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包埋技术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的应用
1
作者 康茜琳 耿育红 +4 位作者 张亚珍 张恒星 张庆明 韩颖 周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3-2934,共12页
为解决Cr(Ⅵ)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环境适应性差、修复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从包埋微生物菌剂制备出发,探究了红薯淀粉包埋法提升微生物Cr(Ⅵ)还原性能的效果,并以高羊茅为试供植物,评估了包埋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率... 为解决Cr(Ⅵ)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环境适应性差、修复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从包埋微生物菌剂制备出发,探究了红薯淀粉包埋法提升微生物Cr(Ⅵ)还原性能的效果,并以高羊茅为试供植物,评估了包埋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率及安全性。结果表明,与低(30 mg·kg^(-1))和高(100 mg·kg^(-1))含量的未经任何处理的Cr(Ⅵ)污染土壤(CK)相比,在试验第10天(早期)、第20天(中期)、第30天(末期),包埋菌处理(MIF,红薯淀粉胶囊包埋寡氧单胞菌处理)的Cr(Ⅵ)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游离菌处理(F,寡氧单胞菌处理)的Cr(Ⅵ)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F相比,在低、高浓度的Cr(Ⅵ)胁迫末期,MIF的Cr(Ⅵ)去除率分别提升了43.80%、58.80%;MIF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低浓度下分别增加了1.50、1.57、1.79倍,在高浓度下分别增加了2.53、1.89、2.04倍。F、MIF处理的可交换态Cr占比呈现显著差异:在胁迫末期,与F相比,MIF处理的可交换态Cr占比分别降低了23.43%、20.37%,残渣态占比分别增加了22.31%、6.09%。与MIF处理相比,F处理显著增加了高羊茅地上及地下部分Cr含量(9.12、1.76倍和1.97、2.17倍)、丙二醛含量(1.38、1.32倍)、活性氧含量(1.48、1.30倍)和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1.55、1.45倍;过氧化氢酶1.37、1.59倍)。研究表明,与游离菌相比,包埋菌表现出更佳的Cr(Ⅵ)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红薯淀粉胶囊 包埋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