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臼坨凸起东段斜坡区油气运移模式与明化镇组下段勘探实践
1
作者 张宏国 王玉秀 +2 位作者 付鑫 张震 张靖泽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石臼坨凸起以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成藏为主,凸起低部位斜坡区发育顺向断层,馆陶组输导层油气“过而不留”,明下段勘探成效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地震、钻井、地球化学资料,对石臼坨凸起东段油气运...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石臼坨凸起以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成藏为主,凸起低部位斜坡区发育顺向断层,馆陶组输导层油气“过而不留”,明下段勘探成效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地震、钻井、地球化学资料,对石臼坨凸起东段油气运移路径开展精细分析,明确凸起斜坡区油气运移机制。研究表明,凸起南侧边界断层石南1号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大于东营组、明化镇组,上盘凸起斜坡区馆陶组圈闭充满度远大于下盘的陡坡带,控制油气由凹向凸的垂向运移,并优先在馆陶组侧向分流,且凸起区为优势的分流方向。馆陶组输导层的非均质性和坡度控制斜坡区原油汇聚;馆陶组输导层的非均质性为斜坡背景下原油汇聚提供基础,不同物性的砂岩之间形成微观层面“岩性圈闭”;在此基础上,当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小于1°时,可形成大量的原油汇聚储集空间,在顺向断层晚期活动配合下,斜坡区馆陶组汇聚的油气可中转至明下段砂体规模性成藏。上述“缓坡汇聚—断层中转”运移新模式突破了顺向斜坡区输导层油气“过而不留”的传统认识,在石臼坨凸起东段斜坡区明下段成功发现秦皇岛27-3亿吨级油田,为渤海湾盆地斜坡背景下源外层系持续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石臼坨凸起 浅层明化镇组油藏 馆陶组输导层 成藏模式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旭升 赵培荣 +10 位作者 申宝剑 刘曾勤 罗兵 赵石虎 张嘉琪 贺甲元 付维署 魏海鹏 刘炯 陈新军 叶金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1523,共13页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效益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工程挑战。本文研究了中国典型地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总结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煤层气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 中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近年勘探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是非常规天然气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效益开发面临复杂的地质-工程挑战。本文研究了中国典型地区深层煤层气地质特征,总结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煤层气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与浅层对比,深层煤层气具有“非均质性强、游离气-吸附气双富、塑性强”的地质-工程特点。②深层中-低煤阶煤储集空间大,以原生植物组织孔为主,中-高煤阶煤微孔与裂隙发育,孔隙以有机质气孔为主,裂隙以割理和外生裂隙为主。③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石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深层煤层气选区评价、甜点预测、水平井钻井与有效支撑压裂改造技术系列,为深层煤层气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效支撑。④建议进一步加强深层煤层气富集规律与“甜点”及开发技术政策与排采规律研究,研发薄煤层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与压裂改造降本增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实践 富集高产 地质-工程特征 游离气 深层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陆低凸起东侧早文昌期源-汇系统分析与勘探实践
3
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3 位作者 吴琼玲 朱红涛 肖张波 李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428,共16页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凸起发育完整的受古地貌控制的源-汇系统,研究区古近纪下文昌组进一步可划分为A—H共8个凸起群单元,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之上,8个凸起群单元共划分出17个由独立流域和对应沉积区组成的源-汇系统。惠陆低凸起东侧发育流域1—6组成的6个独立的源-汇系统,其中流域2、4和6剥蚀范围大,基底受剥蚀能力强,水系发育数量多且相对汇聚,是主要的优势物源供给区。2号流域(陆丰13东洼缓坡中部)大的剥蚀面积、花岗岩和喷出岩母岩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优势储层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个水系和平面上的优势汇聚为优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提供了良好的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陆低凸起 陆丰凹陷 源-汇体系 早文昌期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实践 被引量:266
4
作者 邹才能 董大忠 +4 位作者 杨桦 王玉满 黄金亮 王淑芳 付成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39,125,共14页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已实现了致密气、煤层气资源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正在寻求实现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此,通过对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构造背景、地质特征、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时代多、类型丰富、形...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已实现了致密气、煤层气资源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正在寻求实现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此,通过对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构造背景、地质特征、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时代多、类型丰富、形成环境复杂,不同类型富有机质页岩地质特征与页岩气形成条件差异明显。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环境有5类:①克拉通边缘半深水—深水陆棚相(扬子地区下古生界);②克拉通边缘沼泽相(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③前陆盆地湖—沼相(四川盆地上三叠统、西部地区三叠—侏罗系);④裂谷盆地断(坳)陷半深—深湖相(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松辽盆地白垩系);⑤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深湖相(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中国页岩气形成条件可归纳为:①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具有广泛性;②富有机质页岩展布具有不均衡性;③不同类型页岩成气潜力具有多样性;④页岩储层具有差异性。中国页岩气区带类型可以划归4种类型:热裂解页岩含气区、热成熟页岩含气区、深埋热成熟页岩含气区和生物气—低成熟页岩含气区。中国页岩气勘探实践表明:中国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量,随着理论与技术的突破、经济条件的改善,未来中国页岩气资源有较好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形成条件 区带类型 成藏条件 纳米孔隙 勘探实践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10
5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6 位作者 赵培荣 胡宗全 刘惠民 高波 王伟庆 李志明 张子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71,共17页
陆相页岩油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并对陆相页岩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1)中国陆相页岩与北美海相页岩相比,具有非均质性强、累计厚度大、... 陆相页岩油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并对陆相页岩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1)中国陆相页岩与北美海相页岩相比,具有非均质性强、累计厚度大、分布面积小、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有机质类型多样的特点;(2)中国陆相湖盆主要有断陷和坳陷两类盆地,页岩沉积环境多样,主要发育富碳酸盐岩和富长英质两类沉积体系,淡水、半咸水、咸水、盐湖环境均可形成富有机质页岩;陆相页岩一般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储集空间类型以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随着热演化程度增高有机质孔逐渐增多;(3)有机质丰度、岩相类型、热演化程度、保存条件、可流动性和可压裂性是控制我国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4)经过多年攻关,已经形成了陆相页岩油选区评价、甜点地球物理预测、长水平井钻完井与分段压裂改造技术系列,为页岩油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效支撑;(5)为了促进页岩油产业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型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页岩油流动机理与开发技术政策、长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与高效压裂技术、配套装备与材料的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地质特征 勘探实践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58
6
作者 匡立春 王霞田 +2 位作者 郭旭光 常秋生 贾希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9-634,共6页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 吉木萨尔凹陷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燕山运动期改造作用较强,定型于喜马拉雅运动期,现今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全凹陷分布,以咸化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是一套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的混合型,目前处于成熟阶段。与其他地区致密油对比,芦草沟组致密油“甜点”具有单层薄、纵向上跨度大的特点,有两段“甜点”发育相对集中段。“甜点”储层以白云质粉细砂岩为主,覆压孔隙度平均10.8%,覆压渗透率为0.001~0.6 mD,以微细溶蚀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二叠系 芦草沟组 致密油 地质特征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斜坡区油气富集理论与勘探实践——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46
7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6 位作者 蒲秀刚 肖敦清 姜文亚 韩文中 陈长伟 邹磊落 郭淑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24,共12页
斜坡区是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主要构造单元,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规模增储区带。在斜坡区多年综合研究和勘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斜坡区(大型缓坡带)具有高、中、低分异性的新认识,即高、中、低斜坡在沉降速率、沉积相序、储层物性、... 斜坡区是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主要构造单元,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规模增储区带。在斜坡区多年综合研究和勘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斜坡区(大型缓坡带)具有高、中、低分异性的新认识,即高、中、低斜坡在沉降速率、沉积相序、储层物性、生烃演化、地层压力、流体性质、油气藏类型等七方面的地质差异性,形成了断陷湖盆斜坡区优势相油气富集理论,其理论内涵为:高斜坡沟槽控砂,优势运移汇聚相富集;中斜坡坡折控砂,优势构造岩性相富集;低斜坡远扇控砂,优势源储耦合相富集。以此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区精细勘探与钻探部署,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重要勘探成果,近5年来新增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超过3×10~8t,发现了4个千万吨级效益建产区块和3个亿吨级规模增储区,证实了斜坡区优势相油气富集理论在规模效益增储及高效建产区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缓坡带 高-中-低分异 优势相富集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 被引量:44
8
作者 何希鹏 王运海 +4 位作者 王彦祺 张龙胜 汪凯明 高玉巧 刘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常压页岩气资源丰富,同时面临页岩品质变差、地层压力系数低、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大等地质难点。为了实现常压页岩气高产稳产和效益开发,从基础地质研究、低成本工程工艺... 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其盆缘转换带五峰组—龙马溪组常压页岩气资源丰富,同时面临页岩品质变差、地层压力系数低、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大等地质难点。为了实现常压页岩气高产稳产和效益开发,从基础地质研究、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攻关、组织生产管理等方面入手,在南川—武隆地区持续开展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了布好井、穿好层、压好缝、降好本、管好井的“五好工程”实践认识与做法。“五好工程”实践表明:深化保存条件、沉积微相、构造应力等关键要素研究,是选准甜点目标、优化甜点层位、完善压裂设计的基础,创新低成本优快钻完井、高效压裂工程工艺技术是实现效益开发的关键,创新“2+3”管理运行新模式是提质增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盆缘转换带 五峰组—龙马溪组 常压页岩气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石油成藏特征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1
9
作者 蒙启安 白雪峰 +3 位作者 张文婧 付丽 薛涛 包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6-246,共11页
在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油气勘探现状及地质研究基础上,从构造、沉积及成藏等多方面入手,重新认识西部斜坡的成藏条件、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斜坡为向西超覆的平缓斜坡,邻近生烃凹陷一侧发育鼻状构造,处... 在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油气勘探现状及地质研究基础上,从构造、沉积及成藏等多方面入手,重新认识西部斜坡的成藏条件、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斜坡为向西超覆的平缓斜坡,邻近生烃凹陷一侧发育鼻状构造,处于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斜坡上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构造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场所;②西部斜坡可进一步分为上斜坡和下斜坡,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及岩性等多种油气藏,上斜坡以萨尔图油层为主,构造控藏,下斜坡多层位含油,多为复合油藏;③断裂、不整合面及连续型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构造、砂体、断层三位一体控制斜坡带油气富集,微幅度与砂体、小断裂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成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展复合圈闭精细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攻关,通过断层分类识别、微幅度构造识别、精细沉积研究、波形指示反演岩性圈闭识别等多技术联合识别复合圈闭,然后开展断层与砂体、构造幅度与砂体配置关系分析,综合确定有效圈闭评价标准,优选圈闭,落实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类型 成藏特征 勘探实践 斜坡 西部斜坡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高南斜坡古近系岩性油藏勘探实践 被引量:8
10
作者 卿颖 张敬艺 +2 位作者 汪浩源 唐小云 郭颖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51,143,共4页
通过对研究区构造背景、资源基础、油气运移通道等岩性油藏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已知油藏,明确了区内东营组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和不整合遮挡等3种典型岩性油藏模式。研究认为,东营组分流河道砂岩油藏的形成... 通过对研究区构造背景、资源基础、油气运移通道等岩性油藏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已知油藏,明确了区内东营组发育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和不整合遮挡等3种典型岩性油藏模式。研究认为,东营组分流河道砂岩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油气资源、构造和岩性三重因素控制。近2 a来,在高南地区针对东营组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钻探的G129x1、G183x1等6口井均获得工业油流,对同类岩性油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勘探实践 高南斜坡 岩性油藏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台古潜山带勘探实践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晓光 刘宝鸿 余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9,共4页
兴隆台古潜山油藏是辽河油田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藏。长期以来,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古潜山带的勘探进程。近年来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开展了4000m以下深层古潜山、巨厚隔层下古潜山以及古潜山深部的勘探,并取得... 兴隆台古潜山油藏是辽河油田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藏。长期以来,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古潜山带的勘探进程。近年来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开展了4000m以下深层古潜山、巨厚隔层下古潜山以及古潜山深部的勘探,并取得了认识上的突破。突破了以往变质岩古潜山风化壳含油的观念,取得了古潜山内幕深部可以成藏的认识;古潜山储层受埋深成岩作用影响较小,深层古潜山仍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供油窗口的存在是古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巨厚隔层下古潜山可以成藏,建立了古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成藏模式。此次研究对于拓展勘探领域和空间,丰富石油地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藏 勘探实践 成藏认识 兴隆台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宏权 张庄 +3 位作者 南红丽 叶素娟 张世华 王玲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6,共8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分布广,但普遍具有高孔低孔富气共存、圈闭类型多样、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勘探难度大。为进一步明确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对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持续攻关研究,提出...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分布广,但普遍具有高孔低孔富气共存、圈闭类型多样、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勘探难度大。为进一步明确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对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持续攻关研究,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地质新认识,以描述由不同烃源层系、不同储集层系、不同类型气藏在时空上叠加而形成的复杂气藏群,其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均存在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表现出"源控区、相控带、位控藏"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气藏建立动态成藏模式,可形成反映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累计效应"的二级(圈闭级和目标级)三元(源、相、位)动态评价流程,并对天然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进行预测和评价。结论认为,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新认识为川西坳陷天然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发现并建成了中江、成都两个大中型气田,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0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叠覆型致密砂岩 形成条件 三元控藏 富集规律 动态评价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聚集链:内涵、特征与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冀中、黄骅坳陷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8 位作者 蒲秀刚 罗群 周立宏 姜文亚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汪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135,共16页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链 内涵 特征 勘探实践 冀中坳陷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泽辉 孙平 +4 位作者 罗霞 徐淑娟 姜晓华 程宏岗 刘金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2-603,共12页
松辽盆地深层是由30多个孤立的断陷组成的断陷群,火山岩气藏是深层勘探的主要气藏类型。以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为主线,从深层断陷形成的特征分析着手,通过剖析控源及控藏因素,总结断陷盆地大气田形成条件。指出NNE-NE和NNW-NW... 松辽盆地深层是由30多个孤立的断陷组成的断陷群,火山岩气藏是深层勘探的主要气藏类型。以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为主线,从深层断陷形成的特征分析着手,通过剖析控源及控藏因素,总结断陷盆地大气田形成条件。指出NNE-NE和NNW-NW两组控陷断裂体系共同控制深层断陷群的形成和展布,断陷沿控陷断裂方向呈带状展布。断陷内火山机构具有明显受断裂控制的不对称特征,沿断裂走向呈条带状分布。每个断陷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断槽组成,断槽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并自成含气系统,生烃断槽和火山岩在空间的有利配置是形成气藏的关键。环槽富集是深层断陷火山岩气藏最基本的规律,由于断裂控制了断陷、断槽、火山岩的形成分布,改善了油气运聚的通道条件,紧邻生烃断槽的断裂构造带是断陷内天然气有利富集区带;因此深部断裂控制了断陷火山岩气田的区域分布。勘探实践更进一步证明:对于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生烃主断槽是评价和勘探的关键单元;只要生烃断槽优质烃源岩发育,烃源岩与火山岩空间配置关系有利,对于"小而富"的中小型断陷(面积小于3 000 km2),也可以形成火山岩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这些认识推进了勘探思路由寻找大湖盆大断陷到寻找生烃主断槽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断陷群 控陷断裂 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洼过渡地区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齐家—鸳鸯沟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晓光 陈振岩 +1 位作者 余成 回雪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17,26,共5页
坡洼过渡地区是已往勘探常被忽略的构造带,但却是岩性油藏形成的有利场所。由于勘探形势的发展以及辽河油田公司各级领导对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高度重视,使得坡洼过渡地区岩性油藏勘探工作逐步得以深入,并不断取得新的勘探突破,对储量的贡... 坡洼过渡地区是已往勘探常被忽略的构造带,但却是岩性油藏形成的有利场所。由于勘探形势的发展以及辽河油田公司各级领导对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高度重视,使得坡洼过渡地区岩性油藏勘探工作逐步得以深入,并不断取得新的勘探突破,对储量的贡献也逐步增大。本文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齐家—鸳鸯沟地区为例,总结了坡洼过渡带岩性油藏的勘探成果,明确了下步勘探潜力,为勘探其他具有相似成藏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洼过渡带 岩性油藏 勘探实践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压性浅水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实践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武显 樊太亮 +2 位作者 宫雪 牛新生 毛治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78,共6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吐鲁番拗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并于层序格架内分析了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及生储盖组合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陆相压性浅水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吐鲁番拗陷中下侏罗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并于层序格架内分析了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及生储盖组合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陆相压性浅水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从储层性质横向变化的机理及形成圈闭的控制因素出发,将研究区内隐蔽圈闭划分为岩性、地层和复合圈闭3大类、8亚类,对各种圈闭类型、成藏特征及其发育区域和层位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纵向上岩性和地层圈闭分别受控于层序界面和体系域,复合圈闭受构造活动期次及岩性侧向封堵的复合条件控制,而在平面展布上隐蔽圈闭具有条带状的特征;进而对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性浅水湖盆 层序地层 隐蔽油气藏 勘探实践 吐鲁番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实践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29
17
作者 谢晓安 周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9,共7页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勘探、非构造油气勘探和深层油气勘探3个阶段。在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实践中,随着徐深1井、长深1井和腰深1井等的相继突破,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工业基地初具端倪。对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得到了3点启迪...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勘探、非构造油气勘探和深层油气勘探3个阶段。在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实践中,随着徐深1井、长深1井和腰深1井等的相继突破,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工业基地初具端倪。对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得到了3点启迪:1)深化地质认识、创新勘探思路是取得深层勘探突破的基础;2)应用先进、适用的工程技术是深层勘探突破的关键;3)坚持勘探、强化管理、联合作战是实现深层勘探突破的保障。松辽盆地深层勘探程度还很低,可供勘探的领域广阔,具有火山岩勘探、碎屑岩勘探和石炭-二叠系海相勘探3个勘探领域。大力加强深层勘探有望获得更多发现,勘探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实践 勘探启迪 勘探领域 深层天然气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实践及下步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晓光 陈振岩 陈永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4期23-28,共6页
2000年以来,通过深化地质认识,转变勘探思路,发展潜山勘探技术,在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的主要勘探思路,建立了低潜山成藏模式,对形成的低潜山特色勘探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近年... 2000年以来,通过深化地质认识,转变勘探思路,发展潜山勘探技术,在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的主要勘探思路,建立了低潜山成藏模式,对形成的低潜山特色勘探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近年来取得的勘探成果及勘探实践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下部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低潜山 勘探实践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怀宇 张鹏飞 +2 位作者 邱贻博 巩建强 韩同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 东营凹陷深层是以“红层”为典型特征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四下亚段)—孔店组,该套层系沉积厚度大、储量发现少,蕴含着极大的勘探潜力。综合深层烃源岩评价、高成熟油源对比及自源型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深层沙四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两套烃源岩的基本特征,落实了深层的资源潜力,同时深入剖析关键成藏要素条件,建立了自源型差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深层孔二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Ⅲ型,评价为过成熟中等烃源岩;沙四下亚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评价为成熟优质烃源岩。利用原型盆地的井—震追踪落实烃源岩展布,进而评价出深层资源量为11.35×10^(8)t。同时,建立了两种自源型油气藏的差异成藏模式,一种是陡坡带沙四下亚段烃源岩直接对接深层砂砾岩储层,匹配形成凝析油气—常规油的纵向有序油气藏;另一种是南部斜坡带孔店组源内的“源—断—储—圈”差异油气运聚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品质与规模的深化认识,以及两种自源型油藏模式的认识可将勘探目的层至少下探1500m,初步估算新增圈闭资源量近2×10^(8)t,东营凹陷深层自源型油藏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四下亚段—孔店组 深层 自源型油藏 油气藏模式 东营凹陷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高凸起斜坡带新近系油气成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3
20
作者 鲁国明 刘魁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济阳坳陷高凸起斜坡带在构造上表现为向高凸起抬升的单斜,因作为油气向高凸起主体部位运移的通道而常被忽视。受基岩沟、梁相间的古地形及新近系沉积相变等因素的影响,高凸起斜坡带易形成地层超覆油藏、反向屋脊断块油藏、低幅度微型次... 济阳坳陷高凸起斜坡带在构造上表现为向高凸起抬升的单斜,因作为油气向高凸起主体部位运移的通道而常被忽视。受基岩沟、梁相间的古地形及新近系沉积相变等因素的影响,高凸起斜坡带易形成地层超覆油藏、反向屋脊断块油藏、低幅度微型次生油藏、微型低幅度潜山披覆油藏及岩性油藏等5种小而肥的次生油藏。油气运移通道对这类油藏影响较大。以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油藏多为规模较大的层状地层超覆油藏,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含油条带窄;以继承性活动的边界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所形成的油气藏具有含油井段长、含油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在勘探上,针对特殊的成藏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类型的斜坡带油藏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凸起斜坡带 新近系 油气成藏 勘探实践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