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青华 陈政宇 +2 位作者 张忠龙 赵育飞 顾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7-381,共5页
使用2014年4月川滇交界东部100个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原始观测数据,经数据计算消除变化磁场并剥离掉主磁场,得到岩石圈磁场模型数据。利用重磁勘探系统软件(GMS3.0)对该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延拓,分别生成岩石圈磁场的浅表和深部异常,结合鲁... 使用2014年4月川滇交界东部100个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原始观测数据,经数据计算消除变化磁场并剥离掉主磁场,得到岩石圈磁场模型数据。利用重磁勘探系统软件(GMS3.0)对该模型数据进行解析延拓,分别生成岩石圈磁场的浅表和深部异常,结合鲁甸6.5级地震的地震序列、震源区的地质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莲峰断裂、小江断裂北段切割深度在15 km及以上,昭通—鲁甸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切割深度均不足15 km。另外,鲁甸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沿包谷垴—小河断裂呈NW向展布,结合余震的深度,进一步推测了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切割深度约1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谷垴—小河断裂 地磁场总强度 地磁测量 鲁甸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面积—高程积分的构造地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秦川 李敬波 +1 位作者 郑立龙 白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49-1660,共12页
笔者等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集水区,计算该区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并结合野外剖面特征、历史地震、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得到... 笔者等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集水区,计算该区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并结合野外剖面特征、历史地震、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研究区除鲁甸盆地外,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发育阶段为壮年期;②研究区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岩性的抗侵蚀性和水系侵蚀发挥局部或次要作用;③面积—高程积分值(HI)对研究区不同构造抬升强度地区的响应方式不同:构造强烈抬升区,HI值反映了集水流域受到强烈的构造抬升和侵蚀的共同作用;构造抬升减弱区,HI值反映了缓慢的构造隆升和沉积作用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莲峰断裂 昭通—鲁甸断裂 包谷垴—小河断裂 构造地貌 面积—高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程佳 徐锡伟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6-567,共12页
根据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区域构造和余震共轭分布特征,本文首先计算了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M7.75地震,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M7.5地震和1974年马边MS7.1地震对鲁甸MS6.5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NW向发生主... 根据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区域构造和余震共轭分布特征,本文首先计算了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M7.75地震,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M7.5地震和1974年马边MS7.1地震对鲁甸MS6.5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NW向发生主破裂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受到这3次地震,尤其是1850年M7.5地震明显的库仑应力作用,我们认为则木河断裂的高速左旋走滑运动以及7级以上强震的重复发生对于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强震孕育和断裂演化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然后分析了鲁甸6.5级地震的共轭破裂与余震分布特征,并分别计算了两个共轭破裂面单独破裂对另一破裂面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EE向破裂促进NNW向破裂的发生,而NNW向破裂后则阻碍了NEE向破裂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发展成以NNW向破裂为主的共轭破裂事件;最后计算了共轭破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认为位于NEE向破裂面西侧的余震集中分布主要是由于应力触发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 包谷垴—小河断裂 库仑应力 共轭破裂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甫坤 李静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522,共8页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报告,使用川滇三维速度结构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13日期间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共获得882次地震的定位结果,定位残差由0.59s下降为0.33s,定...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报告,使用川滇三维速度结构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13日期间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共获得882次地震的定位结果,定位残差由0.59s下降为0.33s,定位精度得到改善。结果表明,余震分布明显呈现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NNW向及NEE向分支,NNW向分支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域,与包谷垴—小河断裂相近,其东南端很有可能跨过昭通—鲁甸断裂,展布长度约15km。结合地质等方面资料,认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包谷垴—小河断裂,主破裂区应为NNW向分支展布区域,且序列分布的南端和东侧区域可能存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双差定位法 昭通—鲁甸断裂 包谷垴—小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光明 赵小艳 +2 位作者 付虹 刘自风 王清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2-594,共13页
本文采用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 65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显示,余震分布存在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近EW向和SES向,呈共轭... 本文采用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3 65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显示,余震分布存在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近EW向和SES向,呈共轭型分布,近EW向条带展布长度为30 km,SES向条带展布长度为20 km;震源深度的分布显示,地震序列总体表现为主震附近震源较深,沿近EW向和SES向逐渐变浅,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20 km范围内。截至2017年2月28日,鲁甸M_S6.5地震震源区共发生(同一天发生的一组地震算一次)MS≥4.5强余震4次。重定位后的鲁甸4次强余震序列震中分布存在差异: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两次强余震序列的展布特征与主震相同,而2016年和2017年另外两次强余震的后续余震仅分布在强余震的周边,与主震序列明显不同。综合重定位后余震序列分布、震源区地质调查资料以及前人研究认为,鲁甸地震的4次强余震序列是区域应力场和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年9月10日和10月27日的两次强余震序列主要受主震引发的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而2016年和2017年两次强余震序列则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鲁甸MS6.5地震 强余震 区域应力场 包谷垴—小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