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延安时期培育劳动光荣观念的历史考察——以劳模运动与“二流子”改造为依据
1
作者
郭垣
朱鸿召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9,共7页
劳动观念的变迁不仅关系劳动者个人的思想建构和生活境遇,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稳定。延安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矛盾交织及落后农村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将培育劳动光荣观念这一活动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多维度展开,依托劳...
劳动观念的变迁不仅关系劳动者个人的思想建构和生活境遇,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稳定。延安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矛盾交织及落后农村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将培育劳动光荣观念这一活动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多维度展开,依托劳模运动与“二流子”改造,正反两相对照,引导和帮助边区群众发展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局部实现了把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社会理想。深入探究延安时期培育“劳动光荣”观念的发展历程,深刻把握其重要价值意蕴,对于新时代坚持“崇尚劳动”观念、发扬劳动精神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劳动光荣
劳模运动
“二流子”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政治分析
被引量:
11
2
作者
王明生
董颖鑫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53,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采取了很多方法,诸种方法中影响较大且别具特色的是劳模运动。劳模运动的基本目的是为边区政权的存续提供经济支持,其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政治推动。劳模运动还寄托了远大的政治期待,...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采取了很多方法,诸种方法中影响较大且别具特色的是劳模运动。劳模运动的基本目的是为边区政权的存续提供经济支持,其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政治推动。劳模运动还寄托了远大的政治期待,其发展方向是组织起来,其政治追求是平等和合法性。陕甘宁边区开展劳模运动的做法是建国后通过政治典型进行政治动员的肇端。总结这场运动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模运动
发展经济
政治推动
组织起来
意识形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互助互济运动研究
3
作者
唐晓辉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107-113,共7页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互助互济运动之所以在1943年后得到普遍发展,与中共西北局在1942年底召开的高干会议密切相关,劳模运动也是其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边区政府着力推进的社会建设对其运行方式和内容施加了明显影响。
关键词
社会互助互济
运动
义仓
劳模运动
粮食信用社
农业劳动互助
陕甘宁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延安时期培育劳动光荣观念的历史考察——以劳模运动与“二流子”改造为依据
1
作者
郭垣
朱鸿召
机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9,共7页
文摘
劳动观念的变迁不仅关系劳动者个人的思想建构和生活境遇,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发展稳定。延安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矛盾交织及落后农村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国共产党将培育劳动光荣观念这一活动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多维度展开,依托劳模运动与“二流子”改造,正反两相对照,引导和帮助边区群众发展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局部实现了把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社会理想。深入探究延安时期培育“劳动光荣”观念的发展历程,深刻把握其重要价值意蕴,对于新时代坚持“崇尚劳动”观念、发扬劳动精神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劳动光荣
劳模运动
“二流子”改造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政治分析
被引量:
11
2
作者
王明生
董颖鑫
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安徽巢湖学院
南京大学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53,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民生政策及影响研究”(项目号:2007JJD77010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采取了很多方法,诸种方法中影响较大且别具特色的是劳模运动。劳模运动的基本目的是为边区政权的存续提供经济支持,其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政治推动。劳模运动还寄托了远大的政治期待,其发展方向是组织起来,其政治追求是平等和合法性。陕甘宁边区开展劳模运动的做法是建国后通过政治典型进行政治动员的肇端。总结这场运动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模运动
发展经济
政治推动
组织起来
意识形态化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互助互济运动研究
3
作者
唐晓辉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出处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107-113,共7页
文摘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互助互济运动之所以在1943年后得到普遍发展,与中共西北局在1942年底召开的高干会议密切相关,劳模运动也是其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边区政府着力推进的社会建设对其运行方式和内容施加了明显影响。
关键词
社会互助互济
运动
义仓
劳模运动
粮食信用社
农业劳动互助
陕甘宁边区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延安时期培育劳动光荣观念的历史考察——以劳模运动与“二流子”改造为依据
郭垣
朱鸿召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政治分析
王明生
董颖鑫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互助互济运动研究
唐晓辉
《农业考古》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