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和实践困境
1
作者 谭明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8,166,167,共9页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尼采和俞吾金等人站在近代个体意识高涨、人己对立的契约原则上批判这个命题,忽略了孔子重视“心安”、轻视功利的初衷。但是,既然该命题将人己对立起来,必然导致人们从互惠的或契约的角度理解它,这就导致它的实践困境: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在一个“自己当下所行”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之间的时间差,即我所做的,不会立即得到回报,甚至永远不会得到回报,于是一些人便不愿遵守;其次,这种功利的解析又必然与该命题所包含的感性成分发生冲突,使人们徘徊于理性与情感之间,使该命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心安 互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批评者的批评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丰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0-109,共10页
在当今技术逻辑话语主导生活各领域的现代性场景下,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也呈现出技术逻辑的思维范式,根据上述范式可以推演出该规则的五个可能的命题,以五个命题为基准点继续推演,招致的将是对该规则的现代性批评... 在当今技术逻辑话语主导生活各领域的现代性场景下,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也呈现出技术逻辑的思维范式,根据上述范式可以推演出该规则的五个可能的命题,以五个命题为基准点继续推演,招致的将是对该规则的现代性批评。据此,反证了运用单一技术逻辑推理的几何学思维范式不足以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判断的知识完备性和实践应用上的道德正确性。然后,追溯检验了儒家伦理传统和古希腊伦理传统当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初意义,进而,证明并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意蕴:它不是标准化的道德规范,而是启发我们"道德地思考"的伦理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规范 伦理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文化解读
3
作者 魏顺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个体观” “民事权利” “义” “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树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7-12,共6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肯定和继承。我国伦理学界过去仅从"阶级本质"和"欺骗性质"两方面分析它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从哲学角度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肯定和继承。我国伦理学界过去仅从"阶级本质"和"欺骗性质"两方面分析它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够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道德准则的历史局限性:从哲学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在个人道德行为准则上的一种表现;从社会学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利于调整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角度看,它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评价过高,而应该更多地提倡"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道德传统 “人所不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释
5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准确运用 孔子 消费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确理解 完善和规范 “打落水狗” 不正当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忠恕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梦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165,共12页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文德之恕 了解之同情 入仁之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恕道的哲学限度 被引量:5
7
作者 余治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6,共6页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尼采 莱维纳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际和谐的伦理探源 被引量:5
8
作者 潘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0,共5页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关键。神义论进路以神灵为中心强调爱人如己、博爱众生,但人际友爱只是神灵意旨的体现。契约论在守信尚法基础上结成法权关系,但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进路使得人际关系的调节陷入过度计算性、效用性与...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关键。神义论进路以神灵为中心强调爱人如己、博爱众生,但人际友爱只是神灵意旨的体现。契约论在守信尚法基础上结成法权关系,但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进路使得人际关系的调节陷入过度计算性、效用性与经济化的道德困境。墨家的兼爱伦理主张爱无差等,义利并行,但过度的理想化使其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的恕道伦理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念,是以仁为主旨的尚礼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义论 契约论 兼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同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梦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9,165,共14页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和心理上看,差异应该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所以《易传·系辞下》引孔子的话写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尽管思考的方式和所选择的途...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学理和心理上看,差异应该是第二位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位的,所以《易传·系辞下》引孔子的话写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尽管思考的方式和所选择的途径不同,人们终归要走到一起。《易》上经第十三卦《同人》,就是直接演述"同"、"和"义理的专卦。孔颖达疏解"同人"为"和同于人",可谓深明《易》理。孔子将和同观念精要地概括为"君子和而不同",比《同人》对和同的追寻,在理念上又跃升一步,即认为"和"是包含有诸种诸多不同的多样统一的状态,《国语·郑语》记载的史伯指陈衰周之弊,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则是对"和同"之义作哲理提撕。即如果"去和而取同",只想用"同"来给自己提供助益,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而不同所以能够走向同和,人情物事的心同理同是关键。无视人类的"同",夸大人类的"不同",以不同为由拒绝走向和同之境,是学术的误区和思想的陷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给出的另一思想定律,它代表的是儒家的恕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此一定律给出了人类的理性相处之道,是处理人类的不同的最合乎人类本性的理性方式,"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两句话所涵蕴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解决人类生存之道的一种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道 孔子 和而不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生存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金规则”辨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东屏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1期80-83,97,共5页
学界近年在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中国式的“金规则”的议论中,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择要言之,一是将“金规则”之“金”理解为“道德价值最高”;二是用“知道做不到”质疑、贬低“金规则”;三是以“不同”的存在否证“金规则”;... 学界近年在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中国式的“金规则”的议论中,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择要言之,一是将“金规则”之“金”理解为“道德价值最高”;二是用“知道做不到”质疑、贬低“金规则”;三是以“不同”的存在否证“金规则”;四是认为“金规则”不适合现代社会。然而经过仔细辨析可以发现,这些其实都是不确之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规则” 辨析 道德规则 道德价值 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和“民”的混淆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展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29-130,共2页
“人”和“民”的混淆(香港)黄展骥在今天,我们享有空前的物质文明。遗憾的是,粮神生活却被忽视,以至于生活空虚、精神萎缩。常情而论,如果社会物质建设太过于缺乏,则难于发展精神生活。但是,今天却有倒转过来的倾向!人类的精... “人”和“民”的混淆(香港)黄展骥在今天,我们享有空前的物质文明。遗憾的是,粮神生活却被忽视,以至于生活空虚、精神萎缩。常情而论,如果社会物质建设太过于缺乏,则难于发展精神生活。但是,今天却有倒转过来的倾向!人类的精神智慧远远追赶不上科学、技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论语》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勿施于人 《孟子》 “己所不欲 黄展骥 《论语译注》 深圳大学 儒家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恕道的现代价值探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桂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45-50,共6页
“恕”作为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日趋完善的。先秦儒学侧重其消极意义,汉代以后的儒者对其加以发展,使“恕”道之推己及人之意得到较完满、丰厚的诠释。恕道的合理内核至少有二:一,既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又尊重他... “恕”作为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日趋完善的。先秦儒学侧重其消极意义,汉代以后的儒者对其加以发展,使“恕”道之推己及人之意得到较完满、丰厚的诠释。恕道的合理内核至少有二:一,既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又尊重他人的主体意识;二,坚持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发掘恕道的合理内核,其现代价值在于为当前的道德建构展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道德系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价值 人我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恕道 勿施于人 主体意识 儒学 “己所不欲 合理利己主义 利己与利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
13
作者 谢阳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9-34,共6页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谢阳举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一、仁作为孔子人际心理机质及其本源和效用我们先追寻孔子的礼与君子之道,来探求一下孔子式的人际心理是什么。孔子很重视礼,这个礼依赖的心理根据何在?《礼记...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谢阳举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一、仁作为孔子人际心理机质及其本源和效用我们先追寻孔子的礼与君子之道,来探求一下孔子式的人际心理是什么。孔子很重视礼,这个礼依赖的心理根据何在?《礼记·效特性》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心理 庄子 孔子 心理机制 孟子 为仁之方 以直报怨 以人治人 逻辑 勿施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奇 孙迎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王奇,孙迎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王奇,孙迎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己所不欲 “爱人” 勿施于人 基本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评《中庸》──是适中至当,还是平凡庸碌?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展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1-43,共3页
略评《中庸》──是适中至当,还是平凡庸碌?(香港)黄展骥常听说:"中庸之道是最正确、美好、适当适中的道理。""中庸之道是最高深、最不偏不倚的正常、平实人生哲理。"人们究竟在说什么?这两句话有什么分别?让我们作点分析。... 略评《中庸》──是适中至当,还是平凡庸碌?(香港)黄展骥常听说:"中庸之道是最正确、美好、适当适中的道理。""中庸之道是最高深、最不偏不倚的正常、平实人生哲理。"人们究竟在说什么?这两句话有什么分别?让我们作点分析。如果它意谓"在两极端之间折衷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黄展骥 中庸之道 隐恶扬善 社会主义 勿施于人 有德者 丝路学 环境中 先秦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的法哲学之维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国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100,共12页
公平作为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与正义等其他法哲学基本范畴长期而广泛地存在混淆状态,从而限制其充分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公平包含内涵本质与外延形式两层维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核心内涵;“居中裁判,平之如水”是公平的重要... 公平作为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与正义等其他法哲学基本范畴长期而广泛地存在混淆状态,从而限制其充分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公平包含内涵本质与外延形式两层维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核心内涵;“居中裁判,平之如水”是公平的重要内涵。公平的外延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是一种消极的利益与价值调和,与正义、平等、衡平等范畴之间虽然存在紧密联系但具有鲜明的界分。澄清公平的法哲学维度并令其与其他基本范畴既相互区分又相辅相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助于国际国内司法制度的发展与法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居中裁判 平之如水 消极的利益与价值调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政以德──孔子的为政观
17
作者 王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2-36,共5页
关键词 为政以德 为政者 孔子 道德修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 《为政》篇 子路 勿施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