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娱乐诉求与道德诉求的失衡——重新审视张石川电影《劳工之爱情》之大众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包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5-56,共2页
作为现存最早的本土影片,张石川的喜剧片《劳工之爱情》体现其“处处惟兴趣是尚”的娱乐路线,却并未给明星影片公司带来营业成功。从文化学角度考量,娱乐诉求与道德诉求的失衡是其影片大众性缺失的深层问题。
关键词 劳工之爱情 娱乐诉求 道德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劳工之爱情》字幕翻译的得失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晨 《电影评介》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2012年中美达成了新的电影协议,此后国内每年除了引进20部分账大片之外,还将额外引进14部3D或IMAX格式分账大片,而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将从中国电影市场获得更大的分成,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国产电影如何更好... 2012年中美达成了新的电影协议,此后国内每年除了引进20部分账大片之外,还将额外引进14部3D或IMAX格式分账大片,而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将从中国电影市场获得更大的分成,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国产电影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化道路,走向世界,也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字幕翻译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与通道,如何能更准确地将中文影视作品成功译制,使外国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中国电影,是字幕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国产电影配英文字幕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中国无声电影时期就已存在.本文将借助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中国现存最早电影文本《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的英文字幕和字幕英译,探讨其特点和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幕翻译 英文字幕 劳工之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塞纳特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影响——以《劳工之爱情》为例
3
作者 程丹蕾 《电影评介》 2012年第3期16-17,19,共3页
塞纳特的喜剧精神似一块瑰宝,将喜剧片这种新颖的形式坠入世界电影的长廊中。在中国,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了影片的类型,更同卓别林的传承一道,首先启迪了中国电影打开喜剧片这道门。这种影响是极其深刻和久远的,它不仅体现在中国电影... 塞纳特的喜剧精神似一块瑰宝,将喜剧片这种新颖的形式坠入世界电影的长廊中。在中国,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了影片的类型,更同卓别林的传承一道,首先启迪了中国电影打开喜剧片这道门。这种影响是极其深刻和久远的,它不仅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发轫阶段,更影响着百年之后的今天的中国电影。因为在今天的香港影片中,塞纳特的"打闹剧"还在上演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纳特 卓别林 劳工之爱情 中国早期喜剧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无声电影的字幕形式与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海娜 邵海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5-156,共2页
字幕在无声电影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在一部无声电影中,少则插入数十条字幕,多则出现百余条字幕。①可以说,字幕就是无声电影的语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无声电影诞生于20世纪初,发展繁荣于二三十年代,其历史长达三十多年。1930年,有... 字幕在无声电影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在一部无声电影中,少则插入数十条字幕,多则出现百余条字幕。①可以说,字幕就是无声电影的语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无声电影诞生于20世纪初,发展繁荣于二三十年代,其历史长达三十多年。1930年,有声影片在美国诞生,但由于我国电影界技术落后,经济力量薄弱,再加上时局动荡,无声电影并没有立即消失,仍然继续发展,数年后才逐渐被无声电影所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劳工之爱情 伦廷 影评人 古装剧 人物身份 崔莺莺 《西厢记》 让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无声喜剧电影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秦翼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55-59,共5页
中国喜剧片经历了漫长的无声时期,虽然总体艺术成就不高,但却是其后三四十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巅峰的基石,本文将尝试分析无声喜剧电影的总体生存状态,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群体的尝试及突破,整体审美旨趣和对有声喜剧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 无声喜剧电影 开心影片公司 劳工之爱情 商业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题材故事片的纪录式拍摄观念 被引量:3
6
作者 梁小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5,共5页
对于中国早期电影发展而言,现实主义题材是与中国电影并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并非某种细化的类型,而是根植于其他电影类型之中,建构诸如《劳工之爱情》的“现实”喜剧电影、《小城之春》的“现实”散文电影等基于“现实”议... 对于中国早期电影发展而言,现实主义题材是与中国电影并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并非某种细化的类型,而是根植于其他电影类型之中,建构诸如《劳工之爱情》的“现实”喜剧电影、《小城之春》的“现实”散文电影等基于“现实”议题的电影类型形态,体现多元类型对于现实的影响意义、现实性表达及批判现实思考。因此,现实与纪录之间,形成“结果”“目标”与“过程”的关联。(一)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特征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类型的嵌入式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1.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类型,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文时局等因素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题材 故事片 现实主义题材 劳工之爱情 电影类型 拍摄 《小城之春》 现实主义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革影响下的女性形象——浅析明星影片公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姝 《电影评介》 2014年第17期54-57,共4页
电影诞生之初只是作为视觉影像奇观引起人们注意,不论是在咖啡馆,还是游乐场,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创作的最基本动力。然而,社会前行的步伐影响着电影创作意识的变化,电影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各类思想的宣... 电影诞生之初只是作为视觉影像奇观引起人们注意,不论是在咖啡馆,还是游乐场,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创作的最基本动力。然而,社会前行的步伐影响着电影创作意识的变化,电影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各类思想的宣泄工具。尽管电影是舶来品,可它在中国的发展早已受到本土观念的"熏陶",极具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公司 艺术形式 视觉影像 劳工之爱情 孤儿救祖记 医女 伦理片 王汉伦 郑正秋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的语境看第一代影人的思想及创作
8
作者 苏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3,共2页
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劳工之爱情》(1922年,明星公司出品),被称为二十年代“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经验的集大成者”。从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到第一代影人所热衷的伦理/教化影片的雏形。《劳工之爱情》讲述卖水果的青年爱上邻居医生的... 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劳工之爱情》(1922年,明星公司出品),被称为二十年代“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经验的集大成者”。从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到第一代影人所热衷的伦理/教化影片的雏形。《劳工之爱情》讲述卖水果的青年爱上邻居医生的女儿,但医生拒绝了青年的求婚,并向他提出条件:若青年能使他的诊所事业发达,便把女儿嫁给他。最终,青年通过一个小小的“花招”满足了医生的要求并且赢得了爱情。从《劳工之爱情》中,我们不难发现,编导者流露出了对下层民众的同情,肯定了他们为争取自身幸福所作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 导演 编剧 郑正秋 左翼电影 中国电影史 编导者 劳工之爱情 《姊妹花》 影片 电影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怎么越拍越远了
9
作者 骆晓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15,共2页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而今天的电影人却似乎是一再向“后”看齐。不知什么时候起,银幕上一下子涌出了一大批头顶红翎的长辫子清人,又一下子冒出了许多身着美式军装的民国军官,这就形成了所谓“清宫片热”和“民国片热”。另外,还有一批...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而今天的电影人却似乎是一再向“后”看齐。不知什么时候起,银幕上一下子涌出了一大批头顶红翎的长辫子清人,又一下子冒出了许多身着美式军装的民国军官,这就形成了所谓“清宫片热”和“民国片热”。另外,还有一批以明末遗事为题材的影片。现在又有人要拍“三国”系列、还有人拍“秦汉”系列。由民国、清末、明末而三国而秦汉,中国的摄影机焦距调得越来越远。难怪有人惊呼:电影怎么越拍越远离现实生活了。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电影受到青睬的原因之一。早期的《劳工之爱情》、《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其题材的现实性就毋庸多言了。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的影片也依然继承了现实性这一传统:震聋发聩的《黑炮事件》、催人泪下的《老井》,如诗如画的《豆寇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之爱情 一江春水向东流 风云儿女 清宫片 现实生活 诗如画 历史题材 观众心理 直面现实 豆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