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在惠民凹陷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金亮 杨子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9,共7页
对惠民凹陷沙四段10个砂岩样品中的储层烃和包裹体烃进行了分离和色质分析。结果表明:临南地区正构烷烃中姥鲛烷略占优势,阳信地区正构烷烃中植烷占优势,检测出微弱含量的γ-和β-胡萝卜烷;包裹体烃和储层烃具有明显的湖相泥岩地球... 对惠民凹陷沙四段10个砂岩样品中的储层烃和包裹体烃进行了分离和色质分析。结果表明:临南地区正构烷烃中姥鲛烷略占优势,阳信地区正构烷烃中植烷占优势,检测出微弱含量的γ-和β-胡萝卜烷;包裹体烃和储层烃具有明显的湖相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物表明烃类母质富含湖相浮游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临南洼陷储层烃指示原油母源为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阳信洼陷储层烃和包裹体烃母质沉积环境为微咸水沉积环境;惠民凹陷沙四段包裹体原油大部分为成熟油,来自沙四上烃源岩,储层油是沙三下低熟烃源岩和沙四上成熟烃源岩混合油;惠民凹陷油气成藏时间有两期注入,一期为东营组沉积时期,二期为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包裹体分析 油气包裹 生物标志物 储层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迪 欧光习 +1 位作者 马剑 张国强 《天然气与石油》 2022年第4期90-97,107,共9页
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具有原位、微区、无损的特点,可以避免群体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所导致的不同期次包裹体成分混杂的问题,是地质流体研究的有效手段。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和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是两种常用的单个流... 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具有原位、微区、无损的特点,可以避免群体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所导致的不同期次包裹体成分混杂的问题,是地质流体研究的有效手段。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和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是两种常用的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从这两种方法的实验原理入手,初步探讨了两者的测试数据及地质应用。研究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分析成矿过程流体性质、识别含油气盆地油气演化过程、恢复成矿/成藏压力、判断油气成熟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流包裹原位成分分析方法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 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地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马满兴 慕德梁 李正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64,153-154,共5页
以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地化数据,明确了洪水庄组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围绕主力源岩存在洪水庄组—雾迷山组及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2套有利生储盖组合。其次根据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油气包裹体的产状... 以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地化数据,明确了洪水庄组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围绕主力源岩存在洪水庄组—雾迷山组及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2套有利生储盖组合。其次根据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油气包裹体的产状、光学特征和均一温度判定中新元古界存在多期油气充注,后期油气充注很重要。最后分析了研究区勘探潜力,指明了汤神庙断块区、杨树沟逆冲断裂与九佛堂逆冲断裂的上盘、木头城子断块、老爷庙断鼻4个勘探有利区。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对于开拓辽河油田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有机地化分析 构造演化 包裹体分析 建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冬 王宏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22,112,共5页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通过传统地质学分析、流体-岩石作用测年及裂变径迹测年等方法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揭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圈闭的优选和评价。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主要依据含油气...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通过传统地质学分析、流体-岩石作用测年及裂变径迹测年等方法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揭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圈闭的优选和评价。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主要依据含油气系统中生、储、盖、圈、运、保等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对油气成藏期次作出定性判断。流体-岩石作用测年法则借助当代实验技术实现油气成藏期次的精确测年。油气成藏年代学将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与流体-岩石作用测年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传统地质思想与当代测试技术、定性与定量、正演与反演的结合,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客观、准确地恢复油气藏形成演化史。同时,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应当借鉴金属矿床成矿的研究思想和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学 传统地质学分析 包裹体分析 成岩矿物同位素测年法 裂变径迹测年法 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心怀 徐国盛 +1 位作者 崔恒远 张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2-475,共14页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常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测试技术,在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集层裂缝发育期次进行了厘定,并确定裂缝发育期次...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常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测试技术,在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集层裂缝发育期次进行了厘定,并确定裂缝发育期次与油气充注期次的匹配关系。研究区古近系花港组储集层发育成岩缝和构造缝,成岩缝发育于储集层成岩阶段,对油气运移与输导作用较小。构造缝根据受控构造运动及与油气充注关系可划分为3期:①喜马拉雅期龙井活动早期(距今12~13 Ma),构造应力仅使缝合线及泥质条带产生挠曲变形破裂,该期构造微裂缝延伸短、宽度窄、有效性差,对油气的运移与输导作用小;②喜马拉雅期龙井活动中晚期(距今9~12 Ma),构造运动使中央反转构造带构造缝发育,其规模大、延伸长、有效性好,同时与第1次油气大规模充注时间(距今9~12 Ma)相匹配,对油气运移、输导、聚集起重要作用;③喜马拉雅期冲绳活动至今(距今0~3 Ma),继承性发展构造缝,且与第2次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时间(距今0~3 Ma)相匹配,为天然气的持续运移与输导创造了条件。证明西湖凹陷花港组储集层裂缝的发育可为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及聚集提供渗流储集空间和持续且有效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包裹体分析 裂缝特征 油气充注 古近系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油气差异聚集演化特征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林潼 谭聪 +4 位作者 王铜山 李秋芬 冯明友 黄世伟 董景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5-665,共11页
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在不同构造位置上存在的显著特征差异,对整个川中构造带开展详细的气藏解剖与分析,明确了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存在着压力系统的差异、气水界面的不统一、储层沥青含量平面分布的不均以及烃... 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安岳大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在不同构造位置上存在的显著特征差异,对整个川中构造带开展详细的气藏解剖与分析,明确了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存在着压力系统的差异、气水界面的不统一、储层沥青含量平面分布的不均以及烃类充注时间的不一致。通过对岩石矿物成岩次序厘定、包裹体拉曼成分分析、捕获温度测定、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恢复,开展液态烃和气态烃的充注演化过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川中地区存在三个明显的气藏压力系统,含气带与含水带间隔分布,从北向南气藏压力平均值逐渐降低,三个压力系统具有独立的气水界面;(2)不同含气系统中烃类的初始充注温度并不一致,早期液态烃充注的温度西高东低,具有从西向东差异聚集的演化过程;液态烃裂解时气态烃充注温度东、西构造高,中部温度略低。在气藏压力带划分和气水界面值确定的基础上,预测了不同含气系统有效气藏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拉曼成分分析 气藏压力 差异聚集 龙王庙组气藏 安岳大气田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