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西大别山农耕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秋瑶 宋超 +3 位作者 温皓天 向娇 王攀 严明疆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技术进行测试。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分析pH值的基础上,对总氮(TN)、总磷(TP)和钾(K)和土壤有机质(SOM)四个地球化学养分指标进行单指标养分等级划分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评价,并探讨了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98.88%的土壤为酸性土壤(其中8.03%为强酸性土壤),受地貌类型影响较大;TN分布以中等丰富为主,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大;TP以中等含量和缺乏为主,受地貌类型的影响较大;K是最为丰富的元素,其含量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达97.81%,主要受地貌类型的影响;SOM以中等和较缺乏为主,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类型的共同影响,且SOM含量与TN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全区土壤养分等级以中等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0.10%,其次是较缺乏土壤,占25.27%,南部山区养分状况优于北部平原区。整体上,研究区土壤具有养分较差、养分分布不均匀、普遍酸化的特点,部分地区应按需调整肥料的使用平衡土壤养分。可通过农田养分的管理,提高农业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地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耳环苗木的结瘤、生物产量和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的响应
2
作者 黄世能 张迪 +1 位作者 王雪鑫 陈祖旭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第3期37-40,60,共5页
为探明猴耳环苗期的合理施肥措施及编制其人工林栽培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L_(9)(3^(3))正交设计开展了N、P、K 3种肥料不同配比的苗期施肥试验,测定了苗木结瘤、生物产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并用N-P-K限... 为探明猴耳环苗期的合理施肥措施及编制其人工林栽培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L_(9)(3^(3))正交设计开展了N、P、K 3种肥料不同配比的苗期施肥试验,测定了苗木结瘤、生物产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并用N-P-K限制因子三轴图确定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施肥对9个月生苗木的结瘤数量和鲜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生物产量影响显著,N∶P∶K=20∶20∶0配比苗木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比,增加N肥可显著提高苗木的生物产量。N、P、K化学计量关系分析表明N是猴耳环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苗期施加适量的N肥对苗木发育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耳环 施肥 结瘤 生物产量 养分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曹芹 邱新彩 +2 位作者 刘欣 彭道黎 程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2,共10页
【目的】探究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标准地,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壤样... 【目的】探究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标准地,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结果】1)随间伐强度增大,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先增后降,在中度间伐中观测到最大值;间伐降低了土壤C∶N、C∶P和N∶P。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MBC,MBN和MBP)含量,尤其是中度间伐;间伐提高了土壤MBC∶MBN而降低了MBN∶MBP,土壤MBC∶MBP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肽酶(NAG+LAP)活性、酸性磷酸酶(AP)活性和(NAG+LAP)∶AP在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中显著高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的BG∶(NAG+LAP)显著低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中度间伐的土壤BG∶AP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间伐能够促进养分循环,尤其是中度间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间伐强度人工林中养分循环、资源限制和生态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华北落叶松 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 相对资源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化学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建明 蒋新 +7 位作者 刘凡 窦森 周立祥 徐仁扣 徐明岗 黄巧云 李航 何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7-829,共13页
回顾土壤化学中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学科分支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简短回顾我国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讨论了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的研究特点、现状及部分进展,并据此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 回顾土壤化学中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学科分支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简短回顾我国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讨论了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的研究特点、现状及部分进展,并据此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及重点发展方向作了概括性展望。综合分析认为,对土壤进行宏观调控要以土壤微观性质的认识为前提。新近基于分子尺度微观光谱技术对土壤微观性质的原位观测及认识的飞跃是近年来我国土壤化学研究领域迅速发展的基础;近代土壤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地质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又进一步拓展了传统土壤化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土壤化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同时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转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可变电荷土壤化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完善现代土壤学理论,是今后中国土壤化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 胶体化学 界面化学 有机质化学 养分化学 污染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干扰对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方昕 郭雪莲 +1 位作者 郑荣波 付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4,共6页
为了阐明放牧过程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机制,为放牧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及泥炭沼泽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率、pH值、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 为了阐明放牧过程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机制,为放牧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及泥炭沼泽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率、pH值、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研究了放牧过程中藏猪翻拱(ZG)和牦牛践踏(JT)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土壤含水率、pH值、TN、TOC含量,增加了TP含量;ZG显著增加了NO-3-N含量。放牧降低了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其中ZG和JT的C/P存在显著差异(p<0.05);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却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其中ZG对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显著高于JT;放牧增加了生态酶化学计量。冗余分析显示TP、含水率、容重、NO-3-N、TOC是主要影响化学计量的环境因子。MBC/MBN,MBN/MBP均与对应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然而MBC/MBP呈相反趋势。C/N,C/P均与对应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然而N/P与对应的生态酶活性呈负相关。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以及生态酶化学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干扰 土壤养分化学计量 生态酶化学计量 泥炭沼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真菌调控灌木铁线莲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应激响应 被引量:4
6
作者 郝龙飞 刘婷岩 +2 位作者 何永琴 张盛晰 赵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160,共10页
【目的】对比1年生灌木铁线莲菌根苗与非菌根苗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分析菌根生物技术对苗木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年生盆栽灌木铁线... 【目的】对比1年生灌木铁线莲菌根苗与非菌根苗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分析菌根生物技术对苗木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年生盆栽灌木铁线莲菌根苗(3种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处理:根内根孢囊霉、摩西斗管囊霉单一接种和2种AMF菌剂等质量1∶1混合接种)和非菌根苗(未接菌处理)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沉降处理,即不施氮(0N,0 g·m^(-2)a^(-1))、低氮(LN,3 g·m^(-2)a^(-1))、中氮(MN,6 g·m^(-2)a^(-1))和高氮(HN,9 g·m^(-2)a^(-1)),分析1年生灌木铁线莲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酶化学计量比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向量长度表示微生物碳相对限制程度;向量角表示微生物氮或磷相对限制程度)等指标,探究接菌和氮沉降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各氮沉降处理中,3种接菌处理苗木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有效氮的比值和可溶性有机碳与有效磷的比值均高于未接菌处理。3种接菌处理中,HN处理根际土壤有效氮与有效磷的比值最大,显著(P<0.05)高于LN处理;而未接菌处理根际土壤有效氮与有效磷的比值则在MN处理最大,显著(P<0.05)高于LN处理。0N处理下,未接菌处理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比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3种接菌处理,而MN和HN处理下,未接菌处理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比值显著(P<0.05)低于其他3种接菌处理。LN处理下,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比值分别较未接菌处理、接种根内根孢囊霉处理和混合接菌处理显著(P<0.05)增加208.5%、109.2%和209.4%。0N处理下,3种接菌处理中与碳和氮转化相关酶的化学计量比、与碳和磷转化相关酶的化学计量比、向量长度和向量角均显著(P<0.05)高于未接菌处理;而HN处理下,不同接菌处理的向量长度间无显著差异。接菌处理对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的总效应系数大于氮沉降处理,且接菌处理导致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增加。【结论】接种菌根真菌可有效调控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低氮沉降的响应,其中摩西斗管囊霉的调控能力最强;接菌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的调控作用大于氮沉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氮沉降 有效养分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部农林草地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杜媛媛 赵雯 黄来明 《土壤学报》 2025年第4期1072-1082,共11页
探讨高寒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脆弱生态系统的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选取西藏东部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林地和草地),测定不同深度(0~10、10~20和20~3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并提取各样... 探讨高寒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及其驱动因素,旨在为脆弱生态系统的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选取西藏东部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林地和草地),测定不同深度(0~10、10~20和20~3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并提取各样点环境因子,分析了西藏东部农、林、草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碱解氮(AN)、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养分化学计量比(C︰N、C︰P、N︰P和AN︰AP)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TN、A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农田TP和AP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农、林、草地不同深度土壤C︰N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草地10~20 cm土壤AN:AP显著高于农田和林地,农田20~30 cm土壤C︰P和N︰P均显著低于林地和草地,表明农田土壤氮限制更强。冗余分析结果表明,SOC、TN、容重、总孔隙度、年均温和年均蒸发量是影响农田(16.2%~41.7%)、林地(17.3%~33.9%)和草地(11.0%~26.9%)0~30 cm土层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共同因子。环境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化学计量比的解释量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主控因子,为该区土壤养分合理管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养分化学计量比 土地利用类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安地区耕地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玉萍 姜井军 陈凤英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江苏 淮安地区 耕地质量 现状 化学养分 污染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混交对林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涛 王家妍 +2 位作者 李万年 莫雅芳 杨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130,共6页
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 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长、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分析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林分结构、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质量特点。结果表明:1)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分别为5.3 m、2.52 cm和18.56 m、20.19 cm,显著高于纯林;2)3种林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异龄复层林相比较纯林,土壤密度降低4.84%~11.94%,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0.29%~22.27%,持水量增加8.62%~34.54%,有效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和持水状况。3)各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速效养分与观光木、杉木纯林均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各养分含量分别比杉木、观光木纯林高出7.87%~41.31%、14.32%~53.57%,各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大到小呈现为:异龄复层林、杉木纯林、观光木纯林。4)异龄复层林中C∶N、C∶P平均值分别为16.62、61.46,均低于杉木和观光木纯林,促进了土壤中N、P的有效释放。因此,在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获得更适宜其生长的良好的遮阴环境,2个树种间形成生态位互补,提高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树木生长。异龄复层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且明显高于纯林,在杉木林中套种观光木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转化和矿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龄复层混交林 林分改造 观光木混交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