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31
1
作者 张功成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5期289-296,共8页
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勘探和综合研究,中国近海天然气地质特征逐渐明晰。中国近海生气凹陷可划分为煤系烃源岩、“陆源海相”烃源岩和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凹陷等3类。煤系烃源岩生气凹陷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生气凹陷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盆... 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勘探和综合研究,中国近海天然气地质特征逐渐明晰。中国近海生气凹陷可划分为煤系烃源岩、“陆源海相”烃源岩和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凹陷等3类。煤系烃源岩生气凹陷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生气凹陷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盆地的外带,凹陷以生气为主,形成了4个储量近千亿m3的气区。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气凹陷主要位于东南沿海盆地的内带和克拉通内裂谷盆地,所属4个凹陷以生油为主兼生气,气田规模均为中小型。受晚期快速沉降影响,3类凹陷的气源岩普遍超压或强超压,生排气时间均较晚。受凹陷结构和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天然气的运移分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和构造脊控制下的阶梯状运移等3类。储层以第三系砂岩为主,其次为前第三系火山岩、变质岩,已有商业性气藏的储层均为常温常压。气藏盖层有超压的,也有不超压的,天然气聚集具动平衡特点。圈闭主要是构造圈闭和有构造背景的复合圈闭。中国近海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勘探方向主要是含煤富气凹陷,受勘探程度的影响,浅水区应先关注富气凹陷及其周边的有利复合圈闭,深水区则以构造圈闭和复合圈闭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煤凹陷 天然气 运移模式 复合圈闭 勘探新领域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十一五”天然气勘探新进展与未来大气田勘探新领域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范文科 张福东 +2 位作者 王宗礼 杨冬 杨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1期8-13,18,共7页
中国石油"十一五"天然气勘探取得许多新成果和新进展,天然气储量增长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发现和落实了一批规模储量目标区,形成了六大天然气勘探的主探区。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柴达木、松辽和准噶尔等六大盆... 中国石油"十一五"天然气勘探取得许多新成果和新进展,天然气储量增长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发现和落实了一批规模储量目标区,形成了六大天然气勘探的主探区。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柴达木、松辽和准噶尔等六大盆地的大面积砂岩岩性、海相碳酸盐岩、前陆盆地冲断带和火山岩气藏等勘探领域是中国石油未来寻找大气田的主要领域,生物气和非常规气是中国石油未来寻找大气田的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天然气勘探 进展 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地区近10年油气勘探进展及新领域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昭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6期357-361,共5页
近10年来,南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在残留洼、中深层、天然气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出了先前仅针对浅水区单一穹隆背斜构造勘探的困境,形成了深浅水、多层系、多类型圈闭,以及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并进的局面。南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前景仍然... 近10年来,南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在残留洼、中深层、天然气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出了先前仅针对浅水区单一穹隆背斜构造勘探的困境,形成了深浅水、多层系、多类型圈闭,以及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并进的局面。南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前景仍然较为广阔,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地区 油气勘探进展 残留洼 中深层 天然气 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吴家坪组相控孔隙型储层勘探新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谢继容 赵路子 +12 位作者 沈平 张本健 张玺华 陈延贵 陈聪 岑永静 郝毅 曹华 蒋航 赵容容 高兆龙 山述娇 周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9,共9页
近期,LX1井在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钻遇滩相优质孔隙型储层,且油气显示良好,与前期"吴家坪组只发育裂缝型储层,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小"的认识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弄清吴家坪组天然气勘探潜力,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新领域... 近期,LX1井在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钻遇滩相优质孔隙型储层,且油气显示良好,与前期"吴家坪组只发育裂缝型储层,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小"的认识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弄清吴家坪组天然气勘探潜力,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新领域,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井—地震标定,落实了四川盆地北部(以下简称川北地区)沉积相展布,利用岩石薄片、测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吴家坪组的储层特征,并结合勘探、研究新进展指出了该层系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吴家坪期发育大型台缘带,面积为3600 km2,台缘带内发育高能台缘滩相沉积;(2)受台缘滩相控制,吴家坪组发育滩相孔隙型储层,储层岩性为亮晶生屑石灰岩、云质石灰岩、灰质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铸膜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孔隙度介于3.3%~4.8%;(3)川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孤峰段、吴家坪组和大隆组发育的烃源岩直接与吴家坪组台缘滩相储层接触,形成下生上储、旁生侧储的最佳源储组合,海槽西侧吴家坪组台缘带紧邻烃源岩生烃中心,具备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吴家坪组发育台缘滩相孔隙型储层,具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二叠系天然气勘探的又一重要层系,该认识对拓展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 上二叠统 吴家坪组 台缘带 滩相孔隙型储层 白云岩 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42
5
作者 张占文 陈振岩 +1 位作者 蔡国刚 马志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4期16-22,共7页
系统阐述了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历程、分布特点及其油藏特征,总结出火成岩油气的成藏机制是:构造条件是关键,油源条件是基础,岩性条件是重要的补充。并从地震、测井等方面,总结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震识别技术、... 系统阐述了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历程、分布特点及其油藏特征,总结出火成岩油气的成藏机制是:构造条件是关键,油源条件是基础,岩性条件是重要的补充。并从地震、测井等方面,总结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震识别技术、测井判识技术、岩性识别技术、岩相分析技术、储层预测技术、裂缝预测技术等。此外,以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的火成岩勘探为实例,分析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截至目前,在整个东部凹陷取得了火成岩勘探的重大突破,发现了粗面岩、辉绿岩油藏。其中,粗面岩油藏已建成了千万吨级储量规模的黄沙坨油田,建成了一定的产能。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实例分析,有力地说明了火成岩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及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是今后一个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油气藏 成藏机制 勘探技术 辽河坳陷 粗面岩油藏 千万吨级 油气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前景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6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1 位作者 刘士林 刘海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珠江口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目前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勘探程度较高,盆地南部裂陷带及隆起区处于深水区域,勘探及研究程度甚低。近几年油气勘探获得了重... 珠江口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目前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勘探程度较高,盆地南部裂陷带及隆起区处于深水区域,勘探及研究程度甚低。近几年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展示出巨大的勘探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盆地不同区域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及特点,分区带对其油气资源前景及有利勘探方向进行剖析,明确提出,北部裂陷带中深层领域和南部裂陷带白云凹陷及周缘深水区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有利方向,应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快油气勘探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中深层 油气资源前景 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台缘早期鲕滩带的发现及宣探1井天然气勘探突破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雨 谢继容 +10 位作者 文龙 周刚 文华国 张本健 徐亮 易海永 孙豪飞 徐文礼 马华灵 陈骁 罗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之一,已在飞一段上部—飞二段取得了重要的勘探开发系列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局面,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及油气富... 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之一,已在飞一段上部—飞二段取得了重要的勘探开发系列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局面,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及油气富集区,通过对该区地震资料“双高”处理解释,结合490余口老井复查,开展了飞一段台缘早期鲕滩发育特征研究,预测了台缘早期鲕滩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宣探1井的钻探成果,分析了台缘早期鲕滩储层发育特征及高含硫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飞仙关组划分5个四级层序,台缘早期鲕滩发育于SSQ1—SSQ2层序,分布于渡口河—七里北地区,岩性主要为亮晶鲕粒石灰岩和残余鲕粒白云岩,具有礁滩叠置和鲕滩向台内不断迁移的特征;②台缘早期鲕滩储层分布于老君庙地区以东、渡口河地区以及渡口河—七里北之间的向斜区,储层平均厚度超过100 m;③宣探1井飞仙关组台缘早期鲕滩储层类型以Ⅱ和Ⅲ类为主,局部见Ⅰ类储层,总体为含气层和气层,为岩性气藏,试油效果良好。结论认为,宣探1井成功钻遇礁滩储层,证实飞仙关组发育台缘早期鲕滩带,这对于重新认识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缘礁滩勘探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开辟了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且预示该区仍具有非常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同时也为克拉通边缘或内部海槽(台洼)两侧类似地区礁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宣探1井 台缘早期鲕滩 储层特征 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基本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德华 陈启林 陈迎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45-50,共6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勘探目标综合评价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东段德令哈坳陷是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育起来的伸展坳陷,经历了第三纪的张扭坳陷和第四纪挤压坳陷阶段,坳陷内较稳定地分布了中侏罗统...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勘探目标综合评价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东段德令哈坳陷是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育起来的伸展坳陷,经历了第三纪的张扭坳陷和第四纪挤压坳陷阶段,坳陷内较稳定地分布了中侏罗统大煤沟组4—7段的烃源岩,还发育有石炭系潜在的烃源岩层系。储层在各层段均有分布,中生界以大煤沟组6段石英砂岩和白垩系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圈闭主要分布在凸起构造带,山前还发育推覆构造带,构造形成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配合良好,可形成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的储盖组合。通过该坳陷资源潜力与油气远景评价,认为中侏罗统自生自储的成藏组合是现实的勘探领域,托南断阶、宗务隆山前逆冲带及埃姆尼克凸起带为主力生烃凹陷,具有一定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坳陷 中侏罗统烃源岩 生储盖组合 勘探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