲线中区分.混合爆轰试验结果充分解释了铝粉/氢气/空气混合爆轰现象,反映了铝粉在复杂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并且明确了铝粉的点火燃烧特性对混合爆轰现象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粉末 混合爆轰 两相反应 点火延迟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及应用”专栏简介
11
作者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部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2,共1页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格子气模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LBM具有物理背景清晰、边界容易处理、程序易于实施、并行性能良好、易处理复杂现象、模型鲁棒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流体科学...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格子气模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LBM具有物理背景清晰、边界容易处理、程序易于实施、并行性能良好、易处理复杂现象、模型鲁棒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流体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迅速发展,已成为复杂流体系统模拟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传热传质、多相流、多孔介质流、生物渗流、气动噪声、流体不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流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工程应用领域 格子气模型 物理背景 系统模拟 复杂 并行性能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tures of Darcy-Forchheimer flow of carbon nanofluid in frame of chemical species with numer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12
作者 Tasawar HAYAT Khursheed MUHAMMAD +1 位作者 Ahmed ALSAEDI Muhammas FAROOQ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260-1270,共11页
Present work reports chemically reacting Darcy-Forchheimer flow of nanotubes.Water is utilized as base liquid while carbon nanotubes are considered nanomaterial.An exponential stretchable curved surface flow is origin... Present work reports chemically reacting Darcy-Forchheimer flow of nanotubes.Water is utilized as base liquid while carbon nanotubes are considered nanomaterial.An exponential stretchable curved surface flow is originated.Heat source is present.Xue relation of nanoliquid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feature of CNTs (single and multi-wall).Transformation techniqu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achieve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systems.The governing systems are solved numerically.Effects of involved parameters on flow,temperature,concentration,heat transfer rate (Nusselt number) with addition of skin friction coefficient are illustrated graphically.Decay in velocity is noted with an increment in Forchheimer number and porosity parameter while opposite impact is seen for temperature.Moreover,role of MWCNTs is prominent when compared with SWC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reaction Darcy-Forchheimer flow exponential stretched curved surface carbon nanomaterial numeric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squeezing flow with irreversibility 被引量:2
13
作者 HAYAT T AHMAD M Waqar +1 位作者 SHEHZAD S A ALSAEDI 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368-3380,共13页
This exploration examines unsteady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viscous material between rotating plates subject to radiation,Joule heating and chemical reaction.The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 This exploration examines unsteady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viscous material between rotating plates subject to radiation,Joule heating and chemical reaction.The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system is re-structured into the ordinary differential expressions by the im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s.The develop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re computed by homotopy analysis technique.Numerical consequences have been accomplished by various values of emerging parameters.Coefficients of skin friction an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rates have been scrutinized.Irreversibil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Influence of various prominent variables on entropy generation is presented.Moreover,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for higher Dufour number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reduces against Soret number.Higher squeezing parameter enhances velocity while concentration reduces with an increment in squeezing parameter.Both entropy rate and Bejan number increase against higher diffusion par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ule heating viscous dissipation magnetohydrodynamic(MHD)flow chemical reaction entropy 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upled reactive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during heap bioleaching of copper sulfide 被引量:6
14
作者 尹升华 吴爱祥 +1 位作者 李希雯 王贻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434-1440,共7页
Based on the momentum and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emical reactions, solution flow, gas flow, and solute tran... Based on the momentum and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emical reactions, solution flow, gas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within the leaching system.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COMSOL Multiphysics software for the coupled reactive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at micro-scale, meso-scale and macro-scale levels. At or near the surface of ore particle, the acid concentration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rea,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decreases after 72 d of leaching. The flow simulation between ore particles by combining X-ray CT technology shows that the highest velocity in narrow pore reaches 0.375 m/s. The air velocity within the dump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near the top and side surface is relatively high, which leads to the high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at area. The coupled heat transfer and liquid flow process shows that the solution can act as an effective remover from the heap, dropping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from 60 to 38 ℃. The reagent transfer coupled with solution flow i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obtained allow us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phenomenon of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sulphide heap bioleaching leaching reaction solution flow solute trans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