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0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血浆蛋白-海藻酸钠凝胶珠对植物乳杆菌的包埋效果研究
1
作者 陈睿 康旭 +1 位作者 袁江兰 曾含馨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3,共6页
为抵抗不良环境影响以提高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锐孔-凝固法将猪血浆蛋白(porcine plasma protein,PPP)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复合制备成凝胶珠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包埋。当PPP质量浓度为50 g/L,SA质量浓度为4 g/L时,复... 为抵抗不良环境影响以提高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锐孔-凝固法将猪血浆蛋白(porcine plasma protein,PPP)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复合制备成凝胶珠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包埋。当PPP质量浓度为50 g/L,SA质量浓度为4 g/L时,复合凝胶珠的硬度、弹性和持水力均优于单一凝胶,且可实现高效包埋,包埋率为94.51%,通过扫描电镜能观察到复合凝胶珠的多孔网络状结构及被成功包埋的植物乳杆菌。经模拟胃肠液消化后存活率高达89.19%,4℃条件下贮藏60 d活菌损失数仅为1.09 lg CFU/g,表现出优良的抗消化性和贮藏稳定性。由此表明复合凝胶珠可为植物乳杆菌提供强有力保护,极大增加了最终发挥益生作用的活菌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包埋 猪血浆蛋白 海藻酸钠 凝胶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包埋技术在微囊化姜黄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迪 王永奇 +3 位作者 许新德 白亚龙 姚可欣 商景天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188-194,共7页
姜黄素较差的溶解性和对氧化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存在很大的应用局限,为此对多重包埋技术在微囊化姜黄素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溶剂类别、溶解温度和时间以及油相蠕动泵频率、真空乳化机转速等因素对微囊化姜黄素产品... 姜黄素较差的溶解性和对氧化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存在很大的应用局限,为此对多重包埋技术在微囊化姜黄素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溶剂类别、溶解温度和时间以及油相蠕动泵频率、真空乳化机转速等因素对微囊化姜黄素产品的影响,确定了姜黄素最佳溶解工艺条件和一次包埋工艺条件;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分析,针对产品感观质量和稳定性等因素,确定了合理的多重包埋技术微囊化姜黄素10%冷水溶性(Cold Water Solubility,CWS)产品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以丙酮作溶剂,溶解温度55℃、时间少于45 min,蠕动泵频率20 Hz,真空乳化机转速控制在15000 r/min;产品配方为12%姜黄素、25%聚乙二醇6000、3.5%吐温-60、35%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4.5%dl-α生育酚、20%玉米淀粉。此项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姜黄素的水溶性、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壁材 纳米分散 微胶囊 多重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包埋维生素A微胶囊的压片性能和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周迪 姚可欣 +3 位作者 于清华 吕博威 王永奇 于建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9期188-196,共9页
本文采用双层包埋技术,以维生素A醋酸酯和dl-α生育酚为芯材,以阿拉伯胶和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第一层壁材、以食用玉米淀粉为第二层壁材,制备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研究了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的压片性能和VA保留率。... 本文采用双层包埋技术,以维生素A醋酸酯和dl-α生育酚为芯材,以阿拉伯胶和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第一层壁材、以食用玉米淀粉为第二层壁材,制备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研究了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的压片性能和VA保留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确定了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的最佳工艺配方为:芯壁比为1∶5、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与阿拉伯胶的比值为3.5∶1、剪切乳化时间为2 min、喷雾干燥温度为125℃,玉米淀粉吸附量为20%。在此配方和工艺下生产的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颗粒均匀,并且包埋效率、压片性能和片剂稳定性均优于非包埋和单层包埋微胶囊产品。双层包埋维生素A醋酸酯微胶囊在加速稳定性试验条件下储存三个月,片剂的维生素A保留率为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双层包埋技术 微胶囊化 加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包埋姜黄素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修饰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少轩 逄格雨 +5 位作者 张子豪 李世阳 徐硕 肖海芳 朱兰兰 宋元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0,共9页
以大豆卵磷脂为壁材,制备共包埋姜黄素(curcumin,CUR)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纳米脂质体,通过静电自组装将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修饰到纳米脂质体表面,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设备对脂质体的包埋率... 以大豆卵磷脂为壁材,制备共包埋姜黄素(curcumin,CUR)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纳米脂质体,通过静电自组装将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修饰到纳米脂质体表面,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设备对脂质体的包埋率、体外释放、微观形貌、稳定性等进行表征,测定纳米脂质体同时递送CUR和GSH的能力。结果表明,CUR的包埋率为100%,与GSH共包埋及多糖修饰均没有影响CUR的包埋率;而与CUR共包埋时,GSH的包埋率从7.90%增加到27.03%,经多糖修饰后,进一步增加到41.22%。共包埋纳米脂质体对CUR的释放没有显著影响,但使GSH的释放率由51.2%减小至23.6%;经多糖修饰后,单包埋和共包埋纳米脂质体对CUR和/或GSH的缓释作用都增强。另外,共包埋使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从(95.02±1.93)nm增加到(132.47±18.14)nm,Zeta电位从(-22.47±1.96)mV增加到(-14.70±0.46)mV;经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双层修饰后,共包埋脂质体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增加到(161.97±5.58)nm,而Zeta电位减小到(-40.87±1.79)mV,并且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本研究可为生物活性物质共包埋的新型功能食品或药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还原型谷胱甘肽 包埋 纳米脂质体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包埋氨化细菌小球制备及氨化效果研究
5
作者 窦红 李靖 +2 位作者 沈亚芹 秦学 钟为章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54-160,共7页
针对氨化细菌活性低、易流失的问题,采用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作为复合载体对自行筛选的氨化细菌AX-1进行包埋固定化处理,用于有机氮的去除,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固定化包埋小球的制备条件,并将其应用到鸡粪有机氮降解实验中。结果表明:当... 针对氨化细菌活性低、易流失的问题,采用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作为复合载体对自行筛选的氨化细菌AX-1进行包埋固定化处理,用于有机氮的去除,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固定化包埋小球的制备条件,并将其应用到鸡粪有机氮降解实验中。结果表明:当聚乙烯醇浓度8%,海藻酸钠浓度1.5%,CaCl_(2)浓度3%,投菌量为6%,交联时间为8 h,固定化小球对有机氮降解效率最高达到40.4%,用于实际鸡粪废液中有机氮降解效率达到4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包埋 氨化细菌 有机氮 氨抑制 鸡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藤果油微胶囊包埋工艺优化及抗疲劳作用研究
6
作者 李继东 宋正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6-324,共9页
目的优化美藤果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探讨其抗疲劳功效。方法以美藤果油为芯材,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美藤果油微胶囊,并优化工艺参数,采用Schaal烘箱法进行加速氧化实验,并根据Van’t Hoff经验预测美藤... 目的优化美藤果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探讨其抗疲劳功效。方法以美藤果油为芯材,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美藤果油微胶囊,并优化工艺参数,采用Schaal烘箱法进行加速氧化实验,并根据Van’t Hoff经验预测美藤果油微胶囊货架期;设置对照组、美藤果油组、微胶囊组,通过负重游泳实验及检测相关生化指标考察美藤果油及其微胶囊的抗疲劳作用。结果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质量为2:1时,微胶囊外观颗粒完整,呈规则圆形,包埋效果较好,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3℃、芯壁比:1:4、乳化剂用量:1.5%,包埋率为93.8%,与预测值较接近,加速氧化实验表明微胶囊化能够有效延长美藤果油保质期达608d;与对组相比,美藤果油及其微胶囊能够延长负重游泳时间,减少血清尿素氮、血乳酸的积累,增加机体肌糖原、肝糖原水平,提升运动持久性,减少疲劳。结论美藤果油的包埋效果良好,微胶囊化有利于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并且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藤果油 微胶囊 芯壁比 包埋 货架期 抗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包埋技术促进微生物还原Cr(Ⅵ)的应用
7
作者 康茜琳 耿育红 +4 位作者 张亚珍 张恒星 张庆明 韩颖 周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3-2934,共12页
为解决Cr(Ⅵ)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环境适应性差、修复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从包埋微生物菌剂制备出发,探究了红薯淀粉包埋法提升微生物Cr(Ⅵ)还原性能的效果,并以高羊茅为试供植物,评估了包埋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率... 为解决Cr(Ⅵ)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环境适应性差、修复效率低等问题,本试验从包埋微生物菌剂制备出发,探究了红薯淀粉包埋法提升微生物Cr(Ⅵ)还原性能的效果,并以高羊茅为试供植物,评估了包埋微生物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率及安全性。结果表明,与低(30 mg·kg^(-1))和高(100 mg·kg^(-1))含量的未经任何处理的Cr(Ⅵ)污染土壤(CK)相比,在试验第10天(早期)、第20天(中期)、第30天(末期),包埋菌处理(MIF,红薯淀粉胶囊包埋寡氧单胞菌处理)的Cr(Ⅵ)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游离菌处理(F,寡氧单胞菌处理)的Cr(Ⅵ)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F相比,在低、高浓度的Cr(Ⅵ)胁迫末期,MIF的Cr(Ⅵ)去除率分别提升了43.80%、58.80%;MIF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低浓度下分别增加了1.50、1.57、1.79倍,在高浓度下分别增加了2.53、1.89、2.04倍。F、MIF处理的可交换态Cr占比呈现显著差异:在胁迫末期,与F相比,MIF处理的可交换态Cr占比分别降低了23.43%、20.37%,残渣态占比分别增加了22.31%、6.09%。与MIF处理相比,F处理显著增加了高羊茅地上及地下部分Cr含量(9.12、1.76倍和1.97、2.17倍)、丙二醛含量(1.38、1.32倍)、活性氧含量(1.48、1.30倍)和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1.55、1.45倍;过氧化氢酶1.37、1.59倍)。研究表明,与游离菌相比,包埋菌表现出更佳的Cr(Ⅵ)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红薯淀粉胶囊 包埋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程硝化高亚硝酸盐积累的反硝化包埋填料研究
8
作者 赵广泽 张腾 杨宏 《能源与环境》 2024年第4期87-90,共4页
实验通过模拟短程硝化出水水质,采用梯度提高反硝化进水NO_(2)^(-)-N浓度的方法实现了填料亚硝酸盐反硝化性能的逐步提高。进水游离亚硝酸(FNA)浓度成为限制填料反硝化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当进水FNA浓度达到约0.3 mg/L时,填料亚硝酸盐... 实验通过模拟短程硝化出水水质,采用梯度提高反硝化进水NO_(2)^(-)-N浓度的方法实现了填料亚硝酸盐反硝化性能的逐步提高。进水游离亚硝酸(FNA)浓度成为限制填料反硝化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当进水FNA浓度达到约0.3 mg/L时,填料亚硝酸盐反硝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将受到限制,在此条件下,填料所能达到的最高NO_(2)^(-)-N和NO_(3)^(-)-N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59.86 mg/(L·h)和14.34 mg/(L·h),实际消耗碳氮比在2.4左右。填料内主要功能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埋填料 亚硝酸盐反硝化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包埋技术在增强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
9
作者 张伟翔 张伟科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3期169-171,共3页
食品稳定性的增强对于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保持其营养价值、增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微胶囊包埋技术通过构建坚固的物理屏障,可有效隔离氧气和湿气等外界因素,同时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通过使用抗氧化的壁材,可减缓或阻止化学反应的发... 食品稳定性的增强对于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保持其营养价值、增加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微胶囊包埋技术通过构建坚固的物理屏障,可有效隔离氧气和湿气等外界因素,同时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通过使用抗氧化的壁材,可减缓或阻止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增强食品的化学稳定性;通过其独特的缓释机制,能够按需释放活性成分;通过抗酶作用,可防止食品中的酶与敏感成分直接接触。本文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变性淀粉作为壁材,通过乳化和喷雾干燥工艺生产肉味复合调味料的微胶囊化过程,证明了微胶囊包埋技术在实际食品加工中提升产品稳定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包埋技术 食品稳定性 高分子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前免疫金电镜标记的使用难点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英 颜永碧 汤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3-413,493,共2页
根据免疫标记与标本之间的不同关系,免疫电镜技术可分为包埋前、包埋后及冷冻超薄切片免疫电镜技术.本文仅介绍包埋前免疫金电镜标记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免疫电镜技术 包埋后 免疫金 冷冻超薄切片 免疫标记 使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法固定化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1
作者 肖美燕 徐尔尼 陈志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8-161,共4页
本文对包埋法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常用的包埋剂海藻酸钠、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明胶、卡拉胶的包埋方法、改性研究及其研究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固定化细胞成型机械类型和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包埋法固定化技术 包埋 海藻酸钠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 明胶 成型机械 卡拉胶 酶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包埋渗铝热氧化处理制备氧化铝膜及其对氢渗透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沈嘉年 李凌峰 +2 位作者 张玉娟 李谋成 刘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7期73-78,共6页
研究了一种在不锈钢(00Cr17Ni14Mo2和1Cr18Ni9Ti)表面渗铝,形成富铝表层,再原位氧化生长Al2O3膜层的防氚渗透新材料技术,用氢来模拟氘、氚在材料中的渗透行为。分析了渗铝表层的形貌、结构以及渗铝层的成分分布。结果表明:渗铝层呈致密... 研究了一种在不锈钢(00Cr17Ni14Mo2和1Cr18Ni9Ti)表面渗铝,形成富铝表层,再原位氧化生长Al2O3膜层的防氚渗透新材料技术,用氢来模拟氘、氚在材料中的渗透行为。分析了渗铝表层的形貌、结构以及渗铝层的成分分布。结果表明:渗铝层呈致密结晶组织,主要由FeAl相组成;渗层呈多层结构,外层约25μm,过渡层约5μm和内层约30μm,各亚层间及渗层与基体间结合紧密,无裂缝;渗铝表层铝浓度较高(>30%),这为进一步原位热氧化生长Al2O3膜提供了保证。采用XRD、S570SEM/EDS和SPM分析了Al2O3膜的相结构和表面形貌,采用IRSE1红外椭圆偏振仪测定Al2O3膜厚。结果表明:渗铝层发生选择性氧化,在表面生成均匀、致密Al2O3膜,在900℃、约3Pa氧气环境中氧化2h所生长的膜的厚度约为0.6μm。将氧化后的样品放入1台超高真空吸放氢测试系统中进行渗氢处理,并用前向弹性反冲(ERD)对渗氢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沿着膜层深度方向,氢原子浓度急剧降低,在深度0.2μm处,原子浓度趋于平衡,原子百分比浓度约保持为0.007%,与不锈钢基体化学组成中的氢原子含量相近,表明从薄膜层0.2μm起,氢原子难以渗透进去,这说明本研究所制备的Al2O3膜层具有良好的防氢渗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埋渗铝 不锈钢 热氧化 氢渗透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香精微胶囊包埋率不同测定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君 赵生 +2 位作者 陈科兵 朱丽云 蒋家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9-242,共4页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折光率法、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对薄荷香精中主要成分薄荷醇进行测定,分析4种方法测定的薄荷醇-乙醇溶液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以获得薄荷香精微胶囊包埋率测定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除紫外吸收法线...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折光率法、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对薄荷香精中主要成分薄荷醇进行测定,分析4种方法测定的薄荷醇-乙醇溶液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以获得薄荷香精微胶囊包埋率测定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除紫外吸收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317以外,其他3种测定方法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线性相关性良好,均可以作为薄荷香精微胶囊包埋率测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醇 折光率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气相色谱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包埋法制备花椒精油微胶囊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万婷婷 罗爱平 +2 位作者 张小永 唐莹莹 周国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9,共6页
采用乳化包埋法制备花椒精油微胶囊,可减少花椒精油香气成分的挥发。以阿拉伯胶、大豆蛋白、麦芽糊精、可溶性淀粉、β-环状糊精为壁材,以包埋率为主要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阿拉伯胶∶麦芽... 采用乳化包埋法制备花椒精油微胶囊,可减少花椒精油香气成分的挥发。以阿拉伯胶、大豆蛋白、麦芽糊精、可溶性淀粉、β-环状糊精为壁材,以包埋率为主要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大豆蛋白为3∶9∶4;壁材∶芯材为3∶1;乳化剂比例即蔗糖酯∶单甘酯为1∶1,其添加量为芯材的1%;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6%,其包埋率可达59.76%,在模拟胃液中存在时间为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包埋 花椒精油 微胶囊化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固定化技术——海藻酸钠包埋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5
作者 李超敏 韩梅 +1 位作者 张良 陈锡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81-1282,1284,共3页
概述了海藻酸钠(SA)包埋法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包埋的各主要因素及海藻酸钠(SA)包埋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海藻酸钠 细胞固定化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包埋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铬废水 被引量:14
16
作者 柴立元 唐宁 +2 位作者 闵小波 庄明龙 龙腾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5-970,共6页
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采用蠕动泵滴加,包埋固定经驯化后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占优的活性污泥。以小球强度、传质性能、成球难易为指标定性确定包埋条件。评价海藻酸钙(CA)法、PVA法、PVA混合载体法包埋小球对含铬废水... 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采用蠕动泵滴加,包埋固定经驯化后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占优的活性污泥。以小球强度、传质性能、成球难易为指标定性确定包埋条件。评价海藻酸钙(CA)法、PVA法、PVA混合载体法包埋小球对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Cr(VI)去除率为考核指标,PVA混合载体为最好的包埋方式,其最优条件是PVA质量浓度为9%、包泥量为1∶1,添加少量的海藻酸钠,SiO2,CaCO3和粉末活性炭(PAC)有利于颗粒球传质与耐用性能的提高。在连续化处理含铬废水的工艺中,进水COD质量浓度为500mg/L,SO24-为500mg/L,Cr(Ⅵ)为100mg/L,水力滞留时间为6h的条件下,Cr(Ⅵ)的去除率为99.68%,出水总Cr质量浓度为0.45mg/L,COD质量浓度为187mg/L,同时铬以沉淀的形式与颗粒球分离有利于铬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包埋 海藻酸钠 聚乙烯醇 含铬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包埋技术在纤维截面切片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宗亚宁 严晓燕 +1 位作者 吴雄英 王善元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0,16,共4页
在丙烯酸类树脂包埋剂的特性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预聚技术的树脂快速包埋技术,以缩短包埋时间和减少树脂收缩的处理过程;介绍纺织纤维截面树脂切片的制作过程;最后对木棉和涤纶中空纤维截面树脂切片和哈氏切片的显微图像及其纤维截面... 在丙烯酸类树脂包埋剂的特性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预聚技术的树脂快速包埋技术,以缩短包埋时间和减少树脂收缩的处理过程;介绍纺织纤维截面树脂切片的制作过程;最后对木棉和涤纶中空纤维截面树脂切片和哈氏切片的显微图像及其纤维截面特征参数和分布进行对比,并给出部分纺织纤维截面切片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切片 包埋技术 纤维截面 纺织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包埋制备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马嫄 段显萍 +1 位作者 刘芸 龚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9-103,共5页
为确保嗜酸乳杆菌抵抗机械挤压、胃酸等不适条件,顺利到达肠道发挥益生作用,以多孔淀粉为壁材微胶囊化嗜酸乳杆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pH值、振荡时间、多孔淀粉用量、温度4个因素对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8CFU... 为确保嗜酸乳杆菌抵抗机械挤压、胃酸等不适条件,顺利到达肠道发挥益生作用,以多孔淀粉为壁材微胶囊化嗜酸乳杆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pH值、振荡时间、多孔淀粉用量、温度4个因素对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8CFU/mL嗜酸乳杆菌悬液50mL、多孔淀粉用量5g、pH6.0、温度20℃、200r/min振荡50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微胶囊包埋嗜酸乳杆菌包埋率为67.12%;将其饲喂幼犬后,检测犬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可有效改善犬肠道微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微胶囊 多孔淀粉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膜上5-氟尿嘧啶的包埋及其释放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建勇 刘冠峰 沈之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646-1650,共5页
讨论了包埋在丝素膜中的5-氟脲嘧啶(5-FU)的固定状况, 在不同pH 值下测定了丝素5-FU复合膜中药物的释放. 实验结果表明: 5-FU 可以均匀地被包埋在丝素膜中, 即丝素膜可以作为5-FU 载体. 经过丝素涂层保护,... 讨论了包埋在丝素膜中的5-氟脲嘧啶(5-FU)的固定状况, 在不同pH 值下测定了丝素5-FU复合膜中药物的释放. 实验结果表明: 5-FU 可以均匀地被包埋在丝素膜中, 即丝素膜可以作为5-FU 载体. 经过丝素涂层保护, 丝素5-FU 复合膜中的5-FU 溶解释放速率变慢, 释放时间延长; 经涂层的丝素5-FU 复合膜在接近丝素蛋白等电点(pH= 4.5)时, 5-FU 在溶液中释放速度较慢, 释放时间较长, 表明用调节外部溶液pH值的方法可以调控5-F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膜包埋 5-氟尿嘧啶 药物载体 缓释 药物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H_3BO_3包埋白腐菌处理苇浆漂白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双飞 陈嘉翔 +3 位作者 高扬 秦梦华 余惠生 黄秀瑜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5-81,共7页
用PVA-H3BO3包埋白腐菌时,添加0.5%海藻酸钠可以有效地克服PVA附聚性强、成球性难的操作困难。在较适宜的制备条件(8%PVA、0.5%海藻酸钠、3%细胞浓度)下制备的固定化白腐菌间歇式连续处理E段废水1个月,处理效果较稳定,脱色... 用PVA-H3BO3包埋白腐菌时,添加0.5%海藻酸钠可以有效地克服PVA附聚性强、成球性难的操作困难。在较适宜的制备条件(8%PVA、0.5%海藻酸钠、3%细胞浓度)下制备的固定化白腐菌间歇式连续处理E段废水1个月,处理效果较稳定,脱色率保持80%左右,TOCI去除率50%~58%,PVA小球没有破碎。扫描电镜观察到PVA具有外密内疏的多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白废水 白腐菌 BO 去除率 脱色率 PVA 处理效果 苇浆 海藻酸钠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