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自由是劳动幸福的本质属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书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6,共8页
劳动人权、劳动自由与劳动幸福,三者密切相关。劳动人权无论是作为人的自然权利,还是作为人的社会权利,都不应当被剥夺,因为人是人也只有人才拥有的最本质的权利。而现实却是,如果人不能按照资本的要求进行劳动,那么他的这种权利就不能... 劳动人权、劳动自由与劳动幸福,三者密切相关。劳动人权无论是作为人的自然权利,还是作为人的社会权利,都不应当被剥夺,因为人是人也只有人才拥有的最本质的权利。而现实却是,如果人不能按照资本的要求进行劳动,那么他的这种权利就不能实现。因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权,也就变成了劳动无权。而劳动人权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劳动这个人的最本质的属性被剥夺了。劳动自由相对于劳动人权是更高的要求,它表明人的劳动不再受资本或其他任何因素的“限制”,然而这种自由至今仍然无法完全实现。尽管如此,劳动自由也不会丧失殆尽,劳动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自由地”展现人的本质。然而,只有充分实现了劳动自由,劳动才是幸福的,而不再是不幸的;劳动才是人的本质的展现,而不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因此,劳动自由才是劳动幸福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人权 劳动自由 劳动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之争:劳动财产权与劳动自由——以坎能的相关观点为分析对象
2
作者 郑元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61-164,共4页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劳动者对劳动产品拥有财产权的依据,即劳动财产权;同时,马克思也以这个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劳动财产权是自然主义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应用了本身不赋...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劳动者对劳动产品拥有财产权的依据,即劳动财产权;同时,马克思也以这个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劳动财产权是自然主义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应用了本身不赋有道德的事实来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提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不是劳动财产权,而是劳动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财产权 正义 劳动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道德自由与劳动自由 被引量:2
3
作者 汪璐 刘可风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28,共7页
自由一直处在哲学的中心位置,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至康德、贡斯当、伯林都对自由进行了专门思考,学者之间对自由内涵的见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自由的各种类型中,道德自由和劳动自由分属... 自由一直处在哲学的中心位置,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至康德、贡斯当、伯林都对自由进行了专门思考,学者之间对自由内涵的见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自由的各种类型中,道德自由和劳动自由分属于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而这两种自由的主体都是人本身。一方面,人类追求由理性主导的道德自由,在此过程中,主体需要拥有道德选择的能力,其前提就在于必须拥有意志自由。而在获得了意志自由的基础上,人们要有能够选择的余地和能力。道德自由是建立在道德必然的基础上,与道德责任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道德自由相比,劳动自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自由。劳动自由则成为“人的自由”在实践层面的应有之义。这不仅表现为劳动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更表现为“自由劳动”成为目的本身和人类的第一需要。人类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建立需要从精神方面和实践层面去努力:实现道德自由与劳动自由。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都会推动整个人类的全面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揭示了自由与解放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充满现实性的自由,同时也是有限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道德自由 劳动自由 人的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化劳动到实践自由:劳动自由得以可能的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孟祥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52,共9页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劳动自由成为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因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而出现劳动异化,资本基于既往的资本积累能够控制无产者的命运,表面的劳动自由遮蔽了劳动不自由,无产者不断生产和再生产...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劳动自由成为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因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而出现劳动异化,资本基于既往的资本积累能够控制无产者的命运,表面的劳动自由遮蔽了劳动不自由,无产者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不幸福。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并向社会贡献智慧,劳动幸福需要通过劳动自由和劳动权利两个属性得到展现。因此,只有剔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改变劳动不自由状态。劳动自由并非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劳动者在劳动纪律范围内享受的自由,并在劳动者自身全面发展、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建构科学的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完成从“现存”到“现实”的转化等向度得到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 劳动自由 劳动权利 劳动幸福 理论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必然中的自由与自由中的必然——重解马克思的自由劳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米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共8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和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系列作品中,呈现了两种关于自由劳动的矛盾定义。这不仅被用来证明马克思文本中的“认识论断裂”,也导致很多学者放弃从劳动中寻找解放的可能性。但通过分析自由劳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和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系列作品中,呈现了两种关于自由劳动的矛盾定义。这不仅被用来证明马克思文本中的“认识论断裂”,也导致很多学者放弃从劳动中寻找解放的可能性。但通过分析自由劳动的性质和自由劳动时间节约的问题,本文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应视为不同类型的劳动在内容上的差别,而应当视为同一劳动活动的不同阶段。马克思主张物质性劳动是自由劳动的一部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注重从特殊形式的劳动中寻求解放的态度完全不同。进而,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彻底地贯彻了“节约劳动时间”的原则,它与主张安逸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自由劳动的理解是截然对立的。共产主义中的自由劳动不是通过压缩物质性的必然劳动而实现的,而是在必然劳动之中实现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自由劳动 分工 劳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的自由:灵活就业人员的弹性劳动、工作焦虑与生计理性——基于2020年长三角流动人口调查数据 被引量:5
6
作者 汪华 唐晓琦 杨宏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13,207,共16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各种更具灵活性的就业形式应运而生,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都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劳动组织方式的独特性。弹性劳动时代的确让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更自由、更具弹性;但正是这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各种更具灵活性的就业形式应运而生,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都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劳动组织方式的独特性。弹性劳动时代的确让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更自由、更具弹性;但正是这种“弹性”,也让劳动者的生计与境遇更具不确定性。表面上的“自由”,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焦虑。基于笔者团队在长三角地区的调研数据,通过对灵活就业者焦虑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当下的灵活就业者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存在极大的焦虑感,而且这种焦虑感显著地高于正规就业人员;那些体现“弹性”与“自由”的劳动特征,恰恰是对灵活就业者的焦虑感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在相当多的灵活就业者的内心深处还隐藏着对一份稳定的、可预期的工作的追求;基于养家糊口的生计理性依然是这一就业群体的行动逻辑。这是当前包括零工经济的新业态的最大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就业 劳动自由 焦虑感 生计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情景、时间体验与不同劳动体制下的自由感知——关于青年群体“奔赴零工”现象的反思 被引量:15
7
作者 唐晓琦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2,共9页
本文旨在解释为什么隐藏在零工体制下的时间控制被不断揭露的同时,青年群体却依然对此趋之若鹜。通过整理社会时间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作情景-时间体验”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并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工厂体制下的时间规训体系,零工... 本文旨在解释为什么隐藏在零工体制下的时间控制被不断揭露的同时,青年群体却依然对此趋之若鹜。通过整理社会时间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作情景-时间体验”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并通过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工厂体制下的时间规训体系,零工体制下的时间规训体系使劳动者更容易产生“劳动自由”的认知,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作情景流变和时间分配权力的部分让渡共同构建了一个弹性时间空间,有助于零工体制下散漫时间观的生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零工体制通过“制造社交”赋予了劳动及劳动时间新的社交意义;二是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工作类型和工作时间段,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劳动者对时间的支配权和选择权,使其产生了一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的时间觉知;三是劳动过程中工作情景的内外交替为劳动者提供了“喘息”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奔赴零工” 工作情景 时间体验 劳动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媒介产消者“自由劳动”的本质及其历史意义——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5,共10页
信息社会带来了一些迷思,有人认为互联网用户不求物质回报而参与到互联网平台的行为,直接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工人阶级转化为"大众",新媒介产消者的自由劳动不断充实"共有之物",从而自然而然从内部瓦解了资本主义... 信息社会带来了一些迷思,有人认为互联网用户不求物质回报而参与到互联网平台的行为,直接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工人阶级转化为"大众",新媒介产消者的自由劳动不断充实"共有之物",从而自然而然从内部瓦解了资本主义的基础,实现对资本主义的颠覆。然而,关于新媒介产消者自由劳动的这一派观点无视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在资本再生中的关联,以及自由劳动并不天然具备生产性这一事实,并将资本主义再生产简单化,低估了新媒体平台作为斗争场域的积极意义。要了解新媒介产消者自由劳动在当代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具有何种功能与作用,还需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寻找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产消者 自由劳动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0,共7页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摆脱了"被强迫的谋生活动"的标签,而发展为一种新的实践原则,即"自由劳动",这是一条由劳动开启的"解放之路"。因此,只有站在"...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摆脱了"被强迫的谋生活动"的标签,而发展为一种新的实践原则,即"自由劳动",这是一条由劳动开启的"解放之路"。因此,只有站在"自由劳动"的基点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亦即"资本批判"的理论旨趣和"劳动解放"的革命要求,以及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意识内在性"的根本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劳动 自由劳动 实践 资本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意蕴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13-22,共10页
在马克思的眼底,"自由劳动"作为人的"应然本质",建构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历史的"三重文化主体关系"。因此,它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当下的时代运行逻辑中,真正意义的"... 在马克思的眼底,"自由劳动"作为人的"应然本质",建构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历史的"三重文化主体关系"。因此,它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当下的时代运行逻辑中,真正意义的"自由劳动"尚不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具体国情,选择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对通向共产主义"自由劳动"有所助益的实践模式。具体而言,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性质的"必要劳动"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体制";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上,选择"试错型实践方法",探索由"必要劳动"通向"自由劳动"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劳动 必要劳动 异化劳动 人类史前史 人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劳动时间观念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绪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2,共4页
通过对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不同状况来描述社会历史的进程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论域。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状况的内在关联,恰恰构成了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之本质区别和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中国现代化运动... 通过对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不同状况来描述社会历史的进程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论域。对劳动时间的关心程度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状况的内在关联,恰恰构成了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之本质区别和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价值理想在于实现社会的现实的个人对劳动时间的关注,并且通过占有自由劳动时间而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时间 三大社会形态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自由劳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由行动”到“自主活动”:赫斯与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想象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义修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8-151,共4页
1844年,马克思开始第一次研究国民经济学,并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这一时期,赫斯的行动哲学思想,特别是其中的“自由行动”概念,对马克思的劳动批判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伸到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自主活动”的... 1844年,马克思开始第一次研究国民经济学,并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这一时期,赫斯的行动哲学思想,特别是其中的“自由行动”概念,对马克思的劳动批判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伸到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自主活动”的论述。从赫斯的“自由行动”到马克思的“自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劳动 自主活动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想象 异化劳动理论 国民经济学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自由劳动制度初探
13
作者 杜书云 张广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4-26,共3页
在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劳动力商品问题又形成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产生的必然性、劳动力商品化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关系以及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谈谈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在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劳动力商品问题又形成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产生的必然性、劳动力商品化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关系以及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谈谈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买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社会化,一方面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需要交换。另一方面,决定了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必须通过一定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和组合。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一般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殊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包括劳动力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物质利益关系,则是物质产品和劳动力采取商品买卖形式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劳动制度 劳动制度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商业的自由劳动是西欧率先工业化的前提 被引量:1
14
作者 毕道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51,共5页
工商业的自由劳动是西欧率先工业化的前提毕道村西欧各国在世界上为什么能率先实现工业化?.人们从农业的进步、产权制度、商业贸易、阶级斗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却很少有人从工商业的生产关系上去着手探讨西欧率先实行工业化的... 工商业的自由劳动是西欧率先工业化的前提毕道村西欧各国在世界上为什么能率先实现工业化?.人们从农业的进步、产权制度、商业贸易、阶级斗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却很少有人从工商业的生产关系上去着手探讨西欧率先实行工业化的缘由。本文,拟就此作点拾遗补缺的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劳动 资本主义工商业 工业化 马克思 中古西欧 雇佣劳动 西欧资本主义 市民社会 奴隶制 官手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种业劳动者自由离职问题的研究
15
作者 李长健 乐明凯 易飞云 《中国种业》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我国《种子法》实施后的现代种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种业劳动者的想法更加趋于现实,很少能选择终身服务的合适单位,加上其他诸多主客观原因,直接促成了我国种业劳动者纷纷行使自由离职权,提高了我国种业劳动者的整体自由离职率,影响了我国... 我国《种子法》实施后的现代种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种业劳动者的想法更加趋于现实,很少能选择终身服务的合适单位,加上其他诸多主客观原因,直接促成了我国种业劳动者纷纷行使自由离职权,提高了我国种业劳动者的整体自由离职率,影响了我国农业种子的人才产业安全。一般实践来看,企业等组织机构更多地依赖于提高员工薪酬福利等待遇来稳定劳动者队伍,综合运用各种不同规制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比较欠缺。本文拟从维护农业种子安全的视角,以《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者自由离职权为切入点,思考影响种业工作者素质提高和行业长远发展安全问题的若干原因及防范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业安全 劳动自由离职 人才激励体系 亲情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山社武 刘志勇 张德生 《财贸研究》 CSSCI 2010年第5期17-23,共7页
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中国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然而,该观点是否正确,尚缺乏必要的实证检验。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并... 不少学者认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中国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然而,该观点是否正确,尚缺乏必要的实证检验。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未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得以维持:一方面,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绝对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大部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成本优势已经丧失。这表明,劳动力自由流动并非是导致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外移乏力的根本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产业区域转移的规模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自由流动 劳动力成本 产业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由劳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燮 刘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7,共7页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确证人民历史主体性的切入点。劳动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劳动自身沿着劳动一“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克服的历史路线,实现自由劳动的现实复归;劳动价值理论也沿着古典政治经济学一...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确证人民历史主体性的切入点。劳动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劳动自身沿着劳动一“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克服的历史路线,实现自由劳动的现实复归;劳动价值理论也沿着古典政治经济学一黑格尔的国民经济学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进程,实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现实化。马克思无疑是自由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发者,他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劳动”与黑格尔哲学“精神劳动”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历史对自由劳动的理论自觉。马克思所阐明的自由劳动具有现实性、辩证性与人民性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的科学基础、方法论依据与价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劳动 中国特色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伟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67-71,共5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劳动自由和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劳动自由和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人的自由劳动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种预设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无限发展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通过改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自由劳动 马克思主义 基本观点 前提条件 相互促进 劳动方式 劳动内容 动态过程 无限发展 创造条件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 人才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视域与意涵
19
作者 肖春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2,共7页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一个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于一体的概念。在唯物史观视域中,劳动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是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存在论规定,解析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劳动是指特定历史形式下的...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一个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于一体的概念。在唯物史观视域中,劳动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是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存在论规定,解析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劳动是指特定历史形式下的“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资本化和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和历史性质;在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劳动是指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是自由个体的真实存在方式,是人的劳动本质的真正确认,表达了对劳动及其主体的价值关怀。在这三重理论视域中,不仅彰显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真意涵和独特价值,也彰显了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产劳动 雇佣劳动 异化劳动 自由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自由的联合劳动”
20
作者 詹彪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2期88-89,共2页
《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考察》(以下简称《考察》)是篇值得重视的力作。他们搜集了大量马恩有关的论述。在当前国内外对科学社会主义存在许多疑问和误解的情况下,这样集中引证本身,就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虽... 《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考察》(以下简称《考察》)是篇值得重视的力作。他们搜集了大量马恩有关的论述。在当前国内外对科学社会主义存在许多疑问和误解的情况下,这样集中引证本身,就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他们遗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自由的联合劳动。但象《考察》这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劳动 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动力个人所有制 自由劳动 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 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