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1
作者 艾琳 于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6,共10页
在新就业形态下,弹性工作时间、互联网平台用工算法机制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边界。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还缺乏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于人权的休息时间、休息日、休假日等休... 在新就业形态下,弹性工作时间、互联网平台用工算法机制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边界。实践中,对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还缺乏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基于人权的休息时间、休息日、休假日等休息利益尚未法定化。从权利属性看,劳动者休息权具备道德权利属性和法定权利属性。从法的渊源看,劳动者休息权具备宪法基础和劳动法基础。劳动者休息权法律关系要素的厘定是劳动者休息权保障的前提,应明晰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界限,并修正工时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等事关劳动者休息权的核心制度。探讨理论基础的同时,应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使劳动者休息权成为一项归属于广义劳动者的劳动实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者休息权 工时制度 休息休假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宪法休息权的解释 被引量:15
2
作者 蓝寿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7,共13页
休息权是我国历次宪法文本中明文规定的公民权利,但在长期理论研究中存在劳动法化倾向。客观看待当前社会各界关于休息的话语表达和涉及休息纠纷的司法裁决,就会发现休息权已经从一种“劳动权利”发展为“公民权利”。我国宪法休息权的... 休息权是我国历次宪法文本中明文规定的公民权利,但在长期理论研究中存在劳动法化倾向。客观看待当前社会各界关于休息的话语表达和涉及休息纠纷的司法裁决,就会发现休息权已经从一种“劳动权利”发展为“公民权利”。我国宪法休息权的解释,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和经济发展现实,不能满足我国人民作为社会主人享有各种正当形式休息的需要,有必要依据宪法精神重新解释宪法休息权概念,拓展宪法休息权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文明的需要,能够与人民追求向往更好生活的愿望相适应。建议将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休息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息 宪法休息 劳动者休息权 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值班”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彦君 刘舸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8-65,191,共9页
“值班”作为劳动给付的特殊形态,关联工时和休息,关乎劳资双方利益得失。实践中对于“值班”的认定标准与调整方式等认知较为混乱,也缺乏共识性的理论和规范遵循,应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探究和建构。“值班”具有双重内涵,其判定标准... “值班”作为劳动给付的特殊形态,关联工时和休息,关乎劳资双方利益得失。实践中对于“值班”的认定标准与调整方式等认知较为混乱,也缺乏共识性的理论和规范遵循,应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探究和建构。“值班”具有双重内涵,其判定标准与劳动者职业特征及类型相关并受工时制度含摄。劳动给付与报酬给付作为“值班”的核心内容,应遵循劳动自由原则并设置“值班”时间上限,明确“值班”报酬给付的强制性并合理确定其数额,以保障劳动者休息权,从而实现劳资社三方利益之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值班” 认定标准 工时制度 劳动给付 报酬给付 劳动关系 劳动者休息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