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在Ag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天荃 刘新民 +3 位作者 鲍培谛 伍铁桥 周仲璧 刘世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9-44,共6页
本文获得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外膜蛋白在Ag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包涵体通过膜蛋白的COO^-和NH_2基团吸附在Ag表面上,其增强作用具有短程特性。低波数(~230cm^(-1))峰的出现表明包涵体和Ag胶粒子产生了化学吸附。... 本文获得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外膜蛋白在Ag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包涵体通过膜蛋白的COO^-和NH_2基团吸附在Ag表面上,其增强作用具有短程特性。低波数(~230cm^(-1))峰的出现表明包涵体和Ag胶粒子产生了化学吸附。包涵体在不同pH下的SERS谱很不同,说明此时它在Ag表面上的吸附状态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病毒 包涵 S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经口感染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相兴伟 周宇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0-47,共8页
了解昆虫杆状病毒包涵体衍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的经口感染相关蛋白对揭示杆状病毒建立原发感染的机制、明确昆虫的先天免疫系统,以及研究控制昆虫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鉴定的经口感染因子(Per osinfectiv... 了解昆虫杆状病毒包涵体衍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的经口感染相关蛋白对揭示杆状病毒建立原发感染的机制、明确昆虫的先天免疫系统,以及研究控制昆虫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鉴定的经口感染因子(Per osinfectivity factors,PIF)包括P74、PIF1、PIF2、PIF3、PIF4、PIF5(ODV-E56)和PIF6。此外,与ODV病毒粒子经口感染有关的蛋白有ODV-E66、VP91、Ac108、ORF 145和ORF 150。综述近年来关于上述经口感染相关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等研究成果,分析了这些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包涵衍生病毒 经口感染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聚集体特性及与其它包涵体蛋白的血清学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国勋 秦启联 +1 位作者 蔡秀玉 丁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9,共6页
纯化的多角体碱解释放多角体蛋白 ,经等电点沉淀和柱层析对多角体蛋白进行分离纯化 ,结合SDS PAGE、免疫双向扩散、免疫电镜等方法 ,证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NPV)的多角体蛋白以聚集体形式存在。用ELISA法检测包涵体蛋白之间的血... 纯化的多角体碱解释放多角体蛋白 ,经等电点沉淀和柱层析对多角体蛋白进行分离纯化 ,结合SDS PAGE、免疫双向扩散、免疫电镜等方法 ,证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NPV)的多角体蛋白以聚集体形式存在。用ELISA法检测包涵体蛋白之间的血清学关系 ,结果表明 ,与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 (AsGV)和粘虫颗粒体病毒 (PsGV)颗粒体蛋白相比较 ,HaN PV多角体蛋白与葡萄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rNPV)和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 (AsN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多角病毒 多角蛋白 颗粒蛋白 聚集 血清学关系 包涵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姜静颖 王斌 宋良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11-411,共1页
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姜静颖*王斌宋良国(大连水产学院电镜室,*微生物教研室,大连116023)目前,对引起对虾病毒病的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形态学研究主要采用超薄切片剖面观察,而对其表面的形态... 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姜静颖*王斌宋良国(大连水产学院电镜室,*微生物教研室,大连116023)目前,对引起对虾病毒病的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形态学研究主要采用超薄切片剖面观察,而对其表面的形态结构描述不多,为了对该病毒的形态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病 病毒 包涵 杆状病毒 病毒粒子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包涵体衍生病毒囊膜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被引量:1
5
作者 相兴伟 吴小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9-817,共9页
了解杆状病毒的囊膜蛋白对揭示病毒入侵、囊膜蛋白核定向转运机制以及研究控制昆虫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的囊膜蛋白包括ODV-E25,ODV-E66,ODV-E56,ODV-E18,ODV-E28,P74,P... 了解杆状病毒的囊膜蛋白对揭示病毒入侵、囊膜蛋白核定向转运机制以及研究控制昆虫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的囊膜蛋白包括ODV-E25,ODV-E66,ODV-E56,ODV-E18,ODV-E28,P74,PIF1,PIF2,PIF3,GP41,ODV-EC27,ODV-E35,ODV-EC43,BV/ODV-E26,P91和ORF150。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综述了囊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其在经口感染、调节细胞周期和囊膜蛋白的传送等方面起作用。囊膜蛋白的核定向转运机制,ODV与昆虫中肠之间和包涵体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ODV结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包涵衍生病毒 囊膜蛋白 基因敲除 核定向转运 昆虫中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11基因对病毒基因转录及ODV病毒粒子包埋的影响
6
作者 王海萍 张健家 +1 位作者 孔祥硕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8-836,共9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但其在病毒感染过程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m11敲除型病毒,并利用Bac-to-Bac系统重新构建恢复型及野生型重组病毒。转染试验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表明,Bm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但其在病毒感染过程的作用尚不清楚。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m11敲除型病毒,并利用Bac-to-Bac系统重新构建恢复型及野生型重组病毒。转染试验及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表明,Bm11基因缺失并不影响出芽型病毒粒子(BV)的产生及病毒基因组DNA复制,但对晚期和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影响显著(P<0.01)。经皮注射虫体实验结果显示,敲除型病毒的致死中时(LT50)明显长于恢复型病毒和野生型重组病毒。经口感染实验表明,添食106个野生型重组病毒或恢复型病毒多角体(OB)的家蚕死亡率均达到100%,而添食敲除型病毒多角体的家蚕死亡率只有64.89%,且死亡时间明显延长。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恢复型病毒和野生型重组病毒相比,Bm11敲除型病毒感染细胞内多角体包埋的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数量显著减少(P<0.01)。综上所述,Bm11虽不是BmNPV复制必需基因,但该基因的缺失对病毒晚期和极晚期基因转录以及ODV粒子包埋效率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多角病毒 Bm11基因 基因转录 病毒粒子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孢灵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病毒粒子灭活作用的探讨研究
7
作者 郑燕 《广东蚕业》 2012年第2期31-35,共5页
质型多角体病是一种家蚕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多发于秋蚕期,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继家蚕微粒子病之后又一被国家列为动物疫病的蚕病,是每年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故研究开发对质型多角体病... 质型多角体病是一种家蚕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多发于秋蚕期,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继家蚕微粒子病之后又一被国家列为动物疫病的蚕病,是每年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故研究开发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环保的消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稳定态ClO2。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氨基酸分解破坏,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ClO2对细胞壁有较好吸附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克孢灵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高效、广谱的灭活作用,其除了对家蚕微孢子虫有非常灵敏的作用外,对家蚕病毒病病原(NPB、CPB、DNV)、细菌病病原(灵菌、卒倒杆菌等)、真菌病病原(白僵菌、曲霉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通过用不同浓度克孢灵处理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悬液后桑叶接种、饲育,从而进一步考察了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裸露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克孢灵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灭活作用灵敏,用75mg/l作用15min就可以将发病率降低至5%,用100mg/l作用15min,就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试验表明ClO2对CPV病毒多角体和CPV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相差很远。本研究为大田生产蚕用消毒药物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孢灵 CLO2 家蚕质多角 病毒粒子 灭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敏 徐旭士 +1 位作者 王晓芳 黄可威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5-218,共4页
报道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hilosamiacynthiaricin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 ,并对该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病毒多角体为 12面体和多面体结构 ,大小不一 ,平均直径为 2 4μm ;多角体碱解后... 报道了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hilosamiacynthiaricin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的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 ,并对该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病毒多角体为 12面体和多面体结构 ,大小不一 ,平均直径为 2 4μm ;多角体碱解后释放出杆状的病毒束 ,大小为 32 0~ 4 17nm× 83~ 2 2 7nm ,核衣壳大小比较均一 ,约为 32 0nm× 83nm。通过多角体超薄切片的横切面观察 ,囊膜内包被的核衣壳数变动于 1~ 10之间 ,只包被 1个核衣壳的数目最多 ,约占总数的 80 4 % ,病毒束在排列图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蚕 多角病毒 电镜观察 包涵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疱疹病毒8型包膜糖蛋白K8.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玲 卢春 +3 位作者 曾怡 钱超 唐桂霞 秦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85-688,F0002,共5页
目的:制备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包膜糖蛋白K8.1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含重组质粒pGEX-6p-1+K8.1的大肠杆菌BL21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K8.1融合蛋白,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目的:制备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包膜糖蛋白K8.1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含重组质粒pGEX-6p-1+K8.1的大肠杆菌BL21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K8.1融合蛋白,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融合蛋白进行变性、复性、复性后的GlutathioneSepharose4B亲和层析柱纯化。以纯化的GST/K8.1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分泌K8.1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组化染色(IHC)和Westernblot法鉴定单抗的特异性。结果:建立了一株稳定分泌抗K8.1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3G10;IHC和Westernblot法显示,3G10株单抗能特异地识别HHV-8K8.1蛋白。结论:成功制备出抗HHV-8包膜糖蛋白K8.1的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8 包膜糖蛋门K8.1 包涵 单克隆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DV囊膜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引导外源蛋白进入多角体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相兴伟 陈琳 +2 位作者 于少芳 杨锐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5-791,共7页
为了探索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DV)囊膜蛋白在病毒粒子包涵入多角体过程中的作用,选择2个ODV囊膜蛋白ODV-E25和ODV-E5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能够表达多角体蛋白的BmNPV Polh+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了融合表达E25-E... 为了探索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DV)囊膜蛋白在病毒粒子包涵入多角体过程中的作用,选择2个ODV囊膜蛋白ODV-E25和ODV-E5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能够表达多角体蛋白的BmNPV Polh+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了融合表达E25-EGFP和E56-EGFP的重组病毒,在家蚕卵巢培养细胞系(BmN)中进行表达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种融合蛋白均在BmN细胞中成功表达,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从感染的BmN细胞中收集纯化多角体,观察到多角体也能激发出绿色荧光,用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证实多角体中含有融合蛋白。这一现象表明当囊膜蛋白基因与外源基因融合表达时,外源融合蛋白能够进入多角体内部,推测这2种ODV囊膜蛋白不仅在病毒粒子包涵入多角体的过程中起信号引导作用,并能引导外源目的蛋白进入多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多角病毒 包涵衍生病毒囊膜蛋白 多角 蛋白质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棣华 栗陶生 +3 位作者 肖莲春 张立人 刘明炎 张保良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89年第1期91-92,共2页
1987年在武昌县茶园中采集的灰茶尺蛾(Ecx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死虫标本,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病症及侵染虫体的组织部位的观察,发现属一种新的杆状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分离观察结果如下: 将茶园中采... 1987年在武昌县茶园中采集的灰茶尺蛾(Ecx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死虫标本,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病症及侵染虫体的组织部位的观察,发现属一种新的杆状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分离观察结果如下: 将茶园中采集到的病死虫用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病毒 尺蛾 组织部位 Warren 病毒分类 病毒粒子 解剖镜检 杆状病毒 差速离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毒包涵体电镜样品的制备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木标 戴冠群 钟士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92-95,共4页
在提纯昆虫病毒包涵体及其病毒粒子的电镜样品制备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电镜下观察,包涵体及其病毒粒子图像清晰,显示了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可达到昆虫病毒电镜鉴定之目的.与此同时,还观察到某些包涵体表面呈蜂窝状或沟型... 在提纯昆虫病毒包涵体及其病毒粒子的电镜样品制备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电镜下观察,包涵体及其病毒粒子图像清晰,显示了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可达到昆虫病毒电镜鉴定之目的.与此同时,还观察到某些包涵体表面呈蜂窝状或沟型凹陷等“前多角体”的特殊构造;多角体块状蛋白质晶格、多角体外膜以及杆状病毒粒子蛋白亚基斜纹花样、病毒粒子囊膜等超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涵 病毒粒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结合蛋白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伯雄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3-196,共4页
采用Northwestern分子杂交方法 ,研究了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 (BmCPV)结构蛋白质的功能 ,结果证明VP1、VP3和VP4具有与核酸结合的能力 ,暗示了VP1可能是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在病毒核酸复制中起作用 ;VP4可能是核酸结合蛋白 ,在病... 采用Northwestern分子杂交方法 ,研究了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 (BmCPV)结构蛋白质的功能 ,结果证明VP1、VP3和VP4具有与核酸结合的能力 ,暗示了VP1可能是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在病毒核酸复制中起作用 ;VP4可能是核酸结合蛋白 ,在病毒粒子的复制包装过程中有结合核酸、促成完整病毒粒子形成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蛋白 核酸结合蛋白 病毒粒子包装 家蚕 细胞质多角病毒 Northwestern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博 朱梦瑶 +4 位作者 丘霈珊 张若男 张文庆 余小强 卢玉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应用广泛,已被开发成微生物杀虫剂和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等。NPV具有两种病毒颗粒: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和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两者的构成和组装存在差异。...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应用广泛,已被开发成微生物杀虫剂和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等。NPV具有两种病毒颗粒: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和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两者的构成和组装存在差异。病毒包涵体在肠道中溶解后释放出ODV进行初级感染,子代核衣壳通过质膜出芽产生BV引发全身性的次级感染。病毒感染昆虫后能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同时NPV病毒已进化出多种策略抑制或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如免疫信号通路、黑化和凋亡等过程。本文将总结鳞翅目特异性NPV与宿主的互作研究,着重介绍NPV的侵染机制、NPV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病毒 杆状病毒 包埋病毒粒子 芽生病毒粒子 先天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明树 孙松柏 汤显春 《中国森林病虫》 1985年第4期5-6,共2页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l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在我国台湾、四川、云南、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及广西等省(区)。该虫一年发生1至2代,以幼虫危害,主要危害思茅松、云南松、海南松、云南油杉及马尾松等。在云南...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l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在我国台湾、四川、云南、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及广西等省(区)。该虫一年发生1至2代,以幼虫危害,主要危害思茅松、云南松、海南松、云南油杉及马尾松等。在云南思茅及临沧等地区,常与云南松毛虫混同发生于思茅松林内,为害甚为严重。1983年6月在云南省安宁县温泉一带发现大量思茅松毛虫自然罹病幼虫虫尸,经分离鉴定,其病原物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显微镜 悬液 火棉胶 电镜 碳膜 铜网 金属网 思茅松毛虫 松毛虫属 病毒粒子 病毒 多角病毒 核多角病毒 多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杆状病毒粒子的蛋白质组成及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琳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3-543,共11页
昆虫杆状病毒在侵染宿主的过程中会产生2种遗传物质相同,但表型具有明显差异的病毒粒子,即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ODV主要引起宿主消化道组织细胞的原发感染,而BV则是... 昆虫杆状病毒在侵染宿主的过程中会产生2种遗传物质相同,但表型具有明显差异的病毒粒子,即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ODV主要引起宿主消化道组织细胞的原发感染,而BV则是引起宿主组织和细胞间的感染。本文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昆虫杆状病毒2种病毒粒子的蛋白质组成及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成果。根据病毒蛋白在病毒粒子不同部位的分布可将它们分为BV囊膜蛋白、BV核衣壳蛋白、ODV囊膜蛋白和ODV核衣壳蛋白。蛋白质组鉴定发现BV和ODV的共有蛋白质有35种,BV的特异性蛋白质有10种,ODV的特异性蛋白质有11种。BV和ODV的蛋白质组成差异导致二者在杆状病毒侵染宿主过程中的功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出芽病毒粒子 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 蛋白质组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春尺蠖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成 《农村科技》 2008年第3期26-26,共1页
春尺蠖是新疆北部最主要的林木害虫,主要危害榆、杨等树种。近几年由于防治措施跟不上,危害呈加重趋势,且蔓延到果树上。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新的防治春尺蠖的生物措施。其作用机理是病毒通过昆虫口腔进入体内后,病毒粒子参加... 春尺蠖是新疆北部最主要的林木害虫,主要危害榆、杨等树种。近几年由于防治措施跟不上,危害呈加重趋势,且蔓延到果树上。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新的防治春尺蠖的生物措施。其作用机理是病毒通过昆虫口腔进入体内后,病毒粒子参加细胞的代谢进行复制,在一定时间内病毒粒子可充满整个细胞而导致细胞破裂,继发侵染,致使昆虫组织液化,呈脓包状,体壁易破裂,流液无臭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病毒 病毒防治 春尺蠖 试验 病毒粒子 林木害虫 新疆北部 生物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撩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观察
18
作者 朱俊庆 彭辉银 《中国茶叶》 1984年第1期5-5,共1页
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近年来先后在四川、安徽、浙江等茶区茶园中发生为害。我们在木橑尺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室内饲养的幼虫大量感染病毒致死,最近对此病毒作了初步的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一)室内自然罹病... 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近年来先后在四川、安徽、浙江等茶区茶园中发生为害。我们在木橑尺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室内饲养的幼虫大量感染病毒致死,最近对此病毒作了初步的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一)室内自然罹病率 1981年室内饲养的480头5~6龄幼虫,自然感染病毒致死的有125头,占饲养总数的26%。1982年,在其第二代幼虫期单条分别饲养了50头,分龄观察病毒在室内的自然感染力,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室内条件下,木橑尺蠖幼虫感病致死的以4~6龄幼虫为多,占总感病死亡数的73%,其中又以4龄幼虫最多,占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病毒 幼虫 第二代 核多角病毒 食叶量 病毒粒子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腺病毒4型河南株Hexon全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宇 乔涵 +3 位作者 徐朋丽 杨兴武 韩昊莹 陈红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36,共7页
【目的】分析禽心包积水-包涵体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禽腺病毒4型(FAV-4)在河南省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方法】对2015年8-10月送检的40份疑似FAV-4感染的病料进行PCR阳性检测,同时根据采集地区与宿主的差异性,选取7份FAV-4阳性样品... 【目的】分析禽心包积水-包涵体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禽腺病毒4型(FAV-4)在河南省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方法】对2015年8-10月送检的40份疑似FAV-4感染的病料进行PCR阳性检测,同时根据采集地区与宿主的差异性,选取7份FAV-4阳性样品进行了Hexon全基因的扩增、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通过扩增Hexon基因421bp的片段,成功建立了禽腺病毒4型的PCR检测方法;40份家禽肝脏样品中,PCR检测显示35份为FAV-4阳性,阳性率为87.5%;成功扩增了包含Hexon基因全序列的片段,长度为2 889bp;7株FAV-4河南株的Hexon基因与GenBank中的12株FAV-4参考毒株Hexon基因序列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5%~99.8%,与参考株相比存在碱基的插入、突变现象;FAV-4河南株Hexon全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8.2%~99.8%,且发生变化的位置集中在前段和中段。【结论】FAV-4河南株与印度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与韩国分离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心包积水-包涵肝炎综合征 禽腺病毒4 Hexon全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在人工感染鸭体内形态结构和发生学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袁桂萍 程安春 +10 位作者 汪铭书 周毅 刘菲 韩晓英 郭宇飞 廖永洪 徐超 文明 贾仁勇 周伟光 陈孝跃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6-491,共6页
为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发生规律,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人工感染DEV的成年鸭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后12 h在脾脏和法氏囊首先观察到少量的DEV出现,24 h后在脾、胸腺和法氏... 为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发生规律,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人工感染DEV的成年鸭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后12 h在脾脏和法氏囊首先观察到少量的DEV出现,24 h后在脾、胸腺和法氏囊以及死亡鸭的肝、肠和胰中均观察到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及其核衣壳形态的DEV。DEV病毒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4 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成熟有两种方式:一为细胞核内核衣壳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二为核内核衣壳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核内和胞浆内的核衣壳在细胞浆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通过细胞破裂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颗粒、核内微管和中空短管、胞浆电子致密小体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肠炎 人工感染 电镜观察 形态结构 发生学 超薄切片技术 核衣壳 发生规律 组织器官 透射电镜 病毒粒子 装配方式 致密颗粒 法氏囊 胞浆 成熟 形态学 强毒株 成年鸭 致密核 颗粒 细胞核 细胞外 包涵 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