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在防治番茄匍柄霉叶斑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艺烁 谢学文 +3 位作者 石延霞 柴阿丽 李磊 李宝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5-1275,共11页
为筛选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四川番茄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Enjoji)Yamamoto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YS05。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 为筛选对番茄匍柄霉叶斑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四川番茄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Enjoji)Yamamoto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YS05。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Biolog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其为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生防机理初步研究发现,菌株YS05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蛋白酶、氢氰酸、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ilic acid)和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9种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的生长。采用二分皿法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对7种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离体叶片和活体盆栽条件下,接种菌株YS05的番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离体叶片防效可达71.52%,活体盆栽防效可达61.27%。综上所述,菌株YS05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 番茄匍柄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瑜 刘怡 +3 位作者 周彬彬 袁庆华 张丽 潘龙其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5-162,共8页
为探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温室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4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同时,对接种浓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10个品... 为探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温室内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40个苜蓿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同时,对接种浓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升高,10个品种匍柄霉叶斑病与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匍柄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5~1×10^6个孢子/mL,茎点霉叶斑病的适宜接种浓度为1×10^6个孢子/mL。在1×10^6个孢子/mL的接种浓度下,40个苜蓿品种匍柄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3.33~35.83,茎点霉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为13.07~52.27,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中筛选出抗匍柄霉叶斑病品种14份,其中,高抗品种1份(公农2号),中抗品种13份;从中筛选出抗茎点霉叶斑病品种1份,为来自美国的中抗品种润布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匍柄霉叶斑病 茎点叶斑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 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宝聚 周艳芳 +1 位作者 李金萍 谢学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4-26,共3页
匍柄霉属(Stemphylium)真菌可以引起多种蔬菜病害,包括番茄、莴苣、辣椒、甘蓝等。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地均报道过由匍柄霉引起的番茄叶斑病,在我国也有类似报道,多称之为番茄灰叶斑病(刘安敏,
关键词 灰叶斑病 番茄 防治 诊断 博士 蔬菜病害 匍柄霉 以色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冬季北运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的鉴定 被引量:8
4
作者 杜公福 周艳芳 +2 位作者 石延霞 谢学文 李宝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2009-2011年对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进行调查,从不同寄主上采集到68份标本,鉴定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有7种:苦瓜匍柄霉(Stemphylium momordi)、菜豆匍柄霉(S.phaseolina)、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茄匍柄霉(S.solani)、囊状... 2009-2011年对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进行调查,从不同寄主上采集到68份标本,鉴定海南蔬菜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有7种:苦瓜匍柄霉(Stemphylium momordi)、菜豆匍柄霉(S.phaseolina)、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茄匍柄霉(S.solani)、囊状匍柄霉(S.vesicarium)、莴苣匍柄霉(S.lactucae)和菠菜匍柄霉(S.spinaciae)。除番茄匍柄霉(S.lycopersici)和茄匍柄霉(S.solani)外,其他5种均为海南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柄霉 鉴定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抗匍柄霉叶斑病评价及抗性评价标准品种筛选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宁 孙鑫博 +2 位作者 齐晓 王铁梅 卢欣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7,65,共7页
对44个苜蓿材料进行抗匍柄霉叶斑病的评价,结果显示:苜蓿材料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叶片接种和田间验证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以病情指数为变量,将44份苜蓿材料聚为三类,其中抗病材料15份,中抗材料22份,感病材料7份。按标准筛选出抗病对... 对44个苜蓿材料进行抗匍柄霉叶斑病的评价,结果显示:苜蓿材料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叶片接种和田间验证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以病情指数为变量,将44份苜蓿材料聚为三类,其中抗病材料15份,中抗材料22份,感病材料7份。按标准筛选出抗病对照品种为皇冠,中抗对照品种为新牧1号,感病对照品种为赛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匍柄霉叶斑病 抗病性 品种评价 标准对照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黑斑病病原菌番茄匍柄霉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端冲 杨金库 +3 位作者 林若竹 姚艳霞 淮稳霞 赵文霞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9,共10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金银花叶片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多基因序列分析(ITS、gpd和EF-1α序列)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物种鉴定。[结果]在形态学上...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金银花叶片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多基因序列分析(ITS、gpd和EF-1α序列)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物种鉴定。[结果]在形态学上,分离获得的菌株YP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灰白或黄白色棉毛状,与番茄匍柄霉的菌落特征相符;在基于ITS、gpd和EF-1α序列联合构建的3种系统发育树中,供试菌株YP4均以较高支持率与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聚在同一分支上;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P4接种至金银花叶片上和番茄叶片上均可产生病斑,并可再分离获得其纯菌株;因此,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致病性测定,该病原真菌被鉴定为番茄匍柄霉。[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引起河北省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这是该病菌在我国危害金银花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黑斑病 番茄匍柄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菜匍柄霉叶斑病的诊断及防治 被引量:1
7
作者 晋知文 周艳芳 +1 位作者 石延霞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71 51,51,共3页
菠菜匍柄霉叶斑病是由匍柄霉属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早在2001年Koike等报道了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可以引起菠菜叶斑病。2005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也相继报道了由匍柄霉(S.botryosum)引起的菠菜病害。我们研究组于2009年在... 菠菜匍柄霉叶斑病是由匍柄霉属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早在2001年Koike等报道了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可以引起菠菜叶斑病。2005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也相继报道了由匍柄霉(S.botryosum)引起的菠菜病害。我们研究组于2009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采集菠菜叶斑病样本后,分离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致病性试验及分子测序,鉴定其病原菌为匍柄霉属一个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柄霉 甘肃省兰州市 亚利桑那州 致病性试验 真菌病 分生孢子梗 初侵染源 假囊壳 异菌脲 病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匍柄霉(Stemphylium eturmiunum)HSP42基因沉默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8
作者 万能 王群 +5 位作者 王石 徐文梦 赵丽丽 孙文秀 张修国 李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丝孢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类广泛存在的真核微生物,匍柄霉属(Stemphylium)是丝孢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而新西兰匍柄霉(Stemphylium eturmiunum)是其中的典型种,是研究丝孢真菌有性、无性进化的适用材料。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 丝孢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类广泛存在的真核微生物,匍柄霉属(Stemphylium)是丝孢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而新西兰匍柄霉(Stemphylium eturmiunum)是其中的典型种,是研究丝孢真菌有性、无性进化的适用材料。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进化保守的蛋白质家族,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以S.eturmiunum为实验材料,克隆鉴定了热休克蛋白42(HSP42)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匍柄霉属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HSP42(03717)基因沉默菌株。以S.eturmiunum WT菌株为对照,对03717沉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发现:沉默03717后,其菌落生长减缓,菌丝细胞核分布不均匀;沉默03717后其产分生孢子时间推迟,产孢量减少,且经低温诱导后无法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说明HSP42基因对S.eturmiunum的无性和有性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S.eturmiunum有性无性发育及小热休克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匍柄霉 热休克蛋白 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匍柄霉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体系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龚伟杰 刘洪 +2 位作者 黄萍 王慧 周倩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2,共6页
以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CS12菌株为研究对象,从菌龄、酶种类与浓度、酶组合、酶解温度与时间、不同渗透压稳定剂等方面对番茄匍柄霉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筛选了最适再生培养基,成功建立番茄匍柄霉原生质体制备... 以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CS12菌株为研究对象,从菌龄、酶种类与浓度、酶组合、酶解温度与时间、不同渗透压稳定剂等方面对番茄匍柄霉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筛选了最适再生培养基,成功建立番茄匍柄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体系。番茄匍柄霉CS12在菌龄为36 h,稳渗剂为0.7 mol·L^(-1) NaCl溶液,酶解液为10 mg·mL^(-1) Kitalase裂解酶,28℃酶解3.5 h的条件下制备的原生质体效果好,在YEPS再生培养基上再生效率最高。番茄匍柄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番茄匍柄霉致病机理与功能基因组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匍柄霉 原生质体 再生 稳渗剂 菌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和广西地区紫云英匍柄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宁 吴雨红 +3 位作者 冯彩莲 张国珍 卢训莉 赵文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2-229,共8页
2019年-2020年,在我国河南省信阳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种植紫云英的田间发现一种紫云英叶斑病。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7株真菌(菌株号为XZYB1~XZYB6、GX1),经单孢纯化、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AL),结果... 2019年-2020年,在我国河南省信阳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种植紫云英的田间发现一种紫云英叶斑病。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7株真菌(菌株号为XZYB1~XZYB6、GX1),经单孢纯化、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AL),结果显示7株真菌均为黄芪匍柄霉Stemphylium astragali。依据柯赫氏法则,选取菌株XZYB1和XZYB4无伤接种紫云英离体叶片,选取菌株GX1活体接种紫云英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5 d后离体叶片和活体植株叶片均发病,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且再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相同。据此,确定黄芪匍柄霉为该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将病害定名为紫云英匍柄霉叶斑病。这是该病害在河南和广西发生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也为匍柄霉叶斑病的诊断与后续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系统发育学 致病性测定 黄芪匍柄霉 紫云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潜在病原菌番茄匍柄霉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芳敏 臧全宇 +3 位作者 马二磊 丁伟红 黄芸萍 王毓洪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0期89-90,95,共3页
本研究对甜瓜根部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ITS序列扩增及测序、系统进化树构建、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为番茄匍柄霉,其可对甜瓜叶片造成17.2 mm的病斑;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有可能是甜瓜潜在的病原菌。
关键词 甜瓜 病原菌 番茄匍柄霉 分离纯化 致病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匍柄霉SlCmr1基因克隆及其敲除载体的构建
12
作者 黄萍 刘洪 +1 位作者 王慧 周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6-983,共8页
【目的】克隆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SlCmr1基因,并构建SlCmr1基因敲除载体,为研究该基因功能打下基础。【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提供的番茄匍柄霉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SlCmr1基因的DNA全长和CDS序列,并对SlCmr1... 【目的】克隆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SlCmr1基因,并构建SlCmr1基因敲除载体,为研究该基因功能打下基础。【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提供的番茄匍柄霉基因组信息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SlCmr1基因的DNA全长和CDS序列,并对SlCmr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lCmr1基因上、下游1100 bp左右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PCR扩增SlCmr1基因的上、下游片段,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将SlCmr1基因的上、下游序列分别插入载体pCX62,构建SlCmr1基因敲除载体。【结果】SlCmr1基因的DNA全长为3275 bp,CDS长度为3018 bp,有3个内含子,编码蛋白序列全长1005 aa,分子式为C_(4882)H_(7642)N_(1404)O_(1499)S6_1,分子量为111.94 kD,理论等电点为(pI)6.64,半衰期30 h,不稳定指数58.72,亲/疏水性平均值为-0.424,预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存在2个相邻的ZnF_C2H2结构域和1个GAL4结构域,推测SlCMR1为不含跨膜区域的非分泌、不稳定可溶性蛋白。分别将SlCmr1基因上、下游序列插入pCX62载体,成功构建了基因敲除载体p CX62-SlCmr1。【结论】SlCmr1可能是真菌调控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在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匍柄霉 SlCmr1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枣新病害匍柄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3
作者 雷早娟 武亚明 +3 位作者 安鹏天 张晓雷 陈宝喜 刘子欢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99-100,共2页
从冬枣叶斑病的样品上分离到菌株L3-1-1,依据其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以及致病性试验,将其鉴定为匍柄霉属真菌,能导致冬枣匍柄霉叶斑病。
关键词 匍柄霉 形态学 IT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对苜蓿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林波 刘正坪 +2 位作者 王海霞 杨海清 乌兰巴特尔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1,共5页
为探索外源茉莉酸(JA)对苜蓿抗病性的诱导效应,采用涂抹接种法测定了JA对苜蓿幼苗的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病病情指数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经1mg/mL茉莉酸涂抹叶面可... 为探索外源茉莉酸(JA)对苜蓿抗病性的诱导效应,采用涂抹接种法测定了JA对苜蓿幼苗的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病病情指数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经1mg/mL茉莉酸涂抹叶面可减轻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和春季黑茎病的发生,两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苜蓿叶片中POD、PPO和PAL三种防御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明外源JA处理对苜蓿抗病性具有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 苜蓿 匍柄霉 茎点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窦晓丽 胡文静 +2 位作者 刘凡 林彩英 李克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63-1870,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代表菌株PM-1)7 d,培养S.vesicarium(代表菌株SV-1)5 d,观察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2种病原菌菌落直径大小,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菌株PM-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和PSA,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55℃;24 h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株SV-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最佳碳源是菊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60℃;不同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苜蓿茎点霉代表菌株PM-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或PSA培养基,24 h持续光照,碳、氮源为麦芽糖和L-谷氨酰胺。囊状匍柄霉代表菌株SV-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培养基,碳、氮源为菊糖和L-谷氨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叶斑病 苜蓿匍柄霉叶斑病 苜蓿茎点 囊状匍柄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一平 彭埃天 +3 位作者 宋晓兵 陈霞 程保平 凌金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6-239,共4页
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柑’上出现一种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叶尖和叶缘出现不规则的、带有黄色晕圈的棕褐色斑点。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作者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ITS序列和LSU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同时结合形态... 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柑’上出现一种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叶尖和叶缘出现不规则的、带有黄色晕圈的棕褐色斑点。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作者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ITS序列和LSU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同时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会柑 叶斑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 番茄匍柄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与形态相似属区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瑞清 康萍芝 张丽荣 《宁夏农林科技》 2003年第6期60-61,共2页
本文从孢子形状、孢子梗形态和产孢方式上对链格孢属与匍柄霉属、单格孢属、小匙孢属和陷孢属进行了区别。
关键词 链格孢属 匍柄霉 单格孢属 小匙孢属 陷孢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莴苣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弱毒菌株致病力的衰退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显婷 陆训 +2 位作者 庞茜丹 高必达 周倩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8-542,共5页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感染叶斑病的莴苣叶片上分离得到4株真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匍柄霉(Stemphylium spp.)。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时发现,菌株WS–01较其他菌株致病力减弱,且生长缓慢。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菌株WS–01的dsRNA,发现WS–01...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感染叶斑病的莴苣叶片上分离得到4株真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匍柄霉(Stemphylium spp.)。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时发现,菌株WS–01较其他菌株致病力减弱,且生长缓慢。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菌株WS–01的dsRNA,发现WS–01含有3条1~5 kb的dsRNA条带,提示WS–01菌株内含有dsRNA病毒。利用高温–利巴韦林–尖端脱毒结合的方法消除WS–01内的病毒,所得菌株WS–01–D与菌株WS–01相比,致病性增强且表型恢复正常,提示弱毒菌株WS–01的致病力减弱与其所含dsRN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柄霉属病菌 弱毒菌株 dsRNA病毒 病毒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裂泛素化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信息素因子STE2蛋白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小缦 王群 +2 位作者 王石 高素素 王晓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39,共5页
真菌的进化、分化及有性发育趋势受若干性别基因的调控,如交配型、信息素因子及异源三聚体G-蛋白ɑ-亚基基因等;同时,信息素因子调控真菌的有性生殖在酿酒酵母中也得到充分研究。匍柄霉属(Stemphylium)是丝状子囊真菌中的一类重要真菌类... 真菌的进化、分化及有性发育趋势受若干性别基因的调控,如交配型、信息素因子及异源三聚体G-蛋白ɑ-亚基基因等;同时,信息素因子调控真菌的有性生殖在酿酒酵母中也得到充分研究。匍柄霉属(Stemphylium)是丝状子囊真菌中的一类重要真菌类群,许多丝状子囊真菌属、种中含有信息素因子。在自然界中,匍柄霉属真菌大多数是以无性态的形式存在,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存在有性生殖阶段。为了深入研究信息素受体STE2及其相关基因对匍柄霉属典型种有性生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含有信息素因子STE2的匍柄霉属典型种Stemphylium eturmiunum为试验材料,克隆鉴定了信息素受体STE2,然后将其构建至诱饵蛋白表达载体上,并在cDNA文库初筛得到数个疑似互作蛋白片段基础上,克隆其基因全长构建至靶蛋白表达载体上,并利用分裂泛素化的膜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一对一验证筛选STE2的相关互作蛋白。该研究筛选出的互作蛋白结果为后期的CO-IP、Poll-Down实验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素因子STE2 匍柄霉 分裂泛素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