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六种鳞翅目成虫鉴定技术
1
作者 石庆型 陈婷 +4 位作者 陈洁 关子盈 陆嘉进 胡高 齐国君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2-1281,I0024-I0028,共15页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分类法已成为昆虫分类鉴定的重要补充工具。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甜菜夜蛾S.litura(Fabricius)、斜纹夜蛾S.exigua(Hübner)、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分类法已成为昆虫分类鉴定的重要补充工具。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甜菜夜蛾S.litura(Fabricius)、斜纹夜蛾S.exigua(Hübner)、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对象,利用热脱附固体进样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6种常见鳞翅目害虫雌雄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鳞翅目害虫共检测到79种表皮碳氢化合物,包括直链烷烃11种、单甲基烷烃42种、二甲基烷烃17种和未知碳氢化合物9种;判别分析可准确区分6种鳞翅目成虫,且能有效区分雌雄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亚科水平上的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的亲缘关系一致,但在亚科以下水平的种间聚类结果存在差异。因此,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分析为鳞翅目成虫种类鉴定提供了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残损样本鉴定,在虫情测报及口岸入侵物种监测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化合 鳞翅目 成虫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转化一碳化合物原料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亮 李振帅 +6 位作者 付丽平 吕明 王士安 张全 刘立成 李福利 刘自勇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0-1318,共19页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微生物,使之利用一碳化合物高效生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降低对粮食、化石资源进口的依赖,成为缓解粮食能源危机的有效战略举措。本文综述了甲基营养型微生物、产乙酸菌以及酵母等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底盘遗传改造等方法,将一碳化合物转化为高附加值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通过发酵工艺控制优化分子工程菌株利用一碳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同时收集了部分一碳化合物转化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产业化案例。最后,针对一碳化合物利用菌株的代谢通路设计与遗传工具存在的限制问题,以及产乙酸菌与产油微生物之间的能量转化矛盾,展望了未来生物制造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复杂系统性的生物制造过程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高效系统集成发酵,以期对一碳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产生推动作用,为攻克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提供新思路,并对实际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 油脂 单细胞蛋白 生物制造 代谢工程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增强氧化亚铜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被引量:1
3
作者 孔灿 刘雨函 +2 位作者 盛誉 刘芳 常化振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44-3153,共10页
电催化还原技术是一种实现二氧化碳(CO_(2))净零排放的有效途径。由于CO_(2)还原反应(CO_(2)RR)涉及多质子电子耦合转移过程,需要开发高效CO_(2)还原催化剂。制备一种聚苯胺(PANI)改性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电极,PANI沉积在碳纸表面,Cu_... 电催化还原技术是一种实现二氧化碳(CO_(2))净零排放的有效途径。由于CO_(2)还原反应(CO_(2)RR)涉及多质子电子耦合转移过程,需要开发高效CO_(2)还原催化剂。制备一种聚苯胺(PANI)改性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电极,PANI沉积在碳纸表面,Cu_(2)O纳米颗粒负载在PANI表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可控热解方法生成的氧化亚铜是电还原CO_(2)为乙烯(C_(2)H_(4))主要反应活性物质。当电压(vs.RHE)为−0.98V时,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可以达到38%,此时C_(2)H_(4)分电流密度为−8.5mA/cm^(2)。在材料合成过程中,聚乙烯吡咯烷酮可以在催化剂表面构建丰富的孔道结构,有利于CO_(2)扩散过程。在退火阶段,PANI表面的Cu^(2+)转化为Cu^(+)。同时PANI中的强电子基团加速了电子传输过程。DFT计算结果表明,PANI通过调节Cu_(2)O的d带结构,增强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促进C—C偶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电化学 还原 纳米材料 化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致热催化还原CO_(2)制含碳化合物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芳源 高慧敏 +1 位作者 荆洁颖 李文英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7-814,共18页
【目的】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资源化利用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途径。为了在更加温和的条件下促进反应的进行,借助光催化和热催化的优势,可以采用光热催化对CO_(2)进行还原,热能由光热材料(自热)或外部热源辅助加热产生。... 【目的】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资源化利用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途径。为了在更加温和的条件下促进反应的进行,借助光催化和热催化的优势,可以采用光热催化对CO_(2)进行还原,热能由光热材料(自热)或外部热源辅助加热产生。【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光热效应(自热)的光致热催化。【结果】目前,光致热催化还原CO_(2)制含碳化合物的主要问题在于CO_(2)的吸附、活化较为困难、产物选择性差、光热效应差等。概括了光致热催化的定义、原理、优势,重点从反应热力学、反应路径、影响光热效应的因素、催化剂改性方面对提升光致热催化还原CO_(2)反应性能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总结。详细总结了影响光热效应的因素,包括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光照强度、催化剂的储热能力以及金属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结论】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应该重点关注利用光致热的热效应提升CO_(2)转化率以及产物选择性等方面的策略,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形貌以及反应路径来提高光热转化效率和产物选择性,进而实现光致热催化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热催化 CO_(2)还原 化合 热力学分析 反应路径 光热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蜜蜂对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5
作者 何丽云 林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5,共7页
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昆虫种内和种间识别的重要信息化合物,探究黑尾胡蜂Vespa soror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蜜蜂的电生理反应对理解蜜蜂与胡蜂间的化学通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黑尾胡... 表皮碳氢化合物是昆虫种内和种间识别的重要信息化合物,探究黑尾胡蜂Vespa soror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蜜蜂的电生理反应对理解蜜蜂与胡蜂间的化学通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黑尾胡蜂翅和足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利用昆虫触角电位(EAG)技术分析了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 mellifera对其的反应。结果表明,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由C_(23)~C_(31)的31种碳氢化合物构成,其中烷烃类物质26种、烯烃5种,甲基支链烷烃的含量最高,在翅和足中的相对含量分别是58.72%和71.44%。东、西方蜜蜂均对黑尾胡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产生显著的EAG反应(P<0.001),且东方蜜蜂的EAG相对反应值显著高于西方蜜蜂(P<0.05),说明东方蜜蜂对黑尾胡蜂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敏感性比西方蜜蜂更高,这可能与两者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捕食与反捕食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蜜蜂 西方蜜蜂 黑尾胡蜂 表皮化合 触角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Fe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贾亦静 陶金泉 +6 位作者 黄文斌 刘昊然 李蓉蓉 姚荣鹏 白天瑜 魏强 周亚松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833,共14页
二氧化碳(CO_(2))的高值化利用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是CO_(2)加氢转化的主要产品之一。铁(Fe)基催化剂以其较高的CO_(2)催化活性和低廉的制备成本成为该转化过程最具应用潜力的催化材... 二氧化碳(CO_(2))的高值化利用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是CO_(2)加氢转化的主要产品之一。铁(Fe)基催化剂以其较高的CO_(2)催化活性和低廉的制备成本成为该转化过程最具应用潜力的催化材料,但其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仍有待提高。本文以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Fe基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Fe基催化剂表面CO_(2)的吸附活化与反应机制,阐述了Fe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活化、碳化与失活),分析了影响Fe基催化剂性能的组成与结构因素;提出进一步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思路与方法,即借助模拟计算和原位表征技术深化对反应机制的认识,系统探究助剂和载体对Fe基催化剂结构和性质的调控机制,并结合反应特性对催化剂进行合理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 加氢 活化 化合 催化剂 选择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催化制备高附加值多碳含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恒 吴冲冲 +6 位作者 王文波 辛靖 米晓彤 杨国明 苏梦军 张斯然 李洪宝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11,共16页
将温室气体CO_(2)通过化学反应路径制备高附加值多碳含氧化合物如乙醇、乙酸、丙醛、丙酸、丁醇等具有挑战性。由于C-C偶联反应的复杂性和成键的不可控性,导致合成多碳高值含氧化合物困难。本工作总结了近期在连续流固定床条件下CO_(2)... 将温室气体CO_(2)通过化学反应路径制备高附加值多碳含氧化合物如乙醇、乙酸、丙醛、丙酸、丁醇等具有挑战性。由于C-C偶联反应的复杂性和成键的不可控性,导致合成多碳高值含氧化合物困难。本工作总结了近期在连续流固定床条件下CO_(2)催化合成高附加值多碳含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首先归纳了CO_(2)加氢路径下可能的反应机理;其次总结了CO_(2)直接加氢(一步法、串联法)、CO_(2)与轻烃重整、CO_(2)氢甲酰化等不同反应路径下具有潜力的催化剂,包括金属碳化物、碱金属修饰的Cu、Fe、Co、Rh等单金属或二元金属制备多碳高值含氧化合物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不同催化剂上的作用机制。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转化 含氧化合 一步法 串联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超低温医疗冷柜碳氢混合工质替代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嘉瑞 鱼剑琳 晏刚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针对-86℃超低温医疗冷柜存在系统能耗高及常用低温制冷剂全球变暖潜能值高的问题,以采用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制冷系统的568 L冷柜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2种三元碳氢混合制冷剂(R600a/R170/R1150和R601a/R290/R1150)作为现有含氟化物混... 针对-86℃超低温医疗冷柜存在系统能耗高及常用低温制冷剂全球变暖潜能值高的问题,以采用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制冷系统的568 L冷柜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2种三元碳氢混合制冷剂(R600a/R170/R1150和R601a/R290/R1150)作为现有含氟化物混合制冷剂(R600a/R23/R14/R50)的替代品的可行性。分析了在不更改系统部件的情况下,2种碳氢混合物的制冷性能;对R601a/R290/R1150进行了毛细管、压缩机及充注量的调整,旨在降低制冷温度、压缩机排气温度和系统能耗。结果表明,在未更改系统部件的情况下,R600a/R170/R1150只能实现-60℃左右的制冷温度,而R601a/R290/R1150可以达到-70℃左右;减小毛细管内径及更换适用于R290的压缩机后,R601a/R290/R1150成功实现了-87.3℃的制冷温度,且与R600a/R23/R14/R50相比,最高排气温度和耗电量分别降低了11.4℃和32.9%,但降温至-81℃所需时间从246 min延长至404 min;通过进一步增大压缩机转速及制冷剂充注量,降温时间缩短至298 min,此时耗电量与R600a/R23/R14/R50相比降低了28.9%。R601a/R290/R1150不仅能够实现-86℃以下的制冷温度,而且在降低能耗、减少环境影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适用于-86℃超低温冷柜产品的性能优越的环保制冷剂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6℃超低温冷柜 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制冷 制冷剂替代 化合 能效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蜜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
9
作者 王子琪 谭垦 《中国蜂业》 2024年第6期58-61,共4页
表皮碳氢化合物(CHCs)在蜜蜂的巢友识别发挥重要作用,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均可准确识别并驱逐非巢友以保护巢内资源不被掠夺,但与成蜂相比,它们均对刚出房的幼蜂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非巢友。为探究... 表皮碳氢化合物(CHCs)在蜜蜂的巢友识别发挥重要作用,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均可准确识别并驱逐非巢友以保护巢内资源不被掠夺,但与成蜂相比,它们均对刚出房的幼蜂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非巢友。为探究蜂群内不同种幼蜂个体未被清理的现象,研究通过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东方蜜蜂成蜂、西方蜜蜂成蜂、东方蜜蜂幼蜂和西方蜜蜂幼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对鉴定的40种物质的峰面积进行数据转换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四种类型的蜜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谱图存在显著差异;通过马氏距离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成蜂间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差异性显著大于幼蜂,同种蜜蜂的成蜂与幼蜂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谱图差异性较小,这可能揭示了幼蜂更易被不同蜂群接受的原因,也增进我们对昆虫行为和化学通信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化合 东方蜜蜂 西方蜜蜂 巢友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碳光催化降解水中双氯芬酸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子昂 高艺芳 +4 位作者 刘超 李文军 刘晓娜 李博 钱天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1,共10页
【目的】石墨相碳氮化合物(g-C_(3)N_(4),GCN)在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被广泛应用。传统的GCN由于比表面积低和活性位点少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方法】为改良氮化碳性能,以尿素为前驱体,采用热聚合法成功制备光催化剂氮化碳... 【目的】石墨相碳氮化合物(g-C_(3)N_(4),GCN)在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被广泛应用。传统的GCN由于比表面积低和活性位点少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方法】为改良氮化碳性能,以尿素为前驱体,采用热聚合法成功制备光催化剂氮化碳(PCN),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了PCN的形貌、元素组成、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等,并探究了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目标污染物双氯芬酸(DCF)的降解行为和机制。【结果】结果表明,PCN的比表面积(133.963 m^(2)/g)明显高于传统GCN(2.605 m^(2)/g),约为GCN的67倍。PCN(0.20 g/L)在pH为5时10 min内即可实现DCF(10 mg/L)100%的催化降解。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主要的活性氧(ROSs)物种,通过基于福井指数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并结合中间产物的测定确定了DCF的降解路径。可重复利用实验表明,PCN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化合 双氯芬酸 尿素 光催化 密度泛函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中一碳化合物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迪 陈丽梅 +1 位作者 年洪娟 梅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4-1289,共6页
高等植物中一碳(C1)化合物的代谢主要包括甲醇代谢、甲醛代谢和甲酸代谢等,它们是高等植物一碳单位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C1化合物的代谢机制复杂、代谢规模非常小、参与代谢反应的酶和中间产物的含量低且不稳定等特点,相关研究报道... 高等植物中一碳(C1)化合物的代谢主要包括甲醇代谢、甲醛代谢和甲酸代谢等,它们是高等植物一碳单位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C1化合物的代谢机制复杂、代谢规模非常小、参与代谢反应的酶和中间产物的含量低且不稳定等特点,相关研究报道很有限.现代生化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得人们对参与植物中C1化合物代谢的酶和基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高等植物中内源和外源C1化合物甲醇、甲醛和甲酸的来源和代谢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化合 甲醇代谢 甲醛代谢 甲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毛细管式碳氢化合物黏度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竹强 冯松 +2 位作者 潘辉 毕勤成 刘朝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41,共5页
为了实现碳氢化合物高温高压条件下动力黏度的在线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Hagen-Poiseuille定律的双毛细管式黏度测量方法,并研制了一套适用于液态碳氢化合物黏度测量的双毛细管黏度计,测量压力可达10MPa,测试温度为293.2~523.2K。... 为了实现碳氢化合物高温高压条件下动力黏度的在线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Hagen-Poiseuille定律的双毛细管式黏度测量方法,并研制了一套适用于液态碳氢化合物黏度测量的双毛细管黏度计,测量压力可达10MPa,测试温度为293.2~523.2K。该黏度计通过被测流体与参考流体在上下游两根毛细管中流动压降间的关系推算出被测流体的动力黏度,测量方法简便可靠,测量黏度的标准不确定度为1.1%~2.6%(置信因子k=2)。通过纯物质正庚烷、正辛烷以及正庚烷一正辛烷二元混合物动力黏度的测量,对双毛细管黏度计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黏度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2%以内,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在0.72%以内。该黏度计的建成为进一步开展碳氢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动力黏度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 动力黏度 双毛细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PM2.5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刚 郎建垒 +2 位作者 程水源 姚森 王晓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81-3587,共7页
采用车载排放试验对国Ⅱ、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车尾气在实际道路排放的PM_(2.5)和碳氢化合物进行样品采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离子色谱仪和碳质分析仪对PM2.5各组分进行测试分析,采用五气分析仪对HC进行在线分析一结果表明,... 采用车载排放试验对国Ⅱ、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车尾气在实际道路排放的PM_(2.5)和碳氢化合物进行样品采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离子色谱仪和碳质分析仪对PM2.5各组分进行测试分析,采用五气分析仪对HC进行在线分析一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PM_(2.5)和HC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22±10.12)g/km和(0.57±0.45)g/km,且排放因子随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EC和OC是机动车尾气PM_(2.5)的主要组分,分别占总质量百分比的38.87%~42.87%和16.22%~19.96%;水溶性离子中含量较为丰富的组分主要是SO_4^(2-)、NH_4^+和NO_3^-,分别占总PM_(2.5)质量百分比的7.64%~8.85%,2.22%~3.97%,1.91%~2.73%;元素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S、Na、Ca、Fe、和Al;PM_(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细颗粒物 化合 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排放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白建辉 王明星 +2 位作者 JohnGraham RonaldGPrinn 黄忠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7-251,共5页
1995年6月至1996年4月,在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两周采样一次,利用08L不锈钢采样钢瓶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分析、研究森林排放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森林排放的异戊二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浓度与温... 1995年6月至1996年4月,在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两周采样一次,利用08L不锈钢采样钢瓶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分析、研究森林排放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森林排放的异戊二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浓度与温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非甲烷 化合 异戊二烯 大气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碳化合物对鱼腥藻7120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喻国策 丛威 +2 位作者 蔡昭铃 施定基 欧阳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有机碳化合物对鱼腥藻 71 2 0进行培养。结果表明 ,葡萄糖的存在能明显地促进细胞的生长 ,但细胞仅能有限地利用葡萄糖 ;细胞混合营养生长的饱和光强约为 80 μEm- 2 s- 1 。乙酸、蔗糖、乙醇和甘油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在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有机碳化合物对鱼腥藻 71 2 0进行培养。结果表明 ,葡萄糖的存在能明显地促进细胞的生长 ,但细胞仅能有限地利用葡萄糖 ;细胞混合营养生长的饱和光强约为 80 μEm- 2 s- 1 。乙酸、蔗糖、乙醇和甘油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很显著 ,乳酸、柠檬酸、谷氨酸和甘氨酸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鱼腥藻 71 2 0不能利用葡萄糖进行化能异养生长和光激活的化能异养生长 ,但有轻微的光异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鱼腥藻 有机化合 葡萄糖 混合营养生长 化能异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碳化合物的制备及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鹏 李木森 +2 位作者 裴饴初 郝兆印 程开甲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2,35,共3页
制备出碳含量高达 4 1 .1χ%的铁碳化合物 ,并实现用铁碳化合物作碳源兼触媒合成金刚石。铁碳化合物粉末粒度为 80~ 1 0 0目 ,在压力 5.5GPa,温度 1 62 0 K,保压 8min的条件下生长出粒度为 5~ 1 0 0 μm的金刚石颗粒。对其显微形貌的... 制备出碳含量高达 4 1 .1χ%的铁碳化合物 ,并实现用铁碳化合物作碳源兼触媒合成金刚石。铁碳化合物粉末粒度为 80~ 1 0 0目 ,在压力 5.5GPa,温度 1 62 0 K,保压 8min的条件下生长出粒度为 5~ 1 0 0 μm的金刚石颗粒。对其显微形貌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对比常规触媒合成金刚石的显微形貌 ,提出了“再结晶石墨是由金属膜冷却过程产生”的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 金刚石 高温高压合成 TFDC理论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鉴定及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红兵 李小鹰 +1 位作者 戴华国 周秋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2-587,共6页
应用GC-MS分析表明,不同种类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均有差异。运用UPGMA聚合R分析的最小距离系数值绘制的系统树表明:圆唇凸额类白蚁———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flaviceps、双色散白蚁R.dichrous和R.sp.1之间;圆唇平额类白... 应用GC-MS分析表明,不同种类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均有差异。运用UPGMA聚合R分析的最小距离系数值绘制的系统树表明:圆唇凸额类白蚁———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flaviceps、双色散白蚁R.dichrous和R.sp.1之间;圆唇平额类白蚁———圆唇散白蚁R.labralis、小头散白蚁R.microcephalus、R.sp.2和R.sp.3之间;尖唇类白蚁———海南异白蚁Heterotermeshainanensis、拧黄异白蚁H.citrinus、细颚异白蚁H.leptomandibularis、尖唇异白蚁H.aculabialis和H.sp.4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类白蚁中,圆唇凸额类白蚁和圆唇平额类白蚁亲缘关系相近,而两者与尖唇类白蚁亲缘关系较远。实验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异白蚁属,它与散白蚁属主要区别在于其表皮缺乏以下数种碳氢化合物:正十七烷烃、正二十烷烃、正二十一烷烃、正二十二烷烃、正二十三烷烃、正二十四烷烃和正二十六烷烃等;却含有一种特殊化合物异喹啉。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分类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形态分类被鉴定为双色散白蚁的R.sp.1,被鉴定为小头散白蚁的R.sp.2,被鉴定为圆唇散白蚁的R.sp.3,被鉴定为尖唇散白蚁的H.sp.4,根据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结果,R.sp.1、R.sp.3和H.sp.4可能是其他种,而R.sp.2则可能是圆唇散白蚁的亚种或其他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表皮化合 GC-MS分析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来源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白郁华 李金龙 +2 位作者 邵敏 赵美萍 唐孝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3年第6期23-27,共5页
1989年秋至1990年春夏季,对北京城郊大气进行了非甲烷总烃(NMHC)及C_2—C_(11)分类测定。测点以交通路口为主,对汽车尾气排放情况作了重点研究,观测了典型路口西单安全岛空气中NMHC等浓度日变化;分析了这些路口空气中总烷烃(甲烷除外)... 1989年秋至1990年春夏季,对北京城郊大气进行了非甲烷总烃(NMHC)及C_2—C_(11)分类测定。测点以交通路口为主,对汽车尾气排放情况作了重点研究,观测了典型路口西单安全岛空气中NMHC等浓度日变化;分析了这些路口空气中总烷烃(甲烷除外)与总烯烃等比值(Alkane/Alkene),并与某些固定源及郊区清洁点的比值进行了比较。一般而言,北京环境大气中Alkane约占NHHC60%,与世界主要大城市相当;Alkene约占21%,略高;总芳香烃(Alkyne)约占19%,比上述城市都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 化合 大气 污染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的固体进样技术 被引量:9
19
作者 林涛 陈婷 +4 位作者 何余容 胡学难 梁帆 雷妍圆 吕利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8-291,共14页
【目的】利用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昆虫鉴定是目前昆虫分类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液体浸提及进样技术是GC-MS常规的进样方法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固体进样也被广泛地用于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鉴定及昆虫... 【目的】利用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昆虫鉴定是目前昆虫分类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液体浸提及进样技术是GC-MS常规的进样方法之一,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固体进样也被广泛地用于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鉴定及昆虫的分类与进化分析。本研究探索利用固体进样法开展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探索并获得简便可行的取样与进样技术,为检疫性实蝇的快速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为材料,采用固体进样与液体浸提进样方法,开展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成分鉴定与分析;比较获得桔小实蝇成虫取样部位,并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对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利用固体进样技术获得的桔小实蝇翅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39)较液体进样的(36)略多,且翅和中足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18~23.37和0.03~4.13 ng/μg,极显著地高于用液体进样法检测到相同部位的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05~3.93和0.01~0.68 ng/μg)(P〈0.01),而且前者的检测灵敏度是后者的1.7~10.8倍;同时,翅样品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显著地高于足中的含量(P〈0.01)。利用固体进样获得的桔小实蝇成虫翅、足或胸部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图谱与对照处理所得图谱相似。干燥保存30 d的桔小实蝇翅的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与新鲜标本(保存0 d)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保存30,60和150 d标本的碳氢化合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是含量的差异。【结论】研究表明,利用固体进样检测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灵敏度较高,而且桔小实蝇成虫的主要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较稳定,因此可以作为我国口岸检疫性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获取与分析的一种新方法,而且检测中翅是固体进样的较合适取样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固体进样 液体进样 表皮化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碳化合物示踪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羊衍秋 杨通在 邢丕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485-494,共10页
示踪技术是研究环境污染传输和物质交换规律的重要手段。作者简要综述了全氟碳化合物示踪技术 ,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大气污染传输、泄漏监测及漏点定位、地下污染迁移途径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同时阐述了其在建筑物空气渗漏和能量交换... 示踪技术是研究环境污染传输和物质交换规律的重要手段。作者简要综述了全氟碳化合物示踪技术 ,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大气污染传输、泄漏监测及漏点定位、地下污染迁移途径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同时阐述了其在建筑物空气渗漏和能量交换监测、污染源定位、污染水平评估、地质及水文学研究、火灾预警、爆药标记、汽油产品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技术 环境污染传输 物质交换规律 全氟化合 示踪剂 泄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